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類慢綜藝是近幾年活躍在音樂綜藝市場的新星。它不只是給觀眾帶來聽覺享受,更重要的是以音樂為內容,以平臺為載體,展現深刻的人生觀和哲理。通過研究音樂類慢綜藝節目中對共情美學、道家美學、生活美學等美學思想的融合,分析音樂類慢綜藝在敘事策略、表現形式以及節目宗旨方面區別于傳統音樂綜藝的創新之處,進一步得出音樂類慢綜藝在中國吸引觀眾的原因,并根據現有音樂類慢綜藝發展現狀給出其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音樂類慢綜藝;美學;敘事策略;視聽效果
【中圖分類號】G2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6-004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6.013
近年來,綜藝市場中節奏緊湊、競技性強的綜藝節目泛濫,節目同質化嚴重,觀眾逐漸開始產生審美疲勞。與此同時,為防止文娛產業泛娛樂化,國家相關文娛部門發起“清朗行動”,整頓綜藝節目,致使許多綜藝制作人開始尋求綜藝轉型。在這種市場現狀和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的情況下,慢綜藝應運而生,逐漸在綜藝市場嶄露頭角。在各類慢綜藝中,音樂類慢綜藝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引發熱評。本文主要采取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從美學視角分析音樂類慢綜藝的創新之處,探究其走成功的原因,并給出未來發展的建議。
一、音樂類慢綜藝的發展現狀
中國慢綜藝節目是相對于傳統的對抗競爭性綜藝節目來區分的,音樂類慢綜藝則是慢綜藝的分支之一,區別于傳統以競賽、排名為特色的音樂類快綜藝。
目前,國內音樂類慢綜藝在內容上多為“音樂+”模式,如“音樂+文化”“音樂+旅行”。以《圍爐音樂會》為例,節目以情懷為主題,采用微型個人演唱會的形式,邀請大咖探尋音樂背后的故事,讓觀眾在敘事中回望與思考,在歌聲中感動與理解。
音樂類慢綜藝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市場競爭變化的產物,初入綜藝市場,便如一股“清流”,吸引了許多制作人和觀眾的目光。當下市場中,音樂類慢綜藝節目普遍采用紀實拍攝的手法。拍攝節奏緩慢,不設置競技性強的環節,以“演唱+敘事”的方式為主。節目劇情相對松弛,力求展現嘉賓們最自然真實的狀態,呈現出生活流的效果。
在音樂綜藝市場整體疲軟的情況下,兩檔音樂類慢綜藝——《時光音樂會2》和《最美中軸線》,在豆瓣都拿到了不錯的分數。且從各大衛視和平臺發布的片單來看,2024年待播的音樂慢綜藝在數量上還會有所增加。由此可見,音樂類慢綜藝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二、音樂類慢綜藝走紅的時代成因
(一)轉變敘事策略,增強審美共情
音樂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它能夠使人產生共情。情緒共享理論認為,個體與他人之間的情緒共享是共情的基礎,而情緒共享過程的典型代表就是情緒感染。在當今社會,對情感的輸出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之高,音樂類慢綜藝的制作便是著重抓住這一點,通過改變以往音樂綜藝的敘事策略,增強音樂的情緒感染力,使之最大化地激發觀眾的審美共情,增加收視率。
音樂類慢綜藝敘事策略的改變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增強節目的故事性,內容先行。區別于傳統圍繞競技展開敘事的模式,音樂類慢綜藝沒有特定的劇本,節目每一期往往會圍繞一個主題自由展開。在歌曲演唱前,節目會通過一段帶有故事性的錄制進行引入和鋪墊。由于音樂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節目又通過加入歌手對歌曲的再解讀,使觀眾在音樂開始之前便產生情緒共享,激發觀眾觀看節目的興趣。以《時光音樂會》為例,節目每一期圍繞一位歌手展開,傾聽他的時光故事,演唱他的經典之聲。在演唱歌曲前,歌手以讀信的方式講述自己與歌曲的緣分,中間穿插對人生經歷的感悟。在茶話會般的氛圍中,歌手通過語言、神態將情緒充分傳達給觀眾,讓觀眾在音樂被演唱前就達到較飽滿的情緒。待歌手演唱歌曲時,觀眾的情緒更易達到飽和,產生強烈的共情,深深沉浸其中。對于此時的觀眾而言,節目就如同一處感情的傾瀉地、情感的共鳴處。音樂類慢綜藝所產生的審美共情有時候要比單純的競技演唱要強烈得多。
另一方面,放緩節目節奏,強化視覺感染力。音樂類慢綜藝大多采用記錄式的拍攝手法,聚焦于“人、自然和內心”,傳達真誠與溫情。節目不設置緊張激烈的游戲環節,讓嘉賓處于相對寬松的環境中,自由發揮,展現他們最自然真實的狀態。這種形式使觀眾與歌手之間的心理距離拉近,讓觀眾對歌手所表達的事物更易產生同理心。除此之外,一些音樂類慢綜藝巧妙布景,營造與音樂相適配的氛圍,在視聽上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使觀眾在無意識調節中達到情緒感染。音樂類慢綜藝《時光音樂會》中,節目的錄制地從棚內轉移到棚外,整體燈光為暖色調,布景運用稻草、葦稈等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道具,營造出和煦淳樸的氛圍。自由放松的感覺通過舒適悠閑的“自然風光”被充分釋放,使觀眾一下子便被帶入“慢”的審美共情中。
