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整體設計與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華平
對郁達夫的散文,高二學生難以讀懂,對其語言文字運用的藝術難以領會。
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不提出統一要求,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重在把握對比手法的運用和寫景技巧,突出語文本體性內容。
[教學課時] 2 課時
第一課時
1.把握文眼,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
說明:以理解情感為主線
一、捕捉藝術初感
[教學意圖]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最近發展區。要求:
1.有聲朗讀。
2.抽取學生談閱讀感受,覺得好懂嗎?懂得了些什么?
二、理解思想感情
[教學意圖]從整體上初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要求:將標題補充完整:
(1)故都()的秋(用原文中的詞語填空)
(2)故都的()秋(填一個字)
明確: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意。
一方面通過文眼理解;
一方面通過對全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來理解。
三、理解對比手法
[教學意圖]通過對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眷念。
1.第2段,是直接寫北國秋“清”“靜”“悲涼”的嗎?可以去掉嗎?
明確:這是寫南國的秋,通過對比,表現北國秋來得直接、來得完全十足。
2.將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進行對比,還有一個地方?又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12 自然段
作用:色彩濃厚,回味雋永。
3.這兩個段落,都是將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進行對比,可否去掉一個段落,或者將二者進行合并?
4.這一、二段和最后兩段所表達的感情是否完全一樣?
第1、2段,重在表達向往之情;第12、13段側重表達眷念之情。
四、訓練片段朗讀
[教學意圖]通過朗讀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讀出感情:向往之急切、眷念之深沉
五、課后作業練習
要求:課后自讀,做好批注
[教學意圖]通過批注,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勾畫作者寫秋味的語句;
2.做好批注,進一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生竟然找不到“故都()的秋”空白處該填什么。這大大出乎筆者的意料。不過此時筆者的引導還不錯:“一般說來,能夠統帥全篇的詞句常常在哪個位置?”學生回答:“開頭或結尾”。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從開頭或結尾處找恰當的詞語填進去。學生很快找到了,“清,靜,悲涼”。這實際上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
2.有同學在補充標題“故都的()秋”時,填了一個字“暖”。她說:“盡管全文作者都在寫秋之冷清,蕭索,但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北國秋的向往與懷想,有一種溫暖的感覺?!边@種理解,應該說,已經把文章讀懂了,并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度。這種深度,一定超出了很多同學的理解。當然,懂得內容只是閱讀學習的一個方面,對文本的解讀,還包括對手法運用的揣摩、學習。
第二課時
學習作者寫景的技巧
學生:成都石室中學2007 級8 班學生
一、進入新課確定方向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初中高中所學過的描寫秋的詩句,你看,在頭腦里邊一下能夠想起哪些句子?前后兩個同學相互說一下。
(生熱烈交流)
師:好,我說前邊,同學們說后邊,我們一塊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停車坐愛——,
生: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怎么講?
生:因為。
師:很好,“坐”是因為的意思。
師:月落烏啼——,
生: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無言獨上西樓——
生: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師:非常好,我們都覺得這些句子挺好。現在請接下來思考一下,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散文《故都的秋》怎么寫秋的。秋景是詩人文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景色,很多人都寫過。今天我們看一下郁達夫他是怎么來寫秋景的?
二、解讀寫景選材特點
1.從整體理解寫景選材特點
師:請同學們思考第一個問題,作者都寫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請在文中勾畫出來,給它下邊畫一個雙橫線。
(生閱讀文本作筆記,師巡視)
生:槐樹,落蕊,秋蟬,秋雨,果樹。
師:果樹,都寫了哪些果樹?
生:棗子樹,柿子,葡萄。
師:好,寫了這么多樹。好,請坐下。請大家注意思考第二個問題,作者所選取的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共同、共有的特點?
生:秋天的。
師:有的說秋天的,這還需要你說嗎?故都,作為故都北京,可寫的東西非常多,能一下想到北京的東西非常多。
生:烤鴨。
師:馬上想到烤鴨,那除了烤鴨還有什么?
生:天安門,毛主席,故宮……
師:好,就大家所想到的,但作者并沒寫這些。作者所寫的景物,有什么共同點?請前后同學交流一下。
(生交流)
生:一種很寧靜、很淡然的感覺。
師:寧靜、淡然。你是怎么感覺到的?
生:說不清楚,就是感覺吧。
師:就感覺到寧靜的,你們其他幾個同學都是這個答案嗎?
生:基本上是,只不過還有。
生:他寫的景物要切題,題目是故都的秋,肯定要描寫跟秋有關的事物,然后他描寫的事物都代表秋天的那種典型的形象。
師:哦,代表秋天的,故都秋天的典型的景物。哪些很典型?
