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聰
我們要怎么知道自己腸道里有沒有長那些不該長的東西,出現了什么樣的病變?要知道,大多數大腸息肉這類疾病甚至發展到大腸癌也不會有明顯的癥狀,要想及時發現病變只能借助腸鏡檢查來發現它們。但是,很多患者對腸鏡檢查心存恐懼而拒絕,導致病情被延誤,錯過治療時機。腸鏡檢查真的那么可怕?首先,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相關疾病的重要手段,對懷疑有大腸疾病的所有患者均應進行腸鏡檢查,除非存在禁忌癥;即使沒有不適癥狀(如便秘、腹瀉、便血、消瘦等),40歲以后都應該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原因很簡單——很多大腸疾病在早期沒有癥狀。
其次,腸鏡檢查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受。腸鏡外觀就像一根頭端安裝有高清攝像頭的軟管,軟管表面十分光滑。腸鏡的內部構造非常精細復雜,內部有多條細小的通道,醫生可以通過這些通道往腸腔里面送氣送水,還可以吸除多余的氣體和液體,也可以通過這些通道放入配套的器械,以便在檢查過程中進行活檢或微創治療。通俗來講,腸鏡檢查就是通過人體的肛門進行插管,使軟管分別經過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最后到達回盲部或末端小腸。腸鏡檢查的時間大約為20分鐘,但每個人的腸道走形彎曲程度不同,操作難度也不同,具體時間差異較大?,F在的腸鏡檢查一般都在麻醉下實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無痛腸鏡”。隨著麻醉方式越來越成熟,風險極低。檢查前,麻醉醫生會先評估麻醉風險。在檢查過程當中,患者幾乎沒有痛苦,就像打了個盹睡了一覺,就完成了。
第三,CT檢查或大便隱血和血清腫瘤標記物檢測不能代替腸鏡檢查。這是因為,人的腸道是空腔器官,CT對大腸的檢查價值有限,特別是對早期病變。腸鏡檢查可以細致觀察大腸病變(如糜爛、潰瘍和腫瘤等)的具體形態,同時還可以進行活檢,為后續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大便隱血和血清腫瘤標記物檢測雖然也可以提示存在大腸病變的可能,但具體的病變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病變范圍以及活檢仍需腸鏡才能實現,此時腸鏡檢查不可替代。
腸鏡檢查前,我們先要在醫療機構進行腸鏡預約,檢查當天一定要有家人陪同。干凈清潔的腸道對完成高質量的腸鏡檢查至關重要,所以在檢查前2天,要注意飲食種類,少吃高纖維蔬菜和難消化的食物,避免獼猴桃、火龍果和百香果等帶籽的水果。絕大部分人在腸鏡檢查前要口服大約2000毫升的瀉藥,不同的醫療機構口服的洗腸藥種類和總量可能不同,在腸鏡預約時醫務人員會詳細告知。
腸鏡檢查結束后2~3小時,若沒有特殊不適即可進食易消化食物。若有腹痛、腹脹、發熱等情況,可及時咨詢醫務人員進行評估,并做相應處理。對進行腸鏡下手術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等)的患者,需遵從醫務人員的建議,大多數需繼續住院觀察。
腸鏡檢查的間隔時間因每個人的基礎疾病和自身預期不同,一般來說每隔幾年復查一次是必要的,若有病情變化則需及時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