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戰略謀劃。高質量推廣普通話有助于增強彝族群眾自身“造血”功能,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以及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將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彝區落地生根。該文針對當前涼山彝區推廣普通話的現狀及語言態度、課程比例、教師素養、使用場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能夠助推涼山彝區推普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彝區;高質量;推廣普通話
中圖分類號:J20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027-0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Quality Popularization of Mandarin in Liangshan Yi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Zamofeizha
(Party School of the CCP Liangshan Prefectural Committee, Xichang Sichuan, 6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overall focus of the "three r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is a strategic plan to achieve farmers' incom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rural greening. The high-quality promotion of Mandarin can help strengthen the "hematopoietic" function of the Yi people.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employment,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nsolidating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will help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e root in the Yi region.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moting Mandarin in Liangshan Yi District, as well as the shortcomings in language attitude, curriculum proportion, teacher literacy, and field of use,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promotion of Mandarin in Liangshan Yi Distric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Yi District; High-quality; Popularizing Mandarin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為促進民族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所做出的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夠有效緩解中國“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1]。語言本身具有交際和思維等工具屬性,近年來,語言的經濟屬性愈加凸顯,尤其是在國家脫貧攻堅戰略中,語言與脫貧致富之間的緊密關聯十分明顯。當語言依附在個體身上則表現為語言技能,體現出了人力資本的屬性。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作為一種人力資本、交際工具與文化載體,普通話的高質量推廣與使用對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高效實施具有非凡意義,能真正促進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涼山州作為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應將高質量推廣普通話工作與鄉村振興工作同規劃、同落實、同考核,以高質量推廣普通話助力鄉村振興。
1 鄉村振興視域下涼山彝區高質量推廣普通話的價值定位
2021 年12月,為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提升普及程度和質量,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聯合印發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共同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涼山州作為“三區三州”之一,2020年打響了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一舉攻克了深度貧困最后堡壘,圓滿完成了剩余7個縣、300個村、18.6萬人的脫貧摘帽任務。當前,如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成了涼山地區發展的首要問題,而普通話的高質量推廣普及將有助于增強彝族群眾自身“造血”功能,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以及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
