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河南省南陽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農” 問題的解決是我國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作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在中國整體經濟中農村經濟非常重要,因此,黨和政府對于發展農村經濟歷來給予高度重視,提出了 “鄉村振興” 戰略,促進現代農業農村建設,妥善解決 “三農” 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日益深入的前提下,加快農村經濟改革的速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保障。
農村經濟的發展不但是建設新農村,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保障。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廣大農民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國家的富強離不開農民生活的富裕。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發展農村經濟是促進其他行業不斷發展的基礎。因此,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農村經濟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根本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民能夠安居樂業、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產業高速發展、鄉村環境優美、農民的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的落實離不開經濟的支持。發展農村經濟一方面發展農村生產力,另一方面提高農村經濟效益。農村經濟發展是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保障,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提供基礎。
第二,發展農村經濟能夠確保共同富裕的實現。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要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生產力,使兩極分化被消滅,從而實現共同富裕。我國實施的是社會主義制度,通過共同富裕,使絕大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得到保護。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求提高我國的經濟總量,另一方面要求貧富差距不斷縮小。我國的農村地區是共同富裕的薄弱點,一直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增收困難,使實現共同富裕受到嚴重制約。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但能夠提高農村經濟總量,同時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借助于精準扶貧,使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增加,農村與城市間差距不斷地縮小,從而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
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待于提高。一是農村的機械化水平有待于提高。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高科技技術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盡管農業生產中部分機械化設備得到應用,然而主要應用在農作物的種植、收割等方面,在農作物生長管理中應用不足。在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對現代機械進行推廣難度較大,農民對于新型機械缺乏了解,難以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應用。此外,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非常大,盡管我國政府部門對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重視,很大程度上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降低,然而偏遠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農村交通道路有待于完善。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道路不暢通,缺乏對道路的有效維護,甚至部分偏遠農村尚沒有實現柏油路。同時,交通運輸工具效率不高。這就導致了農業資料難以輸進,而農產品難以及時向外輸送,使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影響,不利于農民增收。
第二,農村產業結構缺乏多元化。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增長,農村農產品的總量比較充足。現階段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人們提高了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對農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產品結構單一難以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人們對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量增加。與此同時,由于氣候對農產品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經常存在農產品供應不能滿足需求的居民。受基礎設施不完善、人才不足等的制約,農村經濟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發展不足。農村經濟產業機構單一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農產品銷售缺乏多元化的途徑,尚沒有對廣泛的營銷渠道進行夠,農產品向外流通存在困難。農村市場主要是農民自發構成,規模不大,流通貨物比較單一,與外界市場缺乏緊密聯系,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從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三,農產品供求結構不均衡。農村經濟發展受農產品供求結構不均衡的直接影響,以使當前我國農產品的種類以及品質難以使市場需求得到滿足。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對于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需要多元化的農產品種類。進入新時期,消費者對于健康、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給予關注。但是現階段農產品的質量與種類有待于改進。二是現階段市場上部分農產品的供應高于需求,部分農產品的需求高于供應。以玉米為例,我國玉米產量保持增長態勢,當前超過了3 億噸庫存量,然而國內消費量為2 億噸。與此同時,市場不斷變化,玉米替代品的出現使玉米的市場空間減少,玉米存在供大于求的現象;而因為黃豆種植的效益不高,黃豆在我國的種植面積減小,整體上黃豆的供應量不足,為了使國內市場需求得到滿足,我國需要從外國進口黃豆。基于此,農產品的種植結構需要優化,農業科技創新要加快,使農產品的種植收益提高。事實上,因為部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甚至比進口農產品的價格高,造成了部分農產品對進口存在依賴性。三是農產品市場信息缺乏對稱性,農產品的供給信息與需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匹配。農產品信息的不暢通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有待于提高,對信息缺乏把控力,難以找到合適的農產品種植種類,同時在市場銷售中和經銷商聯系存在困難,購買先進農機設備缺乏資金與渠道,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農產品出現了供求失衡問題。
