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瓊
編者按
二月底閉幕的2023年市兩會,鮮明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成都現代化建設,彰顯發展的時代主題。本期“理論·一線”欄目特邀省市社科界專家學者,聚焦不同領域、行業,探索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饗讀者。
近年來,成都市積極推進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制造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堅定實施制造業強市戰略,穩步提升制造業占比,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建設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開啟了成都制造業建設的新篇章。新形勢下,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引領全面推進成都市制造業提檔升級,對增強成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瞄準高端化,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
制造業高端化不僅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成都“制造業強市”的基本要求。目前,成都市已構建起涵蓋38個大類、184個小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先進制造業城市發展指數位列全國第八,已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和航空航天、高端軟件等8個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為制造業強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高端化為引領,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是放大成都制造業現有優勢,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一要著力提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就是要占領行業技術“高地”,不斷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成都科技創新資源豐富,擁有高校65所,其中“雙一流”高校8所、居全國城市第四,聚集了國家級科研機構30余家,國家級創新平臺218個,要立足現有創新資源優勢,圍繞國際技術和產業創新前沿,找準成都制造與新技術、新產業的契合點,以創新賦能產業升級,形成轉換順暢、接續迭代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二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世界一流企業是培育全球價值鏈“鏈主”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要以提高企業質量和效益為目標,鼓勵關聯企業聯合重組,推進一體化經營,在重點行業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主導產品優勢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三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要立足成都實際,大力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加強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集群建設,推進產業積聚發展,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制造產業集群。
突出智能化,拓展制造業發展空間
智能化是制造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成都市積極順應制造業發展新趨勢,加快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形成了示范應用為牽引、智能軟硬件為核心、功能區協同配合為支撐的一體化發展格局。目前,成都智能制造核心裝備產業規模達380億元,全產業鏈規模突破1160億元,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6.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47.0%。2022年成都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2779.51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3.4%,占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比重達64.3%。著眼未來,如何搶抓智能化賦能制造業新機遇,加速“制造”向“智造”轉變,重塑成都市制造新優勢,是成都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要促進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目前,成都市在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領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制造優勢,應進一步深化工業互聯網的行業應用,推動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智能技術創新引領作用,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化設計、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為促進成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智慧引擎”。二要構建智能化轉型的支撐體系。全域謀劃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全面推進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智算中心、邊緣計算節點等建設,加快國家工業互聯網頂級節點建設應用,超前建設智慧能源設施,統籌推進“三網一智造”集成共享發展,為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三要前瞻布局“智造”產業。把握數字化變革的大趨勢,瞄準數字經濟“主賽道”“新賽道”,加快產業數字化進程,完善新賽道主動發現和前瞻遴選機制,在基因治療、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等領域搶占發展先機。
注重綠色化,增強制造業發展后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為制造業綠色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近年來,成都市積極順應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大力調整制造業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笆濉睍r期,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2%,煤品燃料消費比重累計下降4.5個百分點;2022年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64.5%、高于全國38.2個百分點,五年來,全市綠色低碳產業產值突破2500億元。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背景下,促進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構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競爭力,是成都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要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積極發展光伏、鋰電等綠色低碳優勢制造業和綠色金融、綠色認證等碳中和服務業,加快先進儲能、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綠色技術研發攻關和市場應用,實施節能降碳、科技賦能增效,推動傳統產業綠色提質發展。二要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推動落實工業企業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工作,實施新建和技改項目節能審查,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監測。通過綜合利用原料替代、過程消減和末端處理等手段,大力推進水泥、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減少碳排放。三要營造“碳中和+”場景。加快制定工業領域碳中和標準體系,加強企業、產品碳排放統計、核算、認證體系建設。推進“碳中和+生產”,實施綠色制造創新示范行動,推進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區綠色改造升級實現全覆蓋,加快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建設。打造綠色低碳標桿示范企業,帶動全行業、全產業鏈綠色化水平提升。
(作者系四川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