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與價值傳承*

2023-03-04 05:12:49羅香萍
深圳社會科學 2023年5期

羅香萍

(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1]工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推進改革開放起了重要的作用。當代中國工匠精神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的影響。從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的角度出發,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才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提供創新空間,從而更有力地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通過弘揚工匠精神,使從業者具備敬業、精益、專注、奉獻、創新等素質,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鑄造中國品牌,實現“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2]的目的。同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能大幅提升勞動者收入,持續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和緊迫任務。

一、工匠精神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3](P25),黨的二十大報告闡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為“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4](P15),工匠精神與其中的“天下為公、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等存在契合之處。工匠精神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內涵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5]。工匠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蘊含的愛國敬業、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等精神,豐富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豐富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在馬克思看來,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就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要認清人的真正價值,不斷提升人的主體性,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從而克服勞動異化,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工匠精神是一種“仁者愛人”的積極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精神自覺,是一種不受外界壓力所迫而產生的追求精益求精、盡善盡美、道技合一的崇高境界。因而,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勞動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境界,其實質是一致的。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有助于貫徹《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學界從工匠精神的文化源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從儒家文化來審視工匠精神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肖群忠、劉永春提出工匠精神在中國文化中表現為“尚巧”的創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6];李宏偉、別應龍提出中國傳統工匠精神體現為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7];孫曉玲認為中國古代優秀工匠的精神氣質為“以技立身,技高為尊;工巧業精,技道合一;敬天愛人,以人為本;物勒工名,愛惜物名;慎重傳承,尊師重道;傳統悠久,亦有局限”[8](P25-30);鐘亮梅提出要充分吸收儒家思想蘊含的豐富的工匠精神基因以培育當代中國工匠精神[9];薛棟認為中國古代工匠精神體現為“崇德”“尚技”兩方面[10]。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但不夠全面深入,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的邏輯關系缺乏細致的分析;肯定了儒家思想對塑造工匠精神的影響,但沒有深入儒家思想體系內部去探討其對工匠精神的影響,文本選擇也不夠充分。如果不對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做精細分析,抽象地談論弘揚工匠精神,是缺乏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的。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周禮》《論語》《孟子》《荀子》《禮記》《周易》《天工開物》《夢溪筆談》等文本,研究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及價值傳承,以期深化我們對于儒家思想塑造工匠精神的作用的認識,為構建新時代工匠精神提供文化底蘊。

二、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

眾所周知,儒家主張“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雖不直接從事工匠技術活動,但儒家并沒有輕視工匠技術活動,而是“肯定工匠技術活動的社會價值”。[11]子夏提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論語·子張》),《周禮·考工記》記載“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禮記·中庸》把“來百工”——發展工匠技術作為治國的“九經”之一,足見對工匠技術的重視,并提出“來百工則財用足”的觀點,充分肯定工匠技術活動的社會價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古代優秀工匠群體體現出了非常豐富的精神氣質。在人己關系上,受儒家“崇德愛民”“仁者愛人”等思想影響,工匠們積極承擔使命,愛民利民,通過為他人提供價值來實現自身價值;在善美關系上,儒家強調“盡善盡美”“致中和”,匠人追求“盡善”人格,作品要符合傳統倫理道德和審美要求,盡善盡美、講求中和;同時,儒家主張君子修行應“切磋琢磨”,工匠也應精益求精,心思要縝密、選材要精、工藝要巧,專注投入、刻苦鉆研;在巧實關系上,儒家強調“正德、利用、厚生”“以巧盡器”,匠人要遵循規矩、心悟自得,作品既要巧奪天工,又要經世致用;在故新關系上,儒家主張“日新盛德”,工匠應與時偕行、守正創新;在道技關系上,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工匠應由技進道、以道養技,實現“道技合一”的境界。因而,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工匠精神體現為“仁者愛人”的職業初心、“盡善盡美”的職業愿景、“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以巧盡器”的職業要求、“日新盛德”的職業修養以及“道技合一”的職業境界,體現了信仰、行為和價值的有機統一,凸顯了儒家崇德愛民、德藝兼修、講求中和、經世致用、守正創新、追求境界等思想對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影響。

