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定位、學術特征與本土特色
——兼談中國特色文化學科建設

2023-03-04 05:12:49毛少瑩
深圳社會科學 2023年5期
關鍵詞:應用型文化研究

毛少瑩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27)

應用型文化研究主要面對文化建設實踐領域的問題,強調將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關注社會文化問題的解決。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從探索起步、經成長發展,到現在獲得了長足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快速發展。

一、兩種“文化研究”

眾所周知,當今時代發生了明顯的“文化轉向”。這種轉向,在理論研究領域表現為傳統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以及政治、經濟、法律、國際關系學等社會科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技術哲學等自然科學領域,都對“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都對文化研究方法、范式采取了普遍的應用。另一方面,文化轉向在社會實踐領域也有非常引人注目的表現。如經濟領域“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帶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崛起;政治與國際關系領域對文化軟實力的高度重視;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對文化內容的海量需求;日常生活領域則普遍出現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對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日益高質量的要求;社會及生態領域對人文氛圍、環境美化等的重視。

當代“文化研究”大致是沿著兩個路向展開——其一,是由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開創于20世紀60年代,迅速成為當代學術研究顯學,并幾乎滲透到一切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研究中的“文化研究”。這種文化研究立足批判立場,關注日常生活,關注權力關系,強調文化是權力的場所,是社會不平等和沖突的表現和再生產;關注各種社會群體(如階級、性別、種族等)在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文化實踐來談判和抗爭權力。這種文化研究采用跨學科的方法,廣泛借鑒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成果,對五花八門的社會現象進行文化分析,解讀不同文化意義的形成過程;解釋城市空間、社群認同、性別問題乃至流行時尚、消費現象背后的文化與政治原因,關注文化現象背后的文化機制??傊?,其主要目標是揭示文化現象背后的規律、動力和意義,其研究范圍廣泛;跨學科特征明顯;為文化批判提供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從而對現實提供足具思想深度的認知和理論說服力的批判、解構。這類文化研究可稱為“理論型文化研究”。①參見毛少瑩.“批判”與“建設”——論當代文化研究的兩種路徑、問題與方法.2011年城市文化論壇會議論文(東莞理工學院)。[1-2]無疑,理論型文化研究不同于傳統的文、史、哲、政、經、法等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但是,需要廣泛應用這些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以便解釋、揭示各種行為、習慣、符號、話語、圖像、制度等等在塑造文化認同、推動意義生產中的復雜作用。這種文化研究因而更可視為一種綜合的、跨學科的問題意識、批判立場或研究方法。顯然,理論型文化研究體現了知識分子作為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探索者、社會良知“守望者”的功能。這類文化研究從曾經的一個學派發展出多個學派和眾多“文化理論”,這類文化研究曾經十分的“反學科化”,但發展到今天,它已經成為了“學院派”文化研究的熱門領域。[3]

當代文化研究的另一個路向則可稱為“應用型文化研究”——大約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興起。②現代公共文化管理和政策的起步通常以1959年法國成立文化部為標志,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英國規定小學生必須參觀博物館。但廣義的應用型文化研究和文化管理與文化政策當然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古代社會,比如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的藝術管理機構——大司樂。[4](P2-3)“二戰”結束后,隨著“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新技術的發展帶來大眾文化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人們文化普及程度的普遍提高,各種文化行業紛紛涌現,新的社會文化現象和問題也不斷出現,文化領域也被普遍納入政府公共管理范圍。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文化行業的管理與規范、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等進入了文化研究者的視野。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后工業社會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社會文化需求的劇增,文化政策、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等方面的問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這些領域的文化研究逐漸發展成為一些專門的研究領域。進入21世紀,文化產業、文化政策、文化遺產保護、跨國文化交流與合作、保護文化多樣性等更是成為文化研究和政府施政的重要議題。總之,大約經歷了上述過程,一種以“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為目標的,服務于政府相關部門、文化機構、文化企業決策咨詢為目的的“文化研究”,也即“應用型文化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在社會文化生活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應用型文化研究一般歸為文化發展問題、文化政策、文化管理研究的范疇。這類研究總體看基于建設性立場,結合文化理論、經濟學、戰略學、政治學、管理學、政策學、文藝學等展開公共文化管理、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等問題的研究,為政府文化部門及文化企事業單位,提供宏觀或微觀的決策咨詢,體現文化及相關學科理論成果在文化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發揮研究者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智力作用。

