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張晶 劉鵬 李照



摘 要
針對西部城市建設面臨的資源分散、各自為政等問題和挑戰,文章通過分析西安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起步區一期項目的城市設計理念,提出該項目在立足地域文化、空間集約利用、立體綠化、人本導向規劃以及創新城市建設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創新,項目設計集多種城市規劃理念于一體,由統一的設計團隊負責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實現了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打造出集約高效且富有特色的新城區,為中國城市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范例。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urban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hina, such as resource dispersion and fragmented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rban design concepts of the first phase project of the Energy, Finance, and Trade Pilot Zone in Xians Xixian New Area, by elaborating its innovations in aspects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intensive land use,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human-oriented planning, and innovative urban construction model. The project integrates various concepts of urban planning, coordinated by a unified design team responsible for both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alizing the goal of unified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t builds a compact, efficient, and characteristic new urban area, providing an examp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design.
關鍵詞:集群建筑;空間集約;功能復合;立體綠化;人本導向;標準化建造
Keywords: Cluster Building; Intensive Land Use; Compound Functions;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Human-oriented;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0 引 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實現城市高密度、高效率、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城市設計領域的核心課題之一。西咸新區是位于西安市與咸陽市建成城區之間的國家級新區,其中灃東新城繞城高速以西部分是大西安新中心板塊,與南側周鎬京歷史文化板塊、昆明池生態旅游板塊共同構成大西安新中心新軸線。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起步區一期工程就位于新軸線北端東側約1.5 公里處,是新軸線的先期試驗段。一期工程在設計之初就以“緊湊型城市”為理念[1],嘗試提高城市資源利用率,優化城市交通狀況,提高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力求實現社會、經濟各方面協調和持續發展,希望以實際工程案例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建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本文通過對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起步區一期項目的歸納和梳理,總結其城市設計理念和集群設計經驗,為我國城市設計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項目背景
西安作為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科教和文化中心,人口聚集度較高。在傳統城區范圍內,舊城區功能較為單一和密集,很難實現進一步擴容。西咸新區的規劃建設為西安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機遇。在“一帶一路” 的戰略背景下,西安作為我國發展中“帶動關中、引領西北、向西開發”的戰略支點,承擔了“建設國家樞紐城市”的重要職能。2015 年, 時任領導提出西安城市規劃要“遵循歷史文脈, 遵循山水格局,遵循現代規劃理念”的原則要求,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新長安大軸線的思路,以期成為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的發展脊梁(圖1)。在此時代背景下,大西安新中心應運而生, 突破西安原有的城市格局,形成了“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的發展模式,推進城市建設, 提高輻射帶動能力。
