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徐鳳
股骨頸骨折是指發生于股骨頭與股骨基底部之間的骨折,多發生于中老年,治療中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風險。隨著人口老齡化,股骨頸骨折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加強對股骨頸骨折的預防、治療、護理等相關知識的科普,以期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該疾病,早做防范,提高生活質量。
股骨頸骨折最常見的人群是老年患者,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尤其是對高齡老年患者來說,可能就意味著死亡,因此也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下降,可能存在視物不清、腿腳不靈便、肌肉力量及協調功能下降、反應遲鈍等情況,容易發生摔倒,摔倒時也不能快速做出反應,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就可能發生股骨頸骨折;另一方面,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骨質量下降,一旦摔倒,身體扭轉倒地或其他間接暴力因素,導致髖部的外傷就可能發生股骨頸骨折。甚至在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老年人都可能發生骨折。
中老年患者若出現股骨頸骨折,傷后感髖部疼痛,移動患肢時疼痛更為明顯;內收型骨折患者可有患肢縮短,出現外旋畸形;再就是下肢活動受限,不能站立與行走。一些外展嵌插型骨折患者在傷后雖然可以行走,但數日后髖部疼痛逐漸加重,活動后更疼,直至完全無法行走,對這種“隱匿性”的骨折更要警惕。
目前針對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非手術治療適用于年齡較大,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手術治療包括:①閉合復位內固定,對所有類型股骨頸骨折患者均適用;②切開復位內固定,適用于手法復位失敗,或固定不可靠者;③人工關節置換術,對65歲以上的股骨頭下骨折患者,合并股骨頭壞死或者骨關節炎者,可采用人工股骨頭或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
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
1.股骨頸骨折不愈合。股骨頸骨折發生后,引起局部血液系統中斷,缺少血液營養,從而導致骨折端硬化和骨折不愈合的情況。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后,容易引起股骨頭部位的供血系統中斷,導致股骨頭部位的血管出現損傷、閉塞的情況,后期容易導致股骨頭部位的血運障礙,引起股骨頭部位的骨質缺血、壞死。
3.下肢靜脈血栓。股骨頭骨折后,患者長期臥床、坐立不動,引起下肢肌肉萎縮,導致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中凝固,從而出現下肢靜脈血栓。
針對非手術治療的護理措施有:
1.盡可能不搬運患者,若有必要,則在搬運過程中平托患者患肢及髖關節,避免骨折端移位或者關節脫位情況發生。
2.臥床期間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嚴禁側臥,不可使患肢內收,不可做交叉盤腿等動作,避免骨折部位移位。
3.幫助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和足趾屈伸、旋轉運動,以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同時要指導患者進行雙上肢及健側下肢全范圍關節活動和功能鍛煉。
針對手術治療患者的護理要點有:
1.內固定術后臥床期間患肢禁止內收。若骨折部位復位效果較好,則按照醫囑指導患者進行坐起和扶拐杖下床活動訓練,逐漸增加負重量。
2.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一般采取外展中立位。在麻醉清醒后即可開展肌力訓練,之后逐漸開展髖關節外展、膝關節和髖關節屈伸、抬臀、直腿抬高等運動。做好病情觀察,積極預防關節脫位、關節感染、假體松動、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