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超



摘 要
本文以城市設計視野,面對可實施型的城市設計,從建筑師的角度探討了設計城市的幾種方法,并從多個案例總結了城市設計的方式和范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several methods of designing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ers, consid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It summarizes the ways and paradigms of urban design based on various case studies.
關鍵詞:可實施;城市設計;設計方法
Keywords: Implementation; Urban Design; Design Method
0 引 言
作為一個成熟的設計師,不僅要有全面的建筑素養、溝通能力,還應有城市設計的廣闊視野。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生命體,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凝聚著各方共識。每一個城市都有隱藏在背后的秩序,存在著城市與生俱來的骨感。設計師的作用就在于努力發現城市的關系,建立城市新與舊秩序,搭建傳統走向未來的橋梁,不斷適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蓋里設計的畢爾巴鄂美術館,不僅僅是一件劃時代的建筑作品,而且是城市復興的報春花,在形式的背后與城市具有千絲萬縷的連接關系,用建筑拯救城市;邁耶設計的蓋蒂中心, 呼應了洛杉磯城的幾條重要軸線;位于漢堡的漢堡音樂廳,巧妙地利用舊倉庫,建立了城市文化交流的新陽臺;歷經二十年建成的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不僅完整展現了衛城的歷史, 還提升了雅典的城市品位;新近落成的希臘文化中心,更是建立了古城與海的關系,通過兩個新建筑再一次展示了雅典的偉大,由衷地向雅典城市致敬。
作為一個建筑師,創作離不開城市,離不開具體的場地。好的作品應該使場地變為場所、建筑成為舞臺。場所大于建筑,建筑是城市巨大博古架上的飾品,建筑師應具有城市設計的視野。本文結合在建筑創作的一些體會,談一下在城市建筑具體的手法和心得。
1 延續同構
一個城市是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特有的城市肌理和骨架,每個歷史文化名城都有自身的骨感,大部分建筑都應有“接著說”的姿態, 謙虛地對待歷史文化,形成延續歷史、彰顯城市特色的主體創作思想。
西安行政中心位于西安中軸線的張家堡廣場,距離鐘樓9 公里。西安行政中心距明代北門也有6 公里之遙,按新舊分制的方式劃分, 這里的建筑應是一個完全的現代建筑,我們也做了不同的方案比較,但最終還是用延續傳統意匠、賡續城市特色的方式設計這一建筑。西安市行政中心位于“長安龍脈”的兩側,新的建筑特別是重要的政府建筑有責任彰顯城市精氣神,在城市更新中起表率作用。我們以現代的規劃理念,把市政部門長達兩公里的群體放在軸線兩側,中心是人們活動的大片綠地和市民中心,行政中心建筑以“中”字布局的方式建立秩序,并以庭院和坡屋頂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圖1)。
西安行政中心建成已十余年,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也成為西安最具代表性的新建筑,進一步塑造了城市的副中心和鳳城八路城市東西新軸線。
在行政中心建成之后,地鐵2 號線和4 號線相繼投入使用,周邊的商業辦公住區等建筑逐步建成。使用十余年后,我們發現城市活力不足,配套設施不全。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我們再次對整個環境進行設計,理順整個城市交通,擴大城市綠地,增加了城市容積率。新設計以人為中心,中部增設城市展示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立體商業步行街等,為整個新中心的發展和布局提供了堅實的學術依據,新增建筑面積近百萬平方米,提高了城市容積率,為城市緊湊集約打好基礎(圖2)。
延安是位于黃土高坡上的歷史文化名城。延安北部新城在延安老城的北側,貫徹了“上山建城,中疏外擴”重要舉措,推平了四十余個山頭,填平了周邊的深溝,如同“高峽出平湖”, 在群山懷抱中營建了一個十余平方公里的平地。團隊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研究,確定了新城雙中心的結構,找出了一條面向寶塔山的軸線。行政中心是上山建成的第一個建筑,也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即新城的建筑基調是什么?
