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陳善佳,謝洪武,張 蕓,何曉闊,鄭丁炤,李泰標
(1.廈門市第五醫院康復醫學科,福建廈門,361101;2.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廣州 510120)
我國是擁有殘疾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根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約為8500萬人,其中肢體殘疾人占殘疾人總數29.07%,顯著高于其他類型[1]。2015年,我國2600 萬持證殘疾人,有康復需求的比例為59.6%[2]。許多家庭都承擔著供養和照顧殘疾人的責任[3]。因此,關注肢體殘疾人康復需求及康復服務現狀刻不容緩。
社區康復(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CBR)是國際上推廣殘疾人康復服務的主要形式[4],不僅能幫助肢體殘疾人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康復訓練而且還能有效節約公共醫療資源[5],兼具健康效益和經濟效益[6]。與國際社區康復現狀相比,經過30年頗有成效的實踐,我國社區康復已初步形成一些特色,積累了一些經驗[7],但社區康復需求及康復服務調查研究不多[8]。鑒于此,參考相關既往殘疾人康復服務的影響因素調查[9-10],利用廈門市某地區殘疾人普查、換證工作的時機,于2019 年5 月至12 月期間調查了該地區的社區肢體殘疾人康復需求與康復服務現狀,以期為我國肢體殘疾人開展社區康復服務提供參考。
1.1 對象 調查對象為廈門市某地區轄區內符合全國第二次殘疾人調查標準[1]的肢體殘疾人。排除標準:①受訪對象不配合;②資料不齊全,超過20%的信息缺失;③智力嚴重障礙無法真實反映受訪對象意愿。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設計 基于《國際功能、殘疾、健康分類康復組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Rehabilitation Set,ICFRS)》[11-12]設計問卷調查表。本調查表為封閉式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資料調查表,調查社會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顧者、殘疾的病因、病損時間等;第二部分為康復情況相關資料調查表,包括肢體殘疾人的康復需求、日常生活能力、康復服務情況等。
1.2.2 調查實施 此次調查類型為普查,屬于描述性的現況調查,因該地區所有殘疾人均要接受調查,故未進行區組抽樣。調查人員共211 人,包括廈門市第五醫院醫護工作者27人,廈門市該地區各村鎮殘疾人聯絡員118 人,志愿者66 人。全體調查人員均經規范的操作培訓,采用集中調查和入戶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于2019 年5 月份開始在廈門市某地區轄區內所有的村鎮社區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第一部分為一般資料,由殘疾人聯絡員負責填寫,在殘聯定點機構統一收集或者入戶收集;第二部分為康復情況相關資料,由醫護人員負責評估及填寫,聾啞失能者或殘疾兒童由照顧者代為回答。為保證問卷調查質量,研究負責人定期抽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1.3 統計分析 共收回調查表2743 份,符合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的有效問卷為2349 份,有效率97.67%。所有的有效調查結果采取雙錄入方式,用EPIdata3.1 錄入建立數據庫。用SPSS20.0 進行數據分析,通過交叉列聯表對肢體殘疾人康復服務需求的現狀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單因素分析,通過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肢體殘疾人康復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顯著性水平α=0.05。
2.1 肢體殘疾人疾病相關情況 本次調查2349 例肢體殘疾人的致殘原因外傷型包括交通事故、摔傷、因工致殘等占43.47%,非外傷型包括家族遺傳、先天發育不良等占15.79%;后天疾病型包括中風、糖尿病等占24.78%;病程超過20 年1089 例,占46.36%;輔具方面1588 例無配備輔具,占67.60%;未進行康復訓練原因中,“覺得訓練沒有用”有1105例占47.04%。詳見表1。

表1 肢體殘疾人疾病情況
2.2 肢體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情況 本次調查中,1065 例社區肢體殘疾人獲得過社區提供的康復服務,占45.34%;前三位最需要社區提供的康復服務是“醫務人員定期到社區義診”“基礎康復訓練教導”“疾病防治和健康宣教講座”,依次占65.82%、57.00%、51.13%。詳見表2。

