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穎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63)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即“大規模公開線上課程”。MOOC這個名稱在2008年提出,2012年由于其迅猛發展,《紐約時報》將這一年稱為“MOOC元年”。在中國,從2013年開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先后推出了系列慕課,有學者將2013年稱為中國的慕課元年。慕課在中國的發展,一方面有社會教育機構普遍需求的引領,另一方面是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需要,本研究就是以教育教學改革為目的的實踐探索。
通識教育這一說法,來源于西方早期的一些教育思想,以教育具有自由之心靈、自身之覺醒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的。在我國歷史上,雖然沒有通識教育這一提法,但是通識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如中國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以“仁”學為核心,強調人文教育對提升人的內心修養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意義,就已經具備全面育人的思想了。“中國大學通識教育是自身教育傳統與國外教育理念相結合的產物?!盵1]近代的中國,從蔡元培先生開始,大學教育就奠定了“兼容并蓄、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精神”[2]。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主要是指相對于專業教育的跨學科非專業教育,以“通”為核心,以培養知識體系更為全面并能使之融會貫通的人才為目的,旨在培養身心健康且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八囆g概論”是藝術類通識課程,是一門了解藝術、感悟藝術和理解藝術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通過對藝術的領悟,感知人生的意義及自身的價值,從而對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起到影響和重塑作用的課程。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重視藝術教育對人的影響都是一致的,藝術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養,可以培養人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資源不僅豐富而且獲取也變得越來越便捷,傳統課堂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雖然也會整合和利用互聯網資源,但是,由于固化的教學方式和有限的課時量,對于網絡資源的利用還遠遠不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是對豐富網絡資源的一種浪費。慕課是在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強力支撐下而產生的一種教學模式,慕課是將課程教學資源全方位綜合整合的最好范例,以“藝術概論”為例,首先,它不僅保留了傳統教學的教學內容,同時還疊加了網絡優質的教學資源,所以,它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其次,它還可以實現跨時間、跨區域的課程交流,學生可以接受來自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國家的教育服務,學生可以學到更為豐富和廣博的知識,這些都是培育“通才”的必要食糧。
“真正的通識教育理念,必然與人的自由和和諧發展有著內在的關聯性和一致性?!盵3]自由精神可以說是通識教育的核心內涵,相對于一些實用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目的,通識教育是對人的心靈的解放,最終實現人之自由的教育。從這一內涵出發,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內容整齊劃一,很難針對授課對象而設定授課內容,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更是不可想象?;贛OOC的“藝術概論”課程,學生的“主體選擇性”明顯加強,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自身進行深入學習,同時,教師的引導和參與,可以培育和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和主動性學習的能力,從知識的灌輸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主動去探索,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擺脫工具理性對人的束縛,激發學生的自由精神,實現心靈的自由解放。
“‘慕課’最重要的價值是創生了一個世界范圍內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學堂”[4],慕課依靠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運用云計算、云儲存、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可以在數秒內處理數以萬計甚至億計的信息,實現強大的數據處理和網絡服務功能,使大規模在線教育、實時交流、互動成為可能,從而可以實現單一一門慕課數以萬計的注冊人數,這對于傳統課堂教育是難以想象的。高校的通識課程是跨學科的選修課,授課對象相對較多,傳統課堂能容納的學生人數十分有限,而一門優質的通識課程常常是一課難求,一上線就會瞬間被學生注冊滿,這時,慕課所實現的大規模同時在線教育其優勢就十分顯著了,而且,基于互聯網的慕課課程可以跨區域、跨國家進行教學,可以面向在校大學生,也可以面向普通的大眾,這種規模可能只有今天才能實現。
課程目標是一門課程擬達到的預期教學目標,基于MOOC的“藝術概論”課程目標主要從宏觀層面、學科視角和專業領域三個層面設定。首先,從宏觀層面看,本課程是以培養全面、均衡、和諧發展的人為目的,以塑造具有高尚情操和高貴品格的人為核心,包括有愛心、有理想、懂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等,以實現弘揚優秀的人文精神和培養具有優秀人文素養的人的目標。其次,從學科視角的層面,本課程以藝術教育激發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藝術理論的邏輯判斷培養人的理性思辨力,以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和開拓精神,從而實現培養具有理性思辨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及開拓精神的人的目標。最后,從專業領域的層面,本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探索和研究人類的一切藝術現象,研究藝術的發生、藝術的發展、藝術的組成和藝術接受等問題,通過對藝術相關基本原理及概念范疇的研究,使學生達到從專業的角度探索藝術、認識藝術和理解藝術的目標,從而使學生實現從“通”到“?!钡你暯印?/p>
