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敏 李鵬 張堅
摘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戰略背景下,中醫藥的國際化傳播進程不斷加快,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作為中醫藥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藥文化在對外傳播中面臨著許多阻力與挑戰。該文分析了中藥文化的概念與內涵,結合傳播學的相關原理,討論了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的要素,并提出傳播路徑優化的策略,以此助力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
關鍵詞:傳播學;中藥文化;翻譯;傳播
中圖分類號:?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170-04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AN Xiumin1, LI Peng1, ZHANG Jian2
(1.College of Culture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2.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CM has been accelerating and 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Howev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aces many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in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ulture, discusses the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path optimization, hoping to boost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ulture.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studies; Cultur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哲學內涵。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的根基和靈魂,不僅集中體現了中醫藥學的本質,而且決定了中醫藥學的歷史形成和未來走向[1]。近年來在中醫藥“走出去”時代背景下,中醫藥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相關部門相繼頒布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助推中醫藥發展的文件與政策法規,為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保障[2]。中藥文化作為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與中醫文化有著共性,也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但長期以來,中藥文化的翻譯與傳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阻礙了中藥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影響了中藥文化走向世界。本文借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對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傳播進行研究,以助推中藥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
1 中藥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1.1 中藥文化的內涵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國傳統哲學、史學和文學為基礎的、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3]。中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藥學領域的體現,既與中醫文化交織融合不可分割,也有其自身的獨特內涵與特征。伏羲氏嘗味百藥制九針、神農嘗百草與伊尹創制湯液等傳說,體現了中華先民認識和使用中藥的起源。歷經幾千年的實踐與經驗積累,中藥文化也在不斷完善和豐富,涌現出《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藥學專著和李時珍、孫思邈等著名藥學家。在新時代,中藥現代化步伐加快,對中藥文化的相關研究也日益深入和細化,例如中藥飲片的炮制加工、中藥的藥食同源文化、道地藥材、藥材性狀特征與鑒別、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草典籍等,都可算作中藥文化范疇。簡單來說,與中藥相關的一切活動的總和就是中藥文化。具體來說,中藥文化是指以藥材作為研究對象與物質載體的文化,在漫長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有序生存和健康發展而進行的有關中藥的生產、傳播、接收、消費和反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4]。
1.2 中藥文化的特征
中藥文化包含物質層、社會層和觀念層3個層面。物質層面涉及中藥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和有形事物,如藥材的種植、加工或使用等;社會層面指與中藥有關的觀念和意識方面的產物,如文學、科學、神話或制度規范等;觀念層面處于最核心地位,指與中藥相關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等。
2 傳播學視閾下中藥文化對外翻譯傳播
傳播學的相關理論是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的有力保證。傳播學著名代表人物哈羅德·拉斯韋爾在1948年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傳播過程 “5W” 模式,即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對誰)、with what effect(取得了什么效果)[5]。“5W”模式已成為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在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但該模式忽略傳播者的動機與環境,沒有提供反饋渠道,沒有揭示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1958年蘇聯學者布雷多克又增加兩個W,即在什么情況下(what environment)、為了什么(why),構成“7W”模式。綜合分析借鑒這些傳播學經典模式,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的過程應當考慮如下9大要素,即譯介環境、譯介目的、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譯介效果、反饋、噪音。通過分析這些要素,可以更好地發現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為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提供更好的思路。