生:槐樹,秋蟬,秋雨,秋天北方的果樹,就是能代表那種很典型的形象,能讓同學領會到的他的思想感情。
師:如果要說典型的話,寫北京秋天的景色最典型的,為什么不寫西山的紅葉呢,紅葉更典型。我們說“霜葉紅于二月花”,紅葉肯定是最典型性的。作者為什么不寫紅葉?
生:我覺得不是說它不典型,而是這些東西很平常,很普通,對于一個在北方生活的人來說,我覺得他最主要是寫故都的秋,如果它是故都,他對它肯定有不同于別人的那種感情。北京的故宮啊香山啊,是一般的外人都可以感受到的東西;而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故都、故鄉有特殊感情。只有這些十分平常的東西才能表現出作者對于故鄉的特殊感情,“一草一木總關情”。
師:這樣看來,最要緊的不是典型,最要緊的是這些一草一木,這些很細小很平常很普通的景物已經融入作者的血液當中,那么多的東西信手拈來,并且不同于一般人的大而化之,什么故宮啊天安門啊,什么長城啊,什么典型的這些紅葉啊。作者是大家都見到的就不說了,只說他所見到的非常普通非常平常的這些景物。請同學們做好筆記。作者在選材這一塊,他選取的是最平常、最普通的景物。
(師板書:平常普通)
師:剛才好像有同學在XX 同學回答時還在舉手,說明有不同看法,是吧?
生:不是,只是稍微有一點補充。
生:我覺得,他寫這些東西也很常見的,也是烘托一個氛圍,北京的秋味不只在香山,它是無處不在的,很濃郁。
師:哦,對,說明故都的這濃濃的秋味無處不在,就在那最普通最平常的一些景物上。
2.從局部理解寫景選材特點
師:好,我們看一下,哪一種景物最普通最平常?
生:秋雨。
師:哦,秋雨最普通。好,那我們看一下,作者怎么寫秋雨的?用了什么樣的詞語,勾畫出來。
生:“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p>
師:嗯,那么最要緊的是哪幾個關鍵詞?
生:“奇”“有味”“更像樣”。
師:怎么體現出來的?作者說這樣的話在文中有沒有體現?怎么體現它的“奇”,怎么體現它的“有味”,怎么“更像樣”呢?
生:我覺得應該表現在“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我覺得這個就表現了奇,南方應該沒有這樣的情形。
師:他這個雨是屬于什么啊?
生:陣雨,雷陣雨。
師:大家注意抓住幾個關鍵詞語,請看陣雨什么特點?體現在哪里?
生:來得快,去得快。
師:對,說得好。來得快,去得快。請在旁邊做好筆記。要善于提取一些關鍵詞語,把握關鍵詞的信息,理解文本???,“忽而來一陣涼風”——“忽而”,這個詞同學們需要掌握?!氨阆⒘兴髀涞叵缕鹩陙砹?,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一會天又晴了”,這屬于“奇”。繼續說。
生:有味,我覺得就是后面,“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這充分表現出在秋雨里故都人的感受,以及秋雨里的味道。
師:什么味道?
生:應該是——(小聲地)閑適。
師:說不出?什么味道呢?不能說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呢。好,這樣,前后左右同學互相交流一下。
師:好,有沒有哪幾個同學討論出結果來了。怎么體現出它的有味、像樣的?
生:多半是一種人情味。
師:人情味,這雨怎么有人情味呢?
生:因為雨是人們常寫的一種素材嘛,下雨了大家都坐在一起,一種朦朧的人情味。
師:出來散步,一種人情味。他說這是一種朦朧的人情味。好,還有沒其他見解?
生:由于他這里說,是那些人下過雨后出來逛嘛,這就不像南方一樣,如果下暴雨你出來逛一下試一下,那個雨就很猛烈,北方的雨就很溫和那種感覺,并不像南方雨很犀利很猛烈。
師:他的意思是北方的雨很溫柔,夠味在哪?很溫柔。好,還有沒有其他看法?一個同學說是這個雨啊下的有味是人情味,一個同學說北方的雨啊很溫柔。聽我讀讀,看你能不能理解到。
(師讀)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深深地嘆氣)天可真涼了——(拖長)”“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生笑,模仿)
師:聽我剛才讀,你聽出答案沒有?這北方的雨“有味”“更像樣”在哪個地方?