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務區總規劃面積約91 平方公里,定位為西部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和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圖2)。其中,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起步區作為新長安大軸線上的先期開發項目,其戰略定位是打造現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和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樹立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它是中國創新城市開發模式的一次探索與實踐,為大軸線的全面建設起到帶動作用。該區域的開發設計將不同于以往的“墨守成規”, 而是要開拓創新,創造出西咸新區開放、綠色、現代、時尚的獨有氣質,因此,能否為城市空間尋求新亮點,能否為城市開發尋找新途徑, 能否為城市設計創造新思路才是本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新加坡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先生的“大西安空間發展研究”的基礎上,能源金融貿易區起步區一期4 個地塊作為核心啟動區,采用“集群建筑設計”[2] 這一開放的設計方式,分別邀請阿特金斯、漢米敦、馬達思班和中建西北院進行建筑設計。與傳統“集群設計”不同的是, 本次不僅僅是多位建筑師和團隊的思想碰撞, 更為可貴的是本次集群設計的重心是將建筑集群化,真正發揮群組建筑的資源優勢、空間優勢和中心優勢。同時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建西北院總建筑師趙元超先生擔綱總設計師進行協調總控設計,通過總控設計編制設計導則,制定共性的設計原則,為基礎設施、能源供應、空間共享、資源互補等高效集約化的運營方式打好基礎[3]。中建西北院都市與建筑設計研究中心團隊提供建設全過程一站式服務。
起步區一期整個片區由絲路貿易中心、企業總部、商務中心、金融港4 個主要建設地塊以及南北綠廊一期(包含兩個地塊)、東西綠廊(包含4 個地塊)六大板塊共同構成(圖3), 是示范引領全區發展的重要區域。該項目的設計在功能、空間、交通、綠化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性方案比較和優化(圖4),區域規劃以整齊統一、現代時尚、綠色生態、以人文本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采用大平方正的中國傳統營城與現代城市理念有機結合,形成多樣、統一的城市形象,融合辦公、酒店、商業、公寓、城市公園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塑造了一個“緊湊、集約、高效、復合”的新型城市(圖5)。
2 城市設計理念
2.1 立足地域文化, 弘揚中華傳統
項目在規劃設計上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底蘊,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背靠古都西安, 這座城市擁有悠久歷史和瑰麗文化, 作為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經典之作,對后世的城市營建影響深遠。設計通過深入研究西安本地的歷史文化, 吸取其布局重點突出而又整體均衡的精髓,沿用中國古典營城中的“方、界” 模式, 以“方”為基本結構呼應城市整體格局, 進而“界定”空間的內與外、大與小、公與私以及功能定位等。設計既考慮功能需要, 也體現出對傳統思想的傳承與發展。規劃設計采用大平方正的中國古典營城布局, 結合現代需求進行演繹創新, 既保持了方正莊嚴的中華傳統形式, 又賦予了開放、自然、立體、共享等新的內涵(圖6)。
在景觀規劃設計方面,吸收傳統文化及園林設計立意。例如,東西綠廊的設計深挖灃水之畔的典故韻文化意象,最終以《詩經》中的多個典故為主題打造園林節點,進而將風雅頌書寫在大地上。設計元素上借鑒園林景觀中的水系設計,增強空間的儀式感和韻律感;植物配置上考慮四時變化,打造富有詩意的景觀畫卷。總體來說起步區一期的整體,從規劃到建筑和景觀設計,既滿足現代都市功能, 又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是對中國智慧的升華。這種立足地域文化的設計理念值得弘揚和發展。
2.2 空間集約, 功能復合
起步區一期在土地使用上強調高效集約, 各個地塊之間通過立體空間實現功能的混合與融合。例如各地塊之間通過過街天橋、下穿通廊等方式聯通,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往不同功能區域(圖7)。各樓宇也實現了辦公、商業、酒店等功能的垂直混合(圖5)。這種多層次的功能復合可以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同時,項目在單位用地上也控制了較高的容積率和建筑密度,根據能源金融貿易區總體規劃及核心區城市設計的指導思想,為保持城市街景的緊湊性與連續性,起步區各個地塊嚴格控制建筑界限,保持60% 的建筑貼線率,從而形成相對連續、整齊協調的城市界面。
沿街建筑底層利用開敞式廊柱, 增加視覺層次感。這種集約的空間利用方式可以節約土地資源, 提升區域活力, 是可持續城市設計的重要體現。
2.3 立體綠色, 打造生態城區
整個片區在立體綠化上進行了大量創新設計, 形成分層分布的立體綠化系統。局部建筑立面采用垂直綠化,結合爬墻植物和花架等, 建立多層次的綠化空間,營造出豐富綠色的生態立面,與周邊景觀共同構筑宜人生態環境(圖8)。建筑屋頂設置主題化園林綠地, 如采用私密型辦公景觀、開放式庭院景觀等, 豐富屋頂景觀層次。片區建筑二層設計開放式連廊和景觀露臺,利用裙房和步行天橋等線性空間串聯各塔樓,并沿這些立體綠化帶布置密集綠植,形成富有韻律的立體綠色景觀帶,增強空間商業氛圍。下沉庭院與綠化相結合,為地下室室內提供陽光照射的同時,也豐富了立體綠化的層次變化。
可以看出,起步區一期通過多樣化的立體綠化手法,力求構建出一個生機盎然的區域生態區環境,為打造宜居生態城市提供范例。
2.4 人本導向, 創建宜居環境
起步區一期在功能布局上以人為核心,規劃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設置,滿足人們的工作、居住、休閑、購物等人本需求,著眼打造宜居生態區。二層連廊、地面廣場等公共開放空間的規劃也強調人的體驗感受, 多樣化公共空間豐富城市生活(圖9)。此外, 立體交通規劃實現人車分流, 為行人創造更安全舒適的城市環境。
總體來說,該區域的設計以人為本,規劃功能配套完善,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務,創造安全舒適的人居環境。這種人本導向的理念指導下的設計, 對營造宜居城市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3 建筑設計理念
3.1 形式多樣,體量適當
整個片區各地塊建筑體量均勻適當,并結合建筑布局調整區域整體的體量關系,避免過于龐大破壞區域整體感或過于矮小造成空間節奏突變。建筑風貌簡約大氣,現代時尚,表現出新區新城的新氣質。起步區各地塊建筑設計基本延續城市設計總體空間布局,以保證各地塊之間建筑體量與建筑風格相互協調,同時在各地塊內部各自空間處理上又各有特色,4 個地塊分別體現街、廊、庭、院四大特色(圖10),共同形成層次豐富,主題鮮明的城市街區。
3.2 立面連貫, 型態統一
