黃敏敏
英語是以語言文字為核心教學載體、以語言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科,主要的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英語這門語言工具的應用,幫助學生形成用英語同他人進行交流和向外界表達想法觀點的能力。語言除了是一種交流和表達工具以外,也是對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的載體,因此語言除了具備工具屬性外也具備文化屬性。從這一視角出發進行分析,語言教學是文化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語言教學能夠與文化教育形成有機融合與有效聯動,教師可以借語言教學實現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本文圍繞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展開探究,從價值體現、切入點和策略三個視角出發,立足小學英語課程的課堂教學,探究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以期最大化發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的價值體現
進入新時代,國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成了國家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對國民文化意識的培養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而且,隨著教育朝向育人本質的回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也成了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結合小學英語課程的內容特征和教學目標來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展現了極為關鍵的功能性和價值性,主要體現在展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和拓寬文化教育的延伸路徑三個層面,為新課標下基礎教育中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落實指明了方向。
(一)展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社會生態下一種能夠推進社會向前發展和進步的精神力量,是新時代教育生態下,教師需要重點展開培養的一種精神特質,無論是對學生個人的發展還是對社會集體的發展來說都至關重要。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幫助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培養文化自信的前提與基礎,通過語言探究和語言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感知,在推進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的同時,展現出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二)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在新課標與新課改背景下,教育逐漸回歸到了育人本質,立德樹人也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師都需要更加注重發揮學科本身的育人價值,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結合新課標中對文化意識的解釋來看,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體現了英語學科育人的價值導向,即通過對中外優秀文化的理解與鑒賞來教會學生客觀地看待社會文化的差異,進而實現對學生涵養、品格、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感、文化審美和文化溝通等素養與能力的培養,以最大化發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三)拓寬文化教育的延伸路徑
文化教育是一個范圍廣、內容多的教育模塊,以“文化”為關鍵詞,涉及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多項內容,主要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教育方向。站在小學英語的學科視角上看,基于文化意識培養設計并開展的英語課堂教學也可以說是對文化教育的一種延伸,以語言為載體,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樹立文化意識。因此,拓寬文化教育的延伸路徑成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一種價值體現。
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切入點
英語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以英語為核心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聽和讀同屬于語言的輸入和理解,說和寫同屬于語言的輸出和表達,因此常規意義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強調思維和能力層面的教育。在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要將針對學生知識儲備、思維認知和能力層面的教學延伸到意識層面上,并從課堂教學的現實情況出發,尋找文化意識培養的切入點,將其定位在學生和教師雙層面下存在的問題上。具體來講,在設計與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對英語文化知識的貧瘠認知、學生對英語文化學習的功利態度、自身對英語文化知識的薄弱儲備、自身對英語文化教學的主觀忽視四個層面上。
(一)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貧瘠認知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不足,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交往禮儀、生活方式、語言思維等方面,這讓小學英語學習體現出了濃厚的漢語思維特征,在學習英語及英語國家文化時容易受到漢語文化的影響。基于此,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能夠以學生對英語文化知識的貧瘠認知為切入點,通過對學生文化認知的豐富來實現對其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功利學習態度
在以傳統教育理念為主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試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且教師教學活動中“應試思維”的體現直接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應試思維”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少關注語言知識以外的其他內容,對英語文化的關注少,在課堂外很少投入時間去搜集相關的文化知識,這種顯著的功利態度是導致學生文化意識與跨文化學習意識不足的主要影響因素。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來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三)教師對英語文化知識的薄弱儲備
新時代的課堂教學應當嚴格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準則,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推進教學進程,教師則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在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自身英語文化知識儲備薄弱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來,成了小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切入點之一。
(四)教師對英語文化教學的主觀忽視
英語是一門兼具人文屬性和工具屬性的學科,教學應當分別從“人文”和“工具”這兩個視角出發,但從當前階段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來看,部分教師更加偏重詞匯、語法等能體現英語工具屬性的必要語言知識,在主觀上忽視了英語視角下的文化教學,較少主動向學生普及語言之外的文化知識。教師對英語文化教學的主觀忽視,成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又一個切入點。
三、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文化意識是一個大概念,具體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等內容。新課標將文化意識定義為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優秀文化的鑒賞,指向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其中,需要重點探究與思考的幾個關鍵詞包括“中外文化”“優秀文化”“文化認知”“文化態度”和“行為選擇”。在依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展開的文化意識培養中,中外文化中的“外”文化主要指的是英語國家的文化。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和鑒賞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英語文化,完成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師需要在立足文化的基礎上,完成文化情境的創設、文化問題的提出、文化課堂的延伸和文化實踐的推進,以實現對學生文化感知的增強、文化認知的完善、文化視野的拓寬和文化探尋的激活。
