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波,周揚眉,張懷江,熊黎麗
(1.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信息與自動化技術研究中心;2.重慶科技服務大市場有限公司,重慶 400000)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明確提出,“中國愿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四項行動。”五年來,全國各省市積極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取得了豐碩成果。
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承載著“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的重要戰略使命。2021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其中明確提出成渝地區要“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創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1]。因此,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是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及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正確選擇,能體現出重慶的擔當和作為。
當前,為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執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重慶正以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即“一區、一中心、一大會”)為主要抓手,積極促進全市各類創新主體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廣泛和深入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力爭在五到十年內將重慶建設成為西部“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高地、科技合作平臺集聚高地、科技合作機制創新高地和科技成果雙向轉移轉化高地。
從相關專項調研情況來看,重慶在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方面還存在較多不足,特別是在“創新主體的國際化程度”和“區域性國際合作氛圍”方面存在科技創新合作“朋友圈”不大、市場化主體參與度不高、國際科技人才資源不多、國際技術轉移支撐不足等問題。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重慶和海外的創新主體(包括個人、企業和機構)之間缺乏常態化的交流機制。這與重慶本地的創新主體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意識較薄弱、意愿不足有直接關系。
重慶市教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來華留學生人數首次突破7000人,達到7172人,生源國共計145個,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達4402人。教育部網站數據顯示,2018年,來華留學生總計49萬余人,其中重慶市新增來華留學生近萬人[2]。研究結果顯示,“十四五”期間,來華留學生人數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若對2016年至今的來渝留學生(含未畢業以及畢業后在渝實習的留學生)進行統計,總計有4萬人左右,他們學習的專業主要分布在語言、國際貿易、工程技術、農業和節能環保領域。據重慶市部分高校統計,目前在重慶就讀的來華留學生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較高,且有相當數量的優秀留學生對留渝工作表現出較強意愿,很多留學生在回到本國后也繼續保持與重慶的合作往來。由此可見,在促進重慶的“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方面,在渝留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一支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重慶市對在渝留學生的組織、培養和管理未建立相關機制,導致留學生無法充分發揮其在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創新合作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3]。
過去十余年,我國的移動互聯網建設及應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如今在該領域,我國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近兩年來,隨著5G通信等“新基建”重大項目建設的全面推進,我國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已經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動互聯網的“社交生態”深刻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也對企業、組織的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當前,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及其蘊藏的巨大潛力已經吸引了全球的關注,海外的人才和企業積極尋求融入中國移動互聯網社交生態的合作機會,也為我國基于移動互聯網打造“線上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生態圈”創造了新的契機[4-5]。
基于上述現狀分析,我們可以有效動員和組織來渝留學生,充分發揮其“科技中介”作用,同時借助我國成熟的移動互聯網社交平臺的技術、用戶基礎以及影響力,構建以來渝留學生為中間節點的重慶“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線上社區(以下簡稱線上社區)。線上社區將不斷吸引海內外的創新主體加入并形成自由交流和自發對接的線上社交生態,在實現培養重慶的創新主體“走出去”意識的同時,改善重慶的整體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氛圍,激發民間國際合作活力,促進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從而有力推動重慶“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發展。
線上社區主要功能的實現都可依托網站建設和騰訊微信平臺已有的成熟架構,在軟件功能開發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建設內容。
1.“微主頁+云名片”系統
