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娟 廣東省武理工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
近幾年,由于社會公共服務的快速發展,民間非營利組織日益增多,在解決人們的生活需求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按照《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民間非營利組織包含了各種宗教活動的組織、基金、非商業機構、寺院、清真寺、教會等。當滿足以下三個情況時,民間非營利組織應該是:(1)本組織不是為了營利;(2)沒有從資源提供者向聯合國的資助中獲得任何資助;(3)資源提供者不擁有聯合國的一切權利[1]。本文認為,應盡快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會計制度,有利于推動會計學科的發展,健全會計運行機制,加強會計監管。會計報表在會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近這兩年我們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有了很大的發展。新的非營利組織的產生,是推動我國經濟與社會整體發展的關鍵。對于民間非營利組織來說,其經費的主要渠道包括:捐贈者的捐款、會費的繳納、服務對象的服務等,其經費的來源范圍廣、影響范圍廣,是民間非營利組織與捐贈者、會員、服務對象之間的溝通渠道,因此其質量至關重要。非政府機構的財政報表是建立公民與社會大眾之間交流與合作的紐帶。這是由于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對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因此,要實現更大的發展,就需要更多的公眾的關注與擁護。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資源來源于大眾,既能減少對社會的負擔,又能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加募集資本,讓民間非營利組織得到更好發展,可見,民間非營利組織需要將公開作為發展基礎、生存之道。為此,應加強自我約束,建立公開、規范的財務管理和財務公開制度,使財務公開透明,使公眾對財務制度和運作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進而提高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信譽[2]。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是由美國財政部會計標準委員會制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是根據我國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現實情況和特征而制訂的。例如:《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規定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五大要素;《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因其獨特的資金來源,將捐贈人、會員、服務對象、債權人、監管部門等各方面的會計資料均列入其中,并將其作為其會計目的,以便制訂出更多的公開內容。鑒于捐贈資產、政府補助資產等屬于無償收入,且無實質費用,若嚴格按成本法核算,將很難對其進行核算,因此,《制度》在堅持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依據的前提下,對捐贈、政府補助等特殊事務,采用公允價值等計量依據[3]。《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規定,在會計報表中,必須包含資產負債表、業務活動表、現金流量表、會計報表和其他三個部分。
民間非營利組織金融的基本工作就是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利用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根據自己的資本流動的客觀規律,在不同經濟活動中實現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有效管理。
社會公共性為民間非營利組織業務目的本質,導致民間非營利組織在實際經營中與其他私人機構運營方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其財政管理具有自身的特點。
1.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沒有營利的目標,也沒有權力和責任。民間非營利組織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其財政缺乏營利的衡量標準,這就使經理們難以就各項指數的相關價值形成共識,并且難以決定特定的投資能否有助于完成民間非營利組織運營目標。另外,在性能方面也無法對不同民間非營利組織進行有效比較。
2.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資本種類繁多。其資金主要有政府撥款以及會費方面、經營方面的收入。
3.和其他企業股東為其所有者、股權等情況不同,民間非營利組織為一類特別所有權,企業資產不屬于相關投資人,組織各項資產具體權益均屬于民間非營利組織,在權益計算方面、利潤分配方面也與其他企業存在差異,民間非營利組織不會計算權益計、分配利潤[4]。
1.基本原理。民間非營利組織財政是指為民間企業的經營和經營業務提供準則。主要包括:貫徹落實有關國家的法律、規章和財政體系;重視經濟效益,重視社會福利;要做到自給自足、費用控制、預算管理等。
2.財政管理目的。不具備營利性、具有社會公共利益性為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顯著特點,其在財務管理方面,主要會將基本思想作為指導,將努力爭取社會資金,提升資金使用合理性,將各項財務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充分發揮融資價值,將社會責任最大化,服務社會公益等作為自身財政管理目的。具體地說,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政管理目的是:組織的合理、經費的分配;按規定的程序安排收支,保證經費的需要;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內部財政制度建設與健全;強化會計制度,讓民間非營利組織各項資金均可得到合理、充分利用。
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核算體系在實行中,有很多缺點,如:
1.財政報表缺乏可用性。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制度,對民間非營利組織報告也有一些要求,但在原理上,它并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比如。比如在《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第七章 “財務會計報告” 中僅提供了一些框架式說明,沒有特別的說明,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例子,實際執行起來困難。
