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洪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 廣州 510031)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戰略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現狀,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戰略遵循。高質量發展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1]新發展理念起著指揮棒和紅綠燈的作用,[2](P109)其落腳點在如何全面科學精準考量上。如何正確認識高質量發展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能夠準確測度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顯得尤為迫切。
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而經濟增長始終是經濟學家們關注的話題。從以Smith、Ricardo等經濟學家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發展到包括以Solow[3]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以Romer[4]、Lucas[5]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經過幾十年的長足發展,理論內涵和解釋能力不斷增強。但是,在人類追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今天,以上經濟增長理論在應用上的不足逐漸顯現:一是該理論過分關注經濟增長效率,而對經濟增長質量關注不夠,如經濟成果公平分配問題;二是該理論側重供給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而忽視了需求側的作用;[6]三是模型過于簡化,許多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并未納入其中;四是該理論主要是基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特征事實構建的,對于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特征考慮不足,使得該模型的解釋功能不再適用。當我們在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時候,就不能盲目照搬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來指導中國實踐,尤其在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上述經濟增長理論解釋我國經濟現象的能力將大大削弱,那么,我們就需要在遵循世界經濟發展一般性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發展的特殊性將高質量發展思想模型化,探求符合我國國情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廣東省21個地市為研究對象,構建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并以此對廣東高質量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對于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研究和為全國其他地區評價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提供借鑒,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迫切的現實意義。
當前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研究主要圍繞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展開。關于高質量發展含義,高質量發展包括微觀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中觀的產業和區域發展質量、宏觀的國民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益。[7]高質量發展是資源配置的優化,是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即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8]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結構、方式的改變。[9-10]高質量發展是高效率、公平和綠色可持續的發展。[11]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的發展。[12]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的高質量,是社會和治理高質量的輸出。[13]
在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方面,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部分學者將高質量發展視為經濟增長,采用單獨統計指標衡量發展水平,如采用勞動生產率、[14]全要素生產率、[15]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16]綠色全要素生產率、[17]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18]來評價。有學者則對這種方法提出質疑,認為高質量發展具有多維性,[9]高質量發展涵蓋多個領域,無法使用單獨統計指標測度高質量發展水平。[12]從有效性、協調性、創新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出發,構建了一套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并對深圳進行了評估。[19]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應體現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五個維度,但并未給出具體指標體系。[20]從產品和服務質量、經濟效益等5個方面構建包含71個基礎指標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并測度分析了2001—2017年中國各省份高質量發展水平。[21]構建了一個包含經濟活力、創新效率、綠色發展、人民生活與社會和諧五個維度的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22]近年來還有學者以新發展理念為高質量發展的評級準則,嘗試建立了以多維復合指標為基礎的高質量評價體系。[23-29]
以上文獻比較全面刻畫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并對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進行了指標體系構建,內涵關注點和評價維度也逐漸從單一的經濟發展轉變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但在研究對象和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并未達成共識。另外,以上研究多以中國國家層面或中國省際為研究對象,鮮有研究針對一個省份內部不同城市間高質量發展狀況進行測度和分析。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資源、歷史發展狀況等原因,導致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一直存在于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考慮地區差異而采用統一的評測標準對不同地區進行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顯然評價結果有失公平。基于此,本文以廣東省21個地市為研究對象,以體現高質量發展內涵的新發展理念為依據,構建由綜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6個一級指標、41個二級指標、127個三級指標組成的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發展績效評價體系,進而測度了廣東省21個地市2015—2017年的高質量發展狀況,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即最終上的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本質是實現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過渡,努力實現高質量、高效率、更公平、更持續的發展。因此,本文從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出發,以新發展理念為基本準則,構建由綜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6個一級指標、41個二級指標、127個三級指標組成的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發展績效評價體系。
構建評價體系的意義在于遵循科學考量規律的根本,保證經濟學家使用統計顯著和經濟顯著的規范性。[30]根據前文基于新發展理念對高質量發展內涵的闡釋,本文認為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規律原則
對照高質量發展內涵和要求,合理設置績效評價指標,充分反映供給、需求、投入產出、分配、宏觀經濟循環等方面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核心指標的“指揮棒”作用,引導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使各類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更加自覺,實現堅持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堅持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2.問題導向原則
聚焦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找準突破口,增強針對性,通過正確評價導向,激勵各地各部門堅決破除一切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管理方式,同時堅持破立結合,對標國際最優最好最先進,構建高質量發展機制,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
3.分類指導原則
加強頂層設計,既突出高質量發展的共同特征,又注重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結合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主體的實際情況,實施差異化績效評價,設置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績效評價內容和指標,引導各地探索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既注意評價引導的全面性,又注意突出重點,發揮核心指標的提綱挈領作用。
4.客觀公正原則
客觀準確、實事求是反映不同評價對象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和狀況。強化指標量化,明晰指標生成機制,減少自由裁量度,進一步提高績效評價工作的公開性和開放性,保證績效評價工作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5.可操作評價原則
評價體系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同時兼顧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使評價體系具有實際操作評價意義。
1.分類篩選集成評價指標體系
遵循不同區域的指標設置基本原則,本文依據廣東主體功能區規劃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定位,把評價體系分為“珠三角核心區、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3個大類評價區域。①珠三角核心區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等9個市;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包括汕頭市、汕尾市、潮州市、揭陽市、陽江市、湛江市、茂名市等7個市;北部生態發展區包括韶關市、河源市、梅州市、清遠市、云浮市等5個市。通過反復分類篩選與比較,集成一個能較好反映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3)。其最大的考慮是“實事求是”,務實、可用、可操作尋求內在規律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分類評價”,一套指標體系突出“1+5”41個指標,既有反映區域共性發展、也有體現區域個性發展的指標,分別適用珠三角核心區9市、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7市、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的高質量發展狀況。