該系統基于騰訊微信的開源技術,開發實用的小工具,幫助重慶和海外各類創新主體制作便于在微信平臺發布和擴散的“微主頁”及數字“云名片”,實現各創新主體的價值信息在微信生態圈的“裂變式”傳播,促使重慶和海外的創新主體快速形成線上科技創新社交網絡(微信社交生態),進而推動雙方基于該社交網絡開展線上自發對接,持續碰撞想法和挖掘合作機會。
“微主頁+云名片”系統可基于“微信小程序”架構開發,用戶可通過該系統編輯和上傳文字、圖片、短視頻等素材,由系統配合機器翻譯引擎,自動生成中英文雙語的形象展示“微主頁”(適用于企業和機構用戶)和“云名片”(適用于個人用戶)。用戶可在微信朋友圈轉發自己的“微主頁”和“云名片”或關聯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以實現引流。
2.線上合作社區官方網站
建設中英文雙語的線上合作社區官方網站(PC端+移動端)將主要實現以下五個方面的功能:(1)面向重慶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主體,對重慶建設線上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社區的理念進行系統介紹;(2)提供完善的線上社區中英文使用指南,主要包含微信的使用指南以及“微主頁+云名片”系統的功能介紹和使用指南;(3)對“微主頁+云名片”系統采集的重慶和海外創新主體的信息進行分類存儲和管理,并面向注冊用戶開放創新主體信息的查詢及匹配功能,幫助用戶發現、篩選及對接潛在合作對象;(4)對線上社區認證的“國際科技中介人”綜合信息(包括照片、姓名、郵箱、微信號、所屬國別、擅長學科等)進行全面展示;(5)提供重慶市國際科技合作、海外人才引進等相關政策解讀服務,整合重慶市國際合作專項項目申報指南及入口。
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在渝留學生熟悉重慶的科技發展情況且具備一定的中文基礎,因而在與本國的政府機構和創新主體溝通交流時沒有文化及語言障礙,非常適合擔任“國際科技中介人”,能在線上合作社區的運行管理方面發揮關鍵作用[3-6]。線上社區運維團隊在建設方面需開展以下工作:1.構建面向在渝留學生的“國際科技中介人”篩選機制,在重慶市招募和篩選一批優秀的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作為候選人;2.構建完善的“國際科技中介人”培訓體系和認證體系,面向候選人開展系統化的基本技能、道德規范及信息安全等相關培訓并完成認證;3.構建完善的“國際科技中介人”監督、管理和激勵機制。運維團隊在制定相關行為規范及管理條例的同時,借助重慶市“外國留學生市長獎學金‘絲路’專項”或設立“在渝留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等方式,建立適宜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在渝留學生參與線上社區建設的積極性。
1.宣傳推廣
線上社區的宣傳推廣,一方面,依托重慶的各級科技主管部門、區域政府、高校及行業組織的渠道資源,利用微信的智能推送功能,面向重慶本地的各類創新主體宣傳線上社區官方網站;另一方面,依托“國際科技中介人”群體,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政府機構和創新主體推薦線上社區官方網站。以上兩方面手段將持續吸引重慶和海外的創新主體訪問線上社區官方網站,并完成用戶注冊。
2.主體入庫
線上社區官方網站的注冊用戶(主要是海外用戶)根據操作指南下載安裝微信,并與網站上公示的“國際科技中介人”建立聯系,然后在其指導下通過“微主頁+云名片”小程序完成中英文雙語的“微主頁”或“云名片”的制作。小程序同步完成用戶填報信息的采集,分類存儲到線上社區后臺數據庫。
3.構建社群
后臺數據庫根據創新主體制作“微主頁”和“云名片”時上傳的信息,對入庫的創新主體進行自動分類(國別、學科、產業)?!皣H科技中介人”根據分類信息,有針對性地構建不同主體的多個微信社群(微信群),并持續邀請匹配的重慶和海外創新主體加入。
4.撮合對接
“國際科技中介人”在不斷吸納新成員加入社群的同時,要積極促成社群內重慶與海外主體之間的交流和對接,及時協助社群成員解決在線對接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存在語言障礙的社群成員可借助微信已整合的機器翻譯功能與其他成員開展一定程度的自由交流和對接。確有交流困難的成員可在“國際科技中介人”的協助下開展對接。
5.數據分析
“國際科技中介人”要定期跟進社群成員的對接進展,收集整理調查問卷,匯總和統計對接成果,并將相關信息反饋至線上社區后臺數據庫。數據庫要對反饋數據進行自動分析整理,并通過可視化方式呈現,為線上社區運行管理的優化提供決策支撐。
線上社區有效克服了傳統“科技服務平臺”的弊端,將基于“靜態信息服務”的“守株待兔”模式轉變為基于“社群撮合對接”的“主動出擊”模式,其主要價值在于可以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社交平臺“廣泛傳播”和“即時互動”的優勢,創新國際科技合作中介服務形態,有效提升各類創新主體的參與感、體驗感和獲得感,在不斷篩選和留住優質流量的同時促進有效轉化。
基于微信平臺建設線上社區,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保留和迎合了重慶本地創新主體的移動社交習慣,使其在“零學習成本”的情況下即可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及對接,對降低重慶本地創新主體的“焦慮感”、培養其“走出去”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有效幫助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主體快速融入重慶的移動社交生態,高效構建朋友圈,持續發掘本地合作機會,對促進海外創新主體主動參與重慶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渝留學生參與線上社區建設,有助于篩選、培養、積累優秀的外籍國際科技中介服務人才,有效帶動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各類創新主體的常態化交流。此外,線上社區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持續宣傳重慶科技的發展現狀、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理念和相關政策,這對快速提升重慶的國際知名度及塑造重慶國際化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設線上社區對于及時掌握重慶“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動向、發掘和儲備優質合作項目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在大型國際科技交流活動(如“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的前期宣傳預熱、項目和團隊招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國內還沒有類似的線上平臺項目在建或投用。在重慶率先建設我國首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區域性“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線上社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