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喬,陳 冰,王亞惠,李 嫻
(1.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無錫 214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衛生學校 新疆 伊犁 835099;3.伊犁絲路職業學院(籌備)衛生健康學院 新疆 伊犁 835099)
我國地域遼闊,在地理環境等多因素導致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下,新疆在各方面落后于東南部地區,教育方面尤為突出。1997年中央出臺對口援疆政策,2005年開始推行全方位援疆,2017年《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實施方案》轉變“零星”選派為“組團式”教育援疆,其成為新時代教育精準扶貧的創新范式[1]。職業教育作為從人才培養到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的連接體,在新疆8年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在步入全面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其“造血式”扶貧已成為必然選擇。
2006年國家教育部首次明確“高職專業群”概念,通過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促進專業聚焦,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集群式發展趨勢,從而達到提升職教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能力的目的[2]。伴隨“雙高計劃”的提出,高職專業建設進入結構化、內涵式發展快車道,“十三五”期間,中職現代化專業群建設標準出臺,中職專業群建設也逐漸步入正軌[3]。
大健康背景下,多元化健康服務需要與護理、保健人員不足的矛盾推動了中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擴招,其因兼具健康管理與保健等多學科知識技能,建設以其為核心、多學科團隊合作服務的專業群,培養老年護理、母嬰護理等復合型健康服務的護理技能人才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新疆地處偏遠、技術上有限制,其醫療衛生及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專業群建設仍落后內地較多,而中職院校護理畢業生作為該地區重要的臨床血液,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2015年“互聯網+”計劃啟動,“互聯網+課程”為職業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課程建設從此進入互聯網時代。通過構建在線開放課程平臺、聯合辦學教學資源共享,破除了課程資源間的壁壘,極大推進了護理專業群課程的建設[4]。
鑒于此,以“組團式”教育援疆為契機,協助受援中職院校構建護理專業群,并結合云課程平臺,開創開放式教學與合作學習的新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增強授課方式的互動性和先進性,為培養復合型護理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助力,為疆內其他中職院校護理專業群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供先導經驗,促進民族地區中職護理教育的發展。
國外專業群建設發展較早,多以類似于“教育集群”“培訓職業”“培訓包”等名詞進行描述。在職業院校專業集群建設中,以德國、美國、澳大利亞較為完善,如德國的“培訓職業”以職業分析為導向,同類型崗位為一個職業群,對應一個專業;澳大利亞TAFE學院由行業制訂“培訓包”,并提出相應的能力標準、組成各種相近的專業群;美國以職業群內共性知識技能為基礎編制課程,開展系統教學,促進學生就業目標的早期確立。隨著教育群建設的推廣,多項研究證實了“群”效應的高效性:學校集群將具有地緣關系的學校組織在一起,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學科集群建設可提高職業院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學識水平,推動學生的職業發展[3]。
在護理專業群建設方面,德國聯邦職業教育和培訓研究調查發現,護理崗位員工的數字化操作技能與專業基礎技能同樣重要;法國的教育系統改革欲將護士教育貼近高等教育環境,轉換職業教育為學術教育項目;巴西一項研究從護士教學的技術課程和初級保健護士教學的角度,分析了護理技師健康促進教育和實踐,推動了全社會健康和生活質量主動性的變革。
國外在線開放課程最早出現于2008年。2012年隨著“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在線開放平臺的相繼成立,國外在線開放課程發展進入快車道。直至今日,國外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已為世界范圍內數以百萬計的學習者提供了數百門課程[5]。
2008-2012 年,國外在線開放課程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核心概念、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2013-2016年,研究重心逐漸轉移至受眾的學習行為、動機、表現及互動等方面的教學設計。調查發現,受眾在線學習動機主要包括對新知識或拓展知識面的渴求、對在線學習的好奇以及對結業證書的需求,提高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學生學習有效性成了亟須解決的問題。2017-2019年,隨著在線教學的多樣化發展,受眾的持續性參與成了核心問題。有研究發現,學業自我效能感、教師參與情況、受眾自我感知有用性、平臺易用性均為長期參與的影響因素。在護理教學方面,有學者在護生教學中開展了數字化學習材料的試驗研究,為未來護理專業數學模型訓練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對教育者高保真模擬訓練的培訓,也強化了師資團隊的虛擬仿真使用技能[5]。