表1 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適用珠三角核心區9個市) (單位:%)

表2 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適用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7個市)(單位:%)

(續表)
2.每個區域評價中均設一、二級指標
對照高質量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要求,設立六個一級指標,包括創新(A)、協調(B)、綠色(C)、開放(D)、共享(E)、綜合(Z),并對應包含若干二級指標,體現高質量發展的不同方面。遵循績效評價的統一公正性,對廣東三個類別區域,均設置數量一致的二級指標41個。
每個地區類別指標中,各有突出高質量生態發展要求與側重。如,珠三角核心區更依賴創新驅動和開放,創新和開放則具有較高權重,同時設置“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對外投資水平”等二級指標。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突出城鎮化水平提升、協調發展,設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脫貧攻堅績效”等指標。北部生態發展區突出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一級指標綠色權重較高,設置二級指標“生態保護指數”;提高“現代產業發展指數”指標中現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和旅游收入增長速度所占比重;提高“人均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水平”指標權重。另外,根據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功能定位不同要求,對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不設置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力發展等績效指標的評價。
三個分類不同區域的共同與不同指標,所涉及的41個指標計算均有相應的統計口徑、范圍與計算方法。
3.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的主要原則與賦予
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涉及的指標眾多,相應賦予的各自權重也需要科學計算,綜合平衡,體現實際發展狀況。確定權重的基本原則有四個方面:
一是與實際發展相契合原則。所設置的“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好不好、合不合理,關鍵看評價結果是否科學客觀、實事求是,是否有明確指導性,這就決定測算結果的權重設置需與這一目標相吻合。
二是系統優化原則。“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中的指標權重分配需系統考慮,一方面對各項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對比,另一方面對評價指標的重要性作出判斷。既不平均分配,又要抓住主要因素。
三是目標導向原則。依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是分區域評價這一重要特征要求,不斷測試某個評價指標對該區域整體是否往高質量方向發展的影響程度,充分體現不同的指標其不同的評價績效維度的權重不一樣。如,珠三角核心區要突出創新驅動、開放水平,創新和開放的一級指標權重設置較高。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突出城鎮化水平提升、協調發展,一級指標協調的權重設置較高。北部生態發展區突出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一級指標綠色權重設置較高。從區域發展重點,珠三角核心區和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經濟綜合實力需有大幅提升,因此其一級指標綜合權重設置相對較高。
四是對應性與可比性原則。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根據三類區域分為三個指標體系,三個指標體系均為41個指標,其中適用于三類區域的共同指標有35個,適用于不同區域的類別指標12個。為使評價結果可比,二級指標權重的設置要相對對應,不可差別過大。
遵循上述確定權重的基本原則,經過“計算方法科學論證、實踐專家經驗檢驗、操手反復不斷試算”,相應賦予較為科學合理的一級指標權重(見表4)。

