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工作未滿六年的高中語文教師。我所在的普高,學生就業方向較為特殊,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成績,因此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學習能力都較弱。入職幾年,自覺工作可謂盡力,教學效果就本校而言亦佳,但我對教學的深度不甚滿意。若考慮實際學情,僅滿足于知識的落實,則對學生思維發展與教師個人成長都并非益事;若在教學時設計思維梯度較高的任務,則學生對這些任務的參與度幾乎為零,畏難情緒與思維惰性十分明顯。
為了推進教學深度,我嘗試把高難度的任務拆解得更細,按難度層次逐級引導學生思考,但這樣比較消耗時間。而且哪怕前幾個層次完成度較好,一旦面臨最后的高階問題,學生還是呈放空狀態,前面的鋪墊與蓄勢大半無效。我也參考實踐了一些名師的課例,嘗試把任務設置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中,此舉有效但效果有限,學生一旦觸及情境的本質,意識到任務的真正所指,熱烈的課堂便轉向了靜默。如此,學生始終不愿努力挖掘自己深度思考的可能性,教學的深化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教師完成而非學生自主生成的。
想請教老師,身處層次較低的學校,如何真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日常課堂中實現深度教學?十分感謝!
(提問者:浙江溫州市溫州藝術學校 青年教師鄭舒藝)
鄭老師:
你好!
讀你的來信,我好像看到了多年前那個意氣風發、總在琢磨、不甘平庸的自己。我知道說這話有點自我托大,只為表達對你上下求索精神的敬佩之意。唯愿你在今后繼續葆有這種熱情,不斷加強學習,讓自己在職業、專業、事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讓更多學生因你熱情對待教育事業、專心致志鉆研業務而受益。
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思考,以及一些老師的體會,我談談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同時也希望我們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找平衡點。在幾個不同的著力點之間找到平衡,是一種需要終身學習的技能。一個教師要弄清如下著力點:學生要參加高考,藝術生還要參加專業考試,家長的期待,學校的要求,教師職業發展的需要,教師試圖進一步提升學生和自己的上進心,不同學生的學業水平、學習能力、個人稟賦、未來期許的差異。這些點看上去紛繁復雜,但我們不妨化繁為簡,那就是在高考和學生實際能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平常念叨的幾句話就是:立志考清北的學生,語文要考120-140分;立志考雙一流的學生,要考110-130分;立志考一本的學生,要考90-110分;立志考本科的學生,要考80-100分。這就是說,在學生能力及志向與教師努力方向及自我發揮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切合各方實際能力和需要的平衡點。找到這個平衡點的難度,可能絲毫不亞于體操冠軍的競技難度。
因材施教。你所面對的學生是需要多管齊下的藝術生,他們要兼顧文化課和專業課,語文只是其中一門。明乎此,你大可心態平和,設置與藝術相關的情境教學模式,讓教學活動更有趣、更出彩。當然,因材施教不是無原則降低教學標準,畢竟他們同樣要面對高考試卷,而且藝術生還能靠語文抬高分數。我們需要具備一種耐心——如果1000次不行,那就努力1001次;尋找更多更好的方法——高考語文特別注重陌生化情境設置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滲透,其他藝術與語文的融合,給你和你的藝術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現代文閱讀1-5題的文段,分別摘編自朱光潛《詩論》和錢鐘書《讀<拉奧孔>》,涉及雕塑《拉奧孔》、萊辛詩畫不同質理論、造型藝術與文字藝術的區別等,這就為你與學生探討美學、藝術、邏輯等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就我個人經歷來說,我特別喜歡把語文上成向其他領域拓展、輻射的跨界課。我在講王勃《滕王閣序》的時候,向音樂拓展——與學生一起欣賞兩個版本的《漁舟唱晚》;向歷史拓展——滕王李元嬰以及三處滕王閣、墨子故里滕州;向天文學、物理學拓展——本文以及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所體現出來的時間空間意識;向謎語拓展——挑燈夜看《牡丹亭》(猜本文一句:光照臨川之筆);向人名拓展——香港藝人周星馳之名,應該出自“俊采星馳”;向傳統詩歌的母題拓展——懷才不遇、黍離之悲……
