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根據對新課程標準與統編版語文教材的概念化的解讀,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大概念的核心為“思辨地說理”。而大概念的生成就是“具體——抽象——具體”的循環過程。因此,這里以2022年北京高考真題為例,將學科大概念引入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從培養“專家思維”的角度出發,通過范疇思維、鏈狀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思維的運用及實戰范例來夯實基礎,從而做到精準審題,合理行文布局,彰顯考生個性化的見解與思辨性的思考,從而培養其語文寫作的關鍵力。
2022 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寫作題:
古人說,“學不可以已”,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當代中國,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請以“學習今說”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任選角度談你的思考。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指向學科大概念的高中議論文寫作的“專家思維”,首先應是范疇思維。“范疇”是指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概念,是概念性思維的反映。運用范疇思維來界定論點,利用范疇思維來思考問題,從而建構辯證分析的概念體系,可以思考得更透徹。很多考生因缺乏范疇思維,在審題立意時,或易于審不清題意;或易于理不清概念,從而導致立意不準確,而有偏題或離題之嫌。所以,范疇思維,應是“專家思維”的第一步,只有從概念出發,精準分析,合理論證,才能設定精準的范圍,讓論證有的放矢。
2022 年的新高考全國I 卷“本手、妙手、俗手”,上海卷“發問與結論”,天津卷“煙火氣”,北京卷“學習今說”等寫作題目,從審題立意的角度來看,第一個步驟,就是對題目的關鍵詞進行概念的界定,不同概念的界定,就會形成不同的寫作思路,從而體現不同思維水平的參差。所以,運用范疇思維來界定論點,利用范疇思維來思考問題,才能在考場中快速地精準立意,行文布局。而在這方面,北京卷“學習今說”尤為明顯,這里以下水文《學習今說》為例進行闡述。
學習今說
①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學習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心中所維系的生活學習的狀態,也是我們從懵懂無知到略懂一二的進步途徑。但是不管如何,透過這漫漫的時間長河,我們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好學會學,與時代攜手同行。
②學不思則殆,它需要我們思考學習不只是自我的成長,更是時代所賦予的肩上的使命。
③古人學習四書五經,學的是以禮立人,學的是造福一方百姓。如杜甫熟讀經書,在硝煙四起的安史之亂中,仍記掛著讓大庇天下俱歡顏的百姓;如蘇軾三抄漢書,熟讀史記,才有了他對變法正確的認識,在變局中也能有所建樹。而當今社會,欲走在時代之巔,成大國之泱泱,那么科技興國,才能讓國家變得更加的強大,我們所需學習的內容,更應與時俱進,成一己之長,成時代之需。所以,學習今說,首先落實于“今”。
④學而志在圣賢,它讓我們明白學習不只是對知識的汲取,更在于與時代并肩而行。
⑤“學而優則仕”,是古人學習的一個求知為官的出路。科舉考試讓很多有志之士找到了人生的捷徑,也讓很多有為之人蹉跎了半生。特別是在坎坷的仕途路上,更是消磨了大部分知識分子的斗志。而今,開放的時代,讓更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知識充實自我,踐行自我,真正做到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是時代賦予我們對學習對知識的新理解。同時也是時代要求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走在時代的前面。因為只有飛速奔跑,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所以,學習今說,其次落實于“學”。
⑥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明白什么為學,明白為何而學,才能在時代中自我成就。
⑦君不見,樊錦詩用幾十年的青春與汗水奉獻給了敦煌大漠;君不見葉嘉瑩為宣揚詩詞傳統文化,奔波而奉獻了一生。她們在學習中奉獻,在奉獻中守護文化最美的模樣。曾可見,“嫦娥五號”在探月的路程中,是在一步一步的試錯中走出來的;曾可見,中國紅軍在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終于把“城市包圍農村”,改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最終獲得革命的勝利。正如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是這里的“萬里路”是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獲。所以,學習今說,最后落實于“習”。
⑧學習今說,說的是“時代”的不同,說的是學習中的“人”的不同,說的更是學中所“獲”的不同。所以,做為新青年的我們,應以時代之需為出發點,以對知識的熱愛與報國之志為學習內驅之動力,踐行學習之道,方成國之棟梁。
該文的概念界定,貫穿全文,很好做到了運用范疇思維,建構辯證分析的概念體系,可以思考得更透徹。
其一,題目強調對比“古”“今”對“學習”看法的異同,離不開對古今學習觀的概念界定。而該文就是從多個層面比較古今學習的內容、目的、價值等異同,既有運用具例,也有運用泛例,點面結合,論證到位。如第③段,列舉了杜甫和蘇軾的例證,就是具例,來論證古人學習的內容及學習的作用;而當今的“我們”學習的內容,“更應與時俱進,成一己之長,成時代之需”,這里用的是泛例,從而進行對比,強調古今學習內容及目的的不同。而這方面的不同,是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的。