課程目標是一門課程的總目標,更像是一門課程的教學綱領,它通過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來實現。傳統教學中更強調教學內容的設計,因為傳統教學的實施者是老師,老師非常清楚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設計教學內容會緊扣教學任務,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絕不會偏離教學方向。在線學習則不同,它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教師主要起到引導和協助的作用,這時如果不強調以教學任務為驅動,學生的學習有可能會偏離方向,學習效果也會受影響。所以,作為在線學習的關鍵因素,設定教學任務,并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目標變得明確,教學任務就會得以實現。
“通過詳細的課程評價設計,可以全面、科學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5],從而及時發現課程設計的不足,并使之能不斷得以完善。本課程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方式,而是建立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的課程評價體系,包括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反思性評價、成果性評價、個性化評價、他評價等等,以此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實現為課程的保駕護航。
3.1.1 慕課教學模塊
此模塊是本課程傳授相關理論、知識的最為主要的教學模塊,包含課程視頻、課程教案、PPT、核心知識點文檔、平臺討論區、課程學習資源庫(文獻資料、音像、影像資源鏈接)。此模塊以課程視頻為核心,配合課程教案、授課PPT,幫助學生厘清課程相關理論的內在邏輯,并通過梳理核心知識點,幫助學生更為清晰地掌握課程的重難點,使他們能更好和更有效地學習課程,同時,課程視頻中會設置核心問題或討論題,以線上平臺回答、討論的方式,即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后,課程學習資源庫是對課程視頻教學內容的補充,以重要文獻及優秀的音像和影像資源為主,以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和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此模塊以教授知識和相關理論為核心,使學生能從專業角度、理論高度對藝術進行解讀,讓他們獲得這門課應該具有的知識儲備,以實現專業領域層面的課程目標。
3.1.2 翻轉討論教學模塊
此模塊以引導學生的“思”為基礎,通過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再到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步提高和鍛煉他們由“思”到“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辨能力,以實現學科領域層面的課程目標。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是此模塊的核心,引導他們學會逐步解決問題是此模塊的目的。此模塊的教學是以慕課教學為基礎,是對慕課學習內容的答疑、解惑和深入探究。如果沒有掌握定一程度的慕課知識,交流和討論就會落入低水平教學內容的重復,只有學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學習,提出的問題才會具有深度,問題也更具有討論度,這樣的討論和互動才會是高效的,才會真正實現模塊的教學效果。
3.1.3 藝術品鑒教學模塊
此模塊以經典藝術作品的品鑒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文素養為目的,從而實現宏觀層面的課程目標。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人類自身為滿足精神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品。藝術品鑒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自身生活世界的體驗和對生命情感、價值和意義的領悟過程,有利于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藝術作品是有限的,但它呈現給大家的意象世界卻是無限的。藝術家運用有限的藝術語言呈現了一個無限的、開放性的藝術世界,這種開放的結構可以召喚不同時代不同的人,通過他們的品鑒,不斷重新闡釋和開拓作品的內涵,藝術的歷史證明,越優秀的藝術作品,越具有超時代、超民族的歷久彌新的品質,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煥發光芒。所以,藝術品鑒也是藝術創造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人可以擺脫科學理性邏輯判斷的一切藩籬,充分體驗想象力和創造力帶來的千變萬化的世界。
3.2.1 以獲得知識為任務的教學內容設計
在線學習是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主的模式,這種模式中教師的監管力度減弱,而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控性的要求則大大提高,學生面對網絡教學視頻,如果教學內容設計死氣沉沉,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則自控力再好的學生面對這樣的教學也會昏昏欲睡,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以學習知識為教學任務的教學內容設計,以“問題”為導向,教學內容設計以逐步解決問題的方式,環環相扣,逐層設計,從而吸引學生緊跟課程,引導學生以探索知識的方式,通過平臺討論和網絡資源庫的自主學習,不僅學會知識,最為重要的是實現知識的生成和自主建構,從而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吸收,以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
3.2.2 以提高能力為任務的教學內容設計
