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潼,海 英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沈陽 110847;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沈陽 110847)
眼針療法是彭靜山教授依據華佗的觀目“可驗內之何臟腑受病”的啟發,并以臟腑、經絡、五輪八廓學說等理論為基礎而始創的一種微針療法[1]。通過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眼眶周圍的特定穴區,用以治療全身上下多種疾病,適應癥廣泛,臨床應用數十載,收效甚佳。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眼針療法對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障礙,增強患者的自我認知,提高配合程度,有利于后期康復治療的開展[2],還能降低失眠患者的睡眠潛伏期,明顯改善睡眠障礙以及日間功能障礙[3]。眼針療法的優勢病種還包括呼吸、消化、循環系統疾病,同時在治療各種疼痛時鎮痛效果滿意。眼針療法不僅有著取穴少、操作簡捷、安全可靠、療效顯著的特點,并且在某些疾病方面有著即刻療效[4]。
眼針療法的即刻效應是指在通過首次或單次治療后幾分鐘至幾個小時之內,某一疾病或疾病的某一癥狀顯著減輕、指標達到改善或者出現功能的恢復。本文從止痛、降壓等方面對眼針療法的即刻效應相關研究作一概述,為今后能夠進一步確定眼針療法的起效時間和持續時間提供參考,更好地發揮眼針療法的療效及時效性。
1.1 膽絞痛 膽絞痛多由膽石癥、膽囊炎、膽道蛔蟲癥引起膽囊排空受阻,導致膽囊壓力升高產生劇烈收縮,從而發生絞痛。發病急驟,疼痛劇烈,發作時控制疼痛是首要的治療措施。根據膽絞痛發作時的臨床癥狀,中醫將其歸屬為“脅痛”范疇。肝位屬于脅下,經脈分布兩脅,膽依附于肝,其脈亦循于脅,故脅痛之病,主要責之肝膽。肝膽氣滯,脾失健運,濕熱壅阻,經絡郁閉不通,肝失于疏泄條達,膽汁排泄不暢,不通則痛,治療上以疏肝利膽,通腑泄濁,以通止痛為要義。眼針通過針刺眼周的肝區、膽區穴位,使足少陽膽經及足厥陰肝經經氣感傳,改善氣血運行,使痙攣的膽道平滑肌得到松弛,從而起到解痙鎮痛的作用。常進陽等[5]應用眼針治療因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癥致膽絞痛患者108 例,取穴雙側中焦區、膽區,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的方法,以患者主觀疼痛減輕程度及體征改善情況作為療效指標,觀察其即刻療效。結果顯示,眼針治療膽絞痛30min內的即刻顯效率為50.9%,有效率為38.9%,總有效率為89.8%。在止痛的時間方面,膽囊炎患者在針刺后2~3min 內痛漸輕,10min 后便自覺痛感消失;膽結石和膽道蛔蟲癥患者在針刺10~30min后疼痛感漸輕直至消失。林強等[6]眼針治療120 例由膽結石引起的膽絞痛患者,進行辨證取穴,肝郁氣滯型選取雙側的中焦區、肝區、膽區,肝膽濕熱型取雙側的中焦區、心區和肝區。疼痛發作時,即刻進行眼針治療,留針時間10min,采用自身前后對照,觀察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VAS疼痛評分。結果顯示眼針即效36.7%,顯效40.8%,有效11.7%,總有效89.2%。唐雙勝[7]取雙側膽區治療膽絞痛,對照組予阿托品1mg 肌注,眼針組采用單純眼針治療,以自擬療效標準作為觀察指標。結果顯示,眼針組在治療15min 后總有效率96.3%,其中有8 例患者在針刺1min 內疼痛消失,60 例在針刺5min內止痛,20例在針刺5min后疼痛逐漸減輕直至消失,且眼針組起效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現代研究發現,針刺眼部周圍穴區可以促進腦內啡肽的分泌,解除膽道平滑肌痙攣,還可促進膽囊收縮排除異物,減輕炎癥反應,從而緩解膽絞痛相關癥狀[8]。綜上所述,眼針作為一種中醫特色療法,對膽絞痛即刻鎮痛效果顯著,而且能夠避免口服止痛藥引發的不良反應等因素,是臨床上治療膽絞痛的捷效方法。
1.2 頭痛 頭痛是指發生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凸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本病的病因較為復雜,可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頭痛,人群中發病率較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痛癥之一。因此,尋找一種在頭痛發作時能夠及時有效的止痛方法有著積極的意義。有研究證實,眼針療法在按療程治療各種原因誘發的頭痛過程中,首次治療后即可觀察到顯著的即刻療效,并且聯合中藥、常規針刺等其他療法效果更佳[9-11]。張曉帆[12]應用眼針治療偏頭痛取穴雙側上焦區、肝區和腎區,西藥對照組采用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眼針組在治療后30min、1h 與治療前的頭痛VAS評分變化的比較上有顯著差異(P<0.05),而口服西藥組在治療后各時間段與治療前的頭痛VAS 評分變化比較上無顯著差異(P>0.05),結果表明眼針療法起效快,具有即時鎮痛作用,是治療偏頭痛急性發作的有效方式。