其二,題目強調對“學習”概念的理解,可以“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來展開論述。而該文就是從“學習”的內容、目的、價值等方面進行論證。并在第③段、第⑤段、第⑦段結尾處對論證的關鍵詞進行強調,落實到位,層次分明,從而讓“今”“學”“習”的觀點突出,概念明顯,起到了點題與扣題的作用,同時也讓該文的段落更有層次感,錯落分明。
其三,題目強調以“學習今說”為題目,其目的就是在于對闡釋題目概念的考查。而該文就是圍繞“學”“習”“今”來展開思路,層層遞進,思路清晰。并從“今”到“學”再到“習”進行布局,環環相扣,布局合理。
指向學科大概念的高中議論文寫作的“專家思維”,其次應是鏈狀思維。鏈狀思維,強調的是論據有根有據,有理有序地完整牢固地有機組合。很多考生因為缺乏鏈狀思維,從而導致論證與論據之間的不一致;立意與論證之間的不一致;立意與論據之間的不一致;寫作對象的不一致;分論點與論點之間的不一致;等等。這些現象,都很明顯地體現了考生只局限于“專家的知識”,還不懂得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形成“專家思維”。
該文很好地彰顯了鏈狀思維的思維特色,讓論點、論證、論據等要素都做到有機的整合,從而使思考更完整。
其一,論點與分論點的一致性。該文的論點:透過這漫漫的時間長河,我們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好學會學,與時代攜手同行。把“我們”“學習”“時代”等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再從第②段、第④段、第⑥段可見,都是圍繞“我們”“學習”“時代”等內容來展開,充分體現了該文論點與分論點的一致性。
其二,分論點與論據的一致性。第②段與第③段之間,第④段與第⑤段,第⑥段與第⑦段之間,都充分地展現了分論點與論據的一致性。只有分論點與論據的一致性,該段落的觀點論證才是成立的,才是有作用的。
其三,論證與論據的一致性。如第⑤段論證,對當今的我們而言,“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分成三個邏輯層次進行論證,從“時代賦予的理解”“時代賦予的要求”到“時代與我們之間的關系”等層面來展開,做到論證與論據的一致性,從而使論證更有層次感,論據更具有合理性。
由此可見,唯有文章的論點、論證、論據等要素都做到有機的整合,并且達到思維邏輯的一致性,才能讓論證更加地有根有據,有理有序,并讓文章的每一個段落及段落與段落之間,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而鏈狀思維,強調的是思維的完整性。這也充分展現了“專家思維”的專業性、嚴謹性、整體性。只有思考得更完整,才能使文章的布局更合理,思路更清晰。
指向學科大概念的高中議論文寫作的“專家思維”,最后應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強調的是“分析評價要持之有據、言之有理,拒絕一切偏見,拒絕一切缺乏充分理由的肯定與否定。”換句話說,就是要公正、理性地陳述觀點,并進行合理地評估與權衡。很有考生在行文時,或喜歡固執己見;或喜歡夸夸其談;或喜歡無中生有;等等,都不能很好地做到公正、理性地陳述觀點,這樣自然導致說理的片面性。
該文就很好地彰顯了批判性思維的意識。對“學習”的古今異同的內容,只在于公正、理性地呈現,并不摻雜太多私人的感情色彩,從而做到合理地論證。
其一,對古人熟讀的“四書五經”的看法,公正客觀。如第③段,把“四書五經”與“學的是以禮立人,學的是造福一方百姓”聯系起來,從而使古人熟讀“四書五經”的正面價值充分地彰顯出來,再列舉杜甫與蘇軾的例證作為證明,見解正面,論證充分。
其二,對古人通過“科舉考試”建功立業的看法,正反結合,論證到位。如第⑤段,毋庸置疑,古人學習的目標,就是“學而優則仕”,這個層面,是怎么都繞不過去的。那么是不是只需要寫正面的論證就可以呢?很明顯,在部編版的教材中,多的是懷才不遇的詩人,多的是仕途坎坷的文人,所以,通過科舉考試后,確實是“讓很多有志之士找到了人生的捷徑”,但同時,“也讓很多有為之人蹉跎了半生”。所以,公正與合理,就是還原“歷史的真實”。
其三,對“學習今說”的論證充分彰顯縝密的辯證思維,推理判斷,符合邏輯。如第⑥段、第⑦段論證的觀點集中于“明白什么為學,明白為何而學”,并連用四個論證,來闡釋“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獲”的重要性。這方面指的就是學習的一般規律。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學習不是只是為了獲得書面的知識,而是要善于運用所獲得的知識,這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因此,透過作文題目所給予的材料,看到其問題背后的本質,及其呈現必須遵循規律,這是掌握批判性思維方法的重中之重。
由此可見,只有遵循說理的規律,思維的原則,才能讓論證更公正合理。
大概念教學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科課程中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現實世界的問題解決中去,讓學科課程學習對學生的未來意義。而指向學科大概念的高中議論文之審題行文,就是將學科大概念引入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范疇思維,在于解讀題目,界定論文;鏈狀思維,在于理清思路,行文布局;批判性思維,在于公正理性,合理論證。這就是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大概念的核心“思辨地說理”的三大思維模式。只有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才能讓學生不再停留于“專家的知識”,而是培養其“專家思維”,提高其寫作的關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