國內專業群建設大規模出現于2006年后。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將“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重點建設專業群”首次以政策提出。2019年,又一政策將“建設具有中國和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推至職業院校發展建設的首位[6],專業群建設突破了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困境。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后,民眾對護理服務需求的增長推進了護理專業群的發展,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同時開辟了“醫養結合”健康養老護理服務的新道路。形成“以護理專業為核心,培養老年護理、母嬰護理、健康管理等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已成為護理專業群的建設要點。彼時各職業院校開始紛紛探索護理專業群建設策略,如夏立平等通過優化專業組成,圍繞人才培養、專業群課程建設、“產教研創訓”一體化平臺構建等實施了改革[3]。
目前我國護理專業群建設重心已逐步向教學模式、師資隊伍、課程體系、適配崗位需求轉移,如薛梅等基于高職護理專業集群式發展內涵和族群邏輯,搭建了“產教融合”平臺、開創人才培養新模式、改革課程體系設計、提升教師團隊資質、融通了“1+X”技能等級證書[7]。
中職院校專業群建設2014年后大幅增加,但因缺乏相應的參照標準及指導文件,在復刻高職院校經驗道路中由于開設專業種類局限、實訓基地規模較小、師資水平較薄弱等問題,面臨較大困難和挑戰。“十三五”期間,中職現代化專業群建設標準出臺,其專業群建設進入有章可循的發展階段。有研究認為,中職院校專業課程改革創新應“專業群聯系地方產業群”,加快專業化發展[3]。
國內在線開放課程起步較晚。2003年“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推動,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開始迅猛發展。在線開放課程作為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模式變革的產物,為后期多模式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必要條件,“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其建設進程。截至當前,國內在線開放課程已具有完整知識體系,能自我檢測與交互,完善了全社會的學習生態[8]。
2020年起,傳統教學模式在強制性制度變遷推動下向線上教學全面過渡,促使教師采用全新教學方式、學生采用全新學習模式,主動迎接教育領域新生態。隨著后疫情時代的推進,在線教學已不僅是傳統課堂向云端的應急性搬遷,多元教學模式與不同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需求的多元融通已成為當下在線開放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護理教學方面,基于MOOC、智慧職教、超星泛雅等平臺,護理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給專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總體來看,目前國外護理專業群研究更多以職業及崗位需求為導向進行變革,職業教育發展在普及化的基礎上逐步向高等教育邁進。國內護理專業群建設方面,中職院校仍較為薄弱,在新疆等偏遠地區,中職護生作為日后臨床的重要血液,其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至關重要。未來可推進中職院校護理專業群建設,以加快大健康背景下復合型護理人才的輸出。
國外在線開放課程已能充分滿足遠程教育的需求,并呈現逐漸細化的特點,在網絡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的同時,對相應的學習理論與原則也開展了研究。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存在更新滯后、靜態預設、受眾參與不足的問題,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改革、教師角色轉變、解決方案預設等是當下面臨的主要難題。未來可借鑒國外在線課程發展模式,與當前國內教育溝壑對接,更新在線教學模式、強化課程動態交互并推廣普及。
黨的二十大報告錨定了教育事業今后的發展目標,特別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并且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組團式”教育援疆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通過職業教育幫扶,差異互補,實現雙方共生共贏。中職院校在新疆地區各類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角色,其每年為社會輸出大量高技能人才。立足大健康背景,輸送復合型健康服務的護理技能人才意義重大,護理專業群的組建能促進當地衛生專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為后續幫扶雙方持續協作互助搭建平臺,放大教育援疆輻射范圍,保障“組團式”教育援疆綜合成效,落實立德樹人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大力發展以就業和產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為民族地區中職護理教育提供助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