建筑物立面采用大面玻璃幕墻, 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同時通過材質、圖案、細部等語言元素的協調, 使不同高度、功能的建筑外觀統一和諧,和而不同(圖11)。立面設計嚴格控制界限, 與城市設計的高密度理念一致, 且立面底部商業強調透明感和開敞性。
3.3 標準化建造, 組裝化思維
項目廣泛采用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 有利于提高建造效率和質量。建筑內部標準化, 如柱網尺寸、樓層高度、門窗細分等, 而立面外觀則通過材質組合呈現多樣性(圖12)。標準化和組裝化加快建造進度, 同時也使得后期運營和維護更為方便。
3.4 能源共享, 資源利用
4 個地塊共享一個集中式能源站, 供冷供熱系統統一規劃, 大幅提高能效。建筑屋頂設置光伏系統, 發揮可再生能源作用。雨水收集利用以及中水再生系統也助力資源節約利用。地下車庫互聯互通,通過智能導引系統,有效提高地下車庫使用效率。區域內部合理的功能配置,有效做到區域功能互補,促進區域經濟循環。
4 設計創新之處
4.1 創新的城市建設模式
從開發商各自獨立的開發建設轉向統一的集中建設,起步區實現了從單體到群體、從建筑到城市的集群開發建設之路。對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總控協調、項目管理4 個層面,始終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同時進一步強化了統一施工與統一管理,使項目精確落地。
4.2 創新城市規劃理念
區域統籌考慮空間集約、功能復合、高貼線率等設計原則,打造“緊湊、集約、高效、復合” 的步行街區,達到城市界面優化、城市資源共享的目標。各地塊室外公共空間相互滲透,商業統籌配比,統一布局,能源中心及人防工程統一配建。4 個地塊嚴控用地界限,保持60% 的貼線率,形成連續、整齊、協調的城市界面(圖13)。
4.3 全方位的立體城市理念
打造地下通廊、地上連橋、地面廣場三層立體通行網絡,利用不同平面把人行交通和車行交通進行分離,利用立體交通聯系舒適宜人的公共活動廣場,形成開放共享街區,實現不同地塊之間資源共享(圖14)。
4.4 特色營城理念與都市有機結合
傳統的禮制思想深深地影響著西安的城市建設活動,在城市形態中強調城市軸線的構建, 將軸線交點作為城市中心。在南北綠廊與東西綠廊交匯處,景觀公園與城市綠帶塑造出令人難忘的城市生態環境,形成現代都市中央商務區中的十字綠洲。起步區以方中求變的群體空間構成,不以某一棟建筑的奇特造型博人眼球,而是通過建筑群體所形成的豐富的開放空間以及錯落有致的城市空間形態取勝。
4.5 體現綠色城市思想
起步區全方位踐行立體綠化的理念,中庭、邊庭、挑空處種植綠植成為交流休憩的場所, 裙房屋頂處設置綠化形成室外公共空間的第二界面,下沉庭院結合綠化利于地下空間的采光通風,豐富了綠化層次(圖15)。
4.6 基于總控設計師主導的建筑設計
起步區是基于建筑師負責制背景下對城市創新發展模式的一次探索性研究,由城市總控建筑師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對建筑全周期進行總控,并協調各設計單位、顧問單位進行專項研究,共同實現技術創新。
5 設計啟示
一個創新理想之城的落地實施,在中國現有的城市政策面前可以說是舉步維艱。起步區的城市規劃退線要求與貼線率要求的矛盾,地塊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市政道路的地上地下空間的利用的矛盾,各區域資源共享與項目的后期管理的矛盾等,都需要在設計中解決的問題。因此,在集群建筑規劃設計實施中,有幾點還需要著重落實。
第一,控規細化,導則先行。先期應編制詳盡的控制性詳細規劃,落實各專業、各專項設計。對于控規仍然無法細化的部分,編制設計導則及統一技術措施。設計導則及統一技術措施工作宜與控規制定相互結合,并形成指導總體建設的技術導則。
第二, 總控地位強化,盡早介入。總控單位應由具有政府背景的單位擔任或政府委托設計單位執行。設計導則及統一技術措施盡早審批, 盡早發放。編制設計導則及統一技術措施應盡早經過規劃、交通、消防、綠化、人防、環保等主管部門認可并備案,也應具有法律依據。編制設計導則及統一技術措施宜進入土地出讓條件。
第三,策劃工作必須前置,并對項目有指導作用。詳細、完善、合理的功能策劃是建設項目精確落地并發揮預期社會功能的先導條件。策劃方案需要與設計工作同步持續優化,使之與設計形成雙向良性互動。只有打通項目的上下游,各階段工作產生連續性,才能形成合力, 發揮出集群建筑設計的最大優勢。
第四,后期運維工作前置。運維團隊應深入參與項目設計的整個環節,將運營管理邏輯、操作流程、租售形式等向設計反饋,使設計真正成為高定產品,讓設計為項目賦能。
在主管部門支持下,堅持“四統一”原則。集群建筑作為一種創新模式,必然會與現行法規或程序產生矛盾。建議相關部門明確目標,簡化程序,要從政策、規范等等方面尋求突破,對此類項目給予支持。在開發建設中除了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還要進一步強化統一施工與統一管理程序,使項目概念落實落地。
6 結 語
起步區整個設計及建設過程都是在探索中前行,經過8 年的建設,期間因為國家政策、用地性質等客觀因素進展緩慢,目前已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區域空間特色初顯,城市區域中心基本形成。
對于一個城市新區而言,同時啟動近百萬平方米的設計并同步實施,各個方面都是一個巨大挑戰。隨著起步區各地塊的落成,昔日灃渭邊的農田現如今已變成西咸新區的城市新中心,并以此揭開了二期的建設序幕。現如今, 我們心中的“理想之城”已賦予這片土壤巨大的生機和活力。
起步區一期項目立足地域文化,通過空間集約、功能復合、立體綠化等手段,探索出一種高質量、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它對建立系統化的城市設計引領體系,建筑與城市空間的和諧統一,以及打通建設管理的創新模式, 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啟發。本文深入剖析西咸能
源金貿區起步區一期項目的設計理念及建設模式特色,旨在為我國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創新性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沐小虎.“集群建筑”之透視[J]. 建筑學報, 2008 (8): 39-41.
[2] 劉勇, 劉燕. 面向實施導向的一體化城市設計策略: 以蘭州市安寧中央商務區為例[J]. 規劃師, 2020(21): 78-83.
[2] 陳旭, 劉暢, 周娜. 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C].2021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
[4] 王靖. 城市時代, 協同規劃[C].2013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5] 邱雨新. 現代集群建筑設計現象產生的歷史考察[D]. 天津: 天津大學,2017.
SYNOPSIS
Practice of Cluster Building Design:
Taking Phase I Project of the Energy, Finance, and Trade Pilot Zone in Xixian New Area as an Example
Min Wang, Jing Zhang, Peng Liu, Zhao Li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urban design concepts of the first phase project of the Energy, Finance, and Trade Pilot Zone in Xixian New Area, Xian.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ans new center axis, the explorations of Xixian New Areas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in western China.
The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four major urban design concepts of the project. The first is to inherit local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 drawing on the layout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elements, meeting modern functions whil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s. The second is intensive land use, controlling high-floor area ratio, achieving vertical mixed-use, and enhancing regional vitality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The third refers to planning a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system and adopting multi-level approaches such as roof greening, facade greening, and courtyard greening, to create an ecological area and build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The last is called people-oriented, planning perfec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building safe and convenient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and providing open and shared public activity spaces to create a livable environment.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s, the project emphasizes appropriate scale, coherent facades,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making the exterior of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functions harmonious, unified, and coherent. While pursuing overall harmony and unity, the design also mai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functional block.
This article also holds that the biggest innovation of the project l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an innovative urban construction model. It breaks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de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model and adopts a unified,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mode. The project integrates multiple concepts of urban planning with a unified design team responsible for both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alizing the goal of unified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orming a livable, efficient, green, and intensive new urban area, and providing an examp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design.
At the end, this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des 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ch large-scale projects, arguing that detailed regulatory plans should be formulated in advance,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support innovative models, simplify approval procedures, an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overall design, to ensure that the design concepts can be accurately implem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