2.1 譯介環境
對外翻譯與傳播必然要處于某種傳播環境之中,而特定的傳播環境也勢必會影響和制約傳播活動。目前中藥文化對外譯介環境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中醫藥“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國家也出臺多項法規政策,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推動中醫藥海外本土化發展,推動中藥類產品海外注冊和應用[6]。中藥產品的對外傳播與國際合作不斷加強,為中藥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環境。但同時也有許多來自外部的競爭與阻礙,比如,日本的“漢方藥”在中成藥現代化方面成績突出,比如,某些國家對于我國中藥材和中成藥設置壁壘,一定程度上都阻礙了中藥文化的對外傳播。
2.2 譯介目的
譯介目的直接影響譯介主體選擇哪些譯介內容、采取何種翻譯策略和方法、使用哪些譯介途徑。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應以譯介目的為基準來協調各個要素。如果以傳播中國文化為目標,那么在翻譯中可采取異化翻譯策略,有利于保留文化特色,如果考慮到目標讀者對中藥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那么在翻譯中可以采取歸化翻譯策略,采用目標語的習慣用法和表達方式。
2.3 譯介主體
當前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的主體多為中醫藥專業人士、部分外語專業人員,以及少數外國譯者。國內中醫藥出身的專業人士雖具備豐富的中醫藥理論知識,但缺乏翻譯的專業訓練,外語專業出身的譯者雖具有語言優勢,但往往缺乏中醫藥理論知識;外國譯者與國內譯者相比具有先天的語言優勢,對于目標受眾的閱讀習慣也更加熟悉,但卻不熟悉中醫藥文化內涵。總體來說,因此精通中醫藥理論和外語的高層次譯介主體不足,阻礙了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
2.4 譯介內容
中藥文化是以中藥為物質依托而形成的與中藥相關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總和,其內容博大精深,涵蓋內容非常廣泛,諸如中藥典籍、中藥材與中成藥、中藥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中藥炮制技術、傳統制劑方法、老字號傳統中藥文化等)、中藥相關的科普知識(如中藥的性味歸經配伍應用等)、藥都文化、中藥現代化技術、中藥相關的文學類作品等。但如果將所有內容不加篩選地進行全盤譯介,也不利于受眾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進行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時,譯介主體應對譯介內容進行把關,篩選并設計適合的內容進行譯介。
2.5 譯介途徑
傳統的譯介途徑包括書籍、報刊、電視等媒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的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傳播的主要途徑。但是在調查中卻發現互聯網新媒體并未得到良好的運用,比如,某知名中藥企業生產多個知名中成藥產品,還有多項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是在其官方網站或公眾號上并沒有相關產品的英文介紹,這無疑會削弱對外傳播的效果。
2.6 譯介受眾
譯介受眾不僅是譯介內容的傳播對象,也有可能成為二次傳播的主體,同時譯介受眾的反饋是評價譯介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面臨不同的受眾群體,有著迥異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價值取向。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世界文化可以分為亞洲太平洋文化體系、地中海大西洋文化體系、中東阿拉伯文化體系、北美大洋洲文化體系等8大文化體系。因此中藥文化在對外翻譯與傳播時要對受眾進行分析和研究,采取差異化的傳播方式和策略。
2.7 反饋與譯介效果
在中藥文化對外翻譯傳播的過程中,譯介受眾的反饋是評估譯介效果的重要標準,要想達到良好的譯介效果,需要各個要素合力,同時譯介效果又反作用于其他因素。但是反饋往往是傳播過程中容易受到忽略的環節,例如中醫藥典籍的譯介,有學者指出,人們往往只關注數量情況,而很少調查海外的接受情況[7]。中藥文化的傳播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提到中醫藥,最為外國受眾所認可的便是針灸,它不僅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已經成為全球應用最廣泛、接受程度最高的中國傳統醫學。“針灸熱,中藥冷”等問題說明中藥文化的譯介效果并不理想。
2.8 譯介“噪音”
在傳播學中噪音指的是溝通方面產生的障礙。在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中也存在著“噪音”,即阻礙和干擾中藥文化的對外譯介的各種困難與阻礙,這些噪音使得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改變了最原始狀態,增加了被傳信息的不確定性[8]。例如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譯介主體進行翻譯,或受眾對譯介內容進行理解時,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誤差。中藥文化在以西醫為主的西方國家受認可度不高,西方話語體系對中藥文化存在一些歪曲和誤解,多種“噪音”導致了譯介效果不理想。
3 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路徑優化策略
3.1 營造良好譯介環境,構建多元化譯介主體
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良好的國內與國際譯介環境,而良好的譯介環境需要組建多元化的譯介主體給予支持。首先,需要國家層面的政策保證與統籌規劃,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為中藥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相關法律法規、產業數據報告、中藥標準化建設、高層次的宣傳或合作等。其次,要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和產業層面譯介主體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例如,中藥典籍或科普讀物可以中外譯者合譯,中方與外方出版社合作出版;國內中醫藥院校、科研機構或醫院等團體可以與海外機構進行合作,共同推進中藥文化的海外普及;中藥企業也需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推動中藥材、中成藥或保健品等中藥產品的對外貿易。
3.2 明確譯介目的,以譯介受眾為導向設計譯介內容
