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紅
英語閱讀是英語課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試教育”“教師C 位”和“知識技能高位”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缺席和情感缺失,[1]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及育人目標的達成。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2]77,三者在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均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提出,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評在育人過程中的不同功能,樹立“教—學—評”的整體育人觀念。[3]51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設計,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有利于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發揮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協同育人功能。
閱讀教學中還存在“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說學生寫”的“滿堂灌”現象,不少閱讀教學的“教”僅停留在傳授單詞、詞組、句型等語言知識的層面。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是教師不清楚“教什么”“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等問題。“教—學—評”的“教”主要體現為基于核心素養目標和內容載體而設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3]51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能促進教師按照核心素養目標制定教學目標及教學活動,依據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有意識地監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確保“教”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閱讀教學中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以及“學得如何”等問題往往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失。“教—學—評”的“學”主要體現為基于教師指導的、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的系列語言實踐活動。[3]51閱讀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活動中主動建構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探究語言背后所表達的意義,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在新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有效實現“學”的目標,最終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
評價缺失是閱讀教學的顯性問題。義教課標提出“教—學—評”的“評”主要發揮監控教與學過程和效果的作用,為促教、促學提供參考和依據。[3]51我們需要理清“評什么”以及“如何評”等問題。評價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只有在真實情境下運用某種或多種知識完成特定的任務,才能評估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4]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能有效實現“評”的目標。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是設計的第一環節,緊接著便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如果有評價設計,往往放在最后環節。本文采用威金斯“追求理解的設計”理念,對傳統的閱讀教學設計進行“翻轉”,對“教、學、評”進行了更為合理的邏輯排序。
第一步,設置預期學習目標。教師應結合課程標準分析單元主題范疇、語篇類型以及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設置預期學習結果。同時,教師還要思考閱讀教學完成后學生能夠達成哪些表現性目標與遷移目標,思考并解決哪些核心問題,掌握哪些核心知識與技能等。教師和學生一起向著特定的、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努力并達到目標,只有這樣,教與學的質量才能得到提高。[5]
第二步,選擇合適的評估證據。確定了閱讀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后,教師需要思考用什么樣的評估證據來證明學生已經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評估證據應包含閱讀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性表現”“表現性任務”等,既要包含對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以及文化知識(中外優秀文化的內涵以及文化背后的態度與價值觀)等的“理解性表現”,還要包括聚焦閱讀素養與核心素養發展的表現性任務。
第三步,計劃閱讀學習活動。在明確預期結果與評估證據后,教師需要設計閱讀學習活動。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主題、基于語篇設計層層遞進,融語言、思維、文化于一體的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和遷移創新類等活動。通過學習理解類活動,學生可以獲取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建立信息間的關聯,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通過應用實踐類活動,學生可以鞏固結構化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通過遷移創新類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分析語篇的文體特征及篇章結構、評價行為并闡述觀點和態度等,實現能力向素養的轉化。[3]50
本文以譯林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Online tours閱讀板塊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語篇為例,闡述閱讀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路徑。