第一,翻轉討論教學準備。首先,搜集選題。一方面,通過關注學生的平臺討論,篩選學生的熱點話題,選題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較為熟悉的領域開始,逐漸加大選題的難度;另一方面,選題要緊扣教學內容,體現教學中的重難點,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相關教學內容。其次,將學生分組。在翻轉討論教學前,教師需要將學生分為3-6人不等的小組。以小組形式協同完成任務,可以鍛煉他們分工、合作的團隊協調能力。最后,發布討論主題。教師需要在課前提前發布討論主題,并事先列出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點,對于如何收集資料或整理文獻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一般會同時發布3-5個主題,每個小組需要選擇至少2個問題,并以制作PPT的方式呈現觀點、內容,同時需要提交支撐材料,作為評分依據之一。
第二,翻轉討論教學內容設計。翻轉討論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改變了教學中的主導者,從“教師”變成了“學生”,翻轉討論教學為學生自主性學習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但是,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只有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討論中,適時引導、掌控節奏,才能使翻轉討論緊扣選題并不斷深入,以實現教學任務。因此,教師提前設計討論提綱并準備支撐材料非常重要,目的是在課上討論時,引導和矯正學生們討論的方向。同時,結合討論選題,準備支撐材料或文獻,以幫助學生豐富解決問題的思路。
課上討論環節,圍繞選題,隨機選擇任一小組成員,展示PPT內容,闡述本組的觀點,然后進入討論環節,所有同學可以對展示組的觀點提問和質疑,再互相答疑和討論,一般一節課可以討論1-2組的觀點。最后,老師需要梳理和總結選題涉及的重要知識點,以便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內化和吸收,從而提高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翻轉討論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在不斷的質疑和答疑中,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邏輯思辨能力,以及培養他們的批判精神,從而實現翻轉討論的教學任務。
3.2.3 以培養人文素養為任務的教學內容設計
第一,沉浸式藝術體驗教學內容設計?!俺两健币辉~用途非常廣泛,尤其在藝術欣賞領域,因為它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融入感和參與度。藝術欣賞中的沉浸式體驗,打破了對象和主體二元對立的關系,而呈現出一種高度融合、充滿互動和共鳴的欣賞境界,這種藝術欣賞是一種高峰體驗,可以給人非常好的審美享受。沉浸式教學的關鍵是營造沉浸氛圍,教師需要對藝術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圍繞作品的特點設計激活沉浸式氛圍的知識點,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運用了很多俄羅斯的民族元素,同時還具有柴可夫斯基強烈的個人風格,這些構成其作品風格的各種元素,要先設計成相應的知識點,在藝術體驗前講給學生,使學生在欣賞作品時,藝術作品的風格元素可以激活學生的體驗,從而實現沉浸式藝術體驗。
第二,參與式藝術體驗教學內容設計?!皡⑴c式”也可以叫“實踐式”,即學習者直接參與經典作品的角色扮演來體驗經典藝術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藝術欣賞教學中僵化的老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而將學生轉變為經典作品的解讀者,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學生需要更多地研究和揣摩作品,主動探究角色,這對他們理解作品幫助非常大。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參與度很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
第三,藝術的“品”和“鑒”。無論是“沉浸式”教學還是“參與式”教學,最后都需要進行品鑒,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詮釋、分析,或者談談欣賞感受等等,并作為課程評價的依據之一。
多元評價體系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評估一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首先,注重線上學習的伴隨式評價,包括課前預習測評、課堂實時檢測及課后學習資源的學習評價等,對于了解學情和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十分重要。其次,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線學習更注重也便于實現過程性評價,將其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可以改變傳統評價方式“一錘定音”的弊端。最后,注重個性化評價和他評價相結合。個性化評價是以每個評價對象的自身作為參照標準,進行對比評價,這種評價對于尊重學生自身的個性化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創新能力都非常有好處。他評價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評價,是互為主體的多角度評價方式。總之,多元評價體系從多角度、全方位覆蓋課程的全過程,實時監督和即時反饋,真正為課程教學的有序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保駕護航。
慕課使在線教育呈現出飛躍式的發展,給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帶來了新的方向。基于慕課的通識課程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等為依托,使教學不再拘泥于“課堂之內”,而是以“課堂”為中心的不斷延伸和拓展,打破了傳統教學的不可復制性,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及價值最大化。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代之以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的自主性模式,這不僅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教”,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學”,實現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基于此,慕課和通識教育的結合,是今天通識教育改革之路,也是通識教育面向未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