總之,大約至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理論型文化研究由國外傳入,廣泛影響中國。而早在20世紀80年代,應用型文化研究已經在中國悄然興起,①我國擁有學以致用的優秀傳統,素來重視“文以化人”,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應用型研究自古有之。中國共產黨也十分重視文化領導權建設,故有研究者將我國最早的應用型研究智庫,追溯至1933年中央黨校的成立。參見彭雷霆,齊超玉.當前我國文化智庫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M]//馮天瑜,傅才武,等.中國文化創新發展報告(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5]典型的研究成果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出現。②如文化部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就組織編寫“文化管理叢書”(高占祥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陸續出版了《文化管理學初探》(商爾剛、汪建德著,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等多本著作。參見汪建德.文化管理學科的回顧與前瞻[EB/OL]. [2023-06-10]. http://www.yinxiangcn.com/xueshu/Special/wangjiande/Index.html.[6]至9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出現不少從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機構組織、平臺和成果。也即所謂“文化智庫”,③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如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的成立(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等的成立(2000年)等。筆者長期供職的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12月,也是較早由文化部與地方文化部門共建的應用型文化研究基地。進入新世紀,專門從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智庫如雨后春筍,在各地的高校、社科機構涌現。換言之,當代中國的文化研究基本可以看作是基于兩種角度(或者說立場)、沿著兩個路向展開的。兩種文化研究角度不同,定位不同,因而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問題和方法。應用型文化研究因其與文化實踐現實密切關聯,更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為探索構建中國特色文化學科體系帶來啟發。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興起和發展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命運的深刻社會變革,在迅速興起的市場力量、逐漸打開的國門、大量涌入的外來文化沖擊等多種因素推動下,我國開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文化領域也迎來了包括文化市場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文化政策轉型等深刻而廣泛的變化。在文化實務界,表現為不同時期興起的文化熱——如改革開放前期,“領域分離”[7](P107)、文化領域相對獨立化引發的“文化戰略熱”;文化市場發展以及“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化”帶來的“文化產業熱”;伴隨人民文化需求增長、國家財政實力上升、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要求帶來的具有一定福利性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熱”;[8]以及積極參與國際軟實力競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文化價值觀重建、傳統文化熱等多次文化建設熱潮……??偟膩砜矗谖幕I域改革開放、文化現代化事業不斷推進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交流與傳播、文化軟實力競爭等大量的現實需求推動下,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文化企業、高等院校到地方各類研究機構,從一開始的關注、零星、偶發式地參與的文化決策咨詢研究,到后來成立專門致力于應用型文化研究的智庫,系統開展不同主題的決策咨詢研究,應用型文化研究呈現“遍地開花”的景觀,走過了40余年的發展歷程。

我國文化智庫的快速發展是應用型文化研究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所謂“智庫”,“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機構?!盵9](P2)我國綜合性的文化智庫包括從中央到地府,各級政府普遍設置的“政策研究室”、社會科學院、文化行政部門內設的“政策法規處”、下屬的藝術研究院(所)等,也有社會辦企業性質的研究機構。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國家文化部和上海、北京等地高校聯合建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等智庫以來,專業性的文化智庫開始紛紛出現。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快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2015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從功能定位方面對我國智庫進行了權威界定:“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咨詢機構?!币罁芯款I域的不同,智庫可分為綜合性智庫和專業智庫。綜合性智庫涵蓋的研究領域較為寬廣,而專業智庫則是側重于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拔幕菐焓侵菐熘械膶I智庫,從概念上來說,是以文化戰略問題和文化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政府科學決策和公眾文化利益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咨詢機構?!盵5](P50)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形成了依托政府辦社科院、文化部門、高?;蚱渌鐣M織的大量文化智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共有文化智庫109所,從機構屬性劃分看,官方文化智庫84,其中中央文化智庫22所,地方參事室、文史研究所31所,地方黨校31所;高校文化智庫19所,社會文化智庫6所。整體布局以官方文化智庫為主,高校文化智庫次之,社會文化智庫所占比重最小”。①參見彭雷霆,齊超玉.當前我國文化智庫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M]//馮天瑜,傅才武,等.中國文化創新發展報告(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當然,據筆者所了解的情況,我國實際運營中的文化智庫遠不止文中統計的這些數量,還有大量智庫存在于高等院校各系、所內。此外,沒有成立專門機構,但以“課題組”“項目組”的形式、組合跨學科、跨領域研究人員承接政府或企業委托文化咨詢項目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此外,超過200多所的高校設立涉及應用型文化研究的文化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藝術管理等專業。如僅設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就達到了187所之多,[10]相關學科建設獲得一定程度推進、各類決策咨詢成果紛呈的局面??傮w看,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參與面廣、體量龐大、相對獨立的文化研究領域。應用型文化研究以其“接地氣”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為公共部門提供的決策咨詢服務,極大地影響著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文化實踐的推進,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定位、基本內容和學科歸屬