景海慧[13]治療肝陽上亢型偏頭痛患者66 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體針針刺,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眼針治療,取穴雙側肝區、腎區、上焦區,針刺5d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前、治療后30min、1d、2d、3d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變化。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后各時間段與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上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兩種方法均能夠盡早地減輕頭痛,眼針療法可以更好地輔助體針縮減頭痛發作時間,改善頭痛的相關伴隨癥狀。此外,有學者對頭痛患者進行隨訪時發現眼針療法還可以改善頭痛患者頭痛程度、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對頭痛患者遠期療效也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14]。現代研究證明,眼針治療頭痛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減輕炎癥反應、促進小血管再生及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有關[15]。
1.3 腰痛 有研究證實,眼針治療各種疼痛療效滿意。袁雙雙等[16]運用眼針治療急性腰痛患者60 例,隨機分為眼針組和體針組各30例,眼針組選穴雙側腎區、下焦區,體針組選取委中、腎俞、大腸俞、腰陽關等穴位,治療5d 為1 個療程。結果顯示,兩組在首次治療后即刻及1個療程后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腰部活動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說明眼針可在短期內(治療后即刻)及長期(治療后5d)減輕患者疼痛性質、程度及改善腰部活動能力。另外,在兩種針刺方法引起的疼痛感覺上,眼針組VAS 評分較體針組低,說明眼針的針刺疼痛程度輕,患者易于耐受。李丹[17]等眼針取穴雙側下焦區、肝區、腎區治療寒濕腰痛,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采用溫針灸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眼針運動療法,留針30min,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都明顯低于治療前,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腰痛癥狀,但實驗組VAS 評分下降的幅度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眼針運動療法可以佐助溫針灸起到即刻鎮痛的目的。在選穴方面,眼針治療腰痛以下焦區和腎區為主,因腰部屬下焦區范圍并且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腰背部,故取下焦區及腎區穴溫煦原氣鼓舞真陽,以奏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功。Chi Yuan[18]等文獻研究納入81 例符合標準的眼針治療疼痛相關臨床試驗,發現眼針治療急性腰痛和腰椎間盤突出癥占比12.6%,是臨床上一種有效控制腰痛急性發作的治療措施,作用機制可能與針刺后抑制了脊髓節段高反應性,提高患者痛閾,以及調節腰椎局部肌肉相關,從而達到緩解疼痛和改善腰部活動度的目的。
原發性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之一,也是導致人類死亡的常見疾病如腦卒中、冠心病等的重要危險因素。近年來,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隨年齡增高而上升。祖國醫學認為,高血壓病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演變過程,初期可表現為肝火上炎、肝陽上亢,隨著疾病的發展可由于陰虛陽亢而致肝腎陰虛,最終由于陰損及陽,常表現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失和。
季曄琦[19]眼針取雙側肝區、脾區、腎區、上焦區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患者60 例,隨機分為眼針組和對照組,眼針組按中醫辨證分為肝火亢盛型、陰陽兩虛型、痰濕壅盛型各10 例,對照組予開博通12.5mg 口服,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5min、10min、30min 測量血壓,觀察患者經治療后血壓的數值變化。結果顯示,眼針療法對高血壓具有良好的即刻降壓作用,針刺10min 后收縮壓降壓效果最佳,針刺30min 后舒張壓降壓效果最佳,眼針組總有效率為83.3%,其中肝火亢盛型的有效率為100%,有效率明顯高于陰陽兩虛型和痰濕壅盛型,說明眼針治療不同證型的原發性高血壓,對肝火亢盛型患者效果最好。
田維柱[20]采用眼針療法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將180 例患者隨機分為眼針組、常規體針組和西藥組,眼針組辨證選取雙側肝