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希剛 (江蘇省邳州市八義集初級中學 221300)
疏 嘉 (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221300)
筆者參與了2022年徐州中考數學第25題的命題和閱卷工作,該題不僅考查學生的數據分析素養,還滲透了中國文化,促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熱愛,貫徹落實教育部明確考試命題注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要求.2022年版課標將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表述為“三會”,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1].其中“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在初中階段的主要表現就包括數據觀念,徐州中考第25題正是反映我們教學要關注培養學生數據觀念的素養.通過總結徐州中考第25題命題前的打磨,以及對閱卷中考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分析,以期實現一線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據觀念,探尋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如圖1,下列裝在相同的透明密封盒內的古錢幣,其密封盒上分別標有古錢幣的尺寸及質量,例如:錢幣“文星高照”密封盒上所標“45.4× 2.8 mm,24.4 g”是指該枚古錢幣的直徑為 45.4 mm,厚度為2.8 mm,質量為24.4 g.已知這些古錢幣的材質相同.

圖1
根據圖中信息,解決下列問題.
(1)這5枚古錢幣,所標直徑的平均數是mm,所標厚度的眾數是mm,所標質量的中位數是g;
(2)由于古錢幣無法從密封盒內取出,為判斷密封盒上所標古錢幣的質量是否有錯,桐桐用電子秤測得每枚古錢幣與其密封盒的總質量如下:

名稱文星高照狀元及第鹿鶴同春順風大吉連中三元總質量/g58.758.155.254.355.8
請你應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判斷哪枚古錢幣所標的質量與實際質量差異較大,并計算該枚古錢幣的實際質量約為多少克.
(1)45.74,2.3,21.7.
(2)因為

名稱文星高照狀元及第鹿鶴同春順風大吉連中三元總質量/g58.758.155.254.355.8盒標質量/g24.424.013.020.021.7盒子質量/g34.334.142.234.334.1
所以“鹿鶴同春”密封盒質量異常,故“鹿鶴同春”所標質量與實際質量差異較大.
注:以其余4枚錢幣的某個密封盒作參考,估算“鹿鶴同春”的實際質量,扣1分.(55.2-34.3=20.9 g或55.2-34.1=21.1 g)
我們知道,數據有多種多樣,無論是哪種數據,它的來源與真實性是非常重要的.2021年徐州中考第8題也是研究古錢幣問題:
如圖2,一枚圓形古錢幣的中間是一個正方形孔,已知圓的直徑與正方形的對角線之比為3∶1,則圓的面積約為正方形面積的( ).

圖2
A.27倍 B.14倍 C.9倍 D.3倍
這是一道選擇題,考查了幾何面積計算,當時本原創題反響很大,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說明教師對這種蘊含中國文化的題目很感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以2022年再次以圓形古錢幣為背景,不僅考查學生數據觀念,而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命題教師正巧也酷愛收藏古錢幣,并且有典型的數據出現錯誤問題(圖3).

圖3
古錢幣放在相同的密封盒內,從鑒定專家給出的數據發現中間的古錢幣太輕,于是預測可能出現數據錯誤,所以就以此為背景,借助“曹沖稱象”的典故,測量數據,滲透統計思想.過程是:先通過測量各個古錢幣的毛重(包括盒子重量和古錢幣),再利用各個古錢幣的毛重減去各個古錢幣的盒標質量,計算各個密封盒質量,由于前提是“相同的密封盒”,所以很容易發現中間的古錢幣質量是否真的有誤,這樣就形成了統計的調查基本過程,為后續考查學生的數據觀念埋下了伏筆.
通過試做發現,學生很容易想到把密封盒砸開或是打開,所以問題前加上這樣一句話:“由于古錢幣無法從密封盒內取出,為判斷密封盒上所標古錢幣的質量是否有錯.”學生想到相同的密封盒其質量不會有誤,這樣明確了古錢幣的質量是有誤的,考生就有明確目標,需要收集數據,弄清各個古錢幣的毛重,再減去古錢幣盒標質量,通過計算得出密封盒質量,最后對這些數據進行考察,最終判斷中間的古錢幣出現錯誤.這個統計過程就是考生對這些數據不斷進行分析,最后判斷,解決問題,形成結論,最終求出古錢幣的質量.
讓學生計算該枚古錢幣的實際質量約為多少克,考查了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而學生可能會想得太多,利用一些物理知識或是其他的方法來求,與命題者的意圖不符.為解決這種情況發生,于是加上這樣的提示語:“請你應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判斷哪枚古錢幣所標的質量與實際質量差異較大,并計算該枚古錢幣的實際質量約為多少克.”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學生走彎路的可能性.古錢幣盒標質量出現問題,這是以真實的問題,形成了統計調查問題,出現問題就要通過測量,得出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對結果進行解釋,從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對數據的分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補充數據,不斷對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再收集再分析,最終解決問題,就像鮑建生教授對統計的基本過程用圖4的方式進行解讀,更具有說服力.

