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霞,劉富林,王芷,王漢卿,2
(1.湖南中醫藥大學“雙一流”建設辦公室 湖南 長沙 410208 2.寧夏醫科大學藥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高校的發展依托學科的發展,學科建設已成為高校具有戰略性的基礎建設[1],關乎其核心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學科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是高等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核心基礎,并明確建設一流師資隊伍是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主要任務[2]。2017年9月,國家公布了第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高等中醫藥院校在首次公布的入選名單中占比不高,而在國家公布的第二輪入選名單中也未見新增,這引發了高等中醫藥院校關于建好一流學科的深度思考。“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中醫藥工作的總綱領:“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建設高等中醫藥院校一流學科勢在必行。“雙一流”建設的五大任務之一就是建設師資隊伍,本文從高等中醫藥院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需求、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建設舉措等方面進行剖析,初步探索高等中醫藥院校一流學科人才隊伍的發展路徑。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兩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6所中醫藥高校以及來自8所高校的11個中醫藥相關學科入選[3-4]。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中藥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多數省市參照國家建設一流學科層次劃分方式,也相繼發布了省級一流學科名單,如成都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中醫學2個學科入選四川省“雙一流”建設學科;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等8個學科入選“十四五”江蘇省重點學科;湖南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3個學科入選湖南省“雙一流”建設(培育)學科。
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基石是人才隊伍,高校學科的競爭集中在人才競爭。學科發展依托人才梯隊建設,這一特點在高等中醫藥院校尤為突出。一方面,需要塑造國醫大師、岐黃學者等領軍人物;另一方面,需要強化學術帶頭人等中堅力量,培養創新型青年教師隊伍。中醫藥院校需認識到人才隊伍建設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樹立學科建設的新理念,根據特點理清思路,明確重點,優化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進一步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水平,切實提高核心競爭力,進而帶動高校全面提升。
從人才特質上來看,中醫藥學科建設需要高水平人才隊伍,首先要對中醫藥事業懷有深厚的感情,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堅定的自信;其次要有廣闊的學術視野,要勇于從傳統醫學中走出來,直面現代醫學的新技術、新方法;最后要具有創新意識,不因循守舊,瞄準學科前沿,產生高水平成果[5]。
從人才結構上來看,中醫藥學科建設需要高水平人才隊伍,第一需要優勢學科的高端人才。國家級“雙一流”建設高校均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此類人才的學術影響力,形成學科發展的勢能。第二,需要優秀的學科管理人才。學科建設千頭萬緒,一個好的管理團隊對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優秀的管理能力能促進學術人才良性發展。第三,需要大力培養屬地化人才。中醫藥院校具有濃厚的區域特色,引入高端人才的同時,屬地化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人才隊伍屬地化,可強化隊伍穩定性,為學科建設提供持續的后備力量。
一是學科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支撐體系不完整。一流學科建設依賴于卓越的人才隊伍,而人才競爭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競爭本質[6],國內中醫藥院校同行競爭激烈,相繼出臺人才引進政策。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學科帶頭人是制約學科發展的主要瓶頸[7]。但很多高校重引進、輕培養,忽視了人才引進后的職業發展,缺乏相應的職業規劃。人才“落地生根”缺乏有力的保障機制,缺乏人員配置、平臺場地、資金預算等方面的統籌安排。
二是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內涵質量不重視。中醫藥人才成才速度相對緩慢,存在人才培養不足等問題,未能有效盤點、挖掘本校資源、影響人才隊伍內涵式發展。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教師隊伍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占比均超過60%。而部分中醫藥院校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占比不到35%,可見人才隊伍整體實力較弱,內涵質量發展未得到優質提升。
三是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結構不合理。對于高等中醫藥院校而言,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學歷水平、境外經歷對于人才隊伍的創新發展很重要。以學歷水平為例,某中醫藥院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占專業教師總人數的26.91%,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占65.26%,其他占7.83%。這種學歷構成在中醫藥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與“雙一流”建設高校相差較遠,缺乏不斷創新的內生動力。
學科的健康發展必須選對人、用好人,要培養穩定的人才梯隊,為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做好人才隊伍建設必須把人才的重要性體現在學科工作中,做到事業聚人、環境引人、機制用人、感情化人[5]。
第一,根據自身特色,制訂明確的學科建設目標,做到事業聚人。借鑒中外名校辦學經驗,一流的大學并非所有學科都是一流,而一流學科也并非所有方向都是一流。為了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校,中醫藥院校在學科建設中必然要有所側重,目標明確。這需要對學科進行現狀分析和未來規劃,理清一流學科發展思路,制訂一流學科發展戰略,真正做到“不重其全重其優、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實”[8]。根據一流學科建設的總體規劃,頂層設計師資隊伍結構,分步驟、分層次、有側重地引進人才,避免盲目追求人才引進的“高大上”。一個發展目標明確、發展思路清晰的學科,對于有志于投身中醫藥事業的高端人才,必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事業聚人的號召力是巨大的。
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創造良好的教科研環境,達到環境引人。教科研平臺建設水平的高低,是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關鍵要素,在國家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占比權重較高,是高校提高學科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和保障[9]。優先支持依托學科建設的教科研平臺,吸引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開展科研合作,提升學科的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使教科研平臺擔負起學科建設的重任。優先配置學科建設管理團隊,不斷優化學科團隊架構,一流的學科需要一流的管理團隊,不僅要有學術人才,還應具備優秀的管理人才。中醫藥院校的學科管理應實行學校—學院—學科三級管理模式,成立學科建設管理委員會統籌學科建設整體工作,設置學科秘書組崗位。精細化管理,激發學科人才隊伍的教學科研熱情。
第三,加快職能轉變,建立科學的人事制度,實現機制用人。為高層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人才待遇,解除其后顧之憂,發揮其學科引領作用,是加強學科人才隊伍建設的客觀現實需要。在選人用人方面,更要打破論資排輩的落后機制,建立科學的競聘、選聘制度,切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大膽啟用能干事、愿干事的中青年人才。加快實現高校行政職能從學科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減少對科研活動的直接干預,實現科研工作者的人財物“賦權”,倡導學術研究百家爭鳴,用標志性成果取代低水平重復的學術產出,建立科學的職稱評審及崗位評聘機制,加強優秀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的培養,提升學科人才隊伍的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四,培養堅定信念,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體現感情化人。踐行中醫藥理論,傳承中醫藥精髓,是中醫藥人才隊伍的時代特征和歷史使命。從外在影響,不如從內在感化,中醫藥人只有真正樹立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才能堅定地將中醫藥文化自信的思想信念深植入心。中醫藥從整體觀辨證論治,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在未病先治和防治疑難雜病等方面,培養中醫藥人才隊伍應堅持特色,發揮優勢,將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融合,堅定不移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我們要尊重人才,加強對人才的情感關懷,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確立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對中醫藥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人才隊伍是學科建設諸多組成要素中最活躍、最具吸附性的要素,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心環節[10]。在學科建設中,要充分提高對人才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在實際工作中以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科建設的中心工作。
所有的事業歸根結底都需要各種人才來完成,因此一流學科建設的核心是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中醫藥院校歷來講求繼承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亦如此,一方面要繼續發揚中醫藥的“師徒制”“傳承人”等傳統,另一方面更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廣納良才。學科建設需要充分借鑒多學科的人才和技術整合理念及模式,加強“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平臺建設”等其他具體要素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形成全面系統的學科建設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