表4 高質量發展賦予分區域一級指標權重設置(單位:%)
本文所使用數據來源于歷年《廣東統計年鑒》或直接來源于各個涉及高質量發展部門提供的基礎數據指標,在數據質量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證。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的應用過程,主要是通過對每一項指標數據的采集與對每一個指標方法的使用計算,再通過同度量的換算,最終合成一個總體與分類的評價指數。尤其在熵值法運用思路與所建立的數學模型里,會比較多使用“逆向指標、標準化、消除負值、同度量”[31](P116)的方法處理。
綜合指數法是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測算的主要方法。
具體計算中,針對不同情況,對不同性質指標進行相應的標準分處理。
1.對于大部分結構性指標,采用基礎分、水平分和變動分進行標準分處理,由基礎分(50%)、水平分(20%)和變動分(30%)構成。計算公式為:
(1)基礎分50分。
(2)水平分20分。如為正指標,直接用該指標與不分區最大值比較,計算值乘以20;如為逆指標,直接用該指標與不分區最小值比較,計算值乘以20。
(3)變動分30分。計算各市報告期該指標與上年的比值,如為正指標,與不分區比值最大值比較,計算數值乘以30;如為逆指標,與不分區比值最小值比較,計算數乘以30。

2.對于大部分絕對量指標,采用基礎分、水平分和變動分進行標準分處理,由基礎分(50%)、水平分(30%)和變動分(20%)構成。計算公式為:
(1)基礎分50分。
(2)水平分30分。如為正指標,直接用該指標與不分區最大值比較,計算值乘以30;如為逆指標,直接用該指標與不分區最小值比較,計算值乘以30。
(3)變動分20分。計算各市報告期該指標發展速度,如為正指標,與不分區發展速度最大值比較,計算數值乘以20;如為逆指標,與不分區發展速度最小值比較,計算數乘以20。

3.分類指數。對個體指數進行加權,計算6個分類指數。計算公式:

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結果。對6個分類指數進行加權,得出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結果。其計算公式(以珠三角為例):
在計算各項指標分值分數過程中,除以上一般方法普遍使用外,遇到個別、特別的指標各種情況時,還需施以特殊方法處理。
1.當年數據缺失指標的處理
利用上一年的指標結果參與計算。
2.部分指標奇異值的處理
對于增速奇異值的指標,使用當年值除以上年和當年的均值,該指標當年值為負的情況下,其變動分賦為0。
3.部分地市無績效評價指標數據的處理
在廣東珠三角的東莞市和中山市沒有下設區縣,不參與二級指標“區域發展差異系數”(B3)的計算,該指標的權重平均分配到一級指標“協調”的其他指標中計算;而深圳的居民已全部為市民,完全實現城市化,則不參與二級指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B4)的計算,該指標的權重平均分配到一級指標“協調”的其他指標中計算。
4.引入環境保護的“底線、紅線”減分項
設置重大生態破壞事件、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重大產品和服務質量事件、重大失信事件、重大產權和企業合法權益侵害事件、重大債務違約等金融風險事件以及其他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群體事件等減分項指標,對各地黨政因履職不力出現上述重大事件的,視輕重相應扣減其績效評價的綜合分數。
通過采集2015—2017年一、二級各項指標的年度數據,導入上述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并進行計算、換算,形成對廣東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分區域評價的實證結果與分析比較。
1.高質量發展結果的總體變化評價
廣東“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測算數據結果表明,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的總指數分值同方向均有所提高,這一數據結果表明廣東各地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基本符合這幾年廣東發展的客觀實際狀況。
從整個廣東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結果位變化看,全省各地高質量指數的位次變動呈現“三穩六升七降五波動”總體狀況。“三穩”指深圳連續三年均穩居榜首位置、廣州連續三年位列第2位、東莞連續三年位列第3位;“六升”為珠海、汕頭、佛山、惠州、汕尾、江門等六個市位次上升;“七降”表現為相對欠發達地區的河源、梅州、湛江、肇慶、清遠、揭陽、云浮等七個市的位次下降;“五波動”特指體量相對較小的韶關、中山、陽江、茂名、潮州等五個市位次波動較大(見表5)。

