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
鄉村“善治”路在何方——以《秋菊打官司》為例說法
《禮治秩序》《無訟》《長老統治》等
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什么是“善治”?如何實施?我們嘗試從傳統文化中去探尋智慧。
《鄉土中國》是學界公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84年重新出版并再版。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的嬗變,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需要基于對鄉土中國特點和特定國情的認知和把握,對傳統文化和治理方式進行思判和借鑒。
本研究性學習課題基于張藝謀導演的影片《秋菊打官司》這個鄉村中國的微縮場景和樣本,嘗試從《鄉土中國》的學術思想和論析認識中印證、辨析鄉村治理方式的特點和作用,思辨其局限性與價值意義,從中領悟、提煉、借鑒鄉村治理智慧,探尋治理的有效路徑。
執教者采用群文聯讀方式,鏈接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第八篇、第九篇、第十一篇等章節,整合當代相關鄉村治理的論文資料,探究其內在的邏輯關聯和一致性,重點探究法治與禮治的對立統一。
課前安排學生觀看《秋菊打官司》以了解劇情,列出預習任務清單;同時要求學生復讀《禮治秩序》《無訟》《長老統治》等章節。確定教學目標:理解和把握章節的相關概念、主要觀點和論述;能夠利用相關論述進行分析闡釋,由此及彼,進行深度思考;按照“理解——拓展——遷移”的路徑,比同辨異,總結提煉,探尋“善治”之路。
北方山村,山勢陡峭,秋葉飄零。羊腸小道上走來三個人。女人叫秋菊,20 多歲,腰身肥胖,懷了至少6 個月的身孕。高個的是她的丈夫,叫萬慶來,不到30 歲。挽著慶來的一位小姑娘,是慶來的妹妹。他們三人走下山坡,穿過黃土地,走進一個小鎮,又拐進一個小小的衛生院。他們是來為慶來治傷的。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一向老實、忠厚、怯懦的村民萬慶來為了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蓋辣子樓而與村長王善堂發生了爭執。慶來氣憤之下,大罵村長“下一輩子斷子絕孫,還抱一窩母雞”。村長只有四個女兒,唯獨沒有兒子,去年的計劃生育又把村長生兒子的目標“計劃”掉了,如今聽到慶來罵他“斷子絕孫”,村長惱羞成怒,一腳踢向慶來。這一踢不要緊,偏偏踢中了慶來的要害處。慶來整日躺在床上,連農活都干不了。慶來的妻子秋菊善良而又有主見。她見丈夫被踢成這樣,便去找村長說理。村長認為慶來私自在自留地蓋樓是違法的,何況慶來還張口罵他“斷子絕孫”,因此,踢慶來一腳是理所當然的。秋菊拿出大夫診斷證明,村長連看都不看一眼。秋菊鼓起勇氣說:“那總得有個說法吧,老大個世界,能沒理?”村長蠻橫地說:“沒理攪不出理來。……秋菊丫頭,你要硬逼我給個說法兒,別嫌大叔的話不好聽,我叉開了褲襠在當院里站著,讓你男人還我一腳吧。”
秋菊見村長不肯認錯,便挺著大肚子到鄉政府告狀,鄉政府李公安聽完秋菊的訴說,便好心地勸告秋菊回家,并答應去找村長了解情況。隔了幾日,李公安到村里來進行調解。調解的結果是讓村長賠償秋菊家經濟上的損失。秋菊本想事情已經結束,當第二天清晨,她去向村長索取慶來治病的醫藥費時,村長仍不認錯。他數完錢,秋菊正要伸手去接,他又一抖胳膊,將錢天女散花般地扔在院子泥地里。
好強的秋菊為了要個說法,讓妹妹用平板車拉著她,一起到幾十里外的縣公安局告狀。沒有路費,便拉上自家地里生產的紅辣椒去賣。縣里的裁決同樣也只明確了對村長經濟上的罰款。李公安得知秋菊告到縣里,擔心事件進一步擴大,便以村長的名義給秋菊送來了點心,以表示村長向她賠禮道歉。然而,當秋菊得知點心是李公安所送,村長并未認錯時,倔強的她退回了李公安送來的點心,拖著沉重的身子來到了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的復議書基本維持了鄉、縣調解和裁決的內容,只是讓村長再多賠償秋菊50 元錢。村長以勝利者的姿態,把慶來叫到家里,把賠償的錢交給慶來,再次明言:給錢不要就拉倒,別指望我一把歲數的人會磕頭服軟兒。慶來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收下了錢。他一方面心疼秋菊懷著身孕到處奔波告狀,又怕他是一村之長,以后說不定還有什么事有求于他,因此,打算糊里糊涂地了結此事。但是秋菊忍不下這口氣,她把錢重又退還給了村長。
秋菊再次來到市里。在城市的喧囂聲中,她與妹妹歷經波折,在好人的幫助下,找到了市公安局長。局長耐心詢問案情,不收她送去的禮物,并指點她去找律師,向市人民法院起訴。完了,還用小車送她回旅館。秋菊十分高興。她當即照局長說的辦,聘請了律師,提出上訴。市人民法院經過一番調查,正式開庭,認為公安局的復議沒有錯誤。秋菊敗訴了。
