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鑫 周佳玲


摘要:基于烈溫本族語作文語料庫(LOCNESS)和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該文對比分析了本族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different的特點。研究結果表明,英語學習者存在過度使用different修飾名詞的現象,且修飾的名詞不夠豐富,對修飾名詞的單復數形式把握不準。另外,學習者使用different+noun呈現積極語義的情況較本族語者偏多,句法分布情況相近的同時存在混淆different與difference的問題。二者之間有差異的原因多源于二語習得者詞匯量匱乏、受母語習慣影響等因素。該文使用行為特征分析法及構式搭配分析法,有助于形容詞的系統化分析,為形容詞教學及詞典編纂提供新的視角與啟示。
關鍵詞:different;LOCNESS語料庫;CLEC語料庫;行為特征分析法;構式搭配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H3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045-04
Corpus-Based Study on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Behavioral Profiles of English Adjectives
—A Case Study of "Different"
LI Mingxin, ZHOU Jia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LOCNESS(Louvain Corpus of Native English Essays) and CLEC(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differ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learners overuse "differ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different+noun", and the types are not rich enough. Learners make mistakes in choosing singular or plural form of the modified nouns. In addition, learners tend to use different+noun to present positive semantics more often than native speakers. Besides, learners sometimes take "difference" for "different", though the syntax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in the two corpora is similar. The abov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vocabular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mother tongue. In this study, behavioral profile analysis and 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 are us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adjective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inspiration for teaching and lexicography.
Key words: Different; LOCNESS; CLEC; Behavioral profile analysis; 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詞匯頻率、詞語搭配、類鏈接、語義韻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可以揭示詞的內在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采用語料庫數據觀察統計的方法對形容詞搭配用法進行了研究。Gries[1]提出了基于語料庫的行為特征分析法,這種分析方法將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與認知語言學理論相結合,為形容詞研究提供了詳細完整的途徑。認知語言學與傳統的結構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不同,將語言視作意義構建的重要載體和實現手段。
1 文獻綜述
Goldberg[2]認為構式是“形式與意義的配對”,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構式搭配分析法是探究各種構式中心語義及詞位與構式之間語義關聯和互動關系的有效途徑。構式搭配分析法最早由Stefanowitsch、Cries[3]提出,目的是探索詞與構式之間的聯系,以及進一步得出構式的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形容詞構式相關研究,例如“形容詞強化語使用型式研究”[4],“‘come/go+形容詞構式搭配關聯強度及構式范疇化關系研究”[5],“形容詞+名詞搭配能力研究”[6]等。也有部分學者以近義形容詞為例,研究某一類形容詞的搭配行為。然而國內外關于different構式搭配的研究極少,閆長紅[7]探究了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different的搭配能力運用的異同,但是分析得不夠深入。
2 研究問題
AntConc的單詞列表(Word list)功能可以將語料中出現的所有單詞按照實際出現頻次排序。在將LOCNESS語料庫和CLEC語料庫中的形容詞進行排序后,筆者發現different在兩個語料庫中的頻率均較高,故本研究對比分析本族語者和學習者在different一詞使用上的差異。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1)二者在different的整體使用特征上有無差異?
(2)二者在different的語義搭配形式上有無差異?
(3)二者在different的句法結構上有無差異?
