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專松 姚茂華
(①重慶資源與環境保護職業學院,重慶 大足 402360;②長江師范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1]紅軍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紅軍指戰員在篳路藍縷、舉步維艱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有力見證,是各個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鮮活的、珍貴的育人資源。把紅軍文化資源轉換為新時期黨史學習教育資源是加強青年大學生黨性修養、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的題中之義,也是強化青年大學生政治認同、堅持立德樹人、深刻理解黨的奮斗歷程、提高育人質量的迫切需要。可以說,紅軍文化資源及其背后所蘊含的革命歷史是一部生動的、鮮活的、可歌可泣又感人至深的教科書,它既包含有紅軍駐地、會議舊址、紅軍革命活動及相關紀念地、烈士墓、紅軍歌謠、紅軍標語、紅軍詩詞等不同類型的文化資源及內涵,具有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震撼人心的鑄魂育人教育作用,又可通過理論敘事、歷史敘事、現實敘事的方式為青年大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論素材、精神滋養和實踐啟發以及廣闊的實踐教育基地,使紅軍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更好地入腦入心。
紅軍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時所創造、積淀的物質與精神共存的寶貴資源,“承載著我們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斗爭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生動具體地記錄、展示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2],其內在所蘊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故事、革命正氣具有歷史的穿透力和情感的震撼力,是各個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學黨史、知黨情、強黨性、跟黨走的重要載體。因此,以紅軍文化資源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中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增強其對黨史理論及紅軍革命文化和革命歷史的深刻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正當其時,十分必要”[1]。
紅軍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工農紅軍全體指戰員在戰爭歲月中浴血奮戰的文化凝結,是各個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它集中展現了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與各族人民群眾為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一起并肩戰斗、不懼犧牲、對黨忠誠、頑強拼搏、舍生忘死的崇高革命信仰和價值取向,是對青年大學生重溫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領悟革命精神、厚植歷史底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鮮活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3]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率領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湘鄂渝黔、川滇黔、川陜等革命老區留下了以遵義會議舊址、彝海結盟紀念地等為代表的種類繁多、類型豐富的紅軍遺址資源,形成了以“半條被子的溫暖”“軍需處長的故事”“半截皮帶的故事”等為代表的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紅軍革命故事。這些富含育人價值的紅軍文化資源是各個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最直接也是最寶貴的財富。因此,各個高校特別是紅軍文化資源富集地的高校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應結合實際將紅軍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紅軍文化資源中蘊含的紅軍故事,闡釋黨史學習教育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幫助廣大青年大學生自覺地掌握紅軍文化資源背后深刻的思想內涵,理清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紅軍指戰員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脈絡,明晰紅軍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論邏輯。紅軍文化資源是培育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時代責任感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將其與高校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既可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直觀、生動、形象的案例素材,又可借此進一步 “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能進一步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4]。
中國共產黨人與紅軍戰士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以“感天動地的英雄氣概、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魚水情深的軍民故事、激勵人心的革命文藝、民族團結的紅色歌謠、鼓舞斗志的革命標語”[5]等為代表的種類繁多、類型豐富的紅軍文化資源。將這些蘊藏著黨的無窮力量、彰顯著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軍文化資源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有利于青年大學生認清“根”與“魂”,使黨史學習教育“下沉”和“接地氣”,涵化青年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傳播的“真道理”的認同,讓黨史學習教育“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6]。同時,把紅軍文化資源融入到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拓寬教育載體、豐富教育形式,促進廣大青年大學生發揚革命精神,奮發圖強,用鮮活生動的革命事跡、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增強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鑄魂育人”的實效性,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彰顯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想引領價值。