(一)“仁者愛人”的職業初心

職業初心是指工匠在從事職業時最初的心意、愿望和原因。受儒家“仁者愛人”“修己以安人”等思想影響,工匠不僅精通技藝,而且通過技藝服務百姓、造福社會、建設國家,體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仁愛精神,這與《周禮·考工記》所說的工匠的職責在于“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是一致的。

儒家強調君子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通過自我修身達到平治天下的目的。作為一名工匠,首先也應思考如何修身,即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成人的道理。儒家強調“仁愛”,其本質是人倫道德。“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道不是光愛別人,而是先修養好自己,再成就他人,正所謂“修己以安人”。《論語·雍也》還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正如黎紅雷所說,“作為一個具有道德自覺的仁者,一方面要‘立己’,主動地按照仁道的要求來修養自己,不斷地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立人’,積極地按照仁道的要求去關愛他人,與人友好相處。”[12]因此,工匠只有通過關愛、幫助、成就他人,為他人帶來價值、為社會創造財富,自我價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周禮·考工記》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工匠通過發明創造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最終成就自我價值。工匠在琢器、治家、筑城、營國等方面都體現出了“仁者愛人”的職業初心。善于琢器的舜和善于治水的禹就是典范。《孟子·公孫丑上》記載:“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于與人為善。”《韓非子·難一》記載:“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史記》也記載:“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這些記載表明:早在4300年之前,舜就本著“舍己從人”的仁愛精神制作陶器,追求精工細作,杜絕粗制濫造,同時也能影響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因而越來越多的人追隨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這就是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最早記錄。再以善于治水的禹為例。《尚書·益稷》記載:“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孔子也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孟子·滕文公上》記載:“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敬天愛民,躬自勞苦,致力于溝渠水利事業,一心只求為百姓興利除害。可見,在舜和禹身上都體現出強烈的擔當精神和舍己利人的仁愛精神。同時,古代官員們也心系百姓,興修水利、造福于民。據《史記·河渠書》記載,戰國時期的水利學家、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首先是“避沫水之害”,即治理洪澇災害,其次才是灌溉農田,改善民生。

深受儒家“仁者愛人”思想影響的古代工匠們,忠誠報國、愛民利民、忘我奉獻、止于至善,不懈追求人格和技藝的完善,體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仁愛精神。

(二)“盡善盡美”的職業愿景

職業愿景即職業規劃,希望將來以目前的崗位為發展基點,后續能發展到什么職位和狀態。工匠一旦樹立了“仁者愛人”的職業初心,因其志向遠大、使命感強烈,必定會追求“盡善盡美”的職業愿景:工匠應先追求“盡善”人格,有好人品才會有好作品,好作品也是工匠“盡善”人格的呈現;善美結合,作品要符合傳統倫理道德和審美要求。

首先,工匠應追求“盡善”人格,這一要求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對善美關系的價值取向,即善對美的統攝,以善為美。李澤厚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13](P27)社會內容即以“盡善”為前提。孔子評論《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評論《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一語道破緣由:“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誅而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者。”[14](P68)孔子通過比較《韶》樂和《武》樂,其實包含了以善為美、善美相統一的思想。而長期浸潤于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工匠,其活動從根本來說也是道德實踐,工匠要追求“盡善”,就要不斷“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心存敬畏地去追求真理,按規律辦事,精誠真切并始終如一,保持中正之道,這正是工匠精神的體現。《禮記·中庸》全面闡釋了工匠精神:“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君子既要尊崇德性,按照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又要遵循科學規律,勤學好問;既要目標遠大,又要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追求細節的完美;既要達到至高完美的境界,又不要違背科學規律,出現過或不及的偏差,且能做到常守中道、堅守執著、始終如一。可見,工匠追求“盡善”的境界,應做到志向遠大、心存敬畏、按規律辦事、常守中道、追求細節完美、精誠真切并始終如一。《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命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即工匠要按規律和技術要求做事,不能制作淫邪奇巧的器物動搖君心,把名字刻在自己所制作的器物上,以表示對質量負責。這種“物勒工名”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工匠的道德責任感,極大地提高了器物質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巨匠名師。《荀子·王霸》記載:“百工忠信而不楛,則器用巧便而財不匱矣。”工匠忠誠信實,就不會粗制濫造,器械用具就會做得輕巧靈便,資材也就不會缺乏了。這些論述都充分體現出工匠應追求“盡善”——即敬業、誠實、負責、精進等職業道德,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誠信”是相通的。明代漆器師黃成所著的《髹飾錄》認為髹漆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倫理體現在“三法”、“二戒”、“四失”、“三病”、“六十四過”上,[15](P51-52)反對漆工弄虛作假、偷工減料、粗制濫造、不負責任等不道德行為。

