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艷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日本在設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經濟和制造業在二戰后逐漸恢復發展起來。作為“脫亞入歐”的國家,日本起初的設計主要以效仿西方為主,但后來,日本與西方的設計保持密切關系的同時開始探索一條適合自己民族的設計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田中一光就是其中的一位。田中先生運用現代的幾何形式設計出的海報極具當代性,符合當時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時人們的審美趣味。同時海報的主題大多來源于本土文化,比如浮世繪、日本能劇等,田中先生的海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東方特有的藝術審美,成為了日本海報設計的典范之一。
田中一光是日本著名的平面設計師,他1930年出生于日本奈良,他從小對電影、歌舞劇有極大的熱愛,十幾歲的時候自己制作過電影海報,這為他在以后在戲劇海報設計上奠定了基礎。十六歲的時候他考上京都市立美術專科學校圖案專業。
1950年從京都美專畢業以后,進入大阪鐘淵紡織株式會社工作,在圖案科的設計室從事紡織設計,這里以生產供發達國家使用的高級絲綢為主,所以設計師必須了解歐美的生活方式,對于田中一光來講,這如同撞進一個新天地,是吸收新知的絕佳機會。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使得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由于社會動蕩,田中一光被迫離開了大阪鐘淵紡織株式會社,之后便被大阪櫻橋的產經新聞社錄用,在產經新聞社階段,那時候戰后復興的文化活動幾乎都由報社主辦,所以田中一光能夠在報社中接觸到能劇、插花、展覽、舞蹈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也加深了田中一光對于日本傳統文化的一些認識。
1957年田中一光來到東京,在東京的這段時間,他的風格得到了巨大的轉變,他的設計變得更加客觀且切入主題了。這一時期他和不同身份的人進行交往,在設計方面大有進步。
六十年代是日本平面設計的黃金時期,而拉開這一序幕的是東京召開的世界設計大會,這一年還成立了擁有全新設計理念的集團——日本設計中心。1968年田中先生的工作開始逐漸轉向編輯設計和書籍設計,雖然不像海報設計和商標設計那樣引人注目,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支撐日本設計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對于這一基礎性工作體系的構建,田中先生以他的辛勤勞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
七十年代“西武劇場”建立,他接受邀請負責劇場的平面設計,對于從小就喜歡話劇的他來說,這正是他的興趣所在,1980年是田中一光一生中極為難忘的一年,這一年他獲得了“文部大臣新人獎—藝術類獎”,但是母親去世的悲痛掩蓋了喜悅。八十年代田中一光參加了許多海外活動,向海外介紹日本發展。
田中一光先生的設計實踐經歷完整地反映了日本二戰后的設計發展方向與目的,他將現代平面中幾何語言與日本民族文化進行糅合創新,確立了日本平面設計嶄新的方向。
五六十年代是田中一光在設計領域剛剛起步的階段,早期他創作的成熟的海報數量還是比較少,真正的海報作品創作是從他23歲那年創作的《正規管弦樂團卡納羅海報》(圖3-1)開始,這張海報畫面基本由文字構成塊面,每個文字都有四邊形的塊組成,中間是隨意剪貼的波浪圖形,給人一種自由隨機的感覺,這幅作品在1954年的時候獲得了東京藝術指導俱樂部(ADC)銅獎。幾年后ADC 年鑒的第一卷出版發行,這幅海報也被收錄其中。

圖3-1 正規管弦樂隊卡納羅海報(1953)
從1954年開始,田中一光在產經新聞社就負責《產經觀世能》海報近半個世紀,這張海報是第五回產經觀世能海報(圖3-2),從這張海報上可以明確地看出幾何分割的特點,背景采用了塊面進行分割,從而形成了一個個小的方形構成,人物刻畫方面采用了一張能劇的臉,但并不是對于整張臉的描繪,而是提取出主要元素進行簡練表達,田中一光運用表演藝術主題的作品,賦予海報設計新面貌。1966年創作出的第十三回產經觀能的海報,運用團扇這一幾何元素來表現,團扇在日本能劇表演中屬于不可缺少的道具。田中先生提取出傳統文化中的視覺幾何語言,在里面嵌入能劇服裝中經常見到的水波、蝴蝶等紋樣,這種手法既表現出了能劇這一主題,同時又很好契合了日本設計中的留白。