此外,將紅軍文化資源貫穿于高校黨史學習教育之中,還可以將紅軍文化轉化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優質資源,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此舉還可以促使各個高校借助紅軍文化資源讓身邊的黨史形象變得可知、可感、可信,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質量,通過紅軍文化資源蘊含的信仰信念素材,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鮮活、形象和生動,進一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在時空縱橫的邏輯架構中論證闡釋好黨史學習教育所講道理的深厚革命歷史淵源,拉近黨史學習教育與青年大學生之間的時空距離,借助一個個鮮活的紅軍革命故事和案例,使黨史學習教育更接地氣、更加有人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與有溫度、有思想、有質量的紅軍文化資源真融合、深融合、巧融合,實現把紅軍文化資源中蘊含的“堅守理想、不忘初心、對黨忠誠、矢志奮斗、愛祖國、愛人民”[7]的精神理念與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相統一。從而加強青年大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的育人目標,讓有溫度的道理輔之以紅軍革命文化闡釋,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想講深、把紅軍革命故事講好,進一步堅定青年大學生“鐵心跟黨走”的政治自覺。
八十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紅軍指戰員在浴血斗爭的艱苦年代,于群山峻嶺間點燃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熊熊烈火,創造和積淀了豐富而厚重的紅軍文化資源,僅紅軍長征時期便在川滇黔三地的130個縣留下了992處紅軍重要遺址資源。這些紅軍遺址資源的富集地為青年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實踐教育基地。紅軍文化資源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吸引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與青年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具有內在契合性和高度一致性。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8]紅軍文化資源是一部蕩氣回腸的革命史詩,生動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為踐行初心和使命而不斷拼搏、燃燒自己生命的崇高革命精神,是各個高校積極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的寶貴財富。新時代,要想更好地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擔當,使青年大學生在學思悟踐過程中真正做到使黨史學習教育接地氣、有人氣,務必要用好分布在各個革命老區“田間地頭”的眾多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紅軍文化資源,抓好青年大學生的學習教育,組織青年大學生走出校門,去往紅軍遺址資源富集地的革命老區開展體驗式紅色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讓黨史學習教育既有“黨味”,又有“趣味”,強化各個革命老區“田間地頭”遍布的紅軍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利用遍布在武陵山地、赤水河邊、雪山草地等紅軍文化資源富集地“田間地頭”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行走的黨史課、情景黨史課、實景黨史課、田野黨史課,在紅軍革命戰斗遺址紀念地的現場講述黨史故事,有助于讓青年大學生在客觀、真實、鮮活的紅軍革命史跡文物面前去親自感知和體驗,使青年大學生的“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體能力得到優化”[9]。這種代入感強、感受真切、體驗式、沉浸式的紅色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寓教于樂,可以讓青年大學生借此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在紅軍文化資源富集地的實踐教育基地中體悟真理,使紅軍革命精神入耳、入腦、入心,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邁上新臺階。
紅軍文化資源是新時期各個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可多得的優質資源。將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紅軍指戰員在革命斗爭歷史中書寫的豐富深沉厚重的紅軍文化資源融入到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之中,既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用心抒寫蘊藏于紅軍革命歷史深處的復興偉力的需要,也是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邁上新臺階,涵養心有紅色的革命情懷的需要。挖掘、利用紅軍文化資源來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促進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有序開展是一項科學而嚴謹的工作,需要遵循一般教育教學規律,將紅軍文化資源中的典型人物事跡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引導青年大學生自覺承擔時代使命,讓紅軍文化資源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提供新素材。因此,在運用紅軍文化資源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往心走的諸多環節之中,各個高校要針對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抓好案例素材的選擇與使用這兩個“牛鼻子”,用身邊的鮮活事例和感人的故事來打動學生,在遵循科學性、典型性和創新性這三個原則的基礎上,使黨史學習教育變得“有滋有味” “有情有義”。
紅軍文化資源是寶貴的教育素材,特別是對青年大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來說,更是優質的、鮮活的教育資源寶庫。紅軍文化資源的活化與利用不僅讓革命的火花在青年大學生之中精彩綻放,為青年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的直觀、生動、形象的案例素材、思政根基、育人載體和教育基地,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真正火起來、活起來,走進學生心中,拓寬了黨史學習教育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10]開發利用這些蘊含著豐富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的紅軍文化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要堅持科學性原則,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幫助青年大學生銘初心、擔使命,用更接地氣的紅軍革命精神結出理想信念的“鮮花”,用情節感人的紅軍革命故事摘取立德樹人的“果實”。在搭建紅軍革命文化傳播平臺、拓寬寄托著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軍革命文化普及渠道,從汲取紅色基因中真正講活黨史,擦靚那一抹“中國紅”,使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進課內外活動前,一定要認真查閱資料、嚴謹核對史實,對蘊含著不屈革命精神的紅軍文化資源作深入細致的調研,制定科學具體的開發利用計劃,使紅軍文化資源中蘊藏的初心使命在青年大學生中入腦入心,接續傳承。