延安雖然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北宋時就是陜北的重要城鎮,范仲淹也在此當過知府。然而最輝煌的年代還是毛主席在延安的13 年,立足黃土地艱苦奮斗,締造了偉大的邊區建筑,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遺產。
在市民中心,我們沿著高差18 米的軸線, 依次布局了圖書館、文化館、政府辦公樓等建筑, 形成一組高低錯落、秩序井然的建筑群。整個建筑設計為平坡結合的庭院建筑,每一個建筑或利用地形,或青磚灰瓦圍合成院落,或以窯洞等形式構成,成為新延安的標志建筑,奠定了新城建筑的基本格調(圖3—圖4)。
之后設計的延安大劇院也努力呼應這條中軸線,采用更為現代的坡頂,一撇一捺簡約有力,把窯洞風格的應用達到了一個高潮。整個建筑如同從土地中生長出來,既樸實無華,又現代時尚(圖5)。確定這兩個主要標志建筑后, 團隊曾設想為延安新城做一個城市設計,并完成延安三館和位于西側山上“天守閣”的設計, 希望這幾個主要建筑基調能延續延安新城的風貌。然而,隨著延安新城的快速無序發展,特別是高層住宅的建設,破壞了新城的格調,使新城整體失序、風格混亂,千姿百態的單體建筑失去了城市基本的格調和特色,城市骨干蕩然無存,淪為又一個千篇一律的新城。
2 相似相同
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脈和調性,不同城市在自己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都會產生明顯的烙印和遺存。設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重復,尋找現代與傳統共同的基因。
西安火車站片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600 年的明城和上千年的唐宮用一組現代化的鐵路樞紐把它們有機地連接,并采用城市更新的方式,做到宮、城、站一體化。
唐丹鳳門是一個有著濃郁唐風的建筑,也是千宮之城的標志。在其南側500 米是明代西安城,1935 年建設的火車站和1981 年建設的火車站正對大雁塔。本次擴建工程是新建北部站房南北高架候車室,城市交通也從以南廣場為主改為北廣場為主,北廣場地下四層分別與城市交通和軌道相連,整個改擴建面積為37 萬平方米。
火車站與大雁塔構成的盛唐軸線與大明宮丹鳳門的軸線相差132 米,客觀上需要火車站東配樓形成一主兩從的品字形布局,站在含元殿的臺階上向南看,可以形成以丹鳳門為中心, 火車站及東配樓為背景的相似意向,塑造千宮之宮的整體形象。因此,我們借鑒格式塔心理學相似原理,在火車站和東配樓采用變形廡殿式的大屋頂,同構異形,使火車站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均有城市的記憶和歷史的基因。
在站城一體方面,我們采用跨越鐵路站房的立體天橋,正對丹鳳門,強化了丹鳳門的主體地位并向東延伸,串聯起一系列鐵路劇場、商業、博物館、賓館等設施,自然成為一條大唐天街,有機地與大華1935 的改建工程連接在一起,建立了具有古都特色的GOD 模式( 圖6)。
南門廣場改擴建同樣采用與遺址相似的手法,7 萬平方米的建筑大部分都在地下,采用下沉廣場和商業街的方式串聯松園和榴園,上部建筑采用大面積留白,讓人們產生更多的遐想。上部除保留一組八十年代的建筑外,所有新建建筑也采用了相同的傳統建筑形式,構成了以西安永寧門為主題的西安意向,把城市古老遺址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建筑師保持克制的態度,尊重并仰望城市傳統建筑。
如今南門及南門廣場游人如織,各類交通井然有序,取得了良好效果(圖7)。
3 二八原理
二八原理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樣也存在于城市建設中。城市中有百分八十的建筑應為背景建筑或中性建筑,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建筑才能成為標志建筑。建筑規劃師要正確處理統一和變化關系,拿捏好建筑與群體的尺度, 最終達到和諧的境界。和諧城市就應處理好城市與自然、城市與建筑、城市與人的關系。
西咸中心位于西咸大軸線的北段,占地200 畝,共有4 個街區,總建筑面積90 萬平方米, 采用1+N 的群設計方式,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始終堅持群體取勝原則,方中求變, 在紛繁復雜的城市中建立和諧優雅的城市底色, 以空間取勝,以環境為佳,塑造了綠色立體城市的樣本。
人民大廈的改擴建也堅持二八原理,恢復了原有群體的基本格局和風貌,只有不到20% 的建筑進行了新建,讓這座具有70 年歷史的建筑老樹新枝,煥發新的活力(圖8)。
4 消失消隱
城市豐富多彩,每一處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所有建筑幾乎都是一個私人定制,創作的過程也是一次與土地的戀愛過程。大美自然, 在特定的場地讓建筑消失消隱也是一種城市設計的方法。
灃西文化中心位于西安地鐵五號線北側, 西側是規劃中的翱翔小鎮,南側是一個大型的游樂項目,高架的城市地鐵、寬闊的城市道路分割了城市空間。灃西文化中心的用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在方案構思中我們一直堅持讓建筑消失,努力做好城市空間,恢復城市綠地屬性。但是,對于具有12 萬體量的建筑和兩個70m×70m 的建筑并不容易。首先,我們在基地南側把建筑微微抬升,與公園形成一個立體的城市公園,同時也便于與翱翔小鎮和南側建筑綜合體立體連接,5 個盒子按功能分布在這片綠地之上。5 個盒子具有不同表情,360 劇場是兩個實體的黑匣子,用保溫磚砌成帶有一定機理的實體墻,墻上爬滿爬山虎,上部是兩個開放式體育用地,四周種滿樹木。圖書館和群藝館是兩個透明的玻璃盒子,素面朝天, 內部是清水混凝土裝飾,報告廳結合坡地景觀是一個變形的盒子,用銹蝕鋼板裝飾。5 個建筑都有自己的個性,但謙虛地匍匐在大地上, 如同金木水火土,自然而永恒。假以時日,綠化與建筑一同成長,整個建筑就會完全消失在自然環境之中(圖9)。
位于須彌山大佛前的須彌山博物館以不與自然爭勝、不與遺產爭輝的態度設計博物館, 整個建筑藏在山里,只有屋頂平臺與大佛對望。對于荒山野嶺的貧瘠土地,也需要建筑點石成金,自然與人工相映成輝,博物館在平臺上設計了一主四從5 個塔,如同唐卡、明堂建筑、泰姬瑪哈陵,都采用這一制式,給荒蕪單調的風景增添了人文色彩。建筑是陽,環境是陰, 陰陽共生。
阿房宮是一處秦代的遺址,《阿房宮》《過秦論》《六國論》等著名文章給這一遺址增添了文化色彩。我們在南側設計一處文化創意中心, 將建筑用極其低調的手法,使之與城市建立聯系, 恢復了遺址尊嚴。建筑采用變形延綿的屋頂呼應傳說中的阿房宮,并在中部留白,一個玻璃尊橫空出世。雖然阿房宮只剩一杯焦土,但通過周邊環境的襯托,文章在,阿房宮就在。
5 守正創新
城市不斷更新發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城市需要新建筑,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同時,一個城市也應有不同的表情,超大城市更需要建立多中心。
西安奧體新城是為迎接全運會建設的現代化新區,規劃設計遵循以人為本,努力建設一個面向大眾和未來的復合城市空間。結合一系列文體建筑,利用現代美學,體現出連接山水的東方美學意境。
建筑設計如同在大地上書寫論文,每十年都有新的體會,從楷書到行書,從理性到浪漫, 再回到理性。
在奧體新城的設計中,我們終于可以在大尺度的場地中盡情書寫。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面對廣闊的土地,在巨大的層級尺度上,其他建筑如何與龐大的體育中心相匹配和協調,并以體育中心為原點構成互相適應的建筑群體。
