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林
心力衰竭(又稱心衰)是各種類型心血管疾病晚期的臨床表現,是由于任何心肌結構或功能反常致使心房充盈或射血能力缺損,心肌排血量無法適應機體的要求,器官、組織血流灌注不夠,同時產生肺循環和(或)體循環系統淤血的癥狀。因為心肌的作用與泵類似,心力衰竭也被稱為“泵枯竭”,是一種很復雜的臨床綜合征。
近些年,我國由于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高,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日益增大,導致心力衰竭在老年群體中很常見。老年人通常患有多種疾病,本身心肌負荷就比較重,這會導致老年心衰患者的癥狀不突出、不典型,如果不及時加以識別,將有很大可能引發不良后果。
一般人出現心力衰竭,經常會出現活動后累、氣促,以及勞力性的嚴重呼吸窘迫,還有夜間入睡時突然的陣發性呼吸窘迫、喜睡高枕、端坐呼吸等典型表現;但由于各項生理功能的減退,加之其他疾病等因素,老年心衰的癥狀常不典型或無癥狀,但在某些誘因下則可進展為重度心力衰竭,會威脅生命。基于中國心衰中心建設項目中31356例住院心衰患者的調查顯示,3/4為≥60歲患者,≥80歲的高齡心衰患者占21.8%。老年心衰患者發生心衰加重和再入院的風險高,高齡是心衰患者預后差的危險因素。
所以,當老年人出現下列癥狀時,要警惕心衰的可能:(1)經常感到疲乏無力、行走困難,而不是像一般成年心衰患者那樣在活動時才出現明顯的氣短;(2)咳嗽,一些老年左心衰患者主要表現為干咳,平躺或夜間睡眠時加重,喜睡高枕,肺部也可聽到干濕啰音,常被誤診為肺部感染或氣管炎;(3)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腹痛等,到消化科就診容易被按一般的胃腸疾病處置,也會延誤診治;(4)水腫,老年右心衰患者以雙下肢水腫常見,但由于許多老年人即使沒有心血管疾病也常常會出現雙下肢的輕度水腫,因此容易被忽視,但長期臥床的老人出現右心衰后,水腫常先出現在腰骶部的“低凹”地帶,而非下肢水腫;(5)老年人不尋常的面、頸部大汗淋漓,也會是心衰表現;(6)尿量變化,一般主要表現為白天尿量減少而夜尿量加大,這是由于心衰時心臟排血量減少,夜間平臥時腎臟血流增加,導致夜尿增多;(7)精神神經癥狀,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過腦動脈硬化、腦梗塞、老年性慢性癡呆等,而心衰會加重缺血缺氧,造成原有的精神神經癥狀更加明顯,這些都會使醫生掌握病史困難,有時會誤以為原有的腦血管病加重,影響診斷及治療。
臨床檢查時,老年心衰患者的體征也常被其他一些疾病體征掩蓋、混淆,具體的體征特點有:(1)叩診時心濁音界比實際心臟要小;(2)無法按正常人的心尖搏動位置判斷心臟大小;(3)一般心衰人群的心率會明顯加快,老年人具有竇房結能力下降或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加之心臟傳導機制不良,所以心率可能不會加快,甚至會表現為心動過緩或異位心律;(4)有些老年人肺底部常有固定的濕啰音,可能由于肺淤血或慢性支氣管炎造成,若老年人出現較平時不同的呼吸困難,原來存在的肺部啰音增多范圍擴大,則很可能是心衰的表現。
臨床上,通常將心衰分為4個等級:I級——活動不受限制,平時活動身體不會產生強烈的氣促、乏力或心慌; Ⅱ級——活動輕度受限,休息時沒有癥狀,日常體力活動可引起氣促、疲乏或心悸;Ⅲ級——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時沒有癥狀,低于日常活動量也可引起氣促、疲乏或心悸;Ⅳ級——休息時也有癥狀,任何體力活動均會引起不適。
患者可通過6分鐘步行試驗來評估自己的運動耐力。6分鐘步行距離小于150米為重度心衰,150~450米為中度心衰,大于450米為輕度心衰。
目前,大部分心衰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緩解癥狀,從而顯著提高生活質量。一般臨床主張聯合應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強心藥等4類藥物來治療心衰。也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藥,但要注意多種藥物聯用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應,如黨參、人參、當歸等具有強心作用,與地高辛聯用時可影響其血藥濃度和心臟毒性;甘草可增強螺內酯的利尿作用;麻黃可減弱β受體阻滯劑作用等。不過,并非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對藥物治療有反應,這時候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一般來說,心衰患者都是有心臟基礎疾病的患者,這屬于心衰的內因;心衰還有一些外因,也是誘發心衰發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比如感染、勞累、飽餐、妊娠或分娩、藥物中毒、大量飲水、吃過多的鹽等。因此,為了避免心衰加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避免這些誘發因素,做到以下幾點:
1.預防感染
首先要防止各種病毒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平時要注重增強抵抗力,除適度體育鍛煉,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丙種球蛋白、轉化因子等。
2.飲食合理
不要食用過分油膩的食品,包括帶魚、蛋黃及其動物臟器和肥肉等;心力衰竭患者常有口渴的感覺,但過多攝入水分會加重心臟負擔,建議重度心衰患者的液體攝入量控制在每日1.5~2升;心衰急性發作伴有容量負擔過重的患者,要控制鈉的攝取量在每天2克以內。
3.注意休息,加強鍛煉
充分休息,切勿太過疲勞,存在睡眠障礙者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鎮靜藥和安眠藥;每星期至少進行2~3次、平均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但心衰癥狀未完全控制期間則應該限制包括有氧運動在內的體力活動。
4.心情愉悅
情緒方面要保持愉快而不過分興奮,若是動不動就和別人爭執、爭強好勝、易發怒等,都會造成病情惡化。
5.御寒保暖
要注意保暖,防止身體受涼,如果有發熱、貧血、甲亢等病癥,及早到醫院診治,做到早發現、早檢查、早確診,切勿諱疾忌醫。
6.自我監測
患者平時要做好自我監測,比如經常數脈搏:將右手食指、中指指端輕壓于左側腕部外側動脈搏動明顯處,數10秒鐘脈搏搏動的次數,將此數乘以6得到的數就是1分鐘的心率。平靜狀態下,脈搏超過100次/分叫心動過速;脈搏低于60次/分屬于心動過緩。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脈搏與心率并不對等。比如,房顫患者自測脈搏100次/分,實際心率可高達130次;早搏患者自測脈搏的時候往往很難識別,會誤以為自己的心率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