表2 肢體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情況
2.3 肢體殘疾人康復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2.3.1 不同人群康復需求情況 本次調查中,2349 例社區肢體殘疾人中有998 例有康復需求,需求率為42.49%,具體人群分布見表3。其中不同年齡(χ2=50.326,P<0.001)、文化程度(χ2=10.106,P=0.018)、日常生活能力(χ2=9.796,P=0.020)康復需求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不同性別(χ2=0.183,P=0.668)和殘疾等級分類(χ2=3.024,P=0.554)康復需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2 不同經濟條件需求情況 本次調查中,成人肢體殘疾人生病前職業體能勞力型為主的有1961例,占總調查人數的85.19%;目前79.45%的成人肢體殘疾人處于無業狀態;生病前的職業(χ2=0.919,P=0.812)、目前工作狀態(χ2=0.149,P=0.7)、家庭人均月收入(χ2=3.104,P=0.389)、每月用于疾病相關費用(χ2=5.582,P=0.134)這幾方面康復需求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4。

表4 不同經濟條件康復需求情況
2.4 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研究以有無康復需求為因變量,以年齡、文化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家庭人均月收入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0~17 歲的肢體殘疾人OR=4.372(P<0.001),18~45 歲OR=1.930(P<0.001),46~69 歲OR=1.782(P<0.001)反映較低的年齡會提高康復需求。詳見表5。

表5 肢體殘疾人康復服務需求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目前的肢體殘疾人以中老年人為主,46 歲以上占80.63%;肢體殘疾的主要原因為外傷型,占43.47%;病程以長病程為主,46.36%的肢體殘疾人病程已超過20 年,病程在5 年內的殘疾人僅占7.32%。調查反映出近年來我國對引起殘疾發生的疾病預防及治療成效顯著,肢體殘疾的發生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通過對肢體殘疾人日常生活能力調查發現,日常生活完全需要幫助的肢體殘疾人僅占15.71%,大部分肢體殘疾人存在生活自理能力;但是85.19%的肢體殘疾人致殘前職業多為體力勞動,85.95%的肢體殘疾人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因此,致殘后79.45%的肢體殘疾人處于失業狀態,46.69%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1000元;提示社區的肢體殘疾人具有文化程度低、經濟承受力弱的特點,建議相關部門可通過在社區開展一些體力要求不高的家庭經濟培訓訓練,如種植、網絡直播等,同時加強肢體殘疾人輔具配備。通過康復訓練與職業相結合,提高社區肢體殘疾人的經濟水平,使肢體殘疾人自我價值得到體現。
2019 年《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標準》明確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康復需求和服務狀況調查、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支持性服務和轉介服務6 個方面[13]。本次研究顯示,肢體殘疾人康復需求率為42.49%,而接受過社區康復服務幫助的占45.34%,較2015 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專項入戶調查20%的康復服務率有明顯提高,這反映出我國社區康復服務供給已基本滿足目前肢體殘疾人的康復需求。
對康復需求影響因素及進行分析,與既往肢體殘疾人調查結果相比[14],經濟條件不再是影響康復需求的影響因素,考慮主要因本次調查是在廈門市開展,經濟水平相對發達。調查也發現,年齡是影響康復需求最顯著的因素,未成年人的康復需求率明顯高于老年人,這與田紅梅[15]等人的調查結果一致。因此,在推廣社區及家庭康復服務和配置現有的康復資源時可有相應的側重。對未進行康復訓練原因進行分析,調查顯示,47.04%肢體殘疾人認為康復訓練是無作用的,文化程度相對滯后,缺乏康復知識,對康復治療重要性認知不足,故社區“潛在康復需求”[16]未得到充分開發,因此,在社區中推廣普及康復知識十分必要。
在社區康復服務意愿方面,前三項最需要的是“醫務人員定期到社區義診”、“基礎康復訓練教導”、“疾病防治和健康宣教講座”,這反映了目前國內康復的認知與實踐仍停留在臨床醫療康復層面,只有醫院才能進行康復治療的觀念根深蒂固。社區的康復服務人員不能滿足實際康復需求,社區面臨專業康復技術人才缺乏的局面。因此,建議早期可依托醫療系統提供康復??漆t生定期到社區及家庭中提供專業水平的康復指導,這將有助于改善社區康復“康復服務能力弱”的局面。同時建議后期在國家各部門支持下,加強相關康復技術人才的培訓[17],為基層康復中心、社區康復等輸送優秀的康復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