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娟
(晉中市衛生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由來已久,它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彌補灌輸式教學方式中存在的諸多不足。啟發式教學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與素質教育的趨勢相吻合,但目前啟發式教學在內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并不樂觀。本文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結合內科學教學特點,在對內科學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分析。啟發式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內科學的教育質量、改善教學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體意識與思維創新精神。啟發式教學法還利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有利于優化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因此,將“啟發式”教學方式引入內科學教學改革中來是有必要的,而且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內科學在中職衛生學校教育中,是一個主要的醫療臨床專業,其重點是深入研究人類呼吸、循環、消化等各系統疾患的發生特點、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方面。它與多科疾病學有著廣泛的聯系,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均較高。面對部分衛校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對教師的教學沒有興趣的現狀,教師應該選擇適宜的教學環境和恰當的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中掌握知識,進而提升我國中職醫學教育的人才質量。在啟發式內科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整體的教學是以病案為線索,以啟發式的教學和學生為中心來進行[1]。
內科學這門課程內容多、學時少、時間緊,再加上臨床見習病例沒有同步進行,導致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和負擔都很大,有的學生前一天學到的重要的知識,第二天可能就會將這個知識遺忘,有的學生會出現認為同一疾病的病因、臨床特點、診斷、治療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的誤判,做不到辨證論治,所以難以說出鑒別點來,也就是說很難消化和接受新東西。因此,教師能夠做的就是在部分知識點中抓住關鍵,對不同知識點中的關鍵內容進行對比與分析。例如,把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塞加以對比,就可以從經典癥狀、心電圖改變、心肌酶譜改變、并發癥處理方法等幾個方面入手,多角度對兩者加以比對,總結出更有條理、更簡潔,易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也有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部分學生在掌握知識點時存在片面性和膚淺化的問題,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們將這些“弱點”視為學習中的挑戰,看出學生的問題的所在,再通過事例讓學生們恍然大悟,悟出課堂中蘊涵的道理來,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做到終身難忘。例如,教師在講授循環系統疾病心衰處理技術后,為加深同學們對洋地黃類藥物中毒反應的認識,可舉例說明并引出相應課題,如一名嚴重心力衰竭病人合并心源性休克,用西地蘭基礎上采取抗休克方法以后心力衰竭情況緩解,可是很快這名病人就又出現了低鈣驚厥的情況,試問同學們此時是應該靜脈充鎂的嗎?部分同學可能會因為沒有進行進一步思考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肯定的回答,這時教師就可以補充說明這將會對病人的身體造成明顯的影響,即嚴重洋地黃類藥物中毒反應,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對于這樣類似的問題,運用對比啟發的方式常常收效顯著。
內科學作為學習基礎醫學課后設置的一門臨床學科,每新增一個教學內容都可以細分為學生己知、半知和未知知識三個部分。
已知知識:在這方面,老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來檢測。比如呼吸系統疾病肺炎,同學們都知道這個病,從病理學上已經學到了這個病的病因、病理,從診斷學上已經知道了這個病的相關癥狀,比如胸痛、咳嗽、咯鐵銹色痰和呼吸困難。從藥理學上已經學了相關抗菌藥的使用方法。對于這些相關內容都是教師提問然后學生解答,可以起到復習和夯實基礎知識的效果。
半知知識:這一部分的知識點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們自己去得出結論。如前文中所描述的肺炎中變異性鏈球菌肺炎的出現,教師可以認為該病病菌不能形成內毒素和外毒素,從而引導學生們了解并相信該病患者在病程中沒有出現過原發性肺組織壞死和空洞的形成,不會破壞到肺部的組織結構,當炎癥散去以后,肺部組織也能完全恢復,甚至沒有產生纖維瘢痕。
未知知識:教師要對這部分問題由淺入深,一一解釋。例如休克型肺炎(含肺炎鏈球菌肺炎)等炎癥,其主要臨床表現、診斷和處理,要求教師加以解釋,督促學生勤于思考,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該部分知識有更具體的掌握。
人的思考大多是從疑問開始的,都是圍繞怎樣解題展開的。由此,教師能夠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提供難易適當,但需要經過適當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如此一來,這些學生們的思考就會被激發起來,目光也會被課堂吸引。設疑與啟發比較有利于在導入問題之前提出,讓學習者的精力得以集中。例如,在消化系統疾患急性胰腺炎中,教師就可以首先列舉出一個臨床上的案例:一青年人在來院就診時是以急性腹脹、嘔吐、腹痛、發熱等為主要癥狀的臨床表現,并且該病人以往有酗酒、暴飲暴食的病史,也就是先向學生介紹這些信息,引導他們考慮診斷的方向,再適時介紹要教的題目——急性胰腺炎。讓一節課循著“有疑無疑”的趨勢發展,學生對所學知識亦多有領會,這就叫好的開始,相當于成功了一半[2]。