長安樂以體育中心為基點劃出一條弧線, 建立與體育中心的聯系。面向河邊的分別是5 個盒子,形成5+1 模式,臺地構成了西安特有的太原地貌,也提供了人們活動的舞臺。面向湖面是5 個靈動的弧線建筑,如同古樂中的塤, 靈動而自然。
長安云是科技館和規劃館,建筑也如同一個巨大的展品,具有“云橫秦嶺家何在”的意境, 建筑面向體育中心,具有一種漂浮感,也有向體育中心奔趨之勢。
位于體育中心東側的長安書院與體育中心隔湖相望。整個基地是不規則的弧形用地,因此建筑面向中心以反宇向陽的方式向湖面展開。
奧體中心綠軸中心是長達數公里的奧體公園,綠洲兩側均為央企總部和賓館公寓,建筑都以一定的規律布置,成組相擁,互為景觀。特別是位于TOD 的綠地中部,為了滿足城市地上地下和空中的連通,設計了一組大地景觀, 完成了一個地景巨構(圖10)。
城市空間無處不在,設計師處處應有城市的視野,全方位地設計城市的一草一木,突破建筑師和規劃師的專業壁壘,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建設城市,建設未來。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西咸新區規劃建設局. 西咸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EB/OL].(2017-10-09)[2023-02-01]. www.xixianxinqu.gov.cn/xwzx/tzgg/6014e5d6f8fd1c 2073f06ef3.html.
Urban Design and Desiging Cities:
Implementation-oriented Urban Design Practice
Yuanchao Zhao
A city is a complex living entity, a constantly updating process that embodies the consensus of everyone. Every city has an order hidden behind it, with its inherent skeleton. The role of designers is to strive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ies, establish new and maintain old relationships, build the bridge between tradition and future, and constantly adapt to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This article explores several methods of designing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ers, consid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It summarizes the ways and paradigms of urban design based on various case studies as follows.
Continuity of Identicality
By using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north-south and central axis in Xian,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central axis in Yanan New City, and the important nodes on it, the overall spatial order and architectural tone of the region are shaped.
Similarity and Identity
By exploring the methods of coexisting modern urban space and historic sites through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and Xian South Gate Square, the continuity of the urban context is maintained.
The Pareto Principle
Through th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two projects, Xian Xixian Center and Peoples 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pattern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s can be grasped using the Pareto Principle (also known as the 80-20 rule).
Vanishing and Disappearing
Taking Fengxi Cultural Center, Shumishan Museum, and Epang Palace Fengdong Cultural Square in Fangcun as examples, it showcases how architecture needs to coexist with nature and the city harmoniously in specific urb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Upholding the Truth While Innovating
The practice of Xi'an Olympic Sports Center is an attempt towards modernity and future. By exploring the layout of key building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s, it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for new urban areas to face future development.
The above are all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designing buildings and cities. From urban design theories to the specific practices of designing cities,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city space is everywhere. As a designer,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very detail of a city with an urban perspective from all directions, break through professional barriers between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surpass building red lines, and use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build cities and create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