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涉及全身的代謝性疾病,常常會導致人體骨量降低、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增加骨脆性。而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女性最常見的一種原發性疾病,一般發生在絕經后5~10年內,我國的發病率接近40%,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骨折、畸形等,其中慢性疼痛占比58%,以腰痛最為顯著。
68歲的張阿姨近期常感覺腰背部酸脹不適,做家務后腰痛更加嚴重,已經影響正常活動,懷疑是不是腰椎間盤突出,于是來到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張阿姨自述,往年身體一向不錯,近年來才發覺容易感到疲乏,尤其是久站、久坐后,腰部的疼痛感明顯。
江蘇省名中醫、骨傷科主任、主任中醫師謝林教授結合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結果,診斷其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醫診斷為骨痿(肝腎虧虛證)。腎藏精,謝林教授認為本病主要是由絕經后腎氣衰退所致,應該補腎壯骨,于是采用杜仲、續斷、懷牛膝、肉蓯蓉等中藥組成的湯劑補腎健骨,聯合骨吸收抑制劑予以治療,同時囑咐張阿姨在家多做一些腰背部鍛煉。1個月后,張阿姨的腰痛癥狀明顯緩解。
謝林教授介紹,女性絕經后由于卵巢內分泌功能失調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全身性的骨密度降低、骨丟失加速及骨組織微結構改變,從而加重女性絕經后患骨質疏松癥的風險。除了腰痛,肌肉乏力、全身無固定痛點骨痛、負重能力下降、活動后乏力加重等也是骨質疏松癥的信號,應引起重視。骨質疏松癥患者易在輕微活動、創傷、彎腰、負重、擠壓或摔倒后發生骨折,駝背和胸廓畸形的患者還常伴有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并發癥,當出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針對骨質疏松癥患者,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一直以來都遵循個體化原則,根據患者的年齡、骨密度、骨折風險和其他因素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并結合患者的病程進行監測和治療方案的動態調整。科室研發的特色院內制劑抗骨增生膏,由花椒、蒼術、獨活、 桂枝、防風、紅花等中藥組成,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強筋健骨的作用。
嚴重缺乏鈣和維生素D會顯著增加骨折發病率,通過合理攝入鈣和維生素D可有效防治骨質疏松,但攝入量也不宜過多。美國醫學研究所委員會建議,女性絕經后每日鈣攝入量為1000~2000mg,50~70歲的女性每日維生素D攝入量為600 IU,70歲以上女性每日維生素D攝入量為800 IU。另外,女性到更年期后,提高蛋白質的攝入,通過鍶、鎂、維生素K補充劑、植物雌激素等其他補充劑的攝入,也是防治骨質疏松的途徑。同時應養成戒煙、限制飲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