1.1 高質量推廣普通話有助于進一步夯實涼山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為培養高素質的少數民族雙語人才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為構建和諧民族地區奠定了人才基礎。實踐證明,一個民族的雙語人才越多,語言水平越高,對該地區和社會做出的貢獻就越大,社會發展就越先進[2]。《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提出,要把推普助力鄉村振興作為推廣普通話的重要目標,以提升農村基層干部普通話溝通能力為切入點、突破口,基層干部要帶頭學、說普通話,做到培訓一人帶動一村;將普通話培訓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以農民夜校、文化壩子等為平臺,采取固定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的形式,為當地群眾提供普通話培訓服務。在涼山彝區高質量推廣普通話將有力提升當地基層干部普通話溝通能力,切實提高當地農村電商人員、進城務工人員、留守人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等群體的語言文化素養,進一步夯實涼山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
1.2 高質量推廣普通話有助于進一步夯實涼山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根據語言經濟學的觀點,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語言則是人力資本的一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當地居民教育文化水平程度、語言流暢程度密切相關。2020年,涼山州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然而,絕對貧困的消除并不意味著貧困現象的終結,相對貧困問題還將伴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長期存在。因而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也是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涼山州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任務。普通話的高質量推廣普及,將幫助涼山彝區群眾掌握普通話這一語言技能,打通語言難關將有助于彝族傳統農產品融入市場、彝族群眾習得農業技能,從而實現涼山彝區農業結構的有效轉型;將有利于彝族群眾拓展交際范圍,提升交流效果,提高信息獲取及應用能力,提升學習能力、勞動技能及科學文化素養,切實打破知識貧困、能力貧困、文化及信息貧困,從而獲得更大的就業與發展空間。在特色產業方面,高質量的普通話運用能力將有助于涼山彝區推廣農村電子商務、旅游康養、文化創意等產業,發揮語言文化在創新設計產品包裝、宣傳廣告、景觀文化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提升產業和產品的附加值。
1.3 高質量推廣普通話有助于進一步夯實涼山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表現形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身份標志和歷史記憶。因此,推廣普通話將極有利于在彝族群眾中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彝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此同時,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塑造不同的價值觀。長期以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涼山彝區許多彝族群眾仍深陷彝族傳統習俗及宗教迷信的泥潭:家中有人生病時,不信醫生信畢摩;與他人有矛盾時,以家族內斗替代法院調節;高額彩禮隨處可見,紅白事大操大辦等。以上種種,極大阻礙了涼山彝區基層法治的推進和移風易俗的實現。因此,在涼山彝區高質量推廣普通話是普及法律法規、讓彝族群眾遠離宗教迷信思想的重要渠道,將極大改變彝族群眾由于文化封閉所形成的判斷能力薄弱、思維方式偏激等問題,以語言為媒介重塑個人價值觀,真正做到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切實加強彝區和諧社會的構建。
2 涼山彝區推廣普通話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曾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除安寧河流域縣市以外,其余十縣均曾為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為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硬骨頭”所在。為了打通“奔康致富”的語言基礎關,打破涼山彝區在勞務輸出、轉移就業、融入現代社會等方面的層層壁壘,數年來,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支持下,涼山州大力開展普通話培訓,實現兒童、成人全覆蓋,取得了豐碩的培訓成果。2019年秋季學期,涼山州3 117個村級幼教點已經實現了“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全覆蓋。在脫貧攻堅時期,涼山州成人普通話培訓主要通過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農民夜校等途徑開展。2021年,借鑒脫貧攻堅時期成人普通話培訓經驗,涼山州主要開展了以農村留守婦女為重點的青壯年普通話培訓,選派普通話測試員和優秀語文教師承擔培訓教學任務,涉及雷波、甘洛、木里、鹽源、昭覺、布拖、美姑、喜德等縣。當前,涼山彝區普通話培訓已然初見成效,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距離真正的高質量化培訓仍存在一定距離。
2.1 語言態度消極,講說普通話積極性亟待提高