音樂類慢綜藝改變了傳統音樂綜藝的敘事結構,采用獨特的敘事策略,利用緩慢的敘事節奏,增加節目的故事性,使節目更加感性化。節目的“慢”與現實生活中的“快”形成強烈對比,獨有的敘事美學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產生審美共情,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切合觀眾情感需求,增加觀眾對節目的黏性。
(二)融合道家美學思想,展現真實與自然
音樂類慢綜藝中所蘊含的道家美學思想是其區別于傳統音樂綜藝的一大亮點,也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所謂大道至簡,在浮華凡世中,“真實”與“自然”往往給人們巨大的吸引力。
道家美學思想主張無為而治,追求自由,親近自然。音樂類慢綜藝融合道家美學思想,節目編排不受流程約束,一般只給出主題或者目標,其他由嘉賓自由發揮。節目組減少干預,讓觀眾在節目中看到真實與自然。
音樂類慢綜藝的取景地多與平民階層的生活場所及自然有關。節目展現富有煙火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場景,營造返璞歸真、無拘無束的氛圍,讓觀眾在音樂的世界中享受審美的自由和愉悅,從日常壓力枷鎖中解放出來。節目中除了人聲外,還運用了許多自然聲,讓觀眾沉浸式地體味自然,放松身心,擁抱生活。
道家認為,人只有和光同塵,休乎天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音樂類慢綜藝通過展現尋找音樂和演唱音樂的過程,將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忽略的美好細致描繪,讓觀眾能夠在節目中填補因生活喧囂而帶來的心靈空缺。
當今正處于快節奏、高強度、高需求的“快時代”,不少人很難有時間停留下來觀察與思考。持續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和高度緊張的精神壓力使人們渴望尋找一個喘息的空間。“慢節奏”的音樂節目抓住這一需求,融合道家無為而治、追求自由、親近自然的美學思想,給觀眾提供一處忘卻功利性,體會理想化生活狀態的平臺,讓觀眾在視聽上得到雙重的放松。
(三)探索生活細微之美,實現藝術與生活統一
哲學家阿瑟·C·丹托認為,生活美學不等于日常生活美學或實用美學。它是一種對審美觀念和生活觀念進行革新的本體論美學,主張以審美精神來觀察日常生活,從尋常生活中挖掘美。音樂類慢綜藝很好地通過鏡頭向觀眾展現日常生活,運用藝術化的后期加工處理,讓觀眾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細微美好與感動,如:放大細微之處、美化場景使之呈現更理想化的生活情景,實現生活與藝術相統一。
以《一路唱響》為例,節目在每個公演舞臺之前,對嘉賓如何尋找城市音樂人的故事進行了緩急有度的線性展現,讓觀眾了解音樂背后的創作歷程的同時,也能在放慢節奏的旅途中細細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人情煙火。觀眾在忙碌的人潮和盎然的自然生機中發現美、感受美,沉淀下來,拂去身上的浮塵,尋回自己內心深處的澄明。
從本真生活的視角重新審視自我,能夠更好地“讓生活從功利實用的勞動向本真存在的澄明境界過渡”,音樂類綜藝節目很好地利用這一點,通過生活化的鏡頭,讓觀眾在節目中尋求本真的自己,體會到對個體感性生命的珍重。這種“美”與“真”的統一,契合了現代觀眾的精神需求。
(四)挖掘思想深度,弘揚時代主旋律
音樂類慢綜藝體現了恩格斯所提出的“三融合”文藝美學思想。節目有意識地將音樂與時代聯系起來,見微知著,從小人物中看到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用音樂弘揚主旋律,傳播積極的價值觀。當代中國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人們更喜愛昂揚向上的綜藝節目。音樂類慢綜藝所傳達的思想恰恰貼合社會發展所需,易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
在一檔音樂類慢綜藝中,歌手談到歌曲《相約九八》時,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個小人物在香港回歸時的所感所想,向觀眾展現了小人物與國家命運的隱秘聯系,同時也使觀眾聯想到自身經歷。歌手在唱歌時,唱著自己的故事,也唱著別人的故事,更唱著時代的故事。在時代大背景下,音樂類慢綜藝將歲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讓觀眾看到時光的痕跡,回憶在歷史的洪流中印象深刻的種種。
同時,節目的后期制作也體現出較大的思想深度。節目后期制作采用富有詩意的配字,讓語言文字與畫面場景融為一體,讓觀眾從具象中感受抽象的人生哲理與文化情懷。在歌詞的展現中,有意識地進行藝術處理,使富有詩意和哲理的文字在歌手飽含情緒的演唱中“聲”入人心,向大眾傳達積極的理念和思想。