教學相長。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我認同這句話:教師是指揮家兼第一小提琴手,學生是眾多樂手。這就意味著,上課就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演奏一支曲子,都是重要的參與者和音樂的演繹者、詮釋者。教師要努力發現學生的特長,抱持向學有專長的學生學習的謙和之心。我在組織學生讀書報告會的過程中,對這一點深有體會。有一位學生是《指環王》迷,那我就請這位學生做一個系列專題,講解這部史詩巨片;有一位學生研讀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頗有心得,那我就請她做分享;有一位學生看《肖申克的救贖》很多遍,那我就請他與同學做一次視聽享受;有一位學生研讀反烏托邦三部曲(奧威爾《1984》、扎米亞京《我們》、赫胥黎《美麗新世界》),那我就邀請他講解……教師不要擔心自己在學生面前露怯,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并不難堪,因為沒有人是全知全能者。在課程的預設性和生成性上,“我們習慣性地選擇課程的預設性而非生成性。這是一種操控思維、PUA行為模式在起主導作用。不難想象,具有這種思維、行為模式的教師,會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影響學生。而生成性課程則在智力發育、想象能力、行為模式等諸多方面勇于接受挑戰、積極應戰,師生雙方進入大腦風暴的境界,享受教學相長、互相成全的過程。因此,生成性意味著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獨立自主、精騖八極的靈動飄逸,而預設性意味著古板呆滯、照本宣科、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規行矩步”(蘇祖祥《以生成性培養創造力》)。課程預設性要有,但教師也不要太在意課堂任務的設置和完成,有時也不妨有一些生成性,多一點自由發揮,師生一起放飛自我。不要太看重教師主導性和引領性身份的設定,不要總是想著掌控課堂、掌控學生,給自己和學生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就像冉云飛說的那樣——“給你愛的人以自由”,因為“只有在自由的社會中,人才能有所思想和創造”(愛因斯坦)。
情境設置。你提到設置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表明你是一個善于學習、看重理論的教師,這很難得。新課程標準下的新高考特別看重陌生化情境的設置,各個學科概莫能外。我對此有如下看法:“如何面對陌生化場景設置,如何走出刷題得高分、面對實際問題卻束手無策的怪圈,如何理解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重要性,如何用綜合性眼光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如何體現學以致用原則的首要問題,也是教育如何轉型需要面對的迫切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學習到的知識、方法、能力,如果最終能夠轉換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陌生化環境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而千百遍刷題所形成的單一解題能力,只是百無一用的屠龍之技。從形成創新能力、創造意識的角度來說,面對陌生化場景不犯暈、不怯場是必須具備的情商要求,打破學科的門戶之見是面對復雜多變的未知世界時必須具有的一種姿態和方法。”(蘇祖祥《滾雪球:因應陌生化場景的閱讀方式》)
挑戰自我。看得出你是一個不滿足于已有成績、希望不斷挑戰自我的人,并進而希望學生不斷挑戰自我。這是難能可貴的進取心。我的建議是:挑戰自我最好遵循“低起點,慢節奏,緩坡度”以及螺旋式上升的原則;不冀望一蹴而就,不設置太大難度以免挫傷自己與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每有小得即予以鼓勵;深度教學是相對而言的,今日之我比昨日之我有進步,那就是可喜可賀之事。
培育職場人。教育目標的設定,應該是培育有一技之長和社會意識的公民。明乎此,語文教育應努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愿和能力,運用語言說明事理、表達意愿、亮明觀點的能力,養成理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以及尊重法治秩序的行為方式。因此,教師不必把教學目標設定為更高的目標,比如培養藝術家、科學家,因為達成這一目標更多依靠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身稟賦。
以上意見供你參考。愿你職業順遂,專業精深,事業有成!
(解答人:湖北仙桃中學??資深語文教師蘇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