秋菊仍不服輸,她堅持認為,村長踢傷了人不肯賠禮就是錯的。她執意要找回這個公道,上訴至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中級人民法院非常重視這一案件,派人來到村里了解情況,并給慶來查傷,讓他去醫院拍片。秋菊看他們辦事認真,對官司充滿希望。
轉眼間春節到了。除夕之夜,秋菊臨產,是難產,疼得在床上翻滾,情況十分危急。慶來萬般無奈,只能去找村長幫忙。村長畢竟是一村之長,此時此刻,他不計前嫌,立即組織村民連夜踏雪冒寒,打著火把,抬秋菊去醫院。清晨,秋菊順利地產下一個男嬰,全家人對村長感激萬分。秋菊也認為,事情到此,她與村長的官司也就可以就此了結了。
為了表示慶賀,秋菊家打算熱熱鬧鬧地給孩子過滿月,并商定到時候一定要把村里人,特別是村長請來喝酒。滿月那天,小山村分外熱鬧,秋菊家門口擺起了多桌酒席,鄉親們紛紛趕來祝賀慶來喜得貴子,秋菊也在盼著村長出現。但,這時,忽然傳來警車的聲音。有人來說,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下來了,村長被證實犯了傷害罪被判拘留。秋菊沖出家門,抄近路,爬上山梁,力圖攔住警車,告訴他們,她與村長的官司已經了結,她和村長的關系已和好如初。然而,警車押著村長,早已呼嘯而去。望著消逝的警車和連綿起伏的群山,秋菊感到茫然失落……
師:同學們好,上課!
生:老師好!
師:《秋菊打官司》影片背景設定在20 世紀80 年代的小山村,是鄉村中國的一個微縮場景。從劇情表層看,敘述的是一個民告官的故事;從人物內在性格命運看,敘述的是一個受到損害的弱者維護自身尊嚴的故事;從文化心理深度探究,則體現了法律與人情在鄉土社會的沖突與碰撞,引導我們反思鄉村如何有效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矛盾。
師:為了走通這條路,今天這節課以《秋菊打官司》為例,嘗試從《鄉土中國》的學術思想和論述中進一步辨析鄉村治理方式的特點和作用,思辨其局限性與價值,從中領悟、提煉、借鑒鄉村治理智慧,探尋“善治”有效路徑。
師:首先,我們整體把握國情鄉情。結合《鄉土中國》相關論述,請同學們思考,《秋菊打官司》劇情折射出怎樣的社會現實和特點?
生: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還是“熟人社會”,人情社會、面子觀點比較盛行。
生:思想比較保守落后,男尊女卑思想色彩濃厚。
生:鄉村發生矛盾糾紛時,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害怕得罪與被報復,選擇息事寧人。
生:村民法律意識不強,素質不高,法制環境氛圍不濃,老百姓在解決矛盾糾紛中,人為因素影響仍然較大。
師:專業術語是“息訟”思維模式。
師:有沒有從事件過程來分析的?
生:人治仍然比較突出,民事糾紛,調解的方式和效果不盡如人意;通過法律維護自身權力和訴求的機制不健全。
生:村長具有權威性,是基層權力的維護者,在鄉村封閉的社會環境中還是比較強勢。
師:《鄉土中國》論述的中國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的論斷,具體生動地體現在《秋菊打官司》所折射出的社會現實之中。正是鄉土社會的土壤催生了民告官的故事。
師:接下來,我們梳理探究故事脈絡。請同學們思考,秋菊打官司前后經歷了哪些波折變化?她得到了“想要個說法”嗎?為什么?
生:她一直沒有得到想要的“說法”,秋菊連續三次上訪,結果是村長被拘留。
師:村長被拘留了,秋菊“想要的說法”沒有實現嗎?
師:這個“說法”究竟是什么?
生:她認為村長打傷自己的丈夫是錯誤的行為,要讓村長認錯,賠禮道歉。
師:歸納起來,她想要的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精神層面東西。究竟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沉思)
生:面子、尊嚴。
生:(補充)禮。
師:很有道理,透過現象看本質,她希望得到的是尊嚴和面子,實質是精神道德層面的“禮”。可見“禮”是鄉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對人的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
師:秋菊沒有得到想要的“說法”,根本原因是村長始終不愿意認錯賠禮。
師:接下來,請結合《禮治秩序》《長老政治》相關論述,分析老村長始終不愿意認錯的原因是什么?
生:村長是公家人,一村之長,代表著政府的一級政權,農村基層實際的管理者掌權者。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經手辦的。秋菊她們則是本村人,慶來違規建房在先,他認為有權管理此事。
生:他有權力,萬慶來的想法“又怕他是一村之長,以后說不定還有什么事有求于他”可以印證這一點。
師:抽象一下,用費孝通先生的話來講,村長身上具有“橫暴權力”的性質,他是鄉村社會權力和規則的維護者。
師: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生:村長輩分高,秋菊稱他“叔叔”;還有村長年紀大資格老,村長的話“別指望我一把歲數的人會磕頭服軟兒”可以說明這一點。
師:借用《長老政治》的論述,實質是什么?