推進黨史紅軍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科專業,形成全教育領域都“讀史”“傳史”“用史”的良好文化氛圍,這是一個系統性、基礎性工程,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要做到所采用的紅軍革命文化史料、黨史學習教育案例準確,讓廣大青年大學生從一個個具體可感的事物中、系統而可靠的史料中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帶領工農紅軍戰士在艱難中不搖擺、不消沉、不退縮的艱辛歷程以及受其滋養的偉大革命精神。與此同時,運用到黨史學習教育教材、課堂及專業教學中的紅軍文化資源必須是出版過的或經有關部門考證過的,能達到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育人的效果,杜絕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形成濃厚的黨史學習教育氛圍,切實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二要處理好紅軍文化資源與教材、課堂、學科專業的關系。各個高校要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科、專業的不同,在紛繁多樣的紅軍文化資源中選擇適宜的類型和題材,開展分類施教,從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共鳴。此外,將紅軍革命文化史料和黨史學習教育案例植入思政課、黨課及相關學科專業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紅軍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得到心靈滋養、境界提升時要適度,注意課程教學設計和紅軍文化資源內涵的契合相符,不能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以免加重學生負擔。
黨史學習教育應始終把紅軍文化資源作為底色,充分用好可以激發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愛黨愛國、艱苦奮斗的紅軍文化資源這本教科書,通過引領青年大學生重溫黨領導紅軍戰士在革命戰爭時期的光輝歷程,感受土地革命過程中的偉大革命精神,體會共產黨人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革命情懷。紅軍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大水漫灌”,使青年大學生受到“沉浸式”教育和熏陶,更應重視“精準滴灌”,根據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紅軍文化資源的育人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到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正面典型即是旗幟,反面典型便是鏡子。”[11]教師運用紅軍文化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理順“聽黨話、跟黨走”的理論邏輯時,要遵循典型性原則,用心靈感受革命魂,撥開青年思想認識迷霧,要選用那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紅軍故事、紅軍詩歌、紅軍標語、戰斗遺址、會議舊址等紅軍文化資源和黨史學習教育案例,通過電視、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多媒體信息平臺進行播放,或以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語言表達,或通過打造融情于理、互動探索型課堂的方式將把這些資源、案例呈現出來,將紅軍革命文化講精、講深、講透,使青年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選用資源時,應抓住關鍵,篩選重點,避免所選取的紅軍文化資源存在生硬感和陌生感,達到以點帶面、影響全局的效果。要發揮紅軍文化資源的價值功能,整合各個革命老區“田間地頭”的紅軍文化資源,用典型、鮮明、生動且極具影響力、感染力的資源,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最大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死也要死在紅軍隊伍中”“半條被子的溫暖”“老紅軍的故事”“軍需處長的故事”等無不體現著鮮明的紅色基因。在青年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把這些鮮活的精神材料融入其中,使黨史學習教育貼近學生,更具親和力。選用案例時,要把黨史學習教育同歷史文化、現實問題和學生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精選紅軍文化資源,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資源如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等紅軍文化資源等引入黨史學習教育之中,使抽象的理論不空洞。利用紅軍文化資源中真實的事件、場景、案例,吸引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從而加深他們對黨史學習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篩選的重點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戰士在篳路藍縷奠基立業過程中的旗幟型人物、典型性事件,將其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把高大的說教理想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將黨史理論融入歷史故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12]紅軍文化資源在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的活化利用也需要注意時代性,將紅軍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與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換言之,教師運用紅軍文化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其穿越時空熠熠生輝要堅持創新性原則:一是要利用“互聯網+”紅色平臺,挖掘寶貴資源和深厚滋養,創新紅軍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和傳播載體。黨史學習教育既要突出政治高度、理論深度,也要立足實際,從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基礎及學情出發,以豐富、恰當的和能夠體現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軍文化資源案例充實黨史學習教育理論,使青年大學生更為清晰地認識到紅軍文化資源離他們很近,中國共產黨離他們很近,讓他們可以從中真實地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的情感溫度。