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青海西寧 810016)
農村電商研究自誕生以來,就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國內關于農村電商的文獻,可以發現以下問題。首先,該研究領域學術成果非常豐富,僅依靠人工總結,很難科學、客觀地分析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變化趨勢;其次,國內對農村電商的研究比較多,對于如此龐大的文獻量,目前還沒有學者采用可視化的方法對文獻進行分析;最后,國內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由于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現有研究存在缺乏創新性。因此,通過對國內文獻進行可視化研究,有助于突破自身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使用CNKI數據庫中的北大核心期刊文獻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文獻,盡可能保證研究的可靠性和深度。在數據檢索方面,本研究以“農村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截止期限為2022年4月9日,文獻類型為“論文”,檢索后發現2013年為農村電商論文發表元年,故以2013年至2022年共10年的資料為基礎進行研究,可覆蓋該領域CNKI中收錄的所有北大核心期刊論文和CSSCI期刊論文,最終檢索出共841篇相關文獻。檢索完成后,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仔細檢查,確認下載的文獻中沒有不相關的文獻或重復出現的文獻。
本文成果所采用的工具是由陳超美博士及其團隊所研制的CiteSpace工具,該工具能夠運用文獻可視化技術,對大量的論文內容作出客觀地分析與研究[1],有助于研究者發現自己研究的不足、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基礎和研究發展趨勢[2]。本文利用CiteSpace工具,通過對中國農村電商相關文獻的研究情況進行分析,能夠為該領域找出研究熱點,明確未來的研究方向。
這項研究為了整體全面地掌握農村電商的研究成果和文獻發表的數量時間關系,使用CNKI檢索到的841篇中文文獻進行了發表數量和發表時序分析。
從論文發表的數量來看,農村電商文獻發表的數量不僅每年都在增加,且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呈指數增長,從2013年僅有2篇核心期刊文獻到2021年僅一年就有158篇核心期刊文獻。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此次研究的數據是在2022年4月9日收集的,因此2022年的數據不是全年總數據,發表的論文數量將會減少。從論文發表時序來看,農村電商文獻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3—2015年,為農村電商研究的萌芽期,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了電子商務這個概念,學者們也開始對農村電商進行了探索,核心期刊發文量經歷了從2013年的兩篇到2015年的30篇;第二個階段為2016年至今,為農村電商研究的井噴期,從2010—2015年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了要發展電子商務,但是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農村電子商務”這個概念,同時確定了農村電商示范工程,由于論文有一定的發表周期,因此在2016年迎來了農村電商核心期刊發表數量的爆發期,研究熱度不斷攀升。
啟動CiteSpace 軟件,將Node Type設置為“Author”,運行CiteSpace得到發文作者繪制的知識圖譜。在文獻作者圖譜中:圖譜中節點越大表示該作者發文量越多,各節點間連線越粗表示作者之間合作強度越大。農村電商領域已經形成了幾個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協作團隊。通過仔細閱讀文獻,分析各個團隊作者的研究主題可知,在農村電商研究領域內,各團隊的研究主題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有研究電商平臺的發展的魯釗陽和廖杉杉團隊、有研究電商發展形勢的洪濤團隊、有研究農村電商制度及體系的王伊歡和聶召英團隊、有研究農村電商供應鏈協同發展的曹玲玲團隊等。綜上可知,農村電商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雖沒有成型,但已具有小范圍內的合作規模。不同研究者之間緊密的合作關系在農村電商研究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提高該領域的發文量;但各研究群體間大多聯系不夠緊密,僅限于研究自己本領域長遠進行研究的主題,導致團體科研力量較為分散,團體間的橫向交流合作較少,對該領域的研究質量和水平有一定的限制。