語言態度是指個體對某種語言的價值認可與行動傾向,包含認知、情感、意向3種成分[3]。語言態度是復雜的主觀性問題,而個體對某種語言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個體講說此種語言的積極性與可能性。彝族是中國第六大人口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彝語。此外,涼山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于1975年制訂了四川《彝文規范試行方案》,共確定了819個規范彝字。作為擁有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彝族群眾長期在生活中運用彝族母語,擁有強烈的民族語言自豪感,也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民族語言使用圈。與此同時,與當地其他民族同胞交流時,彝族群眾一般使用四川方言。因此,普通話對于彝族群眾來說,實際為“第三語言”。當前,在彝區基層地區,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普通話的使用價值,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對普通話的價值持模棱兩可或直接否定的態度,主要是沒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較低的中老年人群和少許青壯年群體,他們大多認為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一門使用率極低的語言。此外,一些村民認為,彝語是一門博大深厚且音韻優美的民族語言,然而,當下幼兒學習普通話極大阻礙了彝家幼童將自己的民族語言學深、說精,這極不利于彝語在不同代際間的傳遞與傳承。而在那些對學說普通話持積極語言態度的人群中,也極少有人知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普通話推廣周,以及相關活動,也鮮有人為學習普通話做出努力。
2.2 課程比例不足,普通話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與農民夜校是近幾年涼山彝區成人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陣地。依據《涼山州縣(市)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培訓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培訓主要圍繞學用普通話、懂得彝文字、掌握計算法、普及法律常識、尊重科學道理、形成好風氣、遠離毒品和艾滋病、奮進求發展、銘記黨的恩情9個專題開展,每個專題各計2分。但可依據實際情況選擇開展學用普通話、懂得彝文字、掌握計算法3個專題。農民夜校主要由各村駐村工作組與村組干部依據村民需求,制訂相應教學方案和課程內容,這些課程主要為技能類課程,如廚師、電焊、養殖、建筑等,鮮少涉及語言學習專題。在學校教育中,“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是督導彝區基層幼教點學說普通話的重要力量,重在為一村一幼提供普通話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解決好彝區學前兒童語言關問題。然而,因為彝區幼兒日常生活中無普通話語言環境,所以除兒童歌曲與游戲用語等使用普通話以外,幼兒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般使用彝族母語。在小學階段,基于此階段的彝族學生普通話理解能力仍較為薄弱的現實境況,同時又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大多數教師選擇在課堂上用彝族語言和四川方言教授語文和數學等學科。
2.3 優秀師資欠缺,加強普通話教師隊伍建設
師資是影響涼山彝區普通話推廣成效的重要因素。在近幾年的涼山彝區成人技能培訓中,政府組織的大型培訓活動中的教師一般來源于縣委黨校、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在此類培訓中,為更好地搭建交流橋梁,選派的師資往往以彝族教師為主,并通常使用彝語或者四川話進行教學交流。農民夜校是受眾最廣、開設課時最多的農民學習園地,其課程教師主要由本村駐村干部擔任。駐村干部依據各級黨委政府文件要求及本村村民生產生活實際,自行擬定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不拘于教室或者田間地頭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當前,涼山彝區駐村干部以彝族干部為主,包含小比例的漢族干部,而這些干部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的人員鳳毛麟角。在幼小階段,彝區幼小教師大多為彝族老師,這些教師往往成長于純粹的彝族母語氛圍中,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受到了彝族母語與四川方言的雙重影響,離標準的普通話仍有一段距離,甚至在講說普通話時帶著濃厚的彝語方音且語序紊亂的情況極為常見。因此,即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嘗試使用普通話教學,但學生所獲取的內容質量則大打折扣,極不利于學生在學校教育階段打破語言壁壘。
2.4 使用場域狹小,講說普通話實踐場合亟待擴大
近年來,隨著涼山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涼山彝區逐步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封閉狀態,進一步加強了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然而,受制于經濟水平與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當前,涼山各縣城與鄉鎮呈現了普通話推廣極為不平衡的局面。在各縣城中,已實現了“普通話基本普及,語言交際障礙基本消除”的目標。然而在彝區許多鄉鎮地區,普通話仍然是一門“屠龍術”,在日常生活中鮮少有場合可以練習或運用:在農村地區,彝族家庭一般使用彝族母語進行日常交流,部分彝人會在鄉鎮趕集之時運用四川話與前來售賣東西的漢族同胞進行交流,或者去醫院或政府部門時用四川話進行表達,有極小部分的人如政府公務員、教師會在工作場合講說普通話。由此可見,場合的正式程度與普通話的使用率成正比關系,即在較為正式的場合中,使用普通話的概率增大,而愈是在私密的場合(如家庭生活中)普通話的使用率愈低。然而整體來說,彝語仍是涼山彝區使用率最高的語言,四川方言次之,普通話則運用機會很少,尤其農村地區因長期缺乏普通話使用場域,使用普通話的人極少,且集中為外出務工人群。