生:雨下來之后,就給人一種很舒服、很閑適恬淡的感覺。
師:閑適恬淡,對,同學們在旁邊注明,從寫人的這個角度來說,它表現出人的閑適、恬淡。那么是不是這個閑適、恬淡就是北方的雨的特點?在他寫的北方的雨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請注意,什么是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呢?我再讀,“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注意這是什么季節?
生:秋天。
師:他們穿的什么,很厚的青布單衣,有的穿的是夾襖,那說明這個秋天很冷、涼,對了,更加突出這個涼字,更像秋天的那種涼,突出這個味,明白這個意思沒有,涼這個字,有點冷,寫在旁邊。
請再看第二自然段,更加說明北方的秋的一個特點,清涼是十足的,能夠讓人看飽,嘗透,賞玩到十足。我們要善于前后文聯系起來看。
下面請繼續選一個地方做好批注。圈點勾畫批注,是學習語文的常規武器。選一個點就夠了。
(生讀書批注)
師:好,xx。你選的哪個地方,先把那個地方給大家讀一讀,在哪一頁哪個地方,然后讀讀這句。
生:我選的是第59 頁第四段寫槐樹的地方。第一句和第二句?!氨眹幕睒?,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p>
師:你覺得它好在哪?
生:它寫出了濃濃秋的味道的感覺,落葉滿地,閑適。
師:注意,這是落蕊,落蕊是什么,花心,不是一般的秋葉,這種感覺很獨特,最要緊的,我覺得是后面這句。我們大家把這段連起來讀?!氨眹幕睒洹保稹?/p>
(生齊讀)
師:嗯,大家注意看,特別是這個地方,它的落蕊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這個地方,感覺出,“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好,我們把這里再讀讀,腳踏上去,起。
生:“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聲音很輕)——(生笑)
師:好,大家已經開始進入情境了,再來。靜靜地欣賞。“腳踏上去”,起——(生輕聲讀)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3.從體式理解寫景選材特點
師:作者在選材的時候,老師平常怎么說?寫作文要選擇經典的材料,那這個地方是不是和老師說的剛好相反呢?老師錯了嗎?
生:沒有。我認為他能把平常的能寫成經典。
生:我覺得平時寫議論文要經典,要有說服力,但作者純粹是抒發自己個人的感情,就是對什么東西有感情,不用經典。
師:對,請同學們在文中,我們的標題上,記下,這是一篇什么?
生:散文。
師:散文的選材與議論文的選材有不同的要求,標準不同。議論文選材要求經典,具有說服力,而散文的選材則要求選擇那些最平常最普通最瑣細的一些事情,一些景物。比如前一次作文“日子”,有兩個同學寫成散文,寫的是山里邊的親人間的日子,都寫的是與爺爺相處的細微的生活細節,這就是散文的選材,重在細小方面。好,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我們從另一個方面再進一步看一下,作者所寫的這些細小的平常的普通的體現北京味的一些景物來說,表達作者自己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向往呢?
生:平凡、普通、寧靜、閑適、恬淡。
師:很好。請同學記下,作者選擇這些平凡、普通、寧靜、閑適、恬淡的景物來寫,表達了作者自己的一種生活追求,他向往那種平凡的、普通的、寧靜的、閑適的恬淡生活。
三、解讀寫景中的議論
師:請同學再思考一個問題,從表達方式來說,寫景一般采取什么表達方式?
生:描寫。
師:對了,描寫,但請同學們注意,我們這節課看看另外的表達方式。他有一個大段,不是在描寫,你看是哪一段?
生:倒數第三段。
師:對,“有些批評家說”這一段。這一段主要用的表達方式是什么?
生:議論。
師:是議論,請在旁邊注明。議論,他用的表達方式是議論。很奇怪啊,我們說寫景最主要用的就是描寫,在描寫的基礎上抒點情,但他為什么在這里用議論呢?那是不是這一段該去掉?整體上寫景,用的是描寫,在此基礎上抒情,但這一段在議論。這個似乎有點多余。同學們交流一下,是不是多余了?
生:我覺得這個不多余。這樣一個議論,前面論述的是不同的人不同國別的人對于秋都有一種同樣深沉的感觸,通過論述說明中國文人與秋的關系比較深;在此基礎上,又說秋的深味在北方才感受得到。通過前面的論述,國別的不同,感受的比較,這里其實也是從側面想表達北方的秋才是最有味道的。
師:你是說,最后的結論也就是最后這句話。那么你是主要抓了哪些詞語得出這個結論,你怎么覺得他主要論述這個。其他同學注意看,做筆記。
生:“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前面他又說了,“可是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這樣通過比較,從不同的層面,說明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師:好。請坐下。XXX 很善于抓住關鍵詞語,我再給同學們提醒一下,這一段,作為一個議論性段落,我們要善于抓住表現作者主要意圖的句子。這一句話是哪句話?你們把這句勾下來。
生:是最后一句:“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p>
師:你們怎么判斷是最后一句的?