表5 2015—2017年全省各市高質量測算評價結果情況
2.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特征主要變化
從近三年對廣東高質量分區域測算出地市總指數分值看,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特征。深圳和廣州兩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較強,總指數穩居全省第一、第二位,且總分值與其他地市拉開一定差距;特別是深圳市的綜合指數和創新指數的分值遠高于其他地市,發展質量較高。
1.粵珠三角地區的測算評價結果
珠三角核心區高質量發展指數位次表現為“六穩二升一降”。“六穩”,深圳連續三年均穩居榜首位置,廣州、東莞連續三年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惠州、江門、肇慶連續三年分別位列第七至第九位。“二升”,珠海從2015年第5名上升為2017年第4名,佛山從2015年第6名上升為2017年第5名;“一降”,中山從2015年第4名下降至2017年第6名(見表6)。需要引起關注的是,珠三角核心區域內,創新指數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最大,且有擴大跡象,2015年深圳創新指數比肇慶高20.85分,2017年差距擴大到24.05分;而其他指數分值也有類似情況。

表6 2015—2017年粵珠三角核心區分類評價情況
以深圳列表分析為例,其高質量發展結果連續居珠三角首位。2015—2017年總分為85.69、86.71、88.85,三年均居第1名,綜合、創新、開放三項為其優勢指標,也三年均居第1位,共享為進步指標,從三年前的第7位升到2017年第1位,相對劣勢指標為協調、綠色(見表7)。

表7 2015—2017年深圳高質量綜合績效評價六大類指標情況
從顆粒度更細的41個指標切入觀察,深圳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效益與效率,現代產業發展指數、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專利產出指數、外貿市場份額等權重較大的分值均遠高于其他地市(見表8)。本文其他城市的41個評價指標細表類似,為避免贅述,均予以省略。

表8 2015—2017年深圳高質量綜合績效評價指標結果一覽表

(續表)
2.粵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的測算評價結果
通過評價結果分析,2015—2017年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要特點為“一升一穩一降四波動”。“一升”,汕頭排位從2015年第4位上升到2017年第1名;“一穩”,揭陽排位連續三年居第6位;“一降”,湛江排位從2015年第5位下降到2017年第7名;“四波動”,汕尾、潮州、陽江、茂名近三年位次均有所波動。需要引起關注的是,綠色指數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最大,協調指數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次之,且呈擴大態勢(見表9)。

表9 2015—2017年粵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分類評價情況
3.北部生態發展區的測算評價
粵北部生態發展區為廣東較為不平衡欠發展的地區。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變化表現為“一穩一升二降一波動”。“一穩”,清遠排位穩定,連續三年均居第1位。“一升”,韶關從2015年第5名上升至2017年第2名。“二降”,云浮從2015年第2名下降到2017年第4名,河源從2015年第4名下降到2017年第5名。“一波動”,梅州近三年位次均有所變動(見表10)。

表10 2015—2017年粵北部生態發展區分類評價情況表
當經濟增長得到一定階段,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會基于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創新是引領導發展的第一動力,而經濟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顯然,如何考量R&D納入GDP意義非同尋常。[32](P284)因此,廣東高質量發展必須由創新驅動。此外,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人,一個地區常住人口的多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慢,經濟的聚集與人口的聚集是正相關關系。
通過采集2015—2017年廣東年度全省相關數據,總體上觀察近三年來廣東高質量整體發展情況。在分區域分類別評價高質量績效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從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可操作性,指標數據質量的可靠性,引入分地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R&D經費),以及常住人口數據,測算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總指數。
其主要具體計算與合成過程。首先,根據分地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為50%,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R&D經費)占全省比重為30%,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為20%,計算出該地區的合成權重。其次,將該地市的合成權重乘該地市的高質量發展測算出的總指數,從而得出該地市合成權重指數。最后,把21個地市的合成權重指數相加,得到全省總指數。通過計算,2015年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績效總指數為81.60,2016年為82.95,2017年為84.6,從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總指數發展的數值和趨勢看,與近三年的客觀實際增長相吻合,全省與各市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變化趨勢一致(見表11,2015、2016年表相同,特略去)。

