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怡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上海 201600)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服務業正在成為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強力引擎。“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推動沿線國家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一帶一路”的新目標。
但新冠疫情對各國在服務貿易的總量和結構方面造成了巨大沖擊,致使部分國家的服務貿易下降,卻也給信息、數字服務貿易等產業帶來了機遇,部分頭部國家進一步強化自身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優勢,中部和尾部國家積極進行服務貿易轉型的探索。中國作為首先建立防控機制的國家,同樣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因此,在遭受新冠疫情沖擊背景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分析,了解各國疫情影響下的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并理清各項因素如何影響服務貿易以及疫情前后這些因素是否產生變化,不僅對提高我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還對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服務貿易競爭力測度研究方面,Seyoum(2007)利用RCA指數衡量發展中國家旅行、運輸等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陳虹等(2010)利用了TC、IMS、RCA指數對我國服務貿易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更多的學者加入NERCA 指數(王江,2018)、SCA 指數(宣善文,2019)對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相關研究。在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研究方面,宋曉東(2016)以12個國家為例,研究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競爭力與開放度以及中國服務貿易前景;劉秀玲(2020)則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服務貿易開放、經濟發展水平和制度環境是影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的重要因素。在 “一帶一路”沿線服務貿易發展研究方面,王永寧(2009)基于“波特鉆石模型”理論,加入了城鄉差距因素,發現城鄉差距過大會導致服務貿易競爭力減弱。不少研究表明,人力資本、FDI、國民收入、開放程度等都會對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產生動態影響。
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大多僅針對少數發達國家,或對某產業對地區的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分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的全面分析仍然不足,并且關于疫情對服務貿易影響的系統分析沒有展開較詳細的討論。鑒于此,本文將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入手展開服務貿易競爭力測度與影響因素分析,并進行疫情前后的對比分析,實現了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對象、時間上的發展突破。
2020年,全球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下降幅度超過了金融危機時期,但總體格局沒有太大改變,仍是以發達國家占絕對主導地位,或是如中國、印度等人口基數大的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20年進出口服務總貿易量下降達20%以上,但出口服務貿易方面由于中國在疫情中的及時調整,跌幅僅為0.9%,如表1所示。

表1 疫情前后服務貿易對比(單位:百萬美元)
本文為詳細探究各國和地區在細分服務貿易方面的發展狀況,對服務貿易進行分類,見表2。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劃分為蒙俄2國、東南亞10國、南亞8國、中亞5國、中東歐21國、西亞北非19國。

表2 服務貿易分類
3.1.1 RCA——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表3 不同類型服務貿易RCA指數
3.1.2 IMS——國際市場占有率

表4 不同類型服務貿易IMS指數 (單位:%)
3.1.3 TC——貿易競爭優勢指數

表5 不同類型服務貿易TC指數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各國主要以投資合作為導向,重點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這也解釋了“一帶一路”國家大多在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方面較有優勢,而知識密集型上出現短板的現象。同樣,疫情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指數上升明顯,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出現較多的下降情況。
3.2.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為更好地評估一國在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力,就要對其綜合屬性進行分解和分析,對上文各國在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三個方面的RCA、IMS、TC值構建一個評估國家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得分模型。由于部分國家數據存在缺失,因此對54個國家進行評估。本文通過梳理上文成果,得到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評析指標體系,如表6所示。

表6 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3.2.2 指標權重確定
CRITIC是通過評價指標的對比強度和沖突性兩項指標來衡量的客觀權重,熵權法利用熵值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根據信息熵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但無法衡量指標間的離散程度,而熵權法卻能彌補其不足,綜合使用CRITIC法和熵權法能夠客觀反映指標的權重。
計算第j項指標的組合權重:wj=βw1+(1-β)w2,本文假設兩種賦權方法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取β=0.5,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權重計算
3.2.3 國家綜合競爭力得分
TOPSIS法通過計算各個觀測與最優解與最劣解的距離,獲得各個觀測與最優解的相對接近程度,以此作為評價優劣的依據。利用TOPSIS法求解綜合評價值的具體步驟:
首先,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加權,得到加權矩陣Y:
得到綜合評價得分的計算公式為:
綜合得分見表8。

表8 服務貿易競爭力測評得分
圖1顯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疫情前后在綜合競爭力上的排名變化,中亞地區、南亞地區綜合競爭力上升明顯,東亞地區維持在較穩定的狀態,東南亞地區受到的沖擊較大,該區域大多國家競爭力均有所下降,部分中東歐地區也存在著下降情況。相對而言,經濟水平發展較好或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高的國家在疫情中仍能維持較好的競爭力;依賴于勞動密集型貿易國家的服務貿易受損嚴重。