3 研究方法
為確定different在兩個語料庫中的整體頻數是否有顯著性差異,首先本研究在對數似然值計算器中輸入兩個語料庫的總體頻數及different在兩個語料庫中的觀察頻數,計算出的顯著性p值小于0.001,說明本族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different一詞時確有差異,可進一步開展研究。其次,本研究主要利用AntConc的檢索功能完成對different及其與名詞搭配頻數的檢索,又通過AntConc的搭配詞功能對different修飾的高頻名詞進行語義分類及語義韻分析。為進一步判斷different與不同名詞在構式之中的關系,本研究使用R程序下的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 3.5計算different+noun中兩者之間的吸引或排斥程度。最后,研究通過人工標注由AntConc導出的different索引行,再檢索標注后作不同句法成分的different的頻數,分析兩個語料庫在different句法結構上的異同。
4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對比分析LOCNESS語料庫與CLEC語料庫中的different的用法,包括整體使用頻數、語義搭配和句法結構等方面。
4.1 整體使用頻數
由于兩個語料庫的大小不同,先利用AntConc的檢索功能得出different在兩個語料庫中的觀察頻數,隨后轉化為標準化頻率進行比較。LOCNESS語料庫中different的標準化頻率約為0.6,CLEC語料庫中約為0.8,本族語者使用different的頻率明顯低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使用頻率,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存在過度使用different的現象。觀察可知different多作定語,本研究又檢索出different+noun在CLEC語料庫中的標準化頻率為0.573,在LOCNESS語料庫中為0.438。此外,通過AntConc的詞叢功能,可以得出different+noun的形符數和類符數,進而求出LOCNESS語料庫中該搭配的類符和形符之比約為68.50%,CLEC語料庫中約為37.00%。這說明雖然學習者使用different+noun偏多,但是本族語者使用different搭配的名詞種類更豐富。
4.2 語義搭配
分別選取兩個語料庫中與different搭配頻數最高的20個名詞并用AntConc檢索出這些名詞在庫中的原始頻數。結果顯示,本族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different修飾的名詞有重合,如cultures,people,views等。但是這些名詞與different共現頻數的高低同在庫中出現的總頻數存在差異,說明部分名詞與different之間存在某種聯系。
4.2.1 搭配強度
“有不少學者使用構式搭配分析法對比分析中國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在某一構式使用上的異同”[8],通過分析共現詞聚焦某類詞的使用特征。本研究運用共現詞素分析法,分析different與名詞搭配時的特征。要進行共現詞素分析,首先需要分別檢索出different搭配名詞的4個頻數:a,b,c,d,如表1所示。
表1中a為noun在構式中出現的頻數,b為noun在該構式外出現的頻數,c為除noun外其他詞項在該構式中的頻數,d為所有其他構式出現的頻數。different+noun是以形容詞different為中心的構式,所以所有構式出現的總頻數W為語料庫中所有做定語的形容詞的頻數。本研究利用AntConc檢索出與different搭配頻數最高的20個名詞,將這些名詞的a值、a+b值、a+c值和語料庫總頻率輸入基于R語言開發出Coll.analysis 3.2a軟件,計算出構式搭配強度。由于在LOCNESS語料庫中,上述20個名詞里部分名詞與形容詞的實際搭配頻數值偏低,故只列出了兩庫中分別與different搭配強度值最高的10個名詞(見表2)。
結合統計學理論可知,當p值“落于0到0.05區間時,在統計學上才具有意義”,且“當p值越趨近于0值,其統計學上的構式搭配強度越顯著”[9]。當p值小于0.001時,對應的構式搭配強度大于關鍵值3,說明搭配詞與構式之間有顯著吸引力。根據表2中的數據,LOCNESS語料庫和CLEC語料庫中搭配強度最高的10個名詞與構式之間的搭配強度值均大于3,說明這些名詞搭配詞與構式之間呈現顯著的搭配作用。此外,對比搭配頻數和搭配強度兩列數據可以發現,名詞與different搭配的實際頻數和二者之間的搭配強度不是正相關,例如LOCNESS語料庫中groups與different的搭配頻數較低,但搭配強度較高;而CLEC語料庫中的view與different的搭配頻數較高,但搭配強度偏低。
4.2.2 語義類別
根據Biber等[10]和Liu D[11]的研究,本研究重新劃分了名詞的語義類別,分別將兩語料庫中與different共現頻數最高的20個名詞進一步分為具體名詞、抽象名詞、地點名詞和方式名詞四類。分析發現,學習者使用different修飾抽象名詞和方式名詞時,存在較多誤用情況。different在牛津詞典中的釋義為“not the same as another or each other”,即“不同的,相異的”。根據夸克語法,無冠詞修飾的可數名詞與different搭配應為復數形式,而學習者使用的view、kind和way為單數形式。學習者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與漢語表達習慣有關。例如漢語中“不同觀點”“不同方式”等表達并未體現名詞的單復數形式。
隨后,本研究把different+noun看作整體,放在語境中分析其語用意義。楊惠中[12]指出,由于構式的語義韻主要依賴于特定的語境,所以單詞背后的意義是積極、消極還是中立取決于它們多樣的搭配和形式。因此,different+noun的語義韻應該放在整個語境中分析。鑒于兩個語料庫較大,本研究僅分析與different共現頻數最高的20個名詞所在構式的語義韻。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情況下英語本族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different+noun構式表達的語義韻都是中立的,占比分別為95.00%和90.91%。二者使用該構式表達消極語義的情況極少,但是different+noun在CLEC中表達積極語義的情況有21例,比例略高。
