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娜
(南昌理工學院法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44;農村生態法治研究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44)
鄉村振興離不開法治保障,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能為鄉村基層治理提供法治人才供給。然而,當前高校法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重理論輕實踐、培養方案單一僵化,忽視了高校法律人才供給與鄉村治理需求之間的互動關聯性,未能將高校法學專業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法治人才強烈的時代需求進行有效銜接。鑒于此,有必要不斷優化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激活鄉村治理“末梢神經”,為鄉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建設升級提速。
2019年,中共中央制定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在全國鄉村范圍內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意見》未明確“法律明白人”的概念,但通過語義分析與文件精神,不難推測“法律明白人”是一個概括性的描述,意指“法治素養高、法律意識強,能夠起到先鋒模范作用的法治帶頭人”。根據《意見》精神,“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的切實落實,需要開展一系列“法律進村”活動,不斷往鄉村輸送普法人才,培育服務鄉村法治建設的“法治帶頭人”,這給高校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新的契機,高校應緊隨時代呼喚,抓住時代機遇,通過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探索與深耕,切實履行好教育責任、社會責任,將法學專業培養模式與服務鄉村接軌,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法治人才,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民心工程”,為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的踐行輸送新生力量,為鄉村基層矛盾和糾紛紓困,為鄉村法治建設添磚加瓦。
長期以來,各高校法學專業培養方案大同小異,培養模式和內容“千人一面”,譬如側重基礎理論知識講授,忽略實效性培養,高校法治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耦合度不夠,法學教育失衡,欠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所需的法治人才培養方案[1]。隨著鄉村普法和依法治村的需求與日俱增,高校有必要提高站位,契合中共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及時調整法學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利用法學學科的專業優勢,精準培養實踐性、應用性強的法學專業人才,將法治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求有效接軌,彰顯實效性、價值性培養效果。基于此,高校需要不斷更迭培養理念,突破傳統的供給側教師主導型理論教學模式,創新需求側教學陣地,打造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性教學合作基地,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鄉村基層治理注入“生力軍”。
我國鄉村人口占總人數的多數,鄉村法治建設關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效,是我國社會基層治理質效的試金石。而鄉村居民長久以來法治信仰基礎薄弱,“遇事找關系”“信訪不信法”“懼訟”“仇訟”等現象叢生[2]。鄉村法治建設的關鍵在于鄉村居民法治信仰的培育,“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的實施意義在于通過對鄉村居民的法治熏陶,增強法治信仰,堅定法治決心,培養“法治帶頭人”。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能為“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的踐行提供智力支持,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應當建立在符合我國法學教育基本要求的基點上,并能同時凸顯高校自身專業建設和生源特色,大力開展法學高素質人才培養,而在多維的法學素質能力涵養體系中,應用素質當屬首要,高校理論知識教育的普及,最終都要回歸社會實踐。鑒于此,有必要夯實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基礎,創新融合法學專業知識與鄉村振興服務于一體的復合型、實踐型的法學教育模式,使大學生更充分地接觸鄉村社會和基層法律實務工作,助力鄉村培養素質高、結構優的“法律明白人”,從而對接鄉村培養一線“法治帶頭人”。
將“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與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有機融合和聯動,是高校法學教育的實踐創新,是高校依據《意見》踐行“法律進村”的典型示范引領,通過理論教育和實訓培養融合,促進培養家國情懷與專業素養提升并舉的復合型法學人才,助力培養政治站位高、服務意識強、法律專業硬、為民情懷深的實踐型法學人才。
一是高校法學專業課程設置體系不科學,未有效激發學生潛能。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長期重視專業課程理論教學,實訓課設置不足,課程結構異化,課程設置忽視了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邏輯關聯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司法實務流程不熟悉,社會調查能力薄弱,跨專業領域知識盲點多,加上學生閱歷和社會經驗不足,針對鄉村居民的法律問題咨詢,通常生搬硬套法律條文,全面梳理案情能力較差。甚至有些學生不愿意參與“法律明白人”實踐課,認為不占成績權重或者占值偏低,收獲有限,且認為理論課學習任務重,騰不出多余的精力參與,進而影響實訓效果。另外,課程設置上忽視了將法學人才培養與“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有效銜接,學生對國家大力發展的鄉村振興建設中的“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認識有限,服務鄉村意識不強,參與的積極性不夠,畢業后返鄉、服務鄉村法治建設的意愿也不足,未能有效將所學專業知識最大化轉化為社會實踐力,即使遇到就業瓶頸也不愿意考慮鄉村工作,供給側與需求側矛盾日漸凸顯。
