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璟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中醫認為其“主水、主藏精、主骨生髓、主生殖、主氣化”,可見其對維持人體健康的意義。而據最新的流行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慢性腎炎的發病率高達10%左右,慢性腎衰患者有100萬左右。如果慢性腎衰得不到控制,其最終結局便是尿毒癥。
慢性腎炎的臨床表現有四肢的水腫,血壓升高并伴有貧血,尿液檢測中可見尿蛋白、管型等。其中,蛋白尿是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病的臨床常見癥狀,患者常伴隨有渾身乏力、浮腫、腰酸腿軟等,這與中醫學的“精微不固”“精氣下泄”等表現類似,故雖然中醫沒有“蛋白尿”之說,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水腫”“腰痛”“虛勞”等范疇。其病機主要由風濕熱邪侵襲人體,傷及脾等臟器所形成。脾主運化水濕,如果脾氣虧虛,不能運化水濕,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四肢及面部浮腫等癥;脾氣不升,水谷精微下流,從膀胱而出,發為蛋白尿。故中醫對慢性腎病多從脾論治,具體辨證如下——
主要表現為腰酸、胸悶、腹脹,患者自覺小便不利、四肢水腫明顯、畏冷、神倦,常面色蒼白,脈沉弦,舌滑苔薄,并伴有大量的蛋白尿。治療上以健脾利濕行水為主,常用方劑是五皮飲合胃苓湯,旨在用白術、生姜、豬苓、蒼術、澤瀉,起到健脾滲濕的作用;用大腹皮、厚樸、陳皮行氣利水;用肉桂溫陽化濕;用桑白皮瀉肺消腫;甘草可調和諸藥,共奏健脾滲濕、行氣利水、溫陽化濕、瀉肺消腫之功。
患者水腫較輕,但腰酸疼痛、神疲乏力、頭暈耳鳴、食欲減退、腹瀉,舌淡苔薄,脈沉細,并伴有大量蛋白尿以及血漿蛋白低下癥狀。治療上以健脾益氣、溫腎利水為主,常用方劑為濟生腎氣湯,方中地黃滋補腎陰,肉桂、附子助命門之火以溫陽化氣,乃“陰中求陽”之意;山茱萸、山藥補肝益脾,化生精血;牛膝滋陰益腎;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并可防地黃之滋膩,丹皮清肝泄熱,車前子清熱利濕,此四藥補中寓瀉。諸藥共奏溫腎益氣,利水消腫之功。如果患者小便清長且量多,可以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以溫固下元。
患者面色晄白、四肢不溫、自覺怕冷,常感腰膝酸軟冷痛、下腹部冷痛,一般會在凌晨時感覺到腹痛嚴重,腹痛即瀉,瀉后即好,還會出現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的癥狀。治療上通常以健脾益氣、潛陽滋腎為主,常用實脾飲進行治療,方中運用干姜、附子、草果行溫運脾陽之功;用白術、茯苓、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和中,以治本;用大腹皮、木瓜、木香、厚樸理氣行水。若患者氣短聲弱,氣虛較甚,可加用黨參、黃芪健脾補氣;若患者小便短少,可加用桂枝、澤瀉、車前子,幫助膀胱化氣行水。
慢性腎炎患者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相應的中成藥進行治療,比如腎炎康復片、腎康寧膠囊、金水寶膠囊、黃葵膠囊等。已經出現腎功能損傷的患者,可以服用腎衰寧膠囊、尿毒清顆粒等進行治療。要注意的是,中藥不能夠立即減輕病痛,但是能對患者的體質進行調理,從根源解決疾病。所以患者要提高用藥的依從性,按醫生處方的劑量、療程堅持用藥。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要注意調整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養成健康規律的作息,減少熬夜;飲食以清淡為原則,減少高油、高鹽食物的攝入;不要過于勞累,不建議劇烈運動,但可以進行一些溫和的運動,如散步、快走、打太極拳和八段錦等,以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