中藥文化在對外翻譯與傳播時面對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譯介受眾,傳播者必須明確譯介目的,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受眾需求和特點的基礎上,設計出合適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對于醫藥相關的研究者來說,譯介的目標可以是使其認可中藥的科學性,可以設計學術方面的交流。例如,開展中藥或中西藥聯合治療的藥理實驗等;對于國外的普通民眾尤其是患者來說,譯介目的可以是使其了解中藥的療效,因此可以發揮知名中成藥的明星效應,例如,連花清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療效就是很好的宣傳話題;對于缺乏中醫藥常識的大眾尤其是低齡的受眾,為使其對中藥的基本常識有所了解,可以設計一些文字簡潔但有趣的科普讀物,或者設計一些互動活動,如中藥文創產品的制作等;對于老年人,可以以養生保健藥膳作為宣傳的突破口。
3.3 利用現代科技,拓寬譯介途徑
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已經代替傳播媒介成了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的主要渠道。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外的傳播為例,有報告顯示,TikTok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視頻播放總量目前已超過308億次,熱度排前幾位的有武術、春節、木蘭傳說、中醫針灸、京劇等[9]。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的另一大優勢就是可以通過用戶的點贊、轉發,擴大信息的傳播規模。可見國內外的短視頻平臺以及社交媒體為中醫藥的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譯介途徑,中藥文化的各譯介主體,無論是政府、行業層面,還是社會及個人層面,都應當牢牢抓住這一契機,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推動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
3.4 重視受眾反饋,及時評價譯介效果
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過程不是單方向的線性傳播,傳播受眾并不是傳播的終端,受眾的反饋可以反作用于傳播過程,受眾也可以成為二次傳播的主體。因此應當重視受眾反饋,及時評價傳播效果,并根據反饋與效果適時對翻譯與傳播過程做出調整與改進。例如,可以建立起受眾反饋機制,利用多種渠道(如社交網站、短視頻平臺、學術交流活動、展覽會、報紙雜志、診所藥店等)積極獲取受眾對譯介內容的正面或負面的反饋,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
3.5 運用翻譯策略和方法,降低編碼解碼環節的“噪音”
講好中醫藥科學故事,堅守中醫藥的話語權,堅持標準引領的方向,同時必須要用國際通用的語言,用世界聽得懂的“普通話”[10]。中藥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特色與文化內涵,也需要翻譯作為橋梁進行對外傳播,需要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和靈活的翻譯方法,例如,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可以使譯介內容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達到了傳播中藥文化的效果,而歸化的翻譯策略使譯介內容更加貼近海外受眾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特點,可以減少譯介過程中的“噪音”。綜合異化與歸化兩種翻譯策略,譯介主體需要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方法,如音譯法、直譯法、音譯或直譯加注釋法、意譯法等。此外,翻譯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4 結語
在今天,要依據世界各國的特點,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模式的中醫藥國際傳播體系[11]。以中藥為物質依托的中藥文化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國際化道路依然充滿挑戰。傳播學理論為中藥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啟示: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國內外譯介環境,組建多元化的譯介主體,在分析海外譯介受眾的基礎上設計適合中藥文化對外傳播的譯介內容,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進一步拓寬譯介途徑,并依據受眾的反饋不斷評價傳播的效果,努力克服中西方之間的文化語言差異,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其成,劉理想,李海英.近十年來中醫藥文化發展回顧[J].中醫藥文化,2009,4(1):22-26.
[2] 韓雅菘,許心怡.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報,2016-08-21(1).
[3] 胡真,王華.中醫藥文化的內涵與外延[J].中醫雜志,2013,54(3):192-194.
[4] 孟菲.試論中藥文化的內涵與特征[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2):3-4.
[5] (美)哈羅德·拉斯韋爾.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5-36.
[6] 馮雅婷,陳小平,嚴暄暄.近年來“一帶一路”戰略與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相關文獻述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7,19(6):970-976.
[7] 李寧.《大中華文庫》國人英譯本海外接受狀況調查——以《孫子兵法》為例[J].上海翻譯,2015(2):77-82.
[8] 魏扣,吳向波.檔案信息資源傳播過程中的噪聲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3(5):70-74.
[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外短視頻平臺影響力研究報告:短視頻傳遞鮮活的中國傳統文化[N]. 中國旅游報,2022-06-10(5).
[10]張伯禮,王琦,田金洲,等. “講好中醫藥科學故事”行動倡議[J].天津中醫藥, 2022,39(3):273-274.
[11]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2006-2020年)[J].亞太傳統醫藥,2006(7):5-1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傳播學視閾下中藥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1YJCZH146);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指導下常見中藥功效術語英譯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19SK027)。
作者簡介:譚秀敏(1982-),女,山東臨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中醫藥翻譯。
通信作者:張堅(1974-),男,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藥資源,中醫藥文化,通信郵箱:zhangjian_ tc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