生:這里的“可是”表明后面的意思是最主要的,前面的都不是最主要的。
師:說得好。請把“可是”圈出來?!翱墒恰北硎臼裁搓P系?
生:轉折關系。
師:對,非常好。表示轉折關系的詞語出現時,表意的重心在后邊。請同學們繼續找,找出與“可是”這個詞語所起作用類似的一些詞語。繼續找,往前邊找。還有什么詞語?
生:“不過”。
師:“不過”。還有呢?
生:“但”。
師:對,“但”。還有“不單是”,“就是”,請同學們記下,這個點是套用的,“不單是”,“就是”,“不過”,“可是”。好,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就明白了。從這里開始,“足見”,這個地方是個總結性話語,“足見”是對前面的總結,又比這更進一層。我們把這一段齊讀一下。
(生齊讀)
四、課時小結理性提升
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都學了什么?
生:(雜然小結,有的同桌相互補充)
師:非常好。我們這一節課緊緊圍繞著《故都的秋》里邊作者怎么寫景來進行學習。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從選材的角度來看,選了什么樣的材;第二從表達方式這個角度來看,作者為什么在寫景中有這么一段議論性文字。
今天我們就學到這里,下課。
這次課感覺不錯,抓住了文本特質,聚焦于學生對文本特質的理解。整堂課緊緊圍繞寫景做文章,學生對選材特點、對議論段(第11 段)作用的理解很到位。內容集中,目標精粹,不枝不蔓,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了較充分的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皩W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就要學習作者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表現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就是理解郁達夫怎樣調遣語言文字表現思想感情——對故都秋的喜愛、眷戀。因為散文重在表現“我之心”,“我”的思想感情就是散文作者心力聚焦之處。教學散文,除了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表現重心外,還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怎樣表現“我之心”——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內容。
《故都的秋》是通過寫景來表現“我之心”。經過了小學、初中的學生,已經讀過很多寫景的文章,如初中的《春》《濟南的冬天》、高中的《荷塘月色》?!豆识嫉那铩放c學生已經學過的這些文章在寫景方面有什么不同?從這里入手去思考,我們發現作者在選擇寫什么樣的景物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作者選擇的全是一些十分普通、平常的景物,而沒有體現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謂的“典型性”“代表性”,其實作者是從表現自我情緒方面來考慮選材的典型性、代表性的。他所選擇的是最平常、最普通、最平民的一些景物。這就是本文的獨特之處。選什么景物、為什么選這些景物,這正是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探究、領悟的。這既是從寫作角度的考量,也是閱讀學習的需要——解讀作者寫作此文運思的用力、用心處。課標所謂“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包括兩個方面——在閱讀中就是學習作者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在寫作中就是練習自己運用語言文字。此處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寫景選材獨特之處的探究,主要是學習作者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同時也為學生自己運用語言文字提供借鑒。
每一個作者表現“我”的思想感情,都有其獨特之處。郁達夫寫景,除了選材獨特以外,在表達方式的選用上也頗見獨特——用了整整一段議論性文字。這節課,我也引導學生對此進行了探究。學生的認識也較到位:“這樣一個議論,前面論述的是不同的人不同國別的人對于秋都有一種同樣深沉的感觸,通過論述說明中國文人與秋的關系比較深;在此基礎上,又說秋的深味在北方才感受得到。通過前面的論述,國別的不同,感受的比較,這里其實也是從側面想表達北方的秋才是最有味道的?!?/p>
此節課無論是對作者選材用心的考量,還是對議論表達方式的選用,都是與“寫景”這一個點緊緊相連,并由此生發,從而形成一束強光,照亮學生對本文學習的全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筆者這節課十分注意學生學習習慣(批注)的培養指導。引導學生做批注的過程,就是教學生通過評點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個體與文本最直接的接觸。而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介入方式就是做批注進行評點。評點是古人讀書時常用的好方法,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不是純粹單向的被動地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下來,書的天地邊角空白處都是記錄的地方。清代金圣嘆評點《水滸傳》,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都屬于這一類讀書筆記?,F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在書頁的右邊特意留出了一定的空白部分,就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做批注作評點。評點作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象中的其他讀者的交流。文本是學生對話的第一個對象,與文本對話是構成其他對話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