2.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不全面。當前,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在資金配置和利用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信息缺失,而民間非營利機構的資源提供者在這方面投資的使用和收回都沒有任何的要求。當前的會計報表制度是否能夠達到使用者的要求、是否能夠改善決策效率、是否能夠為民間非營利組織降低運營費用等,都值得討論。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體系不健全,按照我國會計體系的規定,在民間非營利組織公眾權益體現方面,不能將資產具體價值、各項資產占比、資產增加幅度等作為評價依據,因而會計人員需要通過會計的預測、決策和控制功能來強化會計的管理,從而達到最大化的經濟效益[5]。
3.未充分利用財務報表資料。甚至在我國現行的民間企業財務報告中,也缺乏有效的會計信息處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造成了會計信息資源的浪費。尤其是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報告及其說明,應當作為績效評估的重要依據,應當盡量提供對不同績效評估所必需的信息,但是在目前,這些資料已經被忽視了。
4.許多民間非營利組織人員由于對財務工作不熟悉,致使其業務能力差,缺少專門的專業知識,部分出納未經專業訓練就進入崗位。與此同時,一些金融從業人員缺乏法律觀念和職業道德,大大提升了管理風險,增加了會計舞弊、會計違法發生概率。從民間非營利組織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整體規模普遍偏小,與私營企業和政府機構相比,其社會保障水平相對低下,難以招攬到高質量的會計人員。
5.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和自我監督的制度,于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資源的特殊,使得其無法被列入到國家的內部,無法進行強制性的社會審核,勢必要擺脫外在的監督。就其自身而言,其自身具有非營利性,很難對其進行評價,從而缺乏自我約束,再加上其內部制約機制不健全,導致許多 “一把手” 獨攬大權,為所欲為。
上述問題已成為非營利機構會計報表的重要障礙。
通過財務報告能夠對民間非營利組織具體采取情況、實際經營狀況、現金流情況等進行有效把握,從而為組織宏觀調控工作、具體決策、內部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因此,非營利性組織在完成現行三個基本會計報表后,應當主動將其主要財產的增減變化、經營成本明細等信息公開給社會大眾。非營利機構資產有著特殊性、廣泛性特點,這主要是由于非營利屬于受贈人接受社會多方捐贈,這使得資產提供者具有向其索取這些重要資料的權力,以保障其知情和監督的權利。美國的非營利機構在使用功能成本表時可以參考,例如在資產負債表中增設固定資產明細,在經營活動表中增設營運成本表。經過逐步完善的財務報告系統,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狀況、收支狀況、潛在的收支情況,以及能夠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客觀評價非營利性組織的經營績效。當然,完善財政信息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要求金融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監管者都要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優化組合,統籌規劃,兼顧服務提供者的社會效益和使用者的決策需求,同時也便于監管者的監督[6]。總體來說,財務報告系統的完善是在各個方面的 “漸進性” 的實踐中進行的。
民間非營利組織總資產減去組織負債后即為組織凈資產,而在進行財務信息用戶評價操作時會將組織資產凈值、資產凈值變動情況作為基礎,因此,應重視組織資產類別梳理工作,對民間非營利組織具體剩余權益情況有全面了解,讓民間非營利組織對服務社會大眾做出更多努力,同時提升民間非營利組織為公眾服務的效率,增強組織對用戶開展相關服務持續性。而在開展民營非營利組織資產類別梳理工作時,可對美國凈資產分類方式進行參考,具體如下:
(1)凈資產的非限定性質類別:不包括短期的、具有限定性的以及具有永久限定性的凈資產。(2)凈資產的臨時限定性質類別:部分由捐贈人臨時限定的凈資產。(3)凈資產的永久性限制性質類別:由捐助者的固定凈資產決定資產具體使用情況。再分配凈資產后,民間非營利組織在確認政府補助、勞務捐贈收入時,也要將其分成上述三種類型,并于期末轉入相應的凈資產。當然,在編制財務報表的時候,也要將凈資產分為三種,一種是非定性的,一種是暫時的,一種是永久的[7]。將凈資產進行分類梳理后,能夠幫助資訊使用人員對民間非營利組織凈資產具體組成情況進行更加直觀地了解、分析,從而將實施資產效能水平提升到新高度,讓資產捐贈人員的捐獻初衷得以達成。比如,一部分捐贈者會建立專項基金,通過該基金對優秀學生進行獎勵。此外,對資產進行分類別梳理還能讓信息用戶更好地了解相關信息,為信息用戶具體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從某方面來看,民間非營利組織具有信托機構組織性質,在為供應商提供免費相關資源用于實際需要方面有著一定的責任、義務,這應該是一種單純的信托關系。因此,需要民間非營利組織應當自覺、按時將組織財務報告信息、非財務報告信息等進行公示,便于資源提供人員通過公示信息對民間非營利組織運作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同時還有助于社會多方面對組織進行有效監督,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為組織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保障。在對財務報表進行管理時,應將保證系統運行、規章制度的規范性,從而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水平;結合組織機構實際情況構建并完善相關管理機制、法規,對非國有組織具體公示內容以及相關格式等表明規范標準;在公示內容中必須具備經注冊會計師審核過程中的相關財務報表、附注、由會計師負責的審計報告等各項信息;組織機構還需要按照相關機制、機構運行狀況,對財務報表進行詳細說明。在對財務報表進行管理時,還需要將組織建設發展作為重點,不斷增強信息公開主動性,強化組織機構各個工作人員的誠信意識,為維護捐贈人員查閱權、知情權提供一定保障。提高企業會計報表附注的信息披露質量,既可以滿足信息用戶的需求,又可以增強民間機構的可信度,也可以促進捐獻者做出更多的貢獻,從而促進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可持續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接受公眾的監督,防止出現一些不良的情況,為民間非營利組織機構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從民間非營利組織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其財務管理問題并非單一的一種或多種因素所致,而是多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問題,要想得到有效地解決,就必須采取多種處理措施,將上述措施落實到位,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強化組織自我約束,社會各界的關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讓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政得到有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