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申長興
當前,新冠病毒感染防控進入新的階段,每個人都是自己身體健康的第一負責人,疫情肆虐,加上春寒料峭,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保暖等日常防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通過飲食進補以提高免疫力。
飲食進補大致可分為藥補和食補。
藥補最為常見的就是膏方,由中醫醫生通過“望聞問切”,針對不同體質的人進行診治,辨證氣血陰陽臟腑等虛證,運用君、臣、佐、使合理配伍,理法方藥因人而異,組方后的藥材經過浸泡,煎藥,收汁,再濃縮去渣后加入膠類、糖(糖尿病患者用木糖醇等)、黃酒等收膏而成。
膏方多適用于體質虛弱,需要防病強身的中老年人;或慢性疾病已經穩定,為增強體質、鞏固療效的人;或平時無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易疲勞、睡眠差、精力不佳的亞健康狀態者。膏方的優勢在于精準的“私人定制”,服用簡單,效果顯著。
藥補也可以根據自身體質,在中醫醫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不同的體質適當服用補益類的藥物,如久病氣虛者可服用黃芪、黨參、山藥、大棗等;血虛者可服用當歸、熟地黃、阿膠、白芍等;陰虛者可服用沙參、麥冬、黃精、百合等;陽虛畏寒者可服用鹿茸、蟲草、菟絲子等。
食補就是通過日常飲食的調護來改善體質,是我們最常見也是最容易達到的保健方式。民間一直流傳著“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諺語,這就是食補的最好注解。常見的食補方式大致有3種,一是運用那些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來進行食補,如羊肉、狗肉、韭菜、核桃仁、蝦、泥鰍等溫陽食物,可以起到通經散寒之效,適用于怕冷、手腳冰冷、體虛易感、大便稀薄的虛寒體質者;二是運用芝麻、木耳、松子、牛奶、兔肉、鴨、蜂蜜、燕窩、蛤蜊肉、山藥等滋陰食物,可以起到養陰降火之效,適用于潮熱盜汗、手腳心潮熱、口干、大便密結等陰虛內熱體質者;三是適時運用一些既是藥物又屬食物的食品來進行食補,我們常見的薏苡仁、大棗、百合、蓮子、桂圓、山藥、芝麻等,《紅樓夢》里提到的紅稻米粥和棗泥山藥糕就是此類的經典代表。當然,也可以應用藥物和食物的合理配伍來進行食補,經典的食補方較多,如當歸羊肉湯、蟲草鴨、黃芪烏骨雞、杞子蒸雞等,此類食補不但滋補身體,也是味覺上的享受。
飲食進補包含著傳統醫學“養生”和“治未病”之意,養生之道在于養,治未病之意在于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中醫辨證施治指導下,合理進行飲食進補,增強體質,提升機體抗病能力,使臟腑虛損狀態得以糾正,使陰陽平衡,阻遏外邪侵襲,從而達到延年益壽、防病治病目的。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補,要小心適得其反。諸如最近胃口很差,舌苔厚膩而進補者,可能出現煩躁不安、口腔潰瘍、腹脹便秘等內火癥狀;如極度虛弱時進行過度補益,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腹脹不通等“虛不受補”情況。尤其是一些腫瘤患者,過度應用保健品及營養品,可能會適得其反,引起腫瘤的進展和復發。還有一些人認為,越是貴的補藥越有效。其實,藥物無貴賤之分,只要應用適合自身體質的補益藥物,即使是最常見的甘草、陳皮等也有可能成為“靈丹妙藥”。總之,進補一定要在中醫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避免出現“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的情況。
(注:★為通訊作者)
基金項目名稱:上海市健康科普青年英才能力提升專項
基金項目編號:JKKPYC-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