生:長幼之序。
師:說得很到位。村長打人與慶來本身的舉動有沒有關聯?
生:有。慶來的言語侮辱和傷害了村長。他“無禮”,罵他“斷子絕孫”,辱罵村長在先,失禮于村里德高望重的人,違背了道德禮儀。
師:分析準確。你能運用《禮治秩序》論述來具體闡釋嗎?
生:禮不是靠外在權力來推行,而是從教化中養成對禮的敬畏之感。
師:好!還有誰補充?
生:在鄉土社會中,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禮是合適的路子,手段是教化,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
師:兩個同學分別陳述了兩個方面,我們明白了村長始終不愿意認錯的原因,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到權力等級觀念影響,在規則面前他具有話語權和管束力,背后是法治秩序在支撐;另一方面內心深處受尊嚴和面子觀念影響,在道德層面“尊卑長幼”具有隱性“合于禮”的規則影響,背后是禮治秩序在支撐。
師:接下來進入拓展提升環節。有學者評價:“秋菊其實不應該打這場官司,其結局就是法治的無奈。”大家都知道,秋菊并沒有得到她想要的“說法”,那么秋菊到底該不該打這場官司?鏈接《鄉土中國》相關論述,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生:她所希望的道德上的“說法”只能通過非訟的方式相對柔和地進行解決,但村長始終拒絕認錯賠禮,秋菊想要的“說法”沒有滿足,所以不斷上訪,不得不去打官司。
生:秋菊既不能自身解決問題,也沒能通過調解,信訪,諒解等途徑解決,所以最終只能對簿公堂。
生:我認為,無奈的原因在于通過法律手段去解決道德層面的東西,司法解決了原本信訪可以解決的問題,但結果卻事與愿違。
生:其實秋菊可以不打這場官司。禮治秩序治理下的社會,人們都遵德守禮,如果有糾紛,一般可以依靠“長幼有序”的教化權力——長老統治來實現,所以長老統治應該是實現禮治秩序的工具或者是一種手段。
師:大家都說得很有道理。兩者矛盾沖突在于一個要求“賠禮”,另一個要求“尊禮”。交鋒點實質在于尊嚴和面子,是精神道德層面的“禮”。問題在于禮治注重傳統和教化,法治強化責任和強制。
生:傳統是社會累積的經驗,鄉土社會重視經驗,敬畏傳統。可以有效解決生活問題,在相對穩定的社會文化中,傳統的效力更大。
師:由此看來,法律與人情在鄉土社會面臨沖突與碰撞。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只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法律既不是全部社會規范,也不能代替其他傳統文化的規范。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沒有人的因素。我們需要辨析法治與禮治的價值和作用。
生:我以為秋菊不該打這場官司。因為鄉土社會主張無訟,就是依靠鄉土社會的統治秩序對人們的行為形成約束和規范。
師:鄉土社會對“治”的處置方式是調解。調解的過程就是感化、教育人的過程。從《無訟》第10 段“一個法官并不考慮道德問題,倫理觀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可以知道,禮治考慮的是道德問題和倫理觀念,遵循尊卑長幼,教化性的權力。法官的處置方式是按照法律辦事,采用適當的刑罰來保護個人的權利和社會的安全。
師:歸根到底,秋菊其實不應該打這場官司,法治發揮的效益不明顯。如果以文化傳統和遵德守禮為規則,運用禮治手段,可以較好解決該問題。
師:接下來,我們進入遷移運用環節。假如你是當代“秋菊”,會運用哪些方式和途徑來化解鄉村生活中類似的矛盾和糾紛?
生:自治模式。自主解決,私了。例如“我叉開了褲襠在當院里站著,讓你男人還我一腳吧。”
生:調解模式。劇中的李公安自始至終都在扮演調解者的角色。在首次的上告中,從實質上看李公安是抱著鄉村調解糾紛的老派經驗,但處理的結果并不理想。李公安為化解雙方矛盾,私自買了禮物代村長向秋菊賠禮,這雖然是化解矛盾的一種手段,但是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不合法的,調解是雙方的事情,公安機關作為一個處理糾紛的機關,應該要在充分考慮雙方意見的情況下讓雙方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為減少麻煩而自己掏腰包解決。
師: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好法治和禮治的平衡與融合,就可以讓社會生活中的矛盾糾紛得到合理的解決,讓冷冰的法律法規背后充滿了溫情與和諧。
今天我們意在探尋城鄉中國“善治”之路。《鄉土中國》探尋的是20 世紀30 年代鄉村治理的智慧,雖然時過境遷,但總結出了維護其統治的是“禮治”。“禮治”教化著當時鄉土社會的百姓,讓百姓“克己復禮”,成為當時鄉土中國的“善治”之路。
在城鄉中國背景下,我們要對“禮治”等進行批判性繼承、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禮有甚于道德,我們要重視道德教化,強化內在的約束和敬畏,尊德守禮,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通過道德教化,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通過道德教化,培育法治精神。個人道德覺悟提高,必然會自覺遵法守法;全社會道德水準提高,法治中國就會有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