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鵬 張洪閣 吳洪波 楊文強 杜雪雷
(1.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2.天津電裝電子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海上油田的部分老井出現產量降低、含水率升高、出砂現象嚴重等問題。鑒于產量低的油井已無法滿足生產需求,成為油田增儲上產的制約因素。此外,因海上平臺空間狹小、井槽數量有限,老井側鉆成為海上油田低效井挖潛上產的重要手段。
海上油田常規的井身結構為9-5/8″套管,老井側鉆相當于在9-5/8″套管內開窗側鉆,鉆入8-1/2″井眼,下入7″尾管進行開采生產。為了合理挖掘開采,往往進行分層開采,相較于9-5/8″套管,7″尾管因內徑小,對7″尾管分采[1-2]帶來巨大挑戰。①電泵外徑小,排量受限,揚程受限,電泵壽命短。②油管及井下工具內外徑小,抗拉強度受限。③分采封隔器的內徑小,生產滑套及開關工具尺寸受限[3]。④由于7″尾管掛縮徑,常規的Y 接頭+電泵機組難以通過。常規的7″尾管分采井生產管柱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7″尾管分采井生產管柱示意圖
針對7″尾管分采的難點,以X 井為例,對7″套管分采配套完井工藝進行詳細分析。
X 井于2012 年投產,初期生產情況穩定,生產過程中因出砂而關井,雖進行多次修井,但仍無法滿足生產。為了能繼續利用井槽,只能側鉆,老井的井身結構為13-3/8"×291.5 m+9-5/8"×2 525 m,計劃在1 000 m 處進行側鉆[4],側鉆后的井身結構為13-3/8"×291.5 m+9-5/8"×1 000 m+7"×(850~2 529)m,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側鉆后的井身結構圖
X井開采層位儲層垂深(海拔)為-1 460~-1160 m,原始地層壓力為11.7~14.6 MPa。目前,地層壓力比原始地層壓力下降約4 MPa,油藏提供的產液量為160~350 m3/d,氣油比為30 m3/m3。根據計算,該井初期無法實現自噴,要采用人工舉升法進行開采[5]。
通過調研可知,海上油田常用的人工舉升法有電潛泵、螺桿泵、氣舉、潛油往復泵、射流泵等(詳見表1)。對比不同人工舉升方式的優缺點與適用性,可使用電潛泵的人工舉升方式。

表1 不同人工舉升方式對比
目前,地層壓力比原始地層壓力約下降4 MPa,油藏提供的產液量范圍為160~350 m3/d。通過軟件模擬,儲層動液面為623 m。根據電泵下深的經驗,電泵的沉沒度在300 m 以下,X 井電泵下入垂深在1 000 m左右,電泵機組處于7"尾管的范圍內。
采用較小尺寸的338泵+375電機[6]可滿足X井機采要求(見表2)。電泵機組采用338 泵+375 電機,下井工具外徑與工作套管內徑間的間隙一般不小于6 mm[7],7"23lb/ft 套管的內徑為6.37"。與338泵+375電機可匹配的旁通管有2-3/8"、2.28"、2-1/8",其尺寸之和詳見表3。與7"23lb/ft 套管內徑間隙均大于6 mm,三種尺寸的旁通管均滿足要求,考慮到尺寸大的旁通管有利于井下工具的下入及抗拉強度更大,推薦旁通管采用2-3/8"。

表2 國內電泵機組排量揚程范圍

表3 電機+旁通管外徑匯總表
常用的滑套有2.313?、1.825?、1.625?,結合滑套打開工具的尺寸,滑套只能選擇1.625?,由于內徑的尺寸較小,受產量影響,存在井下工具沖蝕的風險,造成井下工具失效[8]。通過對整個管柱內徑最小的工具(1.625?滑套)進行沖蝕性分析,以最大產液量350 m3/d 為例,根據模擬試驗,發現其最大流速小于臨界流速,1.625?滑套不會發生沖蝕現象(見表4),推薦使用1.625?滑套。

表4 不同產量下流速與臨界流速比
沖蝕流速的計算公式見式(1)。
式中:Ve為臨界沖蝕流速,ft/s;ρ為流體混合密度,lb/ft3。
經驗表明:在無固相顆粒的流體在連續工況下,K值取100,在間歇服務工況下,K值取125;對無固相顆粒的流體,預計不會發生腐蝕,或腐蝕被抑制,或采用防腐合金管材時,在連續服務工況下,K值取150~200,在間歇服務工況下,K值取250。
通過生產廠家提供的尾管掛數據,若井身結構采用7?尾管形式下入分采工具,將7?尾管回接到井口,變為7?套管[9-10],從而保證分采工具的順利下入,優化后的管柱圖如圖3所示。

圖3 優化后的管柱圖
優化后的生產管柱為“油管掛+2-7/8?油管+Y接頭+電泵機組+2-3/8?油管+2-7/8?油管+1.625?滑套+2-7/8?油管”。根據生產管柱各工具的性能參數,通過軟件進行模擬,結果如圖4 所示。要保證整個管柱的抗拉安全系數大于安全系數1.6,才能使整個管柱符合抗拉強度要求。

圖4 生產管柱抗拉強度校核結果
X 井于2019 年2 月進行分采方案論證,方案論證通過后,進行工具加工及性能試驗,并于同年10月進行完井現場作業,整口井完井作業時間為7 d,無復雜情況發生。作業后順利投產,目前已平穩生產2 年多,沒有進行修井作業,與配產數據對比,達到了產量要求,如圖5所示。

圖5 X井生產情況
9-5/8?套管開窗側鉆,下入7?套管分采,通過對生產管柱的井下工具,尤其是電泵機組與旁通管進行組合搭配,選出適用于7?套管分采的井下配套工具,從而達到油田開發要求。X井的試驗成功,證明了7?套管分采配套完井關鍵工具的可行性,隨著老井側鉆越來越多,7?套管分采技術的應用范圍將更廣。對7?套管分采配套完井關鍵工具進行進一步研究,將成為7?套管分采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