其次,工匠作品要符合傳統倫理道德和審美要求。以建筑為例,“‘盡善’的內容在建筑及城市規劃設計上體現得最為突出,它們具有講究秩序,注重等級的原則,即所謂‘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觀,這一點是儒家倫理道德之‘善’的集中體現。”[16]古長安城、故宮、孔廟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反之,不能體現倫理道德至“善”的建筑被認為是不美的。孔子評價管仲“樹塞門”為“不知禮”,因為“此皆諸侯之禮,而管仲僭之,不知禮也。”[14](P67)對于“盡美”的形式,《禮記·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主張。儒家對“中和”的追求,反映在匠人的作品上,就是“中和之美”。建筑的“中和之美”體現在講求對稱與均衡,《周禮·考工記》記載了營建國都的原則,“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營建都城,左右對稱,前后呼應,以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與中和之美。

工匠追求的“盡善盡美”的職業愿景,突出了“盡善”人格對于工匠的重要性,同時工匠作品應符合倫理道德和審美要求,而這都需要工匠秉持“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用心鉆研、執著堅守。

(三)“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

職業態度是指個人對所從事職業的看法及在行為舉止方面反應的傾向。區別于一般工人,追求技藝的精湛與產品的精致細密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受儒家“止于至善”這一追求極致和完美思想的影響,工匠“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體現為精心、精湛和精良三個方面。精心即要有縝密的心思,工匠要有甘于窮思畢精的意志品質;精湛,即工匠要有善于精雕細琢的技藝才能;精良,即工匠要有近于精金良玉的氣度風范去打造精品。

首先,“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要求工匠心思縝密、選材要精、工藝要巧。《周禮·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工匠在制作產品時,心思要縝密,要把寒溫之天時、剛柔之地氣、優良之材料有機結合起來,再配以精巧的工藝,才能制作精良的器物。荀子也說“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荀子·強國》)他認為模子平正、材料精良、技藝高明、火候適當,才能鑄成質量上乘的莫邪寶劍。《周禮·考工記》特別重視材料的選擇和工藝的精巧,例如“弓人為弓”,謂“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選擇最適當時節選取最好的材料,再施之以工巧,就是“九和之弓”:“材美,工巧,為之時,謂之參均;角不勝干,干不勝筋,謂之參均;量其力有三均”。三個“三均”稱之為“九和”。“九和之弓”實為得天時、地利、材美、工巧的完美之“弓”。《輿人》篇記載輿人做車廂所用之木“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縣,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充分體現了嚴苛的要求和精巧的工藝。同時,《輪人》、《車人》諸篇中,對車輪的制作和檢驗規定了10余項詳細技術,涉及選料、外觀、功能、檢驗標準等方面,例如輪子要經得起圓規、曲尺、水、垂線、黍、稱的檢驗,這些無疑要求工匠要心思縝密、工藝精巧。

其次,“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要求工匠必須具備“切磋琢磨”的專注投入、刻苦鉆研的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原意是指匠人對骨器、象牙、玉石、石頭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時所表現出來的認真制作、一絲不茍的精神,《詩經》引用此語說明君子的修行也應如此。孔子對這一精神高度肯定,認為君子自修應切磋琢磨,不斷提升自己。朱熹從工匠道德的角度,做出了“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讀。[14](P53)而最能體現精益求精的故事,就是《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孔子學琴”。孔子不急不躁、不厭不倦、研精究微、精思專攻,既深得琴技之能,又深諳琴道之味。《天工開物》中描述白瓷制作工藝異常講究,實施每一個步驟都要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每道工序都要一絲不茍、精心在意。例如,手持利刃刮削泥坯時,稍微顫抖,燒成后就會有缺口。畫碗的青色釉料只用無名異一種,還要辨認上、中、下料。裝坯時手持坯器用力稍重,燒出后瓷器就會凹陷變形,不再復原。“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17](P202)古往今來,精品總是工匠們用盡巧思、厚積薄發、潛心打磨、千錘百煉的結果。