(一)研究定位

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基本定位與其他國家相似,即服務于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綜合應用文化及相關學科的思想、理論、方法來研究、解決具體文化實踐中的問題。換言之,“應用型文化研究”定位于將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關注社會文化問題的解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藝術、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社區文化等的發展,以跨學科的理論視野和研究方法、專業性的智力與知識服務,為政府、各位文化組織、企事業單位提供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決策咨詢研究。

(二)研究對象和內容

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定位決定了其研究對象是火熱的文化生產和建設實踐。從行業類別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對象十分廣泛。就我國而言,可以包括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涉及的龐大的行業門類——“文化及相關產業”,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根據其定義,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生產活動范圍包括兩部分:“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具體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活動。2)為實現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所需的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和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包括制造和銷售)等活動”。[11]當然,應用型文化研究的范圍也可以包括與上述行業相關的,更為廣泛、廣義的文化應用性領域??梢?,應用型文化研究涉及對象十分豐富龐雜,與快速發展中鮮活的文化現實密切關聯。從未來趨勢看,其研究范圍還將隨著后工業社會、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等相伴的“文化擴張”而不斷擴張。

從研究內容看,應用型文化研究則涉及各類文化工作的目標、任務、管理體制、政策法規、基礎設施建設、組織機構、文化生產(服務供給)、文化傳播(營銷)、文化市場、文化交流與合作等,總之,涉及文化發展實務的方方面面。具體可分為:1)文化政策研究——關注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在文化領域的政策制定、實施和評估。包括總體文化政策(如文化規劃),具體文化政策(如對博物館行業的資助政策)等。通過對文化政策的研究,可以了解政策如何影響文化生產、消費和傳播,以及如何運用各種政策工具,調整政策方向、重點等,以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2)文化產業分析——綜合運用文化理論、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傳播學等,分析判斷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和問題。通過這種分析,了解判斷產業的競爭格局、市場需求和創新能力,為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產業規劃和企業經營提供參考。3)社區文化建設——通過對具體社區的研究,了解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參與方式和改進建議,研究如何運用文化政策、文化資源、信息技術和各類活動為社區治理和活化提供方案,促進社區文化發展,促進社區凝聚和包容。4)文化項目策劃和評估——根據文化發展需要,策劃包括大型文化設施建設、財政文化資助項目、文化節慶、會展、演唱會、展覽、社區文化、文化交流活動、專項文化服務等項目,并評估項目的效果、影響和可持續性。尤其是通過對文化項目的評估,可以了解項目實施的成果、問題和改進空間,為項目管理和優化提供依據。5)文化參與情況調查——以問卷、訪談、座談會等方式,對公眾在文化活動中的參與狀況、需求和態度進行調查、了解和分析,以進一步把握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習慣、文化滿意度和文化需求,為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提供改進建議。6)文化傳媒研究——應用型文化研究中還有一大類是文化傳媒研究。通常文化傳媒研究關注媒體在文化傳播、影響和變遷中的作用。通過對文化傳媒的研究,可以了解媒體的傳播策略、進行特定受眾分析,了解文化傳播的社會效果,為媒體監管、創新和批評提供支持。也可為國家或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對外文化交流提供決策參考。7)文化教育研究——應用型文化研究包括對文化教育的研究,涉及文化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實踐等。通過對文化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文化教育如何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發展,為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思路和方向。