圖1 疫情前后競爭力排名變化
為探究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本文以鄧寧(1993)國際鉆石模型理論為基礎,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競爭力影響因素模型。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服務貿易總量普遍下降,但橫向比較各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若一國能及時控制疫情,在貿易包括服務貿易上進行良好的調整,有利于其競爭力提升,選取各國的確診人口百分比(CASE)衡量疫情對該國的影響。
生產要素是指服務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要素,初級生產要素來源于本國的先天優勢,高級生產要素則源于長期的投入與開發。本文選取15~64歲人口的占比(LABOR)衡量初級生產要素,城市化水平(UR)指標衡量高級生產要素。
國內需求可以刺激相關產業的改進與創新,以此提高效率,推動服務業的發展。GDP往往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選取GDP衡量需求條件。
產業間的關聯和擴散效應會為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的發展創造積極條件,由相關理論可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與服務貿易的相關性最大,因此選取第二產業貢獻率(L2)和第三產業貢獻率(L3)衡量服務貿易的相關及關聯產業。
服務產業的發展戰略、組織和管理關乎其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發支出投入的擴大往往會促進服務貿易結構的優化,選用研發支出的投入占GDP比(RD)來衡量該國在戰略競爭上的表現。
政府對開放性貿易政策和保守性貿易政策的選擇往往決定了該國的貿易是否在發展,選取服務貿易開放度(OST)、外國直接投資(FDI)來表示一國政府在貿易水平上的表現。
構建模型如下:
具體見表9。

表9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
本文對面板數據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P值小于0.01,即序列平穩。進一步區分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結果如表10所示,F檢驗結果表明存在個體固定效應,LM檢驗結果表明存在個體隨機效應,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固定效應更優。對模型進行異方差、自相關或截面相關的檢驗,檢驗顯示模型存在輕微異方差、自相關和截面相關。

表10 模型效應檢驗
利用Stata17.0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別采用四種模型估計方法,如表11所示。其中XTGLS能同時處理自相關、異方差、截面相關等問題,結合上文模型的檢驗結果,因此XTGLS的估計值最有效。

表1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計量檢驗結果
在新冠疫情沖擊(CASE)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競爭力反而出現了上升。在疫情對全球貿易總量產生負面影響的背景下,國家只要維持其下降水平能夠小于世界水平,對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提升。由于跨境商貿活動、旅游作為現階段全球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別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西方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發展規模普遍大于“一帶一路”沿線絕大多數國家,其受到的沖擊必然較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對來說服務貿易規模較小,受到的沖擊也較小。另外,西方國家的疫情遠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嚴重,其經濟、貿易形勢的嚴峻也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反而為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提供了發展空間;數字服務貿易的發展、應用和推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務貿易的成本,使更多中尾部國家有機會參與到服務貿易中,這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疫情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十分重要。
勞動力比重、城市化水平、GDP、服務貿易開放水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勞動人口比重(LABOR)的上升,意味著其推動產業發展的潛力和動力增強,因此能給服務貿易帶來更多效益。城市化水平(UR)的提高會帶來服務需求的增長以及一系列基礎設施和技術的發展,促進競爭力的提升。GDP反映貿易國潛在的需求能力,當貿易國的經濟規模越大,服務貿易需求能力越強。政府對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往往能夠為服務貿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為了對上述計量檢驗結果進行穩健性分析,本文采用隨機效應的面板回歸再次進行檢驗分析,結果如表12所示。通過隨機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擬合度為0.4676,各解釋變量的顯著性以及系數與固定效應的檢驗結果較為相近,證明模型檢驗結果具有穩健性。

表12 隨機效應下面板回歸結果
(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在勞動、資本密集服務貿易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在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上具有比較劣勢。由于疫情下跨境流動的難度加大,傳統服務貿易規模急劇下降,但就競爭力而言,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指標出現上升。
(2)大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于服務貿易的發展普遍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各類型貿易排名前列的國家,特別是疫情前在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上有優勢的國家大多都能在此次疫情中將自身優勢擴大,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但依賴于旅游業發展的服務貿易國家在疫情中的競爭力下降較為嚴重。
(3)除了勞動力比重、城市化水平、GDP、服務貿易開放水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外,疫情的沖擊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貿易競爭力也有促進作用。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局勢下,抓住機遇,把握好服務貿易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模型的結果分析以及相關理論和實施背景,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5.2.1 國內
(1)扶持疫情受損嚴重的服務貿易,促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
鑒于傳統服務行業受到的較大沖擊,一方面可針對性地出臺財政稅收支持政策,另一方面降低企業維持運營成本,在穩定企業信心的同時促進傳統服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疫情對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行業的影響是最小的,并且數字貿易已經成為推動各國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因此推動服務貿易數字化、智能化,對疫情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加強以及結構轉型與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2)繼續優化產業結構,為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基礎
展望未來全球貿易復蘇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但數字貿易增長的動力依然強勁。調整優化服務貿易的產業結構對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快傳統服務行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借助政策的導向作用,扶持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建立現代服務業新業態的發展路徑,從而提升本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
5.2.2 國際
(1)加強服務區域合作,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目前“一帶一路”倡議主要以各國的投資合作為導向,重心放在基礎設施和產能的合作上,在“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的服務貿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下,根據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需求和國內外形勢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將有助于服務貿易朝高質量方向發展,形成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
(2)推動各國貿易政策協調,穩固貿易關系
中國作為疫情爆發以來最先走出疫情影響的經濟體,始終堅持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性。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內部一直采取激進的政策來應對疫情的蔓延,致使全球債務迅速攀升,面對這種境況,進一步協調各國的相關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推進貿易體制的多邊談判,對促進本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