(一)立足文化創設情景,強化文化感知
情境是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一種常見的輔助教學方式,是教師以課程內容為基礎,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并借助多媒體構建的一種探究情境,在對教材中抽象知識的轉化方面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在降低知識理解難度的同時,也能實現對學生學習沉浸感和學習體驗感的增強。在指向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要立足文化完成情境的創設,落實對學生文化感知的增強,進而實現對學生文化意識框架的構建。
以外研三年級起點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Module 7教學為例,這一模塊主要包含“I helped Mun.”和“Grandma cooked fish.”兩個unit以家庭生活為背景開展相關語言知識的教學。在以文化意識培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情境主題設置為“中外家庭文化的差異”,然后為學生設置兩個具有對比意味的家庭情景。一個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重點體現中華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文化,如家庭關系與親情關系的相互交織,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注重維護家庭集體中的和諧人際關系。另一個更貼近教材內容,重點體現英語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文化,如對個人主義的高度贊揚,在處理家庭事務時更理性。這種個人與集體間的對比有助于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到中外文化存在的差異。
(二)立足文化提出問題,深化文化認知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與互動的主要方式,是加深學生理解與完善學生認知的有效方式,能夠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推動力。在指向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在立足文化創設情境的基礎上,立足文化提出問題,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究與思考,進而由淺層學習過渡到深層學習。
以外研三年級起點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Module 7教學為例,這一模塊主要包含“We fly kites in spring.”和“Its warm today.”這兩個unit從語言教學的視角出發主要談論的是季節和天氣。在以文化意識培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中與季節和天氣有關的文化元素設計教學內容,既可以圍繞傳統文化中有著鮮明季節特征的民俗活動展開,也可以圍繞“二十四節氣”展開,但應注重展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切換與創新。換言之,能在英語文化體系下找到對應的內容,提出指向對比探究的問題,如“中西方的風箏有什么差異?風箏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和功能性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分別站在中西方文化視角下,了解中西風箏藝術的發展軌跡,通過對學生文化認知的完善來推進其文化意識的形成。
(三)立足文化延伸課堂,拓寬文化視野
雖然教材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最主要的參考依據,但這并不代表教師只依靠教材設計并開展教學活動,尤其是在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中。小學英語教材多為語言知識,涉及文化層面的內容較少,要想落實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師需要在教材的基礎上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立足文化,引入更多介紹西方文化或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資源,以通過課堂教學來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以外研三年級起點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Module 3教學為例,這一模塊主要包含“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和“Sam ate four hamburgers.”兩個unit以“食物”為主題,介紹了英語中各種食物的表達方法,以及英語文化體系下的飲食文化。在以文化意識培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立足“飲食”主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為參考依據,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入中國和其他非英語國家的飲食文化,借助圖片或視頻資源來引導學生展開一場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探究與文化討論,以此激發并培養學生探究和討論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的興趣,教會學生如何理性、客觀地看待不同文化的差異,進而在拓寬學生基于英語的文化視野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四)立足文化推進實踐,激活文化探尋
在以思考和討論為核心的課堂探究以外,以體驗和感知為核心的實踐探尋也是激活和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關鍵,對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也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立足文化,設計并推進實踐探尋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并在實踐中完成對文化信息的描述、文化觀念的闡釋,進而實現對文化理解的加深,讓學生能夠在積累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文化意識。
以外研三年級起點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Module 6教學為例,這一模塊包含“It was Damings birthday yesterday.”和“The name of the spaceship in Shenzhou Ⅴ.”這兩個unit,結合教學主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指向語用輸出的項目式實踐任務,即“用英語宣講中國‘神舟系列飛船”。在正式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先扮演合作探究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幫助學生將其翻譯成英語,再發揮自身啟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作用,通過互動式的交流溝通來幫助學生完成信息的整理,讓學生能夠對需要宣講的信息建立框架式的認知。最后扮演傾聽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自己收集并總結的信息平臺或空間,同時通過多樣化展評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思考與表達,以激活學生基于英語的文化探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意識培養,不僅能夠對學生的成長提供助力,也能夠為社會層面上的文化傳承提供助力,因此既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必要。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新課標明確地向教師提出了注重培養學生主體情感與文化意識的要求,以便讓學生在語言知識的學習中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并在了解這些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形成更加全面的文化認知,能夠通過對比和分析準確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以及中外文化各自的亮點,進而引導學生自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弘揚和創新。在具體開展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之初就展開對文化教育的深入探究,以“文化”為立足點,以學生個人成長情況和學習需求為參考依據,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真正推動和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