(三)學科歸屬

由于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及其外延無限的延展性、彌散性,也由于文化研究較高的綜合性和跨學科特征,如同理論型文化研究,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學科歸屬問題也一直有些“尷尬”。就一般意義上的學科歸屬來說,文化研究仍可以視為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或者說是傳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綜合性應用。其學科歸屬視具體情況,可分別歸屬于文化哲學、文化生態學、文化戰略學、文化規劃學、文化管理學、文化政策學、文化法學、公共文化服務學、文化產業學、文化市場學、文化傳播學、文化消費學以及各具體的文化藝術學(如美術學、音樂學等)等眾多新興及傳統的學科??傮w看,應用型文化研究呈現出明顯的跨學科特征,非單一學科所能囊括。結合我國現行文化政策模式和文化管理格局,我國應用型研究涉及的學科體系大致包括:1)管理學: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文化管理的實踐非常重要,包括戰略規劃、運營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2)經濟學:經濟學提供了理解和分析文化市場、文化產業、文化消費等經濟行為的重要工具。3)政治學:政治學關注政策對文化管理的影響,包括文化政策、文化法規、文化資助等。4)藝術學:藝術學關注藝術創作和表演的過程,以及藝術如何被管理和市場化。5)傳播學:傳播學關注文化信息如何通過各種媒體和技術傳播,以及如何管理和優化這個過程。6)法學:法學提供了理解和應用文化法規、文化合同、文化權利等法律問題的基礎。7)社會學:社會學關注文化組織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以及文化活動如何影響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8)心理學: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消費者的需求、期望和滿意度,以及文化工作者的動機、態度和行為。①本部分內容根據毛少瑩. 從公共文化政策看文化管理類學科構成[J].上海文化,2014(6):97-104改寫而成。

具體又可分為:1)文化戰略規劃學類:研究如何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文化戰略,以實現組織和個人的目標,一般包括文化發展戰略、文化規劃、公共文化政策研究等內容。還包括如何評估文化戰略的效果,以及如何改進文化戰略的設計和實施。例如研究國家、城市或地區文化發展戰略和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研究如何通過文化戰略來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或者如何通過文化戰略來推動社區的發展和創新等。在具體研究中,我國國家發展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黨和國家重要文化方針政策,是研究制定文化戰略的重要依據。2)文化行政管理學類:主要研究文化組織和機構的管理和運營,特別是政府等公共部門對國家及地方各類文化事務的管理,一般包括各級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職能研究、公共文化組織管理問題研究、公共文化部門規劃、公共文化部門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政支出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公共文化部門法治管理、社會文化組織管理等。文化行政管理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文化管理者。我國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文化管理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管理經驗,是構建中國文化管理學的重要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管理體制的基本要求和制度框架,是研究我國文化管理問題的重要前提。3)公益性文化事業管理學類(含藝術管理):事業單位是我國特有的一大類公益組織,承擔著供給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職責,有點類似但不完全等同于國外的文化類非營利組織。公益性文化事業管理學,主要研究包括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遺產保護等各類“純公益性文化事業”和高雅藝術創作生產行銷的管理;民間傳統藝術傳承保護等“準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管理。當然,也包括鄉鎮、社區文化服務等的管理;新聞出版事業、廣播電視事業、人文與社科研究的管理;文藝人才隊伍與院團建設研究、文化設施的建設與管理等等。此類管理,大體上與國外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比較接近,但需要考慮中國國情的特殊性。4)營利性文化行業管理學類:主要指對各類文化企業的管理,屬于工商管理的范疇,但是,不同于一般工商管理的是,文化企業提供的是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其管理,尤其需要考慮文化的精神屬性、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而不能純粹從市場需求、經濟效益來考慮。

可見,這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跨學科研究是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必然選擇,相關學科的建設也必將為應用型文化研究獲得更好的學術支持提供基礎??上驳氖?,早在2000年,“中國文化管理學(文化管理研究)”已經正式成為國家二級學科。2004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也正式成為工商管理類專業下屬的國家二級學科。2011年,“藝術管理”專業也正式成為藝術學下屬的國家二級學科。相關學術研討活動也在不斷推動著應用型文化研究相關學科的建設,如截至2020年,“全國高校文化管理類學科建設聯席會議”已經舉辦十七屆,[12]會議對涉及應用型文化研究學科建設的廣泛議題展開了討論。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是旨在切實提高高校開展應用型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2019年被確定為“新文科”建設啟動年。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3]“新文科”正是要以中國為觀察與分析的對象,探索建構中國自身的文科學術和話語體系。[14]相信隨著我國“新文科”建設的推進,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前景將更加可期。

四、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學術特征和本土特色

(一)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學術特征

基于上述定位,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不難發現,應用型文化研究呈現出如下一些學術特征:

第一,基于建設性的角度?;\統地看,應用型文化研究與理論型文化研究都同樣需要綜合、跨學科的問題意識與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前者多基于理論研究的“認知功能”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功能,多采取分析的、批判的、解構的角度或立場;后者則更基于發揮知識分子專業知識、專家功能,多采取出謀劃策式的、建設性的、建構的角度或立場。如常見的文化發展規劃研究,其要研究解決的就是規劃對象未來一定時期發展的總體目標、戰略路徑、策略、任務、措施等。又比如文化設施建設問題的研究,其成果可能直接決定著是否興建一座美術館、大劇院,如果建,怎么建,等等??傊?,建設大于批判,成為應用型文化研究區別于理論型文化研究的最大特點。

第二,服務對象具體而明確。理論型文化研究針對社會文化現象開展的一般性分析批判,往往并不需要一個具體的服務對象,其讀者往往為社會公眾,其目的主要在于揭示文化現象背后的一般理論規律、原理。與此不同,應用型文化研究通常有明確而具體的服務對象,這一對象通??梢允钦幕块T、企事業文化組織機構等其他社會實踐主體,應用型文化研究正是旨在幫助這些文化實踐主體解決文化工作中碰到的問題。

鼻內鏡下電凝止血術是治療鼻出血的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病人易接受等優勢[1],近年來逐漸被公認為治療鼻出血的首選方法。老年高血壓性鼻出血發病急,病情重,進展快,難以自止,處理不當易復發,加上患者緊張、情緒波動會加重出血,后果嚴重,多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2]。因此,做好老年高血壓性鼻出血的護理對鼻內鏡下電凝止血術的療效具有重要意義?,F將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5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回顧與分析。報告如下。

第三,成果須解決現實問題,因而通常有時限性和時效性要求。應用型文化研究針對具體文化建設中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面對的不是理論型文化研究可以假設的問題,或對一般普遍存在的、文化學、社會科學規律性的探索。應用型文化研究常常是非常明確而具體的研究目的。換言之,其研究成果必須針對解決真實的(而非如理論型文化研究那樣可以是假設的)、具體的(有實踐主體、機構、實踐目標、實踐空間、時間等)的問題。典型的如文化設施建設,比如某地要建一個大型歌劇院,那關于歌劇院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投資水平、投入產出效益研究;選址、建筑規模大小乃至設計方案、設施設備配置、管理模式設計、管理團隊組成、管理績效考評等等,均可設專題進行專門具有明確針對性的研究。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這類研究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甚至是十分緊迫的。此外,由于現實情況可能的變化,即因時因地因事的不同,這類研究往往現有明確的時效性限定。換言之,應用型文化研究要解決現有的實際問題,其成果往往既有時限性(一定時間內必須完成)要求,又有時效性(現實條件隨時間發生變化,成果只在一定時間內有效,有“有效期”)要求。

第四,成果為多主體(利益相關方)博弈的結果,常常需要采取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文化發展實踐常??赡苌婕岸鄠€利益主體,如一項文化經濟政策的制定,涉及文化、財政、市場管理等多個政府部門,更涉及政策規范對象(市場主體)、普通公眾等多個利益相關方,因此,常常需要進行多主體博弈,以求推動文化發展的同時,照顧各方利益,確保社會公平正義。此外,由于應用型文化研究立足于如何在有限的現實條件下,有效解決現實問題的定位,使得應用性研究必須要采取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不完全能夠像理論型文化研究那樣,追求更為純粹客觀的文化藝術規律的總結、揭示或更為高遠、理想的真、善、美的追求。事實上,應用型文化研究,比如一項文化政策的起草出臺,最終,往往是多方博弈、協商,甚至是妥協的結果,常常需要采取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以保證其結果的可操作性。

第五,需要跨學科、跨行業的寬廣理論視野和綜合政策素養。應用型文化研究受現實約束大,常常涉及多行業多部門、必須開展跨學科研究。以文化設施建設為例,一個大型文化設施的建設,涉及城市規劃、空間安排與土地使用;涉及財政投入及其績效管理;涉及公共設施管理模式選擇,如運營權委托、人事安排等。要做好這項研究,提出高水平、可操作性的成果,必然需要跨學科、跨行業開展研究,開展城市規劃、文化需求、公共事業管理、財政學等的相關研究。換言之,應用型文化研究必須建立在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綜合應用多學科基礎理論,并協調統籌各行業各部門,方有望得出可以落地實施的成果。此外,由于應用型文化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政策措施等,將要付諸實施,真刀真槍進行實操,而非只是闡發理論觀點的“紙上談兵”,因此,其對國家或地區文化領域相關高層級政策法規的遵守或依據十分重要;對問題涉及的相關其他領域(比如土地管理使用政策、財稅政策、市場管理法規等)的遵守或依據也十分重要。換言之,政策水平高、政策應用的跨領域、跨行業的綜合把握和應用,也是應用型文化研究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