第四,農業科學技術有待于提高。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我國農村農業生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發達國家,農村的農業生產以機械化生產為主,但是我國農業生產中在農業科技的研發與推廣方面還比較欠缺。現階段農業科研缺乏完善的體系,激勵政策不健全,在農業科研方面投入的資金有限,造成了農業科研很少出現突破性項目,科研轉化不高。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山區,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覆蓋面不足,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影響。與此同時,畜牧業的科技水平業有待于提升,畜牧業主要以個體戶養殖為主,缺乏規模化,養殖的種類缺乏多元化,培育技術有待于提升,對畜產品缺乏深加工,難以形成完整的畜牧業產業鏈。
第一,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因此,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一是加大水利設施建設。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農業種植中水利設施的作用非常關鍵。完善的水利設施有助于農產品產出的提高。政府部門從實際出發,對水利設施現在進行調查,對水利實施建設的措施進行制定,提高水利工程的標準,對大中型灌溉渠進行修建,對江河庫水系和耕地的連接工程給予重視,此外,對田間的小型水利系統工程進行科學布局,確保實現 “干旱可以灌溉,洪澇可以排泄” 的功能,建設高產農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使農民收入增加。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道路建設。道路是農民致富的重要保障。交通道路的完善,一方面能夠使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對外信息傳播加快,生產效率得到提高。政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修建交通道路,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對農村道路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提高交通道路的建設標準,增加交通道路建設與維護的資金,使農村道路維護保養需要的資金得到保障,通過完善交通道路實施,加強與外界交流,促進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農村結構改革要深入,推動農業多元化發展。對農業種植業的結構進行科學調整。農作物種植業包括糧食作物、飼料作物以及經濟作物等。農村經濟發展受農產品種植結構的直接影響。農村地區需要因地制宜,對種植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從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地理位置等存在非常大的區別,因此農村經濟地域特征顯著。因此,農村經濟需要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推動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協同發展,使農民過度依賴農業的局面得到轉變,轉變單一種植模式,使產業內容不斷豐富,在確保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構建多元化產業發展體系。農村基于自身實際,充分借助于現代化技術進行創新,比如對特色農產品、農家樂、民宿等的發展給予重視,同時,結合信息技術,構建 “互聯網+” 模式,通過新媒體大力宣傳農產品、農村特色旅游項目等,一方面使人們多元化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有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對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構建多元化生產體系意義重大。此外,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監督與管理,對市場供求關系給予關注,對產業結構進行及時調整,推動農村經濟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第三,對農村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給予高度重視。盡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然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種植結構不科學、農產品供需不平衡、農民增收難等現實問題。基于此,需要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去庫存,補短板” 。我國農村農業種植存在比較高的成本,生產效率與產出不高,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不利。基于此,農業生產成本應該降低,農藥與化肥的使用要科學,進行適度的規模化經營,由此使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農產品競爭力提高,增加農民收入。此外,部分農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庫存,借助于深加工的方式加快去庫存的步伐,使庫存損失減少。對企業消耗農產品庫存給予鼓勵。當前農業供給與新時期市場消費需求相比,主要問題存在于供給側,階段性供給不足與供大于求的問題突出。基于此,應該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糧食作物、飼料作物以及經濟作物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第四,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發展離不開創新,通過農業技術的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加快農業機械產品的推廣應用,在農田中安裝攝像頭、傳感器等,實現對土壤、溫度、濕度等監控,對農業生產條件隨時把控,通過智能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制度建設,對研發農業科研成果提供保障。為基層農業科技人員提供評定職稱、職務晉升等優惠政策,加大對作出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的獎勵力度,為農業技術研發提供優秀人才保障。二是農業高等院校的作用要充分發揮。農業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到農村,在農村落實高校研發的科技成果。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業高校對培養學生的方案進行調整優化,鼓勵學生對農業技術的自主學習,使農業高校學生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三是在全社會營造重視農業技術創新的環境。對農業科技創新的典型事例與典型人物進行宣傳,對科研人員研發農業技術進行鼓勵。比如,農業高校借助于視頻直播的形式對農業生產中應用新技術進行講解,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的技術幫助。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農業技術創新的氛圍,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技術,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農村、農民、農業問題,黨的十九大制定的 “鄉村振興” 戰略,為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指導。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解決 “三農” 問題的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落腳點。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著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產業結構缺乏多元化、農產品供求結構不均衡、農業技術有待于提高等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基于此,國家與政府需要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重視,加快農業結構改革的步伐,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發,由此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