在此基礎上,授課教師要繼續深入挖掘、提煉各個革命老區“田間地頭”的紅軍文化資源并進行轉化、升華,讓青年大學生能夠借此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做貢獻,“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13],把紅軍文化資源中蘊含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與其表現上的藝術性、欣賞性融入到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之中,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創新紅軍文化資源表現形式,從而矢志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同時,各個高校也要積極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現有的校園網站、校報校刊、板報等傳統傳播載體基礎上,廓清思想“迷霧”、打破知行“藩籬”,多運用一些“帶著露珠” “沾著泥土”的紅軍革命史實和案例,將紅軍文化資源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從內心深處厚植對黨的信任,創作出有血有肉、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挖掘“真材實料”,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接“地氣”、更有“煙火氣”。憑借類型豐富、數量繁多的紅軍文化資源以及青年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需要,充分發揮網絡、電視、文藝作品等傳播載體優勢,建立融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互聯網+”紅軍文化傳播平臺,拓寬運用紅軍文化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渠道。二是要依托全新的藝術媒介載體,創新運用紅軍文化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紅軍文化資源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富且優質的資源。各個高校在運用孕育豐富革命精神和書寫氣壯山河革命畫卷的紅軍文化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要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各種融媒體平臺,將紅軍文化資源中的“人”和“物”有機結合,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時空距離”,生動活現紅軍革命歷史事件,“有條件的高校要開設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思政課程”[14],更好地展現和發揮紅軍革命文化在推進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能。除此之外,各個高校因地制宜地采用VI、AI、VR技術,打造便捷式、立體式、交互式的紅軍文化資源傳播平臺,多技術、多手段地實現紅軍文化資源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融合,用紅軍革命精神鑄魂育人,使黨史學習教育與紅軍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相得益彰,讓黨史學習教育“從天上回到人間、從空中回到地上、從文本進入學生心靈”[15],深化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效果。
紅軍文化資源為各個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厚素材,將其運用在青年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能夠將紅軍文化資源之中蘊含的先進理論知識和高尚的精神品格潛移默化地傳遞給青年大學生,更好地滋養大學生的“拔節孕穗期”,以紅色浸潤青春的底色,堅定斗爭意志,充分發揮紅軍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使紅軍革命文化資源在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間聽得見、站得住、立得穩,從而有效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與歷史貫通、與時代接軌,實現以文化人、以情動人。對此,各個高校要因地制宜地建立紅軍文化資源協同開發再生機制,以豐富多彩的紅軍遺址資源和充滿歷史韻味的紅軍革命故事讓青年大學生有所觸動,有所感悟,使黨史學習教育滲透于青年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潤物無聲的“浸潤式”傳導,讓中國共產黨帶領工農紅軍全體指戰員在革命戰爭年代留下的歷久彌堅的紅色記憶在廣大青年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論性、趣味性更強,感染力和親和力更足,為青年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構筑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青年大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間、鮮活的紅軍遺址資源中增強愛國意識、堅定政治立場、學出責任擔當,促進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向縱深推進。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6],是紅軍文化資源融入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效載體。各個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的各種媒體搭建校園紅軍文化資源傳播平臺,將紅軍文化資源融入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使黨史課本“立起來”,將青年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真實體會與紅軍革命史實相結合,去感受和觸摸紅軍革命歷史,讓紅軍文化資源中的紅軍人物和紅軍故事“圈粉”青年大學生并將其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一是發揮紅軍文化資源作為“教科書”的應有價值,結合互聯網平臺,開設校報校刊中的“紅軍黨史學習教育”專欄,深入挖掘、整合、運用、宣傳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時期“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17]的歷史、為革命事業甘愿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敢于斗爭又善于斗爭的革命故事,讓青年大學生面對的不再是生硬的教材和空洞的說教,進一步為青年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廣闊的“紅色”土壤。二是組織廣大青年大學生建舞臺、搭平臺、擺擂臺來開發利用各個革命老區境內的紅軍文化資源,撰寫紅軍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合的書籍、文章,利用紅軍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平臺開展志愿者服務、進行黨史宣講,創造紅軍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的文藝作品,編演從紅軍文化資源中為黨史學習教育滋養初心的文化戲劇,唱響黨史學習教育的“紅軍歌謠”,努力創作出一批鑄魂、強體、塑形為核心的,集教育性、可讀性、觀賞性強為一體的黨史學習教育文藝作品,用紅軍文化資源幫助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感悟歷史、創造歷史,力求更為活潑生動地講好紅軍革命故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真正入腦、入心。三是發揮校園網絡優勢,在校園網絡中開辟“紅軍文化影院”“揚紅軍魂”“紅軍遺址見證的初心使命”等欄目,給青年大學生營造一個特殊的、動態的紅色云端黨史學習教育空間,讓單薄、生澀的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通過將“紅軍革命故事”經過合理“包裝”宣傳出去,給青年大學生帶來無限樂趣,促使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直抵青年大學生的內心,從而更好地實現紅軍文化資源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過程中發揮出的更實、更深、更新的育人作用。