第六,必要的量化研究。由于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文化問題的“精神性”“務虛”特征,傳統的人文學科研究、理論型文化研究更多借助的是“質性研究”的方法,并不十分重視量化研究(當然“數字人文”的提出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這一切)。但是,應用型文化研究對成果有著較為明確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可把握性的要求。于是,對研究內容和結果的量化測度、數量、規模等的考量,換言之,開展必要的“量化研究”成為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常見要求。以公共文化的財政投入為例,一個城市每年的公共文化發展需要財政投入多少,就是一個十分需要量化的研究。常見的文化規劃中,對未來文化(設施、活動、產品與服務等)發展的規模、數量、等指標,也常常需要量化方式明立,以便具體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并有利于規劃期滿對相關規劃目標完成情況的評估。這種量化的要求有其現實合理性,有助于相關對策建議的執行。然而,文化的量化測度、文化指標的開發、文化績效的評估等,顯然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迄今也沒有權威的量化指標,成為應用型文化研究的一個難點??傊匾晫ΜF實情況的量化把握、摸底;重視量化指標的使用、評測、比較,也成為應用型文化研究區別于理論型文化研究的一大重要特點。

第七,理論關懷弱于現實關懷,重點在于出謀劃策有“亮點”。無疑,必要的理論素養、足夠寬廣的理論視野的對理論前沿的關注,是應用性研究能否具有高遠文化關懷,能否把握文化發展正確方向,能否確保研究成果體現深厚人文價值追求不可或缺的“內在視野”。但是,毋庸諱言,由于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實用目的,使其更側重對策研究,更傾向于將現有的理論成果應用于具體文化實踐,而非基礎理論創新。換言之,應用型文化研究也需要考慮“為什么”的問題,但是,它往往更重視的是“怎么辦”,而將對“為什么”的深度解釋交由理論型文化研究完成。出謀劃策成為應用型文化研究的重點,而政策措施建議是否有“亮點”,往往是一項應用型文化研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也因此,應用型文化研究整體呈現出理論關懷相對較弱,實用性關懷較強的特點。

第八,團隊協同、集體攻關與本地專家參與。不同于理論型文化研究可以是獨立學者的“單打獨斗”,應用型文化研究通常需要以團隊合作、集體攻關的形式完成。由于應用型文化研究往往服務于明確的實踐主體,尤其是涉及到復雜的現實問題,甚至往往還需要甲方(政府官員或企業家、社會組織管理者等)、乙方的專業研究人員、一線文化工作者(實操者、執行者)、社會人士(涉及公共利益)利益相關方等,多方的合作、共同的協商甚至艱苦的博弈,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事實上,往往由于甲方長期在一線工作,是實操者,更熟悉現實情況,常常對問題有更細致的觀察,也能為解決提供非常“內行”的思考。此外,作為一種需要落地的應用性研究,熟悉本地情況的專家參與也十分關鍵。因為本地專家具有外地專家無法替代的本地專業積累和長期的本地生活經驗,甚至一些難以為外地專家了解的“地方性知識”,這種積累不是外地專家以短期的調研能夠替代的。這也是本地專家(甲方也可視為本地專家)常常能為問題的全面把握和順利解決提供關鍵支持的原因。總之,好的應用型文化研究成果,往往是項目委托方(甲方)與研究團隊(乙方)、本地專家與外地專家、本學科專家與相關跨學科專家通力合作的結果(在此,也想對我們多項研究課題中默默無聞的甲方說聲謝謝)。換言之,團隊協同、集體攻關與本地專家參與也是應用型文化研究的重要特點。當然,這也不是說專家學者不可以獨立開展應用型文化研究。只是獨立開展的研究,其成果可能沒有機會真正應用于實踐,也可能沒有機會接受實踐的檢驗或修訂,其研究價值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第九,話語類型與成果形式的“工程化”、“規范化”。由于上述種種特點,決定了應用型文化研究獨有的話語特征。不同于理論型文化研究所常用的、人文學科特有的、意蘊豐富的“文科”語言,甚至是一種詩性話語,應用型文化研究無論是對問題的分析、對謀劃目標、策略、任務等的論證、政策依據說明、實操性要求的解釋等等,其行文的邏輯性和準確性有著更高、更明確的要求。事實上,應用型文化研究常用的語言和話語類型,往往更接近管理學、法學、政策學、經濟學乃至工程學的話語類型。總的來看,即政策依據要明確、現實條件把握要清晰全面、研究范圍要明確、概念界定要準確、邏輯層次要完整,其他,如資料翔實、數據足夠支持或輔助支持決策等等,總之,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具有合法(政策性)合理(科學性)合情(現實性)的推理論證過程,最終得出明確的結論、建議、措施,乃至提供操作方案、流程設計等等??偟膩碚f,邏輯清晰、用語準確,簡單明了,話語類型“工程化”“規范化”,以便提供足夠的現實可操作性,也和成為應用型文化研究區別于理論型文化研究的一大特點。

