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
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江西瑞金大柏地成功伏擊了國民黨軍第十五旅兩個團,后來此戰被稱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1929年1月上旬,紅四軍前委在柏露村召開聯席會議,傳達中共六大決議,討論當前形勢、如何粉碎第三次“會剿”和解決經濟困難等問題。
會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有人主張利用井岡山的有利地形,據險死守,逼退敵人,以免根據地群眾遭到摧殘。有人強調敵人力量強大,而根據地經濟困難嚴重,主張轉移到外線去。
會議決定分兵,由彭德懷、滕代遠率軍駐守井岡山;由朱德、毛澤東率紅四軍主力下山,轉到敵人后面打擊敵人,取“圍魏救趙”之策,以迫使包圍井岡山的敵人撤退。
1月14日凌晨,朱德、毛澤東率領3600余名將士由茨坪飛速下山。為了出敵不意,他們不走大路,而走只有當地采藥人才知道的小徑。沿途到處是嶙峋怪石、峭壁和深淵,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入萬丈深淵。
這3600余人雖然衣衫襤褸,但都久經沙場,意志堅強。在行進中,他們時而攀懸崖,時而用繩索縋下峭壁,悄無聲息且行動敏捷。他們每人只帶了一個飯團,一天中就著山泉水分兩次吃完。到天擦黑時,他們終于到達一個墟鎮——大汾,這里在國民黨軍的封鎖線外。
紅軍順利占領大汾后休整了一晚,第二天便繼續南下。1月22日,紅軍占領大庾縣城,隨即在縣城附近開展群眾工作。
關于紅軍主力下山的消息,國民黨湘贛“會剿”軍代總指揮何鍵16日就知道了。他急電蔣介石,報告了準備用兩個旅“追剿”紅軍主力,并用四個旅分三路繼續“進剿”井岡山的部署。
由于何鍵來了這么一手,井岡山之圍并未能解。何鍵用來“追剿”紅四軍主力的兩個旅是李文彬部和劉士毅部,其中,李文彬應該說是紅軍的老對手了,他的部隊戰斗力較強。
此時,紅軍主力已進入無根據地依托、無群眾支持的區域,很快遭到了追兵的襲擊。1月24日,國民黨軍李文彬部進攻大庾,由于紅軍事先沒有得到敵人進攻的情報,兵力未能集中,倉促迎戰,遭到失利。
紅軍部隊從大庾撤下來后,已是行不成行,列不成列。毛澤東的警衛員找不到毛澤東,毛澤東也找不到朱德。從這時起直到2月9日,是紅四軍被國民黨軍緊追不舍、得不到休整和補充的困難時期。
由于在大庾時前委已經確定,一旦有緊急情況,紅軍部隊就到廣東省南雄東北面的烏逕集合。于是,被打散的隊伍便向烏逕前進,當晚,部隊就在烏逕、大塘鋪一帶宿營。
1929年1月24日夜,當地地下黨到前委報告,敵人追兵逼近。朱德回憶:“到了烏逕,天也要黑了,都很疲倦了,就講講話,開開會,就都在平壩子上露營了。可是,當時敵人卻來了,正在晚上9點鐘,我們絲毫不曉得,還以為敵人也十分疲乏,休息整理,準備進攻。就在這時,這里地方黨支部派出去的偵探把這消息帶來了。我們即刻驚起,出發,連號都沒吹。是冬天露營,所以說走就走了。這一次紅軍的命運是極端危險的了。如果沒有地方黨的支部,那一下就會被敵人搞垮了。”
顯然,這是紅軍下井岡山后遇到的最大危機。事后,毛澤東多次談到這件事,說是一個地方黨支部、一個人、一封信救了我們黨,救了整個紅軍。
紅軍部隊隨即離開烏逕,向江西全南、龍南、定南地區轉移。由于江西全南、龍南、定南地區土圍子、地主武裝不斷襲擊紅軍,部隊行動極其困難。朱德、毛澤東命令部隊以營為單位,輪流阻擊敵人,掩護大隊晝夜兼程向有地方黨組織活動的尋烏地區前進。
1月底,部隊在尋烏圳下宿營,第二天凌晨出發向項山前進。沒過多久,國民黨軍就追了過來,敵人很快從中間把紅軍隊伍插斷,把軍部包圍了。