二是對社實踐活動重視度不夠,重形式輕實效。近年來,各大高校逐步加強了大學生參與“法律明白人”社會實踐活動,多次開展普法宣傳、送法下鄉活動,然而問題凸顯,譬如未能正確處理理論學習與實踐服務的關系,偏重服務形式,注重拍照打卡,沒有提供完整的對接服務,甚至僅有少部分同學愿意參與,未形成有結果導向的雙贏互動共進局面,忽視了大學生在實踐服務中的學習、成長與收獲。學生輕實踐,認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從而對社會問題理解不透徹,對教師授課的知識點、案例運用的理解通常停留在淺層面,很難將理論與實踐運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踐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是考核評價機制不科學,效果不彰。各高校法學專業教育上長期以分數作為主要考核評價指標,對學生實踐教育的吸收程度缺乏評價及量化考核機制。雖然有安排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但對學生的考核還停留在形式上,未對大學生服務態度、實訓報告、咨詢意見、跟蹤回訪等建立科學、有價值的評價體系。此外,高校缺乏專項經費設立實踐培育導師,教師認為日常教學任務重、科研壓力大,精力受限,加上教師授課重心在理論層面,實踐層面接觸有限,無法同時兼顧對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的考核[3]。
一是以優化法學課程設置為基礎,貫穿法學人才培養全過程。首先,要提高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質量,需要對法學理論課程進行合理取舍,科學調整學時學分安排,打通理論課和實踐課的銜接脈絡,強調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融合。針對目前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方案普遍存在高占比的理論課設置,有必要從既有理論課時安排中挪出適當比例用來增加法學生的實踐課,譬如德國的法學教育中一般會安排百分之三十的實踐課,我國高校法學專業可以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制訂符合自身特色發展的實踐教學比重,建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實踐課程體系,調動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其次,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加強各二級學院、各專業方向教師的協作,合理調配師資,注重與涉農交叉學科、專業的融合與銜接,設置一定的跨學科類通識課,加強涉農類知識學習,破解學生知識盲點、弱項短板,堅持在法學優勢學科基礎上,建立多專業方向協同學習,順應學科特點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最后,課程設置上強化價值導向、意識引領,讓法學教育歸于人性、理性,拔高學生“三維意識”,即“共情意識”“服務意識”“人文關懷意識”,將家國情懷貫穿法學專業人才培育全過程,打造鄉村法治教育“紅色矩陣”,將服務鄉村、為鄉村基層法治建設添磚加瓦作為高校法學人才培養的長期目標之一。
二是注重學生成長,延伸教學陣地,全方位保障學生培養質量。其一,講好“開學第一堂課”,引導學生重塑思想認知,正確看待理論課與實踐課的互動關系,建立學業知識、知識轉化能力、服務鄉村振興的“三維并舉”價值引導,打造“學績+能力+品德”兼備的新時代大學生隊伍。其二,搭建好“法律明白人”實訓平臺,找到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和“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的需求契合點,加強學校與鄉村合作共贏,為大學生實踐教育提供更多的路徑和方向。法律知識宣傳注重貼近社會生活實際,采用接地氣、理得通、悟得透的“法律明白人”宣傳方式,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將法律法規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真實的、精彩的案例,在輕松的氛圍中將法治意識潛移默化地內化于鄉村居民心中。其三,逐步實現從傳統的教師“說教為主”到學生“體驗為主”的教學方式轉型,將學法學知識、學實踐技能作為核心目標。不斷強化教育經費投入,讓專職教師與法官、檢察官、客座教授、律師攜手走進一線學生課堂,打造一支教師隊伍結構合理,用得上、作用強的“法律明白人”導師隊伍,與學生共同交流,提升學生思辨、探究及研判素養。
三是科學設置考核評價機制,實現理論力與實踐力雙軌制協同發展。打破唯末考分數論的考核方式,根據學時安排與培養的目標定位,分方向明確專職教師負責的課程,再由專職教師負責設置各自課程的考核方案,“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個性化的課程設計,結合學生課堂表現、法律服務態度、實訓匯報等,動態調整學生學分績點,不再以末考作為唯一評分標準,考核機制不斷守正創新。此外,為確保考核的公平公正性,把好理論力與實踐力雙效育人方向關,制訂理論課與實踐課細目考核標準,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法律知識講座、模擬法庭實訓、“法律明白人”實踐活動等計入細目學分項,規范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教學過程和環節,分步驟、有計劃地科學考核學生成績,考核注重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法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法學教育的實效性。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踐行離不開法治治村,法治治村的關鍵是法治人才對鄉村居民進行法律熏陶、法律意識培育。高校是培育法治人才的搖籃,對培養農村“法律明白人”起到牽一發而動全局的作用,同時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的落實,為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契機,不僅為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提供了實踐教育基地,開放多元的培養方式也為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提標賦能,推動鄉村法治的聲音入腦入心,促進供給側高校法治人才的培育輸出與需求側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雙向目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