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玲,梅 瑩
(蘇州城市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04)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1],《意見》指出要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而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牛鼻子”[2],是教育對外開放內涵式建設的核心,更是對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和使用的關鍵,將直接影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近些年大力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生規模和辦學模式上都有了突破。隨著中外合作辦學進入提質增效、內涵式發展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逐漸認識到提升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師資建設的核心任務。
近年來,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加大引進優質外籍師資力度的同時,逐步建立自有師資的國際化培養機制,有效拓展應用型師資與外資企業國際合作平臺寬度,維護疫情期間外教線上教學機制穩定,保障國際化辦學質量,體現為以下三種情況:
①外引內培,拓寬本土教師國際化培養途徑。應用型本科高校除了加大引進優質外籍師資的同時,還依托中外合作辦學平臺,從本校教師中選拔外語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師擔任專業基礎課教師,并將部分自有教師有計劃、分批次地送到國外合作高校進行短期或長期進修交流,提升本土教師教學和科研的國際化水平,培養雙語教師[3]。
②取長補短,推進雙能型教師校企合作機制。雙能型教師指的是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師。為了提高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應用型本科高校聘用外資企業的優秀人才擔任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用型課程的指導教師,或者選拔本校青年師資利用假期進入外資企業學習進修,提升其行業應用實踐能力,加快自有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
③拓展疫情期間線上線下遠程聯合教學模式。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外教出入境受限,很多中外合作辦學外方課程的教學工作從線下轉為線上,遠程教學逐步成為應急情況下的新趨勢,這種形式在短時間內能彌補師資的短缺問題,也為今后拓展國際化課程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鑒。
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化師資隊伍包含了中外方專業教師以及項目管理人員。由于辦學體制、辦學水平以及文化差異等原因,我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國際化建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2016)對外國教育機構教師與中方教師的占比,以及外方教師擔負的專業課程與中方課程在數目和課時四個方面有“三分之一”的要求。為了完成四個“三分之一”的指標,中外合作辦學把外方教師引進數量作為首要任務,而忽視對外方教師隊伍的管理。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外方教師主要來源有外方院校派遣和全球師資招聘兩種。由于外方教師需要兼顧其所在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往往會壓縮在中方院校的上課時間,導致學生短期集中學習任務重、壓力大。而全球招聘的外方教師流動性大,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現階段,由于疫情的影響,外方教師的流動日益頻繁,加重了主辦方對外方師資的管理難度,不利于對外方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及評估。
中外合作辦學中方教師一般是從該專業中挑選的青年教師,在工作中正處于成長發展期,面臨著教學和職稱評定雙重壓力,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完成科研和教學任務上,而忽略了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外語作為語言載體的重要性。雖然不少中方教師有海外留學背景,外語也有一定的基礎,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他們還是傾向于使用母語來教授專業知識,忽略對學生在專業外語和文化學習方面的引導。
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發揮輻射帶領作用,通過融合和創新,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促進本土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中外方教師在生活習慣、教育經歷、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差異,部分外方教師教學任務重,人員流動大,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與中方教師在科研和教學領域進行深度交流和合作,無法有效吸收外方優質教育資源,難以實現中外師資的國際化資源整合。
應用型本科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人員多由學校外事人員和青年專業教師擔任,主要工作除了充分調動校內教務、學工、后勤等各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外,還需加強與合作院校的溝通和協調,共同完成項目申報、辦學運行、評估以及相關教學管理業務。許多管理人員的外語語言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無法及時應對外方教師文化沖突并主動給外方教師提供人文關懷,增加了外方教師的流動風險。
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國(境)外合作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外方師資、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措施,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和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如何最大化利用中外合作辦學平臺反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需要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管理:
外方教師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核心,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既要規范外教的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又要重視外教的生活,為他們創造安全舒適的環境,從而達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3.1.1重視外方教師崗前培訓環節
由于部分外籍教師對我國的文化、教育環境以及學校的背景、特點不了解,學校對其上崗前進行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應當組織相關培訓或者講座,讓外籍教師了解中國的國情和當地的文化,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及學生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因材施教,熟悉教學、辦公、生活和住宿環境,幫助外教快速融入教學工作及生活環境。
3.1.2 優化外方教師教學監督機制
制度是質量的保障手段之一,學校要對外方教師的教學工作建立監督機制。從教學目標制訂、教學過程實施、教學考核等方面制訂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可采取督導聽課、同行互評、教學中期檢查、學生評價等方式對外方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考評,外教網絡課程內容需要學校密切監督和跟蹤,確保日常教學高效、有序地進行,把控教學質量和思想意識形態工作。
3.1.3 強化對外方教師的人文關懷
學校應及時關注外方教師的文化訴求和精神訴求,關心他們的飲食起居,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定期組織參訪活動,增進外方教師對當地習俗和中國文化的理解,讓他們迅速融入學校環境,感受到人文關懷,讓外方教師對學校、對中國有較強的認同感。
3.2.1 創新聯合教學模式
學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積極推進中外教師聯合教學工作。學校可給外教配備一名相關專業的中方教師為課程助教,參與課堂教學。例如課前導入,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相關知識;課內聽課,學習和借鑒外教的教學方法;課后輔導,及時給學生答疑解惑,彌補學生無法面對面請教外教問題的不足。中方教師參與外方教師的課堂既能幫助學生消化專業知識,又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是進修學習的新途徑。
3.2.2 拓展科研合作渠道
學校應依托中外合作辦學平臺,以開展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和高質量對外交流為目標,積極拓展合作渠道,多樣化柔性引進高水平外教師資,創新科研合作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同步合作,促進中外教師國際科研項目的聯合申報。除此之外,還應定期開展教研教改活動,加強中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4],共同提高專業能力和科研水平。
中外合作辦學行政人員不僅是中外辦學主體聯系的紐帶,也是中外教師以及學生與外教溝通的橋梁,除了有較高的教學管理水平,還應具備對外合作辦學規劃頂層設計的能力,不斷拓寬國際視野和辦學格局。在現今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行政人員應堅持理論學習,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公關交際能力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加強自身政治素養的同時,提升業務管理水平,在具體的辦學過程中逐步建立一套既適合中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中外合作辦學管理理念。
學校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激勵管理體系[5]。制訂各院系國際化指標量化考核制度,將教師參與國際化教學活動等指標完成情況納入院系評價考核,鼓勵本校教師與外方教師、學者進行合作,積極申請國家、省市各級留學基金項目,對教學態度好、教學質量高、學生反饋好的教師,無論中方還是外方師資,都要提供晉升通道,進行績效考核和獎勵,讓教師獲得更高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從而調動中外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和教書育人的責任心。
建立和完善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專業化和國際化師資隊伍可以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水平,優化辦學環境,提升辦學層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不能急于求成,要穩扎穩打,充分憑借中外合作辦學平臺,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建立符合應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發展特點的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為培養應用型國際化人才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