4.3 句法結構
在句法形式中,形容詞通常被用作定語或表語。該文主要研究different在兩個語料庫中的句子成分。經手動標記統計,different在LOCNESS語料庫中作定語的情況最多,占different總頻數的73.20%,少部分作表語,極小部分作賓語補足語等其他成分。而在CLEC語料庫中,different的句法分布比例與LOCNESS語料庫相近。但是,本族語者將different用作其他句法形式時基本上均作賓語補足語,而學習者語料庫中存在很多different與difference混淆不清的現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母語語言習慣的影響。例如,在漢語中“不同”既可以是“我們沒有什么不同”中的名詞,也可以在“我們生來不同”中作形容詞。
5 結語
本研究借助語料庫幫助學習者深入了解different的搭配形式、語義特征和句法結構。整體來看,中國英語學習者過度使用different且搭配形式不及源語者豐富,這與學習者的語言環境和詞匯量不足有關。雖然兩語料庫中different+noun基本呈現中立語義,但是CLEC語料庫里呈現積極語義的情況較多。關于句法形式,兩語料庫中different在句法功能分布方面無明顯差異,大部分做定語,小部分做表語,極小部分做賓語補足語等其他成分。而且在對含有different的檢索行進行手動標注時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經常混淆different與difference,這與漢語表達習慣有關。
兩個語料庫中different+noun構式的使用也有相似之處。例如,與different搭配頻數較高的名詞與構式之間均具有顯著的搭配作用,且搭配頻數與搭配強度之間沒有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從語義層面來看,兩語料庫中與different搭配的20個高頻名詞均可以被歸為具體名詞、抽象名詞、地點、方式四大類,其中people、cultures、areas等詞也有重合,但學習者對名詞單復數形式的運用不夠準確。
本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行為特征分析法及構式搭配分析法的可行性,不僅使學習者對different一詞的用法有了整體了解,也幫助其規避了寫作中容易出現誤用該詞的一些問題。同時,在統計工具的幫助下,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使得本研究的結果更加省時準確。
參考文獻
[1] GRIES S. Ten Lectures on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 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6.
[2] GOLDBERG A.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 STEFANOWITSCH A, CRIES S T.Collostructions: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ds and constru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3,8(2):209-243.
[4] 劉靜,甘國瑩.中國英語專業學習者議論文寫作中形容詞強化語使用型式研究——基于語料庫的考察[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3):138-146.
[5] 陳佳.基于語料庫的“COME/GO+形容詞”構式搭配關聯強度與構式范疇化關系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38(3):23-30.
[6] 潘崇堃.基于語料庫的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形容詞+名詞搭配能力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3,64-67.
[7] 閆長紅.基于語料庫的高頻形容詞different詞匯知識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3):58-60.
[8] 韋小庭.基于語料庫的“become/get/go/turn+adj.”構式搭配關聯強度及形容詞語義聚類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8,33(10):51-57.
[9] 王歡,林正軍.構式搭配分析法:用法·優勢·意義——以英語way構式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 27(2):26-31.
[10]BIRBER D,CONRAD S, REPPEN R. 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1]LIU D. Is it a chief,main,major,primary or principle concern? A corpus-based behavioral profile study of the near-synony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0,15(1):56-87.
[12]楊惠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明鑫(1999-),女,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