圖3-2 第五回產經觀世能海報(1958)
在六十年代之前,我們從田中一光的海報中基本可以看到初步幾何形態的變化,但這種幾何形態的構成還不算成熟,初期多運用一些從別處收集的文字進行排列,但這些排列的背后看到了點線面的構成關系,并且他還多用一些直線與曲線之間的對比來表現抽象的主題。由于個人的喜愛以及對日本民族文化尊重的雙重前提下,田中一光開始以日本能劇等一些表演藝術作為設計的主題。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這段時間內,田中一光不同時期的能劇海報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總體而言都是以高度概括化的人物五官來體現,畫面中體現出強烈的幾何感與現代感,以及多運用一些能劇代表性的元素進行設計,比如:水波紋、蝴蝶紋樣等。
在七八十年代,田中一光將幾何美學發揮到極致,在這段時期大部分作品中都體現出強烈的幾何造型。在這其間,田中一光進入西武劇場擔任設計總監,給他的創作帶來了更多的靈感與源泉,而不僅僅停留在一些戲劇的海報設計上,此外對于一些標志、書籍設計領域都有所涉獵。
1981年田中一光創作的《日本舞蹈》(圖3-3)海報,平面以豎4橫3等分出12個方格,然后再取對角線形成三角形,田中一光在方形、三角、圓這些最基本的造型元素中進行變化與探索。以女性臉作為視覺設計的表現對象,畫面設計采用了平面構成主義的表現形式,點睛之處在于田中一光在處理時將舞者眼部和嘴的位置有所重疊而不是單純的基本形,所以才會覺得它這么傳神。大部分人對于女性的形象都是以溫婉、柔和的曲線特性,但田中一光打破傳統與常規,運用直線與幾何來表現歌舞伎,這種幾何形狀的組合效果所呈現的視覺形象表現要遠遠大于單個圖形所產生的視覺沖擊,因為人們對于圖形的想象是自發的,潛意識的,田中一光通過對人物形象的高度提煉與概括,減少了設計所帶來的復雜感,讓觀者有更多的自我發揮的想象空間。

圖3-3 日本舞蹈
1986年設計的海報JAPAN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作品中鹿的形象直接來自琳派祖師爺宗達的《平家納經》的扉頁插圖,在保持琳派所特有的曲線的同時,對形態進行極度單純化的處理,集中表現了先生“任何物體都能被圓等分”的設計理念。這個形象也成為了琳派現代版的經典。
七八十年代田中一光設計的海報將一些具體的形象概括為圓形、三角以及方形,高度提煉物象的主要特征,進行大膽的抽象凝練。如在《日本舞蹈》中只保留歌舞伎的臉部特征,JAPAN中以鹿肢體語言進行幾何化處理。在這一時期,田中一光創作的題材豐富多樣,都與日本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從日本能劇的神秘到歌舞伎的溫婉再到琳派美學的優雅,從內而外,由淺入深地展現出日本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流露著日本美學的精髓。
九十年代初期田中一光為日本和服德國展和日本染織新人展設計了兩張海報。這兩張海報都是以和服為元素進行幾何化,在里面嵌入文字。京都是古日本文化的象征,和服又是以華麗著稱的日本傳統服裝的代表,在海報中加入和服能夠看出田中一光對大和民族深深的喜愛。 同年田中一光為寫樂誕辰200周年創作的海報《寫樂200年》,畫面中除了眼睛和眉毛保留了寫樂原作以外,其他部分全部運用了正圓作幾何化處理。執著于日本獨特平面性的同時,用九個正圓形色塊重新構成了畫面。
九十年代,田中一光的海報作品中幾何元素更加突出和強烈,除了一些平面的色塊構成之外,還添加了一些立體的色彩在其中,高度抽象凝練物象的特征,進而簡化變形,再與歌舞伎、浮世繪等元素融合創新,田中一光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向全世界展現日本文化的精髓與魅力。
田中一光善于從自身民族傳統中挖掘具有現代意義的藝術手法和精神,他具有強烈的自省精神,在現代化的生活中,他用批判的眼光審視著當代的美學,他的藝術傳統卻秉持強烈的延續性,這種延續性造就了一代代日本藝術設計家的創作活力,而這種活力歸根結底來自自身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他的海報作品具有前沿性,從這些富有當代精神和傳統意味的作品中折射出的是他根于傳統的勇氣和對時代的開拓精神,無論時代怎么變遷,我們都需要回過頭來看,這不是落伍,而是一種有力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