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慶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門課程都是實現這一任務的載體。“課程”一詞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延伸出來的,它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動詞形式意指“奔跑”。如果我們將不同課程的設置和實施理解為意在共同促進學生在不同“跑道”上奔向成長,那么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對其成長目標的價值期待,即蘊含著“為什么奔跑”和“跑向哪里”的問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之“基”在于“立德”。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科教學習慣于從專業維度關注基本知識的“解惑”和基本技能的“授業”,而忽略了作為特定社會現實中的人,不僅需要有做事之“能”,更需要有立身之“基”。我們要跳出學科教學的單一視野,立足于從“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高度,錨定教學中“最基本的東西”,共同思考和破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課題,重視課程本身所內隱的豐富而生動的品德教育、思政教育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對于一線教師而言,要善于“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找準著力點,瞄準關鍵點,對準契合點,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
當然,課程思政不是要另起爐灶,也不是要取代各門課程,而是在立足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有機融合思政元素。比如我們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中,可以融入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在歷史學科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唯物史觀;在地理學科的教學中啟發學生理解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等。在情感激發層面,我們要在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精神塑造層面,我們要注重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民族精神和科學精神;在價值觀確立層面,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程思政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導向功能,這要求每個學科在落實學科任務的同時,還應該從學科育人的高度積極探索實質性介入學生生活的有效方式,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成長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真正觸及他們認知和實踐的隱性根源,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其思想意識、價值選擇、行為舉止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