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益群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行政管理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教學是專業教學的基本環節,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基礎性作用。總體來說,行政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依然薄弱,實踐教學效果有待提升。文章旨在從學生專業能力的專項化培養、構建特色實踐基地和強化雙向互動的三維視角探索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路徑,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行政管理專業一線教師普遍具有如下共識,即行政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因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程體系設置、實習基地建設、師資力量及考評體系等問題使得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質量并不能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1]。從根本上說,這些問題的產生存在內在聯系和共享動因,即“提升專業能力”問題。基于這一視角,當前行政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及效能存在以下基本問題。
分析各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發現,培養方案中對學生專業能力構成的表述較模糊,對不同職業、部門及崗位的不同能力沒有明確要求,如大部分培養方案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但在實際行政管理實踐中,上述部門、單位或崗位在管理目標、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區別,對工作人員的知識構成、專業能力及工作技巧等方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培養目標上的“混沌定位”,反映在實踐教學上就表現為教學內容、方法及評價缺乏針對性和專項劃分,在認知上視不同的實踐教學單位或崗位在能力培養上發揮相同作用,在內容設計和教學過程上作同一處理,沒有注意到不同實踐教學單位或崗位可能需要培養特定能力,因此,不同專業能力需要在不同實踐教學單位或崗位得到專項化培養。
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缺乏雙向溝通和交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沒有根據學生能力素養和職業意向安排實踐單位或崗位。在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各高校往往忽視學生能力方面的差異,忽視學生的就業意向,沒有廣泛、深入地調查和征集學生的實習意愿,比較隨意地安排實踐教學單位或崗位,從而導致實踐效果不如人意。二是高校缺乏與實踐教學單位的溝通和交流,沒有根據單位意向和崗位屬性安排合適人選,具體表現為:在聯系和安排實踐教學單位或崗位時,沒有深入了解實踐教學單位的用人需求,沒有全面評估實踐教學單位及崗位與學生所學專業的培養契合度,沒有預先同實踐教學單位的管理者妥當商議教學及管理的具體事宜等。因此,造成學生實習單位或崗位分派缺乏針對性、契合性和計劃性。
大部分高校仍然將進入黨政機關作為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或者比較機械地按照“行政要求”定位實踐教學功能,在安排學生實習單位或崗位時,側重將學生分派到各級黨政機關實習。事實上,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黨政機關工作的比例較低(一般不超過10%),到非黨政機關工作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并且主要是在基層單位從事服務工作。根據這一實際就業情況,教師需要在實踐環節更加重視引導學生到非黨政部門、基層部門參加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以得到更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
以上問題的癥結,在于沒有實施“分類培養”策略。對此,東莞理工學院構建了行政管理專業“4+4+2”的實踐教學模式,即重點培育4 種專業能力,實踐教學需要重點建設與專業能力培養相匹配的4 類實踐教學基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強化學生選擇與教師引導、指導教師與實踐指導者、高校與實踐教學基地之間的雙向互動和交流。這一模式既考量了實踐教學中的基本問題,同時兼顧了地方應用型高校專業設置及行政管理專業設置的資源稟賦問題,比如,在地方應用型高校中,部分高校尚未專門設立行政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而是同法學類或經濟管理類等專業共同組成二級學院,并且相當數量高校是由師范類院校轉型或合并升級而成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教育行政能力、法律行政能力、社團與企業行政能力和黨政行政能力,是根據應用型高校的專業特色、學生就業情況和教育資源等而設定的重點培養的4 種專業能力。
教育行政能力:師范類專業通常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重點專業,一般與高校所在市(區、縣)中學有著較為長期和密切的聯系,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同時,選擇到中學從事教育行政工作是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之一,培養教育行政能力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
法律行政能力:在部分應用型高校的二級學院的專業構成中,行政管理專業往往同法律專業一起組成專業模塊,而法律專業因其專業屬性及辦學歷史、師資力量等處于專業設置中的優勢地位,享有更為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是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可以借用的重要資本,同時,到司法類機構就業也是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之一,培養學生的法律事務行政能力,是實踐教學需要強化的方向之一。
社團與企業行政能力:從現有的就業數據來看,到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就業,是行政管理專業學生最主要的就業方向,培養學生在社會團體和企業從事組織管理、文秘工作、文化建設及人力資源管理等行政工作的能力是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向。
黨政行政能力: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黨政機關從事政府管理工作,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就業理想和方向。根據黨政機關工作要求和能力構成,加強學生黨政行政能力是實踐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依據重點培養的4 種專業能力,分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4 類實踐教學基地,即中學實踐教學基地、法律事務所實踐教學基地、社團與企業實踐教學基地、黨政機關實踐教學基地。
培養學生教育行政能力、法律行政能力、社團與企業行政能力和黨政行政能力4 種專業能力,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重點建設與能力培養相適應的4 類實踐教學基地。每類實踐教學基地要根據不同的行政工作類型和能力要求,探索不同的實踐教學內容設置及方式方法。如中學實踐教學基地重在培養與基礎教育發展相適應的行政能力;法律事務所實踐教學基地重在培養與提供法律服務相適應的行政能力;社團和企業實踐教學基地側重于培養與公益服務、生產效率相適應的行政能力;黨政機關實踐教學基地重在培養與政府工作相適應的行政能力。
為了更好地發揮4 類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學生4 種行政能力的作用,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高校需要強化雙向互動,即學生與教師互動、指導教師與實踐指導者互動、高校與實踐教學基地互動。具體有以下表現。