“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需要工匠堅守初心,一生做精一件事,心無旁騖、專注投入,激發蓬勃的創造力;更要致知力行、攻堅克難,耐得住枯燥與寂寞的考驗,能于重復與瑣碎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努力把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

(四)“以巧盡器”的職業要求

職業要求即影響人們能否從事某一職業的各種內外因素的總和,如學歷、經歷、知識、技能等。“巧”即心靈手巧,技術高超,人們習慣用“能工巧匠”“巧同造化”“巧奪天工”等詞語來盛贊水平高的匠人。

首先,“以巧盡器”要求工匠在掌握規矩的前提下要追求技藝之巧,使物(器)盡其用。《周禮·考工記》指出:“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智慧的人創造器物,心靈手巧的人循其法式,守此職業世代相傳,叫做工匠。儒家認為工匠要想實現技藝之巧,必須熟練掌握規矩。孟子說:“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荀子也指出:“故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矩者,方圓之至。”(《荀子·禮論》)《禮記·少儀》記載:“工依于法,游于說”,即工匠應依規矩尺度行事,研究所造器物的大小長短。《齊民要術》也體現出很強的技術規范精神,以“作酢法”為例。“大率麥麴一斗,勿揚簸;水三斗;粟米熟飯三斗,攤令冷。任甕大小,依法加之,以滿為限”,[18](P107)指出了作醋原料及數量、比例、程序、方法等。《營造法式》記載了不同房屋對柱子長短要求不同,對于如何使柱子完全垂直,也做了細致而準確的說明。《營造法式》規范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很強,值得我們借鑒。可見,作為工匠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和隨意,也不能投機取巧,應刻苦鉆研,扎實掌握本專業的工藝流程、專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并在此基礎上提升、發展和創新,從而實現技藝之巧。

其次,工匠要實現技藝之巧,必須要心悟自得。孟子說:“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下》)孟子指出工匠能把制作的規矩準則傳授給別人,但不能夠使別人一定具有高明的技巧。朱熹解釋道:“人之巧在心,拙者雖得規矩,不以成器也。”[14](P365)“拙者”就是缺乏悟性,只知道照搬照抄規矩法度。所以,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要實現自得,工匠要有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的思維以及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智慧,能順應自然的法則,注意觀察、思考、鉆研生活中微小事件,善于把握工具和自然物的特性,敏銳地發現并利用物與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從而發明各種工具、革新技術和工藝。“百工祖師”的魯班就是其中的典范。《禮記·檀弓下》記載:“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將從之。”季康子是魯國大夫,他非常講究排場,季家墓應當屬于比較復雜的墓葬工程。“般”即公輸般,公輸般就是魯班。關于“斂”與“機封”,據鄭玄注說:“斂,下棺于棉,般若之族多技巧者;見若掌斂事,而年尚幼,班請代之,而欲嘗其技巧。”孔穎達疏說:“其若之族人公輸般,性有技巧,請為以轉動機關空而下棺,時人服般之巧”。可見,魯班善于心悟自得,利用物與物的因果關系,采用“斂”的方法——“采用類木把杠加木葫蘆(滑輪)的吊裝機具”,[19](P45)將下棺的工具制作得更加省力、高效。西漢時期,工匠制作出了精美的能反射銅鏡背后圖案銘文的“透光鑒”。之所以能透光,沈括認為是由于鑄造時冷凝快慢的不同導致的。可見,工匠心悟自得,用心精妙,善于把握銅鏡的特性,善于精心設計鏡面、細心研磨鏡面有很大關系。