(二)應用型文化研究的本土特色——獨特的歷史、制度和社會背景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應用型文化研究需要特別關注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將有助于中國特色應用型文化研究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

第一,充分汲取傳統文化資源,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問題。我國具有獨特的文化傳統,與現代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尤其重視文治教化。無疑,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更是我們今天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性資源,比如對中國文化管理歷史的研究,就能為我們今天開展文化管理提供很多有益啟發。因此,應用型文化研究應充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做到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促進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和文化特色的保持。

第二,如何高度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主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共同富裕、社會公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這種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包括文化事業在內的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如文化藝術的“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就是其具體體現。這種價值觀作為文化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具有“元政策”意義,影響著我國各項具體文化政策的制定。在我們開展應用型文化研究中需要時時注意貫徹落實。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作為國家十四五時期的總體文化政策,《規劃》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崩碚撔臀幕芯颗c應用型文化研究的終極目的,都應努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勇于承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15]就應用型文化研究而言,尤其要注意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正確處理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政府文化政策制定、企事業單位文化發展做好咨詢與參謀。

第三,怎樣充分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提,推動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問題。應用型文化研究針對文化實踐、文化發展提出的決策咨詢建議,既建基于現行社會制度,又可以視為來自鮮活的文化實踐對現行文化制度的“反饋”,推動其不斷創新、不斷完善的探索。因此,深刻理解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這一總的制度框架下,既重視發揮文化理論對文化實踐的指導作用,又重視文化實踐對相關理論的驗證、反饋、修訂,推動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方有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做出貢獻。

第四,深入實際,充分了解和尊重特有國情的問題。應用型文化研究與理論型文化研究雖然存在差異,但其終極目的卻是一致的,即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發揮文化在人類精神文明水平提升、和諧共處和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我國而言,作為超大型東方國家、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我國現代化過程曲折坎坷,地區發展差異大,不同社會階層存在不同利益訴求,國情十分復雜。至今,我國經濟現代化取得輝煌成就,政治現代化穩步推進,文化現代化在快速進行。總體看,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領域與其他研究領域一樣,既有學習與追趕先進國家和地區的需要,更有深入了解中國現實國情,堅持自身特色、堅持創新發展乃至實現超越引領的需要。如何將包括應用型文化研究在內的文化研究,置于中國文化轉型國情,置于中國現代化的長時段、大背景下;置于全球化背景下來觀照,是應用型文化研究必須十分重視的問題。

第五,充分關注信息技術帶來的文化生態變化。隨著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技術等在我國的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正迎來新一輪被稱為互聯網2.0(Web 2.0)的革命?!癢eb 2.0作為一種將原來由專業人員織網,轉變為所有用戶均可參與織網的媒介革命,徹底改變了原有的互聯網模式,新模式下的互聯網應用出現了以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等為特征的顛覆式變化,表現為用戶分享、信息聚合、各類以興趣為聚合點的社群形成、開放的平臺,活躍的用戶,甚至所謂“元宇宙”的構建等。我國互聯網應用速度驚人。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2年2月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也高達57.6%?;ヂ摼W正全面快速地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爆炸式增長、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服務內容、方式等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這一革命性的改變也深刻地影響著文化發展生態。傳統的體制內外、線上線下、事業產業等界限,甚至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都正在融合、消失。無疑,這是一種全面的、深刻的、革命性、顛覆性的變化。如何面對時代巨變,面對新的技術條件構筑的新文化生態下,開展應用型文化研究,需要更加積極主動的研究和應對。此外,數字化、網絡化等新興技術也可為應用型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推動學科的創新發展。