除此之外,一些節目通過后期制作,讓音樂類慢綜藝在“慢”中巧妙體現出戲劇沖突,增加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中國這么美》中的一期節目呈現了一戶人家艱苦的生活條件,但村民臉上的滄桑與他們語言中的朝氣形成強烈對比,讓觀眾體會到他們精神中的堅韌與樂觀,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不凡。節目還將小篇幅鏡頭單獨給到云南的自然風光和鄉村生活中,展現一個城市的深沉文化底蘊,讓觀眾看到國家鄉村振興重大舉措的成果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
音樂類慢綜藝不僅談音樂,也談文化、談思想、談家國。它將音樂作為時代與藝術聯結,深挖本土題材,和時代同頻共振。當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費需求趨向精神層面,審美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人們對于娛樂綜藝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音樂慢綜藝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很好地滿足了觀眾的需求。
三、音樂類慢綜藝的發展策略
回望近幾年的音樂類綜藝,傳統競技音樂綜藝呈現疲態,“新模式”的音樂綜藝紛紛涌現。這表明音樂類綜藝正在進行一場由內而外的變革,音樂類慢綜藝便是順應時代和市場變化的產物,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然而,作為新興產物,音樂類慢綜藝的缺陷與不足也逐漸顯露,其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在一些方面仍需改進和提升。
(一)立足文化政策,打造特色品牌
文化政策對綜藝節目的發展起著導向性的作用。只有符合國家文化政策的綜藝節目,才能獲得長久發展。音樂類慢綜藝應堅持挖掘本土題材,順應文化政策。
近年來,我國文化政策要求網絡視聽節目創作要關注生活,融入文化和價值觀。廣電總局也在文化產業方面全力推動文化類節目創新創優。由此可見,挖掘文化內核,反映時代主題是音樂類慢綜藝持續發展的關鍵。音樂類慢綜藝需要深入探索我國特有的文化內核,適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入具有國家特色的元素,激活節目創意與提升內容質量,打造精品節目,塑造特色品牌,延長產業價值鏈。
(二)創新節目模式,堅守本體價值
雖然音樂類慢綜藝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但當今音樂類慢綜藝多為“音樂+旅行”的模式,形式比較單一。為避免節目同質化、發展后勁不足,節目制作需注入新的元素,探索更多樣的節目模式。如今中國慢綜藝已經進入了集中制作期,各種慢綜藝扎堆出現,音樂類慢綜藝需探索如女性、樂隊等更多新題材,不落窠臼,增加獨創性,才能夠在“內卷”的慢綜藝中脫穎而出。
其次,音樂類慢綜藝不應該為“慢”而“慢”。一些音樂類慢綜藝在節目中堆砌大量冗雜而無意義的鏡頭,使節目拖沓而無趣,觀眾觀看熱情度低。音樂類慢綜藝制作需適當增加節目中的敘事沖突,使節目張弛有度,增加觀眾對節目的黏性。
除此之外,作為音樂類慢綜藝,“音樂”依舊是節目的核心,要堅持追求藝術本體的價值,平衡好音樂與其他內容元素的比重。音樂類慢綜藝制作在繼續深挖“音樂”內容和價值的同時,還要保證歌手的演唱水平,提高音響的質感與體驗,促進曲目的改編與新創,不能有了內容,而失了音樂。
(三)提高時代敏銳度,關注媒介融合趨勢
當今數字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媒介融合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人們對于融合媒介的接受度和需求度也越來越高。音樂類慢綜藝需適應媒體交互化、個性化的趨勢,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打造融媒化制作、智慧化傳播、精準化服務的音樂綜藝節目。這就要求音樂類慢綜藝的制作人需提高時代敏銳度,關注媒介融合趨勢,促進音樂與科技的融合,創作順應觀眾所需的節目。
音樂類慢綜藝打破了一些音樂綜藝日趨“低俗化、娛樂化、同質化”的傾向,改變敘事策略,融合藝術與生活,向觀眾輸出主流的價值觀念,傳遞溫情與明亮,給人思考與感悟。音樂類慢綜藝應在追求藝術本體的價值的同時繼續深挖音樂的文化價值,融合現代科技,與時俱進,才能獲得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帥,王敏.靜聽歲“樂”:治愈系慢音綜的創新探索——以湖南衛視《時光音樂會》為例[J].科技傳播,2022,14(04):69-72.
[2]白云鵬.慢綜藝:紀錄形態綜藝節目中的道家美學思想[J].傳媒論壇,2020,3(17):12-13.
[3]劉爽,趙志榮.探究融媒體視域下音樂綜藝節目的升級與革新——以《時光音樂會》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2):178-180.
[4]趙凌云,李秀茹.使用與滿足視域下慢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以《你好生活》為例[J].新聞傳播,2022(05):35-36.
[5]張璐,孟竹.基于中國音樂類綜藝節目現狀的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電視,2021(06):77-80.
作者簡介:
范詩穎(2001-),女,漢族,廣東南雄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