語篇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載體。教師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教學中使用的語篇,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與學的活動。[6]譯林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Online tours屬于人與自我主題范疇,歸屬生活與學習主題群。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語篇展現了在線旅游的網頁,是非連續性文本。旅游向導Robin 以第一人稱介紹在線旅游網頁,展示如何通過點擊按鈕在8 小時內環游世界,并對“大蘋果”紐約的人文地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教材語篇是學生主要的閱讀素材,但教材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全部需要。作為設計師,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設計得好的部分,確保教材育人價值的最大化;要突破教材的制約,合理開發教材以外的閱讀素材資源。因此,教師要結合語篇的實際,整合相關的課外主題語篇或書籍進行補充與拓展。
結合單元目標,確定本課時的預期學習目標:①區分并理解網頁中有關在線旅行的事實性信息與非事實性信息,梳理并掌握與紐約四個主要名勝景點相關的人文地理知識;②概括網頁使用及城市介紹語篇的框架結構、文體特征及語言風格,模仿教材語篇,介紹另一在線旅游城市或景點;③理性分析語篇,多角度思考并闡述真實世界旅游與在線虛擬旅游的異同,辯證談論在線旅行以及8 小時環球旅行的優缺點;④通過課內外主題閱讀,對“tours”的內涵及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課時預期學習目標的設計基于教材語篇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以單元主題“tours”為主線,整合了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要求。目標①提升學生語言能力、跨文化意識以及學習能力;同時注重對學生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目標②要求學生模仿教材語篇介紹另一在線旅游城市或景點,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等關鍵能力。目標③促進學生辨析性思維能力的發展。目標④引導學生感悟語篇的主題意義,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
為了及時準確地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開展,教師需要設計與預期學習目標相一致的評估證據。評估證據應可觀、可測、可操作,既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評價,又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義教課標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各類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與合作者,自覺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3]53在生成性的課堂中,教師要持續關注學生的參與和投入情況,搜集學生學習是否發生的各類證據,并基于這些證據開展動態評價,同時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鼓勵、指導或建議,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率。[7]
結合預期學習結果,確定本課時的評估證據:①能找出文中有關在線旅行的事實性信息與非事實性信息;②能繪制一張思維導圖,梳理紐約四個主要名勝景點的關鍵信息;③能模仿教材語篇,介紹另一在線旅游城市或景點;④能辯證談論真實世界的旅游與在線虛擬旅游的異同及優缺點;⑤能闡述教材語篇及名著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中“tours”的深層含義。
以上評估證據與預期學習目標保持一致,能有效檢測預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評估證據①②屬于理解性任務,對應著預期學習目標①,學生需要理解事實性信息與非事實性信息的區別,才能找出相應的內容;需要理解、掌握紐約四個主要名勝景點的關鍵信息(相關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等),才能繪制出思維導圖。評估證據③④⑤屬于表現性任務,學生如能模仿教材語篇,介紹另一在線旅游城市或景點,分析、理解語篇,思考、談論真實世界旅游與在線虛擬旅游的異同及優缺點,闡述“tours”主題的深層內涵,便說明預期學習目標②③④均已達成。評估證據是預期學習目標達成的具體表現,學生也可以此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反饋與改進。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有效調控學習進程。[8]
在設計好預期學習目標與評估證據后,教師需要設計閱讀學習活動。義教課標提出了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3]3英語學習活動觀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念,即以活動為核心組織并實施英語教學。學習活動是促使學習目標落地的重要措施,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實際,結合預期學習目標與評估證據,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閱讀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閱讀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前一活動是后一活動的必要前提,后一活動是前一活動的邏輯必然,活動之間要相互關聯,難度要逐步上升,學習要真實發生。結合預期學習目標與評估證據,引導學生體驗“基于語篇→深入語篇→超越語篇”的閱讀學習活動(見圖1),活動的內容與學習目標及評價相統一。

圖1 閱讀學習活動
活動①②③是學習理解類活動,學生通過感知、梳理、概括、整合等活動獲得語篇中有關紐約人文地理的結構化知識,學習和運用相關的語言知識、技能與文化知識,探索知識背后的深層意義。活動④⑤是應用實踐類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基于已形成的結構化知識對紐約展開介紹,鞏固結構化知識,加深對語篇的理解,促進知識向能力轉變。活動⑥⑦是遷移創新類活動,學生需要對語篇進行批判性思考,評價真實世界旅游與虛擬在線旅游的異同及優缺點,在分享與教材主題相關的課外閱讀心得的同時,深刻認識和理解主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最終實現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英語閱讀是學生獲取英語語言知識與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英語閱讀教學要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的原則,基于學習目標選擇評估證據,將評價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并將評價結果運用到改進教與學的成效上;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做好學習管理,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最終形成樂學善學的學習品格;以語篇研讀為邏輯起點,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來組織和實施閱讀教學,確保閱讀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