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林
免疫學檢驗是指在免疫學、細胞或分子生物學等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利用醫學儀器對人體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進行定性、定量的檢測。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以產生保護、抵御作用,對人體有著諸多好處,如抗感染、抗細菌病毒侵襲、抗腫瘤,以起到維持機體生理機能的平衡和穩定。
在臨床免疫學檢驗中,最常見且應用頻率較高的檢測項目包括:體液免疫檢測、細胞免疫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測、自身抗體檢測以及感染免疫檢測5種,而移植免疫學檢測的應用則相對較少。
體液免疫檢測是對IgG、IgA、IgM、IgE等免疫球蛋白,血清補體C3、C4、CH50以及血清B因子的測定。該項檢查能夠反映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狀態,能對感染性疾病、免疫增值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進行鑒別診斷;血清補體的測定能夠用于鑒別診斷急性炎癥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腎小球腎炎等疾病。
細胞免疫檢測主要是對包括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粒細胞、前體細胞等多種細胞的測定。
腫瘤標志物檢測主要包括對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組織多肽抗原、糖類抗原、激素類及酶類等標志物的測定,該項檢查能夠用于臨床中各種良惡性腫瘤疾病的診斷以及對臨床療效、預后效果、疾病復發的評估。
自身抗體檢測主要是對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組織細胞及其他抗體的測定,該項檢查是用于對風濕免疫性疾病、炎癥性疾病、甲狀腺疾病、肝炎等疾病的診斷方法。
感染免疫檢測包括細菌或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艾滋梅毒抗體的測定,可用于對乙型腦炎病毒、輪狀病毒、結核桿菌、幽門螺旋桿菌、弓形蟲、TORCH、艾滋、梅毒等病毒、微生物、寄生蟲的感染檢測。
移植免疫學檢測則是病人在接受移植前與移植后的免疫檢測,能夠有助于臨床醫師根據結果采取預防及控制手段以避免移植物發生排斥反應。
目前,免疫學檢驗的常用技術包括以下幾種:
1.免疫熒光技術。主要利用熒光標記過的抗體/抗原,檢測組織、細胞、血清中相應的抗體/抗原的方法。根據熒光標記時使用的方式不同,可分為直接法、間接法、補體法及雙重免疫熒光法4種,其中直接法與間接法是常用的兩種方法。直接免疫熒光法通過將標記的特異性抗體直接與相應抗原相結合,在完成染色、水洗、干燥、封片等工序后即可鏡檢,具有操作簡單、耗時短、特異性高的優點,也存在敏感性較差、不能檢查抗體等缺點;而間接免疫熒光法則是熒光素標記抗球蛋白抗體,另取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后再與抗球蛋白抗體發生反應,同樣在水洗、干燥、封片等工序后鏡檢,從而得出抗原/抗體,具有操作簡單迅速、熒光效率高、對比鮮明、保持生物學活性及免疫活性的優點。
2.放射免疫技術。放射免疫技術是利用放射線同素標記抗體/抗原后,與相應的抗體/抗原相結合,最后通過對結合物的定量測定得出檢測結果,屬于目前檢測靈敏度最高的一種檢測技術。具有方法簡單、適用范圍廣、同位素與標記物結合效果好、標本用量少等優點,但同位素因對人體的損傷、放射線輻射及污染問題、穩定性易受影響等缺點,限制了該技術的使用。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現階段免疫學檢測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通過二抗標記上酶,將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與酶底物的作用結合,根據顯色顏色變化得出檢測結果。
總之,免疫學檢驗可根據疾病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檢查項目,是醫學臨床中用于鑒別診斷病人所患疾病的常用檢驗方式,同時能夠準確了解病人的機體免疫狀況,有助于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