第六,總體研究力量不足、未能滿足現實需求的問題。應用型文化研究作為一個跨學科的新興研究領域,總體看,研究隊伍少,研究力量不足是一大問題。到目前為止,研究力量、研究成果遠遠滯后于快速發展的復雜現實。如何進一步匯集研究力量、培養人才、培育團隊、提高整體研究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巨大的現實需求,仍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七,其他具體問題。推動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健康快速發展還包括需要解決一些“技術”層面的具體問題。首先,學科建設、學術平臺建設問題。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進度較慢,即便納入國家學科體系的文化管理學、文化產業學等,無論從學科設置、教材編寫、相關考核指標等來看,學科建設都還任重道遠。此外,我國關于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學術平臺如刊物雜志、網站、學術研討會、文化統計數據庫等也明顯不足,需要加大這方面的建設力度。其次,研究資質的認定和研究機構規范管理問題。作為一個新興領域,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起步晚,需求大,國家相關部門對于各類不同的研究機構,缺乏明確的研究資質和規范管理要求。這種情況多多少少導致了研究門檻低,機構魚龍混雜的問題。加之研究成果評價較為復雜,不少成果存在水分高,甚至粗制濫造的情況,可能導致實踐過程中產生重大社會損失。再次,研究項目的“科學”定價與“科學”評價問題。我國很多領域的應用性研究有著較為明確的定價標準和科學的成果評價機制,比如在城市建設領域,城市規劃設計有明確的定價機制,國家“住建部”等相關部委規定了較為明確的量化“收費標準”。作為新興的應用性研究領域,應用型文化研究雖然也有類似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內容和智力勞動,但是,卻和其他人文或社科領域的研究一樣,沒有相關的科學定價標準,其成本核算和定價機制不清晰。于是,一個研究項目的委托,究竟如何定價,往往成為一個帶有很強主觀性、隨意性的問題?,F實中,往往是項目委托方(甲方)與承擔方(乙方)博弈的結果。按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存在定價偏低或偏高的情況。相類似的情況也存在于社科課題的委托之中,比如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即便重大項目,其資助標準也僅數十萬元,與其他研究項目的資助形成鮮明對比。無疑,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應用型文化研究的發展。最后,與定價相關聯的,是研究成果的評價問題。文化研究是特殊的腦力勞動,研究成果的優劣,其綜合價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評價,或需要復雜的指標,或有待實踐的考驗,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但是,這種情況往往也導致應用型文化研究領域存在門檻低、入門資質缺乏、研究成果水平不一,甚至良莠不齊的現象。無疑,如能探索解決好應用型文化研究的“科學”定價和“科學”評價問題,將大大促進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健康發展。

綜上,與理論型文化研究不同,應用型文化研究不僅關注理論的創新,更強調研究成果在實際中的應用,為政策制定、文化管理、文化產業等方面提供理論指導與參考依據。當然,應用型文化研究與理論型文化研究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一方面,文化理論的發展,理論型文化研究的成果,為應用型文化研究提供著重要的學術視野和多維觀照,應用型研究有利于落實理論研究成果,確保具體的文化實踐能夠在正確文化理論的指導下順利進行,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應用型文化研究也為各種文化理論提供了一個實踐“驗證”的機會,豐富生動的文化實踐可以反過來驗證文化理論的正確與否,或糾正、彌補理論研究的錯誤或不足,推動理論創新。兩種文化研究不同的研究立場和視角,形成了理論與實踐、批判與建設、抽象與具體之間的張力和互動,有助于促進兩類研究的共同進步。最后需要反復強調的是,我國應用型文化研究的發展,更應充分考慮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結合超大型國家的特殊國情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淀、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文化研究學術體系,為推動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應用型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遼寧絲綢(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碰色了色| 天天操天天噜|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在线网站18禁|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www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91青青视频| 免费播放毛片| jizz国产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无码免费视频|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国产99视频在线| 毛片基地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欧美午夜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综合网站| 久久男人资源站| 欧美色99| 国产门事件在线|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亚洲天堂首页|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资源| 精品91视频| 久久黄色影院| 58av国产精品| 自拍欧美亚洲|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欧美h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日韩123欧美字幕|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夜色91|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