“以巧盡器”這一職業要求體現的技藝之巧,是實用利民的,《禮記·月令》和《周禮·考工記》都強調“功致為上”,荀子也強調“尚完利,便備用”,反對奇技淫巧,這一要求與儒家崇尚的實用理性是一致的。

(五)“日新盛德”的職業修養

職業修養是工匠在職業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思想(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等。受儒家“日新盛德”思想的影響,工匠的職業修養體現為進德修業、守正創新。

首先,日新盛德的職業修養要求工匠“進德修業”,不斷提高道德品格和專業能力。正如夏燕靖指出:“工匠精神所表達的實際乃是匠人手藝之才能與文人倡導的品格之德性的二者結合。”[23]《周易·乾·文言》也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提高道德品格,經營事業,推忠于人,以信待物,品德日進日新;修飾言辭,真誠信實,事業興旺發達。所以,進德和修業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朱熹說:“雖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辭立誠,則無以居之。”不講誠實,即無真正的忠信之心,就會毀掉事業,更談不上創新力。《周易·系辭上傳》也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大業的特點就是“富有”,而真正的“富有”不只是財富的積累,它應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盛德的特點就是“日新”,即持續永遠的日日增新叫做盛美德行。在儒家看來,要做到“日新盛德”,必須要“修身”。工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明確工作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賺錢養家,而是人格的完善。要樹立先德行、后技能,有一流的心性和德行才會有一流的技藝的觀念。在長期的堅守和實踐中,工匠們對自己所從事的技藝傾注巨大的熱情和心血,越來越敬畏天命、知天命,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從一份匠作之業到為國爭光,進而傳承文明;做事越來越專注,滿懷恭敬與感恩,“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后其食”,浮躁心、功利心、攀比心逐漸減少;從最初的愛崗敬業到愛國愛民、利國利民,體現出工匠們的仁愛之心;勇于堅守初心,挑戰時代難題,充滿解決困難的智慧和勇氣,不斷體現出“日新盛德”的職業修養,最終成就了大國工匠的夢想。

其次,“日新盛德”的職業修養還要求工匠與時偕行,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堅守正道。關于“創新”,商湯《盤銘》刻自勉箴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易》認為“日新之謂盛德”,《周易·雜卦傳》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偏離守正的創新就會誤入歧途和死路;創新是守正的路徑,只有創新才能更好地實現守正。無數能工巧匠正是順應時代的需要,切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以偉大的創造能力創造了輝煌的中華科技文明。工匠要做到創新,關鍵要具備創造性思維,而這正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靈魂;必須積累豐富的知識、智慧和經驗,才能厚積薄發;要敢于打破常規,勇于實踐,才能沖破積習,于銳意進取中引領時代發展。“百工祖師”的魯班就是典范,他創造性地發明了云梯、鉤強、刨、墨斗、曲尺、鋸、栓、石磨等工具。被譽為“天下之名巧”的馬鈞,一生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巧于發現、巧于精思、巧于窮工,他認為“虛爭空言,不如試之易效也”,以不畏嘲諷、不畏質疑、不畏冷落、不畏寂寞的勇氣,創制了能連續提水的龍骨水車(又叫翻車),“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21](P89)他造成了指南車,使雜技模型活動起來,在諸葛亮的基礎上改造連弩,使發箭的效率增加五倍。他還改進了織綾機,由120個躡(踏具)全都改用為12個躡,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可以織出各種奇妙的花紋。工匠除了要具備創造性思維,還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或工具上的變革。《后漢書·蔡倫傳》記載的蔡倫的“造意”,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在面對“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這兩大問題上不斷尋求改進的創造性思維,最終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漁網造成了全世界普遍運用的“蔡侯紙”。[18](P86)《夢溪筆談》還記載了北宋的水工高超發明了三節壓埽法,成功地堵住了黃河的決堤。同樣,北宋的印刷工畢昇善于總結經驗,用心思考,他創造性地發明了用膠泥制作成字模的活字印刷,從而代替了版印慢、成本高的雕版印刷。生活于宋末的紡織能手黃道婆,她發明了軋棉用的攪車、三錠腳踏紡車,改進了織布機,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黃道婆的革新精神,尤其令人稱道,一直影響著后世的工匠們。