學生與教師互動:在實踐教學單位分派過程中,不是由教師單方指派學生到某單位或崗位進行實踐活動,而是要在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能力素養、就業意向和職業理想等因素基礎上,經過師生充分溝通和交流,再確定每位學生所派駐的實踐教學基地類型、單位或崗位。
指導教師與實踐指導者互動:高校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與實踐單位的指導者之間,應當就實踐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方法及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常態化互動和溝通,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導。
高校與實踐教學基地互動:在分派學生前往實踐教學基地之前,高校應事先充分掌握和分析實踐教學基地的用人需求、崗位與能力培養契合度等信息;以多種形式加強校地合作,比如,以掛職鍛煉等形式安排專業課教師到實踐教學基地掛職,建立聯合黨支部,共同建設研究基地,聘請行業導師以講學等形式推動校地深度合作。
有效地、創造性地推動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而轉化為職業能力,是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針對目前行政管理專業對專業能力(職業能力)的寬泛認知與單一化的培養手段,文章提出“4+4+2”實踐教學模式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在提升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大部分高校對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是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部門的工作,但是尚未充分認識到這些部門在能力構成和工作方式上的區別及專業培養的差異化要求。文章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做了區分,試圖通過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期間的實踐教學來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即將學生的專業能力劃分為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行政管理專業的普通能力是指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公共事務決策能力和公共事務執行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各類職業所要求的特殊的職業能力,即教育行政能力、法律行政能力、社團與企業行政能力和黨政行政能力。而實踐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基本任務是培養與學生性格特點、職業意向相契合的特殊能力。
為了幫助和指導學生提升專業能力,“4+4+2”實踐教學模式提出了建立與4 類專業能力相契合的4 類實踐教學基地,即中學實踐教學基地、法律事務所實踐教學基地、社團和企業實踐教學基地、黨政機關實踐教學基地,以專項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教育行政能力、法律行政能力、社團與企業行政能力和黨政行政能力。
一方面,在學生專業素養和能力構成的認知上,通過師生對話、量表測評和自我評價等方式,了解和尊重學生意愿,按照其性格特點、職業發展意向,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汲取專業課教師的經驗和建議,綜合性、系統性地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身所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發展條件,從而初步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理想;在職業能力培養上,通過平等協商和溝通,在尊重學生選擇和考慮專業課教師建議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實習單位和實習崗位,保證實習工作的專業性、個性和科學性。
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性強,就業渠道廣泛,這對實踐教學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進而倒逼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職業素養,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性格特征、專長、發展潛質和外部條件來確定自己的職業理想,并按照職業理想的要求來鍛煉和培養職業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正確、清醒地認識自身的先賦性和后賦性條件,并把握培育這些條件的正確方法。“4+4+2”實踐教學模式在原則和方法層面提出了一些創新性的設想。
1.深度對話。以專業能力為視角的實踐教學,需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條件、興趣愛好、主要經歷、性格特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職業素養,矯正不正確的、不全面的能力認知,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而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深度對話是一種比較有效、可信度高的方式,也是文章所構建的實踐教學模式所設想的基本方法之一。
2.自我評價。組織學生就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發展理想及實現職業理想的條件和計劃進行梳理和總結,進而了解學生的能力構成,為實習崗位的分配提供參考條件。
3.科學測評。通過氣質測評表、霍蘭德職業人格測評表、“大五”人格問卷、社交風格測評表等,指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氣質類型、性格特征、社交風格,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性格、能力、氣質與職業的契合度。
這些方法為“4+4+2”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可操性的技術。同時,不能否認這一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關鍵問題和有待改進環節。一是如何實現師生深度對話“全覆蓋”。受師資力量不足、工作量大和工作難度大等因素的限制,在學生能力素養、職業理想調查和指導方面,較難實現對所有學生開展一對一溝通和對話,從而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按照自身實際的職業素養來安排實習單位和崗位。為此,高校需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解決資源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二是健全實踐教學內容設置和過程體系。具體包括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專業能力培養方法和職業能力培養效果評估3 個方面。“4+4+2”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設想是要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職業理想分別培養學生的教育行政能力、法律行政能力、社團與企業行政能力和黨政行政能力4 種職業能力,但根據這4 種能力的不同要求,設計出各具特色、可行有效的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指標,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這需要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逐步形成符合不同工作崗位和不同類型能力培養要求的實踐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