圖4
閱卷工作結束后,據統計:2022年徐州中考第25題共7分,均分為4.24分,難度系數0.6.在命題時考慮學生會出現的錯誤,在閱卷中發現不少,如有的考生沒有用統計的知識解決問題,有的考生對數據不會分析,有的考生對數據處理前后矛盾,具體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考生對數據過于敏感,看到數據感到無從下手,有恐慌之感.有的考生看到錢幣“文星高照”密封盒上所標“45.4×2.8 mm,24.4 g”,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對數據不會分析,更不知道其意義,這是丟分的主要原因.還有的學生出現簡單的計算錯誤,如由于小數點沒有對齊,在求平均數時出現錯誤.細節決定成敗,這些都是失分的最重要的原因.種種小細節說明,一道題往往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數學核心素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融合的.運算素養還需要加強培養,做題態度也要端正,不能出現字跡潦草且寫錯別字,如“鹿鶴同春”寫成“鹿春同行”,還有些學生漏掉單位,書寫不規范,語言沒有條理,等等.
考生沒有審清題意,題目規定是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進行規范答題,但學生讀題不仔細,直接利用相似知識點或是用物理知識來做題,最后發現解決不了問題.也許這些學生看到古錢幣的實際質量就想到物理學知識,這些恰恰說明學生統計觀念淡泊,看到一些數據,沒有用數據回答統計的問題,而是答非所問,所以命題人員規定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來答題是必要的.


通過本題研究,筆者建議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據觀念”時要注重以下幾點.
真實的數據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所以要注重數據來源于真實的問題情境.盡量讓學生參與數據測量的全過程,重視學生實驗,教師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去觀察、交流,并形成調查報告,這些過程就是真實的情境教學,這樣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不僅如此,問題呈現要注重學科的融合,2022徐州中考第25題除了培養學生數據分析的能力,還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平時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中國文化,注重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的熏陶.若平時對這方面進行培養,學生在考試時遇到類似古錢幣的傳統文化問題,就不會害怕,而會產生深厚的興趣.
數據蘊含著信息,我們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和所要研究的問題確定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從古錢幣問題可以發現,數據往往是有誤差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對數據進行分析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關鍵.在平時的教學中,課堂上要關注學生思考的深度.讓學生充分思考,多花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展示,不要只關注表面上的現象,讓學生深度分析數據,不能計算一種古錢幣的密封盒質量就開始計算“鹿鶴同春”的盒標質量,從而導致失分.因此,只有讓學生經歷深度分析數據,方可對數據進行解釋,將問題研究得更徹底、更深入.
徐州中考數學第25題是原創題,對考生來說很新鮮,這說明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數學教材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不能照搬生套教材的結構線索,而是要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去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從而讀懂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中詮釋教材所承載的課標精神.猶如海中的冰山,我們不能只看到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而要發現海平面下方冰山的根基[2].在平時教學中,如果教師經常創造性地改編教材,學生就不是對“古錢幣問題”感到陌生,而是積極迎接挑戰,因此,通過學生會看、會想、會表達,讓學生把自己的思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可以說給小伙伴聽,也可以說給老師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思維更活躍,思路更清楚,也就更能落實“數據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