縱觀古代杰出的工匠都是秉持“日新盛德”的精神,通過進德修業使事業興旺發達,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科技進步,造福百姓,最終達到“道技合一”的職業境界。

(六)“道技合一”的職業境界

職業境界是指工匠的思想覺悟、精神修養和實踐歷練所達到的狀態。所謂“道技合一”,一是道以技顯,工匠希望通過手中的技藝領悟到“道”的真諦,實現“下學上達”;二是技因道進,工匠對于“道”的愛好,有利于技藝達到與大道相合的神化境地,從而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

首先,道以技顯,學技是工匠悟道的重要途徑,苦學技藝一定要上達大道。“道”即天地與人間社會的規律或準則,包含天道與人道。“技”即具體的途徑、方法、技藝。儒家之“道”側重人道,即“‘道’代表德性為中心的整全人格的塑造”,[21]具體包含仁愛之道、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內圣外王之道等。孔子認為君子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更為可貴的是,儒家主張“君子下學而上達”“君子學以致其道”,認為君子應由具體技藝通達于大道。這與莊子“技進乎道”的思想一致,不同的是道家之“道”更多傾向天地自然之“道”①莊子描述的“輪扁斫輪”“運斤成風”“佝僂承蜩”等故事,說明道家認為只有合乎自然之“道”、順應天然之理這一根本的標準,才是衡量工匠的技術實踐的終極依據。這說明道家和儒家不同,道家既不以利國利民或經世致用作為工匠的理想目標,也不以“德”作為工匠的最高人格理想。。以“射”和“御”為例。《禮記·射義》記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通過反復練習射箭,悟出了射箭先要端正自己,少苛責別人,要謙遜,養成“君子之爭”的“仁道”,這正是“技進乎道”、下學上達的最好詮釋。再以“御”為例。根據《孔子家語·執轡》記載,通過御馬技藝的提升,得知治國理政進退緩急的大道。雖然儒家“六藝”是君子的必修課,但這種由技入道的精神延伸到治玉行業,“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孔子家語·問玉》)匠人通過潛心治玉,從“玉德”中感悟“仁、智、義、禮”等為人處世之道,關愛他人,踏實細致,有棱角不傷人,謙遜包容,最終由技進道,實現了匠人精神的升華。

其次,以道養技,技因道進,對于“道”的愛好,有利于手藝技巧達到與“道”相合的神化境地。儒家認為,君子為了要通達大道,應提倡“為己之學”,學習技藝不是顯耀給別人看,而是通過技藝使自己的人格與精神更加完善;要有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如癡如醉的忘我狀態,甚至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奉獻精神,刻苦訓練,兢兢業業地工作,日復一日,樂以忘憂,直至行云流水一般完成工作。孔子不僅十分“好學”,他還以傳承“斯文”的傳道者自居。正因為對“道”的愛好,使孔子精心鉆研周朝的禮樂文化,并進行損益,最終成為聞名天下的禮樂專家。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學琴于師襄子都是以道養技的例子。《孔子家語·辯樂解》還記錄了孔子痛斥子路鼓琴,說他“曾無意于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可見,對圣賢之道的愛好,有利于提升手藝技巧。

審視工匠“道技合一”的職業境界,正體現了工匠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技巧,同時不斷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修養,這正是一種剛健有為、止于至善的崇高人生境界。