乘著黎明的朦朧,毛澤東從后門,陳毅、譚震林、江華等從前門突圍出去。朱德帶領5名沖鋒槍手突圍,被敵人追擊。沖鋒槍在當時還是新式武器,敵人看到有拿沖鋒槍的,認定里面準有大官,便緊追不舍。朱德命令分散突圍,終于帶領一名戰士脫離險境,但他的夫人伍若蘭卻不幸被俘,后來在贛州被國民黨殺害。
對于從井岡山下來這一段時間的行動,毛澤東在3月20日為紅四軍前委給中共中央寫的報告中說:“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追兵五團緊跟在后,反動民團助長聲威,是為我軍最困難的時候。”當時的前委秘書江華將其稱為“兵敗如山倒”。
2月3日,毛澤東在項山羅福嶂主持召開前委會議。此時,井岡山已經失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突圍。回井岡山暫時已無可能,毛澤東提出,向瑞金、興國一帶轉移,因為據悉那里有黨組織和游擊隊。由于部隊幾次被打散,會議還決定改變部隊建制,編為三個縱隊。
哪知會議剛開完,就接到當地黨組織的報告,敵人準備合圍羅福嶂,部隊這一改編方案來不及實行,紅軍就又被迫轉移。
1929年2月9日,農歷除夕,紅軍到達瑞金。部隊駐扎下來后,伙房剛剛燒好開水,正準備下米做飯,敵人又追來了。伙夫趕緊倒掉開水,背上鍋就跟著部隊轉移。
當晚,紅軍撤到距離瑞金以北大約30公里的大柏地。2月10日即正月初一清晨,朱德命令部隊繼續轉移。此時,指戰員們被敵人追了近一個月,到了大年初一還沒完沒了,心中都憋了一團火。
據江華回憶:“三營黨代表羅榮桓同志、營長陳明同志見此情景,即向毛澤東、朱德同志報告。前委緊急研究,認為自離開井岡山以來,近一個月時間,連續行軍2000多里,沿途屢遭敵軍攔截襲擊,始終未能擺脫被敵尾追的局面。大柏地一帶是一南北走向的峽谷,長約10華里,兩邊高山聳立,林木叢生,地形險要,是理想的伏擊陣地。尾追的敵人劉士毅部是被我軍打敗過的弱軍,在圳下襲擊我軍時,我軍突圍,避開戰斗,敵以為我軍軟弱,銜尾窮追,趾高氣揚。因此,正好利用大柏地有利地形,殲滅該部,扭轉當前的被動局面。”
朱德、毛澤東隨即命令部隊在大柏地兩側的山地設伏,同時讓幾副伙食擔子擺在路旁,裝成是掉隊的,讓伙夫們一見敵人就跑,把敵人引入伏擊圈。
2月10日下午,一路緊追不舍的劉士毅部兩個團趾高氣揚地進入了紅軍的伏擊圈。戰斗從下午3點打響,剛交手時,劉士毅部十分驕悍,因為他們已追了近一個月,氣焰正盛。
而這一仗對紅軍來說,則關系到生死存亡,非勝不可,但是紅軍彈藥少,很快就打光了。指揮員見狀,下令沖入敵陣,同敵人肉搏,使敵人無法開槍。于是,指戰員們便用刺刀、槍托、木棍、石頭同敵人血戰。
毛澤東也提槍帶著警衛排向敵軍沖鋒。到第二天下午,戰斗終于結束,紅軍共殲敵800余人,繳獲重機槍6挺,步槍800余支和大量子彈,紅軍由此擺脫了敵人的尾追。
對于這一仗,陳毅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評價說:“是役我軍以屢敗之余,作最后一擲擊破強敵。官兵在彈盡糧絕之時,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得最后勝利。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2月17日,紅四軍主力經寧都到達東固,與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四團會合并休整一個星期。此時,國民黨軍正向東固開來,紅軍遂決定離開東固,沿閩贛邊界向南轉移,以盤旋式打圈子的戰術,尋機殲滅追兵。
3月14日,紅軍攻占長汀,至此打開了建立贛南閩西根據地,即日后中央蘇區的新局面。大柏地戰斗和長汀戰斗,是奠定中央蘇區基礎的兩次關鍵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