3 涼山彝區高質量推廣普通話的思路與舉措
涼山彝區推廣普通話應堅持服務鄉村振興,按照“聚焦重點、全面普及、鞏固提高”的新時代推普方針,強化提升彝區普通話普及程度與普及質量,以充分發揮普通話在促進彝區就業、改善民生,解決相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強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在涼山實踐等方面的作用。
3.1 樹立正確的語言生態觀,尊重彝漢雙語共生多元
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通用語言,在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在涼山彝區推廣普通話首先要正確處理普通話和彝語之間的關系,辯證看待兩種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將推廣普通話與傳承發展彝族母語文化視為共生關系。事實上,從語言生態共生關系的角度看,多語并存可以促使多元文化和人文生態得到更好的保持和傳承[4]。
3.1.1 尊重保護彝族母語
現階段,涼山彝區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大力推廣普通話,這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也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推廣普通話,不是要同化,更不是要消滅彝族母語,而是幫助彝族同胞在彝語之外,習得一門全國通用的語言,以促進彝區與外界世界的交流合作,最終達到發展當地經濟、文化之用。普通話工作者一定妥善處理好語言文字主體化和多樣性之間的關系,牢固樹立各民族語言一律平等的觀念,確保推普事業健康、和諧地向前發展。外來干部可積極學習彝族語言,在彝族群眾與漢族干部相互學習雙方語言的良好氛圍中建立互信,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彝族群眾的受尊重感,提升彝族群眾學說普通話的內生動力。
3.1.2 恰當利用彝語對普通話的正遷移
彝語和普通話在語音、語言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許多彝族群眾往往由于彝語語音和表達語序已經深入骨髓、鄉音難改,在講說普通話時形成了頗具涼山地方特色的帶有“彝腔”的普通話。要正視兩種語言之間的遷移,將其視為一種自然反應,在尊重彝族群眾語言的原有痕跡的同時,著重在彝語和普通話語音系統、語句結構等方面的差異性上下功夫,并找尋二者之間的共通性,恰當利用彝族母語對于普通話學習的正遷移作用。
3.2 營造濃厚的推普氛圍,搭筑和諧語言學習環境
當前,涼山彝區普通話的宣傳推廣主要由各級各類學校與駐村干部隊伍承擔,其他宣傳途徑相對較為欠缺。由于近年來“空心村”等鄉村現象的出現,如何在彝區更為有效地推廣普通話又面臨著新的考驗。為了提高彝區群眾對普通話的正確認知,幫助他們快速且標準地講說普通話,應當著力創設良好的推普氛圍,針對不同人群設定針對性的推廣途徑,全面提升彝區群眾學習普通話的熱情。
3.2.1 加強宣傳推廣對象的針對性
為更高質量地推廣普通話,推普工作者應當從彝區群眾實際情況入手,如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等,多層次實施推廣。針對青少年群體,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通過學校課堂以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鞏固提升青少年在校學習的普通話技能;針對中青年就業群體,要大力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充分運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以及農民夜校等學習場所著力提升其普通話技能,以提高中青年群體就業創業的能力。針對留守的老年群體和婦女群體,要充分發揮村社、鄉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推動普通話學習進村社、進家庭,以他們的日常生活為抓手,打造沉浸式學習氛圍,借助文藝匯演、講說普通話比賽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全面提升留守人群學說普通話的積極性。
3.2.2 積極拓展宣傳推廣途徑與渠道
廣播、電視等公共媒體是高質量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推手。當前,涼山彝區村村有村廣播,戶戶有家用電視,推普工作者應當對其加以充分利用,組織播放、收看普通話學習相關語音、視頻。此外,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舉辦演講、講故事等語言活動,激發彝族群眾學習普通話的熱情。或選取普通話學習活動開展得較好的鄉鎮、村社、農戶作為推普的示范典型,在發揮其示范作用的同時,營造比趕超的學習氛圍。此外,要依據涼山彝區本土實情,充分發揮鄉村干部、德高望重的長者等彝區輿論領袖的作用,優先加強對此類人群的普通話宣講與培訓,隨后充分發揮此類人群的影響力及輻射作用,帶動一方群眾學說普通話。
3.3 提高推廣者專業素養,提升推普軟實力建設
普通話推廣者是國家通用語言的示范者、傳播者,其工作事關普通話推廣工作能否順利開展以及開展成效如何。對于涼山彝區的群眾來說,普通話實際是排位于彝語、四川話之后的“第三語言”,這對彝區從事普通話推廣工作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1 規范普通話師資隊伍建設
當前,涼山彝區普通話師資主要包括中小學以及幼教教師、鄉村干部或駐村工作隊伍、縣市委黨校教師或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等。針對涼山彝區普通話師資隊伍凌亂無序的現狀,推動推普師資隊伍規范化迫在眉睫。首先,應當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普通話推廣師資庫,在吸納除中小學及幼教教師以外的師資之時,嚴格把關,對擬加入者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取得符合標準的成績方可成為師資庫的一員。其次,制定有針對性的普通話推廣隊伍管理規章制度,對相關師資進行定期考評,適時調整師資隊伍結構,保障師資隊伍普通話水平與教學能力。
