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此前,華為公司一位高管的去世引發關注,網傳死因或許和28公里的跑步有關。于是,馬拉松與健康的話題又一次引發大量討論。近年來,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辦得火熱,為招攬更多人參與,有的甚至降低或不設報名門檻,與此同時,參賽人員受傷、猝死的報道屢見不鮮。專家表示,安全本是體育活動的最基本要求,人們應對當前的“馬拉松熱”有所反思。
公元前490年,波斯進擊古希臘,在雅典城東北的馬拉松海灣登陸。雅典軍奮勇應戰,打敗了波斯軍隊。為了把勝利的消息迅速告訴國人,古希臘派遣長跑優勝者菲迪皮得斯從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廣場(全程42.195公里)報信。他跑到目的地時激動地喊道“我們勝利了”,便倒地而亡,后被視為希臘的民族英雄。1896年舉行首屆奧運會時,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為紀念菲迪皮得斯,便將馬拉松正式納入比賽項目。目前,按照距離一般將馬拉松分為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四分馬拉松(10.5482公里)3種。
近十年來,我國萬人馬拉松賽事呈爆發式發展,從之前的無人問津,發展到今天的抽簽才能參加。中國田徑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達到1828場,年度參賽規模為423萬人次。對此,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康復系主任戴劍松表示,這和生活水平提高、大眾健身意識提升有很大關系。由于易開展,跑步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國人第一大運動項目。如今,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不少職場人士選擇通過跑步緩解壓力、對抗焦慮抑郁情緒,也是一大動機。一小部分跑者確實存在追風、趕時髦的心態加入馬拉松賽事中,但僅占很小比例,因為馬拉松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一般人完全達不到。
近年來,馬拉松賽事中猝死事件時有發生:2022年5月,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半程馬拉松比賽中,一名選手猝死;2017年11月,上海長寧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中,一名選手在距離終點150米處突然倒地猝死。每一例悲劇的發生都引發大眾對馬拉松的健康爭論。戴劍松表示,跑馬拉松是一項高強度、長距離的極限運動,有一定運動風險,但運動猝死是極小概率事件。若用絕對風險值衡量,每10萬人在整整一年的各種運動中,發生猝死的總概率是0.31人~2.1人。跑步帶來的健康好處更不能被否定。大量研究證實,跑步可以提升心肺功能,減脂、解壓,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此外,最新研究顯示,運動員的壽命遠遠長于普通人群,這說明長期訓練并沒對運動員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不能因為馬拉松比賽中偶爾發生猝死事件,就否定運動的價值。”
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不是人人都能跑,不適合也不推薦全民參與。戴劍松表示,想要跑馬拉松,須具備以下條件:1.有強大的心肺功能。如耐力不夠,靠走跑結合進行馬拉松的人,不能稱之為完成馬拉松。2.有較長時間的良好訓練。3.有良好的肌肉力量。很多跑者后半程出現關節、肌肉疼痛就和日常肌肉力量訓練不足有關。4.有正確心態,能按照自己的實力科學合理設定參賽目標。
相反,以下10類人不宜參加馬拉松比賽:1.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濕性心臟病患者;2.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3.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病患者;4.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5.哮喘、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6.糖尿病患者;7.體重明顯超標者;8.未經系統訓練者;9.年齡過大者;10.孕婦、賽前疲勞者、過度飲酒者等。
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和準備就貿然參加馬拉松比賽,極少數發生猝死,更常見是發生抽筋、“撞墻”(身體極度疲憊、邁不開腿)。一旦發生抽筋,一般來說后面的跑程會不斷抽筋,導致很多跑者只能降低配速,邊跑邊走、邊抽筋邊拉伸,痛苦不堪。“撞墻”與抽筋一樣,本質上也是跑力不夠的表現,到最后體力消耗殆盡、肌肉和神經嚴重疲勞。由于準備不充分,運動量大大超過身體承受能力,還會造成全身肌肉關節疼痛。經歷上述痛苦,跑馬拉松便成為了“受苦”,沒有一點美好的體驗。
“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戴劍松表示,想要安全跑馬,賽前要記住以下原則:
1.訓練達標。準備參加全程馬拉松的跑者,至少要系統準備1年以上,每個月跑量至少要達到180~200公里;半程馬拉松,至少要準備半年以上,每個月跑量至少要達到120~140公里。
2.規律體檢。馬拉松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致死性心律失常,其次是肥厚性心肌病等。在備賽馬拉松前要判斷自己的心臟能否承受,每年應規律體檢,做安靜心電圖、血壓等基礎檢查。如有條件,每年還要做1次運動平板測試,即運動負荷下的心電負荷試驗,可發現潛在心臟風險。今年,國內專家發布的《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測中國專家共識》指出,即便身體健康,年齡也不大,在進行劇烈運動前,都應進行必要的健康體檢。
3.良好的生活方式。除了跑步,還需良好的飲食、充足的睡眠、規律的生活等相互配合,讓身體保持活力。同時,平時應注重力量訓練,增強身體核心力量。
馬拉松比賽中也不能掉以輕心,須做好以下幾點:
1.把握心率“紅線”。如果只是把跑馬拉松當作一種體驗,并不追求成績,把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減去年齡)的65%~78%;平時訓練有素,有一定成績追求,按馬拉松配速跑的心率區間去跑,相當于最大心率的79%~84%;全程不建議心率超過最大心率的85%。
2.出現不適立即停止。如發生心慌、胸悶、惡心、嘔吐、失去空間方向感、產生幻覺等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尋求醫護人員幫助。
3.及時補水。跑馬拉松時,補給丟失的電解質和水非常重要。可以在前10公里喝白水,之后白水和運動飲料混合補給。每次補水200~300毫升,一口白水加一口運動飲料。比賽后程,適當吃點香蕉、糕點補充糖分,也可自備能量膠。
4.不要沖刺加速。馬拉松臨近終點時,平穩通過即可,不用沖刺加速。因為經過長時間奔跑,心臟已經承受較大負荷,突然加速容易讓心臟不堪負荷,導致意外的發生。
馬拉松比賽后,當天做好恢復,不僅能快速有效消除疲勞,減少各種跑后不適,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同時注意:1.跑步結束后,不要立馬進行拉伸,慢跑15~20分鐘,或步行30~60分鐘后再拉伸。2.盡早補糖補水,有助于糾正電解質紊亂,消除疲勞。3.跑步結束后45分鐘到1小時洗澡。冬季水溫不超過42℃,夏季水溫保持在37℃。洗澡時間不超過20分鐘。4.洗澡后用泡沫滾筒、按摩棒等工具按摩放松。5.保持充足睡眠。
總的來說,跑步是全民健身運動,但馬拉松不是全民健身運動。跑馬拉松不是趕時髦,無準備、無檢查絕不能跑,循序漸進地跑步才適合所有人。即便跑馬前準備充分也應慎重參加,這應成為跑者共識。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