表11 2017年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總指數測算表
探索構建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從整體來看,其構建內容與方法應用科學合理,設置設計走務實線路,具有較強的實操性、可用性與應用價值,在全國層面具有一定的創新借鑒意義,對于如何評價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幾大亮點”。
1.對考量高質量發展提出“分類評價”
全國地域發展差距較大,需要通過分類指導、統籌兼顧、綜合評價,充分體現各地發展特色和區域特點。根據地區差異,分類制定高質量發展績效指標體系,采用共同和類別指標相結合評價方式,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查找各地高質量發展的“優勢”與“短板”,促進各地之間的良性競爭發展。
2.篩選、設置、集成一套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緊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強調實體經濟發展,創新性制定”實體經濟投入水平”指標,對扶貧工作制定“對口幫扶與合作”、“脫貧攻堅績效”指標,為提高綠色發展水平夯實基礎,首次提出“環境基礎設施覆蓋率”的概念,整體評價體系的二級指標數量不多,但覆蓋新發展理念的各個方面,指標不重復,數據均可采集獲得,有利實現對高質量發展全方位的動態監測和準確預判。
3.研究建立相應的科學考量符合實際的計算方法
評價體系針對不同情況對不同性質指標進行標準分處理,對大部分結構性與絕對量指標,采用基礎分、水平分和變動分進行相應標準分處理,由基礎分(50%)、水平分(20%)和變動分(30%)構成。采用這種計算方法,可較好地消除地市在年度由于某個或幾個指標大幅波動,從而引起總指數大幅變動,使計算出指數具備連續性,更貼近實際,反映實際。
4.實現可供實際考核使用的高質量發展評價結果
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體系,涉及高質量發展的方方面面與龐大的具體指標構成,它們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包含開發、開放、利用與環境保護、資源緊約束的各方要求,對于這樣一個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出的結果,可客觀、公正、全面地作為各地黨政綜合考核評價、干部獎勵懲戒任免的重要依據,還可作為生態區財政共享補償轉移支付辦法的重要依據。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世大工程。[33](P5)可以此把績效評價結果實實在在地用起來,進行生態保護共享補償。
在看到績效評價體系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同時,也需正視其背后的深刻內涵與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與時俱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既運用好綜合績效評價結果,又要積極改進完善評價體系相關內容與指標。
1.要持續深化對評價結果數據背后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研究
績效評價體系本身是一種科學考量工具,有了這個評價體系不能把它看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萬能之鑰匙”,簡單地對高質量發展內涵從指標上被動性地接受,衡量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統計體系,需隨著高質量發展實踐的深化而進行不斷優化、改進和完善考核指標體系。
2.要利用績效評價結果推動高質量全面可持續新發展
高質量發展實際上不是單項、單方面的發展,而是不斷落實“五大理念”的新發展,是經濟社會全方位的發展,既有經濟方面,也有生態方面,講開發利用發展,更要體現“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真正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解決區域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
3. 要不斷完善夯實涉高質量發展相關部門數據來源基礎
高質量發展整個績效評價體系設置6個一級指標、41個二級指標、127個三級指標,70%的基礎指標數據采集來自各個涉及高質量發展部門提供基礎數據,這里面既有對高質量發展評價的認識問題,也需不完善深度加工與更加科學合理計算問題,如“人才發展指數、營商環境便利度”等三級指標的選取與獲取均有相當大的難度,等等這些面臨的問題與缺失,都需從綜合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源頭與實際操作中給予正視,逐一逐步加以應對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