本文根據內科學課程中的要點、難度、學生知識水平等特征,對病案作出了細致的設計,并提供了若干具有啟發性且能活躍學生思想,能最大程度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有效的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習慣。必須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上所設定的課堂情景,必須要和課堂上所傳授的重點知識之間相互聯系和貫通,病案導入時也要以學習為主,引導學生聯想,讓師生互動教學占主導地位,且不一定要在這一環節中獲得解答,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和刺激他們的學習興奮點,通常對病案提出的問題獲得診斷,并給出診斷依據所在。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針對某一系列癥狀體征,按其側重點設置問題。例如,肝硬化患者為什么會發生脾大、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以肝硬化個案為對象)用病案方式引入新課程或者新知識點,以引起學生好奇心及學習興趣為目的,而病案又是一門課程的教學線索。病案設計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結構與層次,突出重點,能夠覆蓋教學內容。通過病案提出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正式啟動啟發式教學之前,需要針對內科學各系統疾病教學重點、難點對課堂進行設計并擬定教學病例,同時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當前的知識水平,并盡可能地設計一些有啟發意義且能活躍學生思維的教學問題,其中設計得較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群體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滿足其學習階段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大多數時候教學案例中的病例會涉及教學情境,教學情境要和教學重點密切聯系起來,以此來啟發學生聯想,增強師生互動溝通,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導入學習階段不需要讓學生立即做出正確回答,要注重啟發學生的興趣。在病例導入中提出問題需要結合教學重點,例如可提出問題:本例為什么會有脾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以設問的方式引發想象,迎合學生群體對病例的好奇心。
先是回答病案中提出的問題。所謂精講就是通過動畫錄像與圖片的方式,圖文并茂地來展開教學精講,在此過程中應該生動活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貼近知識點,并給學生提供持續學習的想法與動力。啟發性提問階段,就是運用多種啟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探討,啟發并訓練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包括:比較提問法、層次遞進法、設疑吸引法、反詰提問法、發散提問法等。
比較提問法。它主要訓練學生積極地分析問題,讓他們確切地認識并對比疾病間的區別和聯系,并形成正確知識體系。例如,對比肝小葉和假小葉形態差異引出肝內血液循環紊亂造成門靜脈高壓,再比如,消化性潰瘍病案的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等都會表現為上腹疼痛,那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從臨床特點上如何區分呢?胃炎也會表現上腹疼痛,胃潰瘍和胃痛又怎么區分呢?把精神狀況作為一種肝性腦病的診斷依據,怎樣和精神病相鑒別等。
層次遞進法。這一提問方式,主要運用了學習者思維中連續性的特征,使學習者從層次遞進的問題中了解知識點。如此,學習者們的思路就會有所拓寬,其所掌握的知識點就會加強,教師們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以一位肝大肝性腦病患者的病案為精講內容,通過闡述因肝硬化所致的肝內血循環紊亂癥狀,引導學生們提出門靜脈可發生的高壓情況。按門靜脈收納靜脈血的各種不同路徑,讓學生們對門靜脈高壓產生的臨床表現有一個更加深入認識,并告知學生們該病發病嚴重者可發生肝性腦病。
反詰提問法。教學中學生對老師所提問題作出錯誤解答后,老師有時不會直接改正,而只是補充提問反問,讓學生受反問啟發,進一步打開思路,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獲得正確答案。此法以學生答題為基礎,步步深入、步步提出新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們得出合理的思考結果,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從而培養了學生們深入鉆研問題和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對學生提高研究問題、處理難題的水平也頗有效果。例如,一種疾病診斷需要綜合癥狀、體征、輔助檢查、鑒別診斷,有的同學想得不夠全面會有錯誤,此時可再提一個補充問題反問一下,讓同學們有意識地改正自己的錯誤結論并獲得正確答案。
發散提問法。這類課題采用學習者針對一個問題或同一個現象提出各種觀點、各抒己見的方法,使任何一種思想層面上的學習者在思考時都能夠獲得平等的話語權,從而實現培養學習者發散式思考的目的。內科疾病中的并發癥,如消化性潰瘍繼續發展惡化,將發生哪些嚴重后果?肝硬化的進一步惡化有哪些后果呢?在回答這類試題時,教師應該想法加以引導,特別是后進生及平時不善展示的同學,對于其新穎獨特的見解應及時加以贊揚,對于其錯誤應及時加以改正,充分調動每個同學學習的積極性[3]。
教師在教學過程完成前二個環節后,應緊緊抓住學生渴望辨別探究結果這一心理,歸位支配,剖析錯漏之處,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結果,在歸納總結和補充的基礎上,對案例中提問的知識重點進行全面歸納概括,并發布出對病案中所提問題的恰當解答。隨著教學改革和醫療實踐工作不斷深化,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醫學教育和醫療工作的開展要求,而新型教學方法也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必須采取創新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醫學課堂教學的作用。所以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以上講和導、導和問、學和問、學和用等環節來完成教學內容。一改過去教師一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單調乏味的狀況,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了同學們分析問題和解決疑難問題的本領,提高了內科學的教學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4]。
伴隨著我國醫學教育的快速發展。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教學工作。從應用的角度來分析,啟發式教學比較符合學生群體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啟發式教學所倡導的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讓學生具備自主解決問題和對知識進行整合的技能。內科學作為醫學教育領域的重點學科,主要研究人體呼吸、循環、消化等各系統疾病發病根源、機制、疾病病理、臨床癥狀、疾病診斷、治療方案及預后效果等,與眾多醫學學科均有很深淵源。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如果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或者學習能力落后的話,恐怕就不可能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上達到理想效果。在教學層面上,啟發式教學模式所追求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學習中能積極主動,全情投入,從而提升學生內科學知識學習的品質[5]。
總而言之,內科學啟發式教學就是啟發學生怎樣思考,它充分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觀點,對于素質中職衛校的學生來說,啟發式教學能夠促進他們“三基”的培養,以實現目標教學要求。在啟發式教學方法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并通過合理地運用各種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