三、工匠精神的價值傳承

隨著智能制造的產生發展,工匠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擠壓,工匠精神也似乎沒有“用武之地”了。事實并非如此,工匠精神中蘊含的“仁者愛人”的職業初心、“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盡善盡美”的職業愿景、“日新盛德”的職業修養、守正創新等優秀的精神品質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鑄造中國品牌、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同時,通過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有助于從文化源頭上認清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并結合時代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工匠精神中“仁者愛人”的職業初心揭示了勞動的動力,即為誰去拼搏奮斗。工匠們忠誠報國、愛民利民、忘我奉獻、止于至善,不懈追求人格和技藝的完善,個人職業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家國情懷和仁愛精神,這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的本質屬性和為人類求解放的基本立場相一致,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一致的,既豐富了中國精神,又成為當代中國工匠愛國敬業、大任擔當、真情傾注、心無旁騖的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源頭。又如,關于“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和“盡善盡美”的職業愿景,這與馬克思主義真理與價值相統一的論述相契合,工匠在做建筑時既要體現力學的客觀規律,又要體現審美規律,這二者在工匠精益求精的實踐中得到有機結合。再如,“道技合一”的職業境界,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論述相契合,與現代化的最終目標也是一致的。馬思主義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重視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認為積極參與勞動是實現人的本質、創造幸福的重要手段。古代杰出工匠德技兼修,積極參與勞動,講求質量與誠信,不偷工減料,反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追求精湛的技藝,打造精良的器物,通過創造性的活動上達對人生大道的領悟,達到自由而美好的境界。這與馬克思主義所構想的現代從業者能夠遵從自由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擺脫大工業生產時代中高強度、重復性異化勞動對勞動者肉體和精神的束縛,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彼此契合的。因此,經由“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二)有助于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全面部署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國家戰略,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又提出“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因此,通過弘揚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不斷壯大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和技能勞動者隊伍,才能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實踐。同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能大幅提升勞動者收入,持續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是增強致富本領、縮小收入差距、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和緊迫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實踐充分證明,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相對不足。另外,在人口總量開始減少的條件下,必須更加重視人口素質和質量提升,加快塑造新時代人才紅利,推動經濟發展由依靠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驅動轉向依靠人力資本提升和創新驅動,培養更多高水平創新人才。要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應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糾正重視精英階層而輕視普通勞動者、崇尚享樂主義而厭惡勞動、片面追求速度而不顧質量、心浮氣躁而難以踏實做事等不良風氣和片面認知,引導人們樹立尊重勞動、愛崗敬業、嚴謹專一、注重質量、樂于奉獻、改革創新、自強不息的價值觀,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價值指引,尤其是改革創新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有助于培養人們心靜、心穩、心慢、心細、心靈、心巧等健全、穩定、內在的心理素質,引導人們始終堅守自己的初心,專注忘我、精益求精,不斷創新超越,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名與利、得與失,克服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等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5]。

(三)有利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有助于推動中國制造、鑄造中國品牌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從國際形勢來看,當今世界工業制造強國的形成,與重視工匠精神有密切聯系。受基督教的新教倫理影響,人們追求勤奮努力、拼搏奮斗、嚴謹有序、節制有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敬業文化的發展。日本崇尚職人文化,日本的工匠將對技藝精益求精的狂熱追求與自身榮譽聯系起來,認為是一個人成功的標志和生命的全部意義所在。自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為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信息化轉型,紛紛實施工業變革。例如,德國提出“工業4.0”,英國提出“工業2050戰略”,美國構建了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等。中國要想在這新一輪競賽中勝出,就必須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我國制造業向智能、綠色、服務方向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檔次不高等問題。因此,我國的制造業面臨著轉型發展,需要來一場全面提升質量的“品質革命”。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制造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制造強國,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22](P6-7)追求質量至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則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價值引領與精神支撐,有利于從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向集約型發展模式,由注重數量轉變為注重質量,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制造強國的關鍵是質量強國,如果不重視弘揚工匠精神,不愿意花功夫精雕細琢產品和技藝,而是追求短期利益和規模效應,就會出現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的問題,就不能有效提供給人們質量好的品牌。同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著對品牌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鑄就中國品牌刻不容緩。

工匠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重要一支,為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推進改革開放起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更加凸顯。它不僅體現在結合時代要求繼承發展工匠精神的儒學基因,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回應了新時代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需要,有助于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鑄造中國品牌。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精神從事工作,那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资源|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免费不卡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a级毛片免费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青青操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人人艹人人爽| 天天爽免费视频| 久久夜夜视频|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另类专区亚洲|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日韩区欧美区|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伊人激情综合|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看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成人aⅴ| 91九色最新地址|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无码AV动漫|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不卡网亚洲无码|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77777|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色综合国产|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男女男精品视频|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