各個高校要充分開發和利用革命老區“田間地頭”的紅軍文化資源,加強紅軍文化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育人作用,講好紅軍故事,講好黨史故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扎實成效。
一是進教材。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戰士浴血奮戰、不畏犧牲、救亡圖存時所形成的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紅軍文化資源遍布祖國大江南北、溝壑叢林,其中“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個革命事件、每一種革命精神,都在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展示著中國共產黨英勇斗爭的光輝歷史,都在以不容置疑的證據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熱愛祖國、依靠群眾、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思想道德境界”[18]。這些富含育人元素的紅軍文化資源是各個高校幫助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穩定劑”、強化黨性修養的“營養劑”,同時也是提高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質量的“必修課”。對此,各高校特別是紅軍文化資源富集地的高校應深度開發利用這些傳承著黨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的紅軍文化資源,編寫適合青年大學生使用且兼具趣味性、聯動性與深度學習性的黨史學習教育教材并運用于教學中,使青年大學生多維立體感受紅色教育,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新”更走“心”。
二是進課堂。開發利用好見證著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軍文化資源,通過學寫網評文章讓學生懂得理論就在黨校課堂教育、培訓之中,把紅軍革命的艱辛歷程、輝煌成就講活講好,幫助學生黨員、預備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從中增進理論厚度,增強情感溫度,進一步感知紅軍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深入認識紅軍文化資源的歷史底蘊,然后對其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而將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講清、講透,使黨史學習教育落實落牢,扎根落地。開發利用具有深厚革命文化底蘊和豐富時代精神內涵的紅軍文化資源并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中貫穿紅軍文化資源,促使它們深度參與教學,并從中汲取紅軍革命文化的精神養料,讓黨史學習教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一做法,使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論知識能夠符合青年大學生的教育需要,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情感溫度,還與現實照應,增強了黨史學習教育的說服力。
三是進學科專業教學。各院系可根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紅軍戰士開展革命斗爭時留下的多姿多彩的紅軍文化資源,進行挖掘、開發利用各個學科專業中的紅軍文化資源并納入學科專業教學。如,音樂專業便可通過《送郎投紅軍》 《紅軍進川打軍閥》等紅軍歌謠開展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讓黨史學習教育有血有肉、情景交融、理實結合,達到既有思想又有趣味的育人效果。
高校作為教育主體,在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始終發揮著“掌舵人”作用。因此,各個高校要積極鼓勵、支持廣大師生依托紅軍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抽象化、理論化的內容借助紅軍文化資源的物質與非物質形態實現現實性轉化,從而更好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一是開展紅軍革命文化宣傳月活動。充分動員、組織青年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特色鮮明的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如扮演紅軍革命人物、傳唱紅軍革命歌曲、講解紅軍革命故事、創作紅軍文創產品、誦讀紅軍革命詩歌、觀賞紅軍革命影片、舉辦紅軍文化講座等,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插上“思想的翅膀”。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活動增強青年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體悟”認知,讓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紅軍文化資源的運用“固化于制、內化于心”。二是推動理論聯系實際,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教育與參觀紅軍文化資源地活動。黨史學習教育“是以實踐體驗為基本途徑,使受教育者在實踐體驗中,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達到道德境界的升華”[19]。紅軍文化資源要真正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之中,攜手打通理論學習與宣講的“最后一公里”,發揮其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應有價值,做到以理服人、以事實服人,則必須通過實踐的檢驗和鍛煉。對此,各個高校應組織廣大青年大學生走進土城毛澤東住址、猴場會議會址、皎平渡遺址等典型代表的各類紅軍文化資源地,開展實踐體驗教學,了解老一輩革命者的足跡和經歷,使身處在各類革命老區“人間煙火”里青年大學生“時時能看,處處能學”,進一步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實物支撐。同時,此舉有利于讓廣大青年大學生深入到各個革命老區的“田間地頭”之中進行深入學習,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黨的初心和使命,樹牢信念、強化黨性、淬煉靈魂,達到實踐育人效果。紅軍文化資源是“我們黨對黨員和干部進行教育的鮮活教材”[20],也是對廣大青年大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教育的重要材料。因此,各個高校利用各類革命老區“田間地頭”的紅軍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能夠讓廣大青年大學生在紅色研學中以翔實準確的史料為支撐,述往事、知當下、思來者,感悟紅軍革命文化中的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涵,幫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直接感觸黨史中的過往,使青年大學生可以真正地思考和探究紅軍文化資源中所蘊涵的“思想理念”和“政治價值”,促使青年大學生將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大道理”與紅軍文化資源中的“真故事”緊密聯系,堅持敘史與說理并重,全面推動新時代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