3.3.2 加強普通話師資隊伍培訓
在推動普通話高質量推廣的過程中,不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師資庫中的其他兼職教師,都應當加強后期培訓,不斷強化自身責任意識,提升專業素養。于此,相關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針對推普工作者的專業化培訓,提高普通話推廣者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文化語言、教學技能等方面的理論水平,幫助其提高自身語言素養和教學能力,為更好地推廣普通話打牢基礎[5]。只有如此,推普教師們才能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語言教學水平,摸索創新推廣普通話的方式方法,實實在在提高彝區推普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3.4 增加普通話學習課時,擴大普通話使用場域
針對當前涼山彝區普通話課時少、普通話使用場域狹窄的推普現狀,應當以“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作為推普原則,有效發揮政府機關、學校教育、社會、家庭等力量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正式與非正式場所積極構筑普通話學習與表達場域。
3.4.1 增加普通話學習課時
當前,涼山彝區的成人教育呈現了重技能而輕素質的現象,而學校教育則重考試結果而輕語言習得。針對這一現狀,應當在農民夜校、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學校教育等場域加大普通話教學的參與力度,堅持普通話教學或者雙語教學,真正重視普通話能力水平在助力彝區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6]。在成人教育中,可將普通話的推廣與職業技能的提升緊密結合,實現村民語言能力與就業技能的同步推進;在學校教育中,可將普通話的推廣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實現學生語言能力和學科水平的共同提升。
3.4.2 擴大普通話使用場域
首先,抓好基層干部這一重點群體的推普工作,政府部門、醫療系統、教育系統等各行各業要在工作中實現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充分發揮每一個基層干部、每一個職能部門的輻射作用。政府部門、醫療系統、教育系統等各業,要在工作中實現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著力于溝通,立足于推廣,提升各行各業的語言服務能力。其次,強化學校在推普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強調推廣普通話是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規范普通話教育,說好、教好普通話,并通過“普通話角”、組織辯論賽、講座宣傳等形式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最后,積極推動“小手牽大手”行動的開展,鼓勵學生放學在家用普通話跟家人溝通交流,讓一名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幫助家里人說一口普通話,并在語言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生活風氣。
4 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涼山彝區高質量推廣普通話,幫助彝族群眾克服普通話“短板”,能消除彝族群眾對外交流和日常人際交往中的語言障礙,幫助彝族群眾更好地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在涼山更快、更高質量地實現。當前,涼山彝區在推廣普通話的進程中需要協調好彝族母語以及普通話之間的關系,幫助廣大彝族群眾達成文化共識。同時,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學校教育、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營造學說普通話、運用普通話的社會氛圍,促使彝區群眾獲得語言文化紅利,從而改善彝區人民生活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涼山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 曾歡,朱德全.新時代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邏輯向度[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1):74.
[2] 賈曉玲.民族高等院校推廣普通話的思考[J].前沿,2009(12):78.
[3] 古力阿伊木·亞克甫,劉芳.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推廣的經濟發展效應分析——以南疆為例[J].大學語文建設,2002(6):54.
[4] 張偉.論雙語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影響[J].民族語文,1988(1):56.
[5] 石琳.準扶貧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J].社會科學家,2018(4):157.
[6] 莊倩琳,楊彬楠.關于云南省“直過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的調研報告——以普洱市瀾滄縣為例[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4):77.
作者簡介:伍雜么非扎(1993,3-),女,彝族,四川普格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