核心期刊文獻的關鍵詞是作者研究內容及研究觀點的凝練,研究文獻中的關鍵詞能夠掌握文獻的主題,對關鍵詞的探索有助于研究者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內容。本文主要從關鍵詞詞頻分析和中心性分析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內容。運行CiteSpace,將Node Type設置為“Keyword”,應用軟件對所有核心期刊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處理,統計匯總出該領域的頻次和中心度指數排名前20的核心關鍵詞詞頻及中心性列表(見表1)。從詞頻角度來看 :“農村電商”“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淘寶村”“農業電商”“農產品”“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精準扶貧”“電商扶貧”“影響因素”“發展模式”“電商平臺”“跨境電商”“生鮮電商”“農村物流”“供應鏈”“冷鏈物流”等詞頻較高,可以看出農村電商本質上就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將農業或農產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而衍生出的商業模式,“電商平臺”“跨境電商”和“生鮮電商”是農村電商研究的對象和主體,“影響因素”和“發展模式”是整個農村電商研究的核心所在[3],“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精準扶貧”“電商扶貧”是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和環境[4],“農村物流”“供應鏈”“冷鏈物流”是伴隨農村電商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5,6]。從中心性角度來看 :“農村電商”“農產品”“鄉村振興”“電商平臺”等關鍵詞中心性較大,對其他節點的控制較高,體現出鄉村振興是農村電商研究的核心點,在農村電商研究中非常重要,電商平臺是研究農村電商發展的核心媒介。

表1 核心關鍵詞詞頻及中心性列表
啟動CiteSpace軟件,對農村電商研究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聚類后圖譜的Q值為0.6881(Q>0.3),MS值為0.9056(MS>0.7),表明聚類結果顯著且合理,設置聚類顯示最大的前12個聚類,聚類圖譜如圖1所示,聚類的數字越小,表明該聚類的規模越大,而且該聚類所包含的關鍵詞越多。最終生成的聚類圖譜前12個聚類分別為農村電商、電商扶貧、電子商務、生鮮電商、鄉村振興、淘寶村、跨境電商、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村物流、價值創造、縣級融媒體中心。圖1展現出當前農村電商的研究熱點,以上12個聚類為當前農村電商研究者關注較多的問題,農村電商研究的各個聚類之間具有高度重疊性,各個聚類之間以“農村電商”為突破口,研究涉及鄉村振興或電商扶貧背景[7],并衍生出跨境電商、生鮮電商、淘寶村和電商平臺等細分的研究領域[8,9],同時農村物流和融媒體等農村電商所需要的周邊要素研究也在不斷完善[10,11],可以看出各個聚類彼此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圖1 關鍵詞聚類圖譜
本文以CNKI數據庫中的北大核心期刊數據庫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的文獻為基礎,利用CiteSpace軟件,對2013—2022年共10年的國內研究農村電商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索了國內農村電商研究的作者合作網絡、機構合作網絡和當前研究熱點,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未來農村電商的研究方向與展望。
(1)合作作者方面:農村電商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具有較小范圍內的合作規模,但研究群體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導致團體科研力量較為分散,團體間的橫向交流合作較少。
(2)合作機構方面: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較少,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眾多科研機構對該主題的研究缺乏橫向的交流,導致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較少,難以達到較深的研究程度。
(3)研究熱點方面:“互聯網+”“農產品”“鄉村振興”“電商扶貧”“發展模式”“跨境電商”“生鮮電商”“農村物流”等關鍵詞是農村電商的基礎研究領域。研究者以“農村電商”為突破口,研究涉及鄉村振興或電商扶貧背景,并衍生出跨境電商、生鮮電商、淘寶村和電商平臺等細分研究領域,同時農村物流和融媒體等農村電商所需要的周邊要素研究也在不斷完善,可以看出各個聚類彼此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目前,國內可以提高與借鑒的相關研究重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深入發展實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必須提升當前農村電商研究的基礎理論水平,因為當前國內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比較散亂和簡單,可能會導致實驗研究缺乏科學性,唯有通過深入理解當前農村電商研究的內在機理與相互聯系,才可以更進一步展開實驗研究;第二,提升我國農村電商研究的本土化水準,因為目前我國農村電商研究雖然存在研究重點和差異,但并不能切實結合中國情境,要真正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所以我國需要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性科學研究;第三,我國的農村電商研究范圍應該持續擴大外延,結合多個學科進行研究,可以有效擴大研究視角,從而能夠更好地利用系統性思想開展農村電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