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霜 聶秀萍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論文基于2011-2021年廣東省地市級面板數據,比較研究了產業結構調整與污染減排、碳減排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實證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對污染物排放量與碳排放量的影響,并對其效應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結構調整能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碳排放量,對減污降碳具有積極作用,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化有利于促進減污降碳。由此可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推動廣東省減污降碳協同發展,是積極促進廣東省經濟社會低碳轉型與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產業結構;減污降碳;固定效應模型
【中圖分類號】X196;F121.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12-0172-03
1 引言
長期以來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如何解決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沖突成為中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促進經濟低碳化、綠色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區域經濟綠色發展的核心引擎。廣東省作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的省份研究產業結構與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對其他省份具有示范效應。因此,檢驗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性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在協同減排中的效應,對于實現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并存的雙贏局面,以及促進廣東省經濟高質量增長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文獻綜述
現有文獻的研究結論表明,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減污降碳效應明顯。王文舉等[1]基于投入產出模型,實證檢驗發現產業結構變動有利于節能減排。徐成龍等[2]重點分析了山東省產業結構升級在抑制污染物排放量過程中起到的積極效應,認為產業結構升級對環境質量優化起到了正面作用。劉志華等[3]、孫麗文等[4]、孫振清等[5]在分析產業結構的有效性和產業結構調整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過程中,也得到了類似發現。
但部分學者指出產業結構變動對減污降碳的效應不顯著。李斌等[6]在分析環境污染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認為技術創新才是改善環境質量促進污染減排的主要因素,而工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污染物排放量未起到抑制作用,并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污染物排放的風險。侯翠鳳[7]研究發現,減污降碳的關鍵因素在于能源使用率的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實現減排的過程中未起到核心作用。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就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但并沒有形成統一觀點,并且關于產業結構對地市級區域碳排放的分析較少。基于此,本文從考察產業結構調整對減污降碳影響效應出發,系統分析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對減污降碳的影響,進而為廣東省減污降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3 機理分析與研究假設
3.1 產業結構調整對減污降碳的直接效應
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二元困境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產業結構“綠色化”、減污降碳技術發展以及能源結構優化都是促進經濟低碳化、綠色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在促進減污降碳提升環境質量方面還存在巨大的可能性,利用結構減排的正向引導作用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二者之間矛盾的關鍵所在。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減排方面的積極作用遠不如第三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其自帶的高收益、創新性以及低污染屬性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較大優勢,而傳統的污染型企業則在社會效應及環境效應方面的劣勢決定了其發展受限,這也倒逼污染型企業進行升級或轉型,最終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促進了減污降碳。
假設1:產業結構調整顯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及碳排放量。
3.2 產業結構調整對減污降碳的間接效應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勢必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結構減排的作用日益凸顯。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會對減排效果產生影響。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和中期,隨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污染物排放總量也隨之增加。進入工業發展的中后期,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第三產業,對能源的消耗量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環境污染的風險,這也驗證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總體來說,經濟發展處于低水平階段時,人民對環境質量的關注較少,更重視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從而會為了提高經濟水平而忽視環境質量改善。當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時,人民會更加重視環境因素和生活質量等居民福利,改善環境質量的行為也會獲得民眾的積極響應,政府也更重視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進而會通過環境法規、提高排污標準等強制性舉措來限制污染型企業的準入。因此,產業結構變動通過經濟增長,進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假設2: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影響經濟增長,進而促進減污降碳。
4 研究設計
4.1 變量設計
被解釋變量為環境污染指標:污染物排放量(SO2)和碳排放量(CE)。由于環境污染以工業廢氣污染為主,而工業廢氣中工業二氧化硫所占比重較大。并且廣東省各市“工業三廢”排放數據從2019年以后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為統一口徑,本文選擇工業廢氣污染物中的工業二氧化硫作為污染物排放量(SO2)指標[8]。碳排放量(CE)指標是利用宋德勇等[9]和宋春雨[10]的測算模型進行計算分析后獲得的。
主要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4.2 計量模型構建
為了降低數據波動及異方差影響,對模型的總量性指標取自然對數。基于2011-2021年廣東省21地市的面板數據,就產業結構變動對減污降碳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減少偏誤,加入相關控制變量,構建實證模型如下:
模型1: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減排的影響。
lnCEi,t=ri,t+γ1INDi,t+γ2lnEnviri,t+γ3lnGDPi,t+γ4(lnGDPi,t)2i,t+γ5lnfdii,t+γ6lntechi,t+γ7lnsocii,t+CityFE+YearFE+εit? ? ? ?(1)
模型2:產業結構調整對污染減排的影響。
lnSO2i,t=ri,t+γ1INDi,t+γ2lnEnviri,t+γ3lnGDPi,t+γ4(lnGDPi,t)2i,t+γ5lnfdii,t+γ6lntechi,t+γ7lnsocii,t+CityFE+YearFE+εit? ? ? ? (2)
其中,i與t分別表示城市與年份,YearFE和CityFE分別表示年份固定效應和城市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lnCE表示碳排放總量,lnSO2表示污染物排放量,IND表示產業結構調整指數,主要控制變量包括:財政環保支出lnEnvir、經濟發展水平lnGDP、外商直接投資lnfdi、技術創新lntech、環境污染治理投資lnsoci。
4.3 數據來源
本文基礎數據為2011-2021年廣東省21地市面板數據。其中被解釋變量碳排放量(CE)是采用碳排放系數法進行計算分析后獲得,其他指標數據均來源于廣東省21地市統計年鑒、廣東省城市統計年鑒、環境統計公報及向各地市生態環境局申請已公開數據。
5 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選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來實證產業結構調整的減污降碳效應。表2展示產業結構調整對減污降碳影響的基本回歸檢驗結果。綜合產業結構與碳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的數據,對式(1)、式(2)進行計量分析,得到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第1列是根據模型1得出的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排放量影響的實證結果,第2列則是依據模型2得到的產業結構調整對污染物排放量影響的實證結果。
由實證結果可知,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為負,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在其他變量不變的前提下,產業結構調整與污染物排放量關系的截距項較大,說明污染物排放量受產業結構之外的影響因素較大。經濟發展水平一次項對碳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影響均為正并在至少5%的水平上顯著,經濟發展水平二次項對碳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影響均顯著為負,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存在穩定的倒“U”型關系。綜上所述,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均起到了積極的減排效應,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存在倒“U”型的非線性關系,實證結果與假設相符。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對減污降碳具有積極的影響。研究還表明,政府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對減污降碳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6 結論與啟示
6.1 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廣東省21地市的面板數據,從減污降碳視角出發實證分析了產業結構調整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有:
第一,從整體的趨勢來看,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指數與碳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之間均呈現負相關,這表明產業結構越合理,廣東省碳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越低。這點也證實了大多數學者指出的產業結構變化是影響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助于減污降碳。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表明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有利于環境污染水平的降低,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已經處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下降階段。
第三,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作為減少環境污染的主力軍,對環境污染的減排效果顯著。
6.2 啟示建議
本文對現實的啟示在于:
第一,依據產業結構對減污降碳的積極效應,應提高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政策和環境政策,發揮結構減排的正面作用。同時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監管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優化升級,適時淘汰落后產業,重點發展低污染低能耗產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對環境污染的減排效果顯著,因此需要積極發揮其正向的政策引導作用,繼續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力度,促進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增加,完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相關制度安排,持續發揮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降低環境污染的作用。
第三,轉變強調經濟增長的核心發展觀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以經濟社會環境綜合績效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完善地方政府綠色發展考核機制,解決廣東省經濟增長與減污降碳的二元困境,實現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舉,向其鳳.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及其節能減排潛力評估[J].中國工業經濟,2014(01):44-56.
【2】徐成龍,任建蘭,鞏燦娟.產業結構調整對山東省碳排放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4(2):201-210.
【3】劉志華,徐軍委,張彩虹.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碳排放效率——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PVAR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02):508-520.
【4】孫麗文,李翼凡,任相偉.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與碳排放 ——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技術經濟,2020,39(6):1-9.
【5】孫振清,劉保留,李歡歡.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與區域碳減排——基于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0(03):101-108.
【6】李斌,趙新華.經濟結構、技術進步與環境污染———基于中國工業行業數據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1(4):112-122.
【7】侯翠鳳.“雙碳”目標下我國碳排放量增長的影響因素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22(04):14-19.
【8】黃珺,余朝暉.環境治理投資與財政環保支出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基于面板模型的比較分析[J].生態經濟,2018(7):83-87.
【9】宋德勇,易艷春.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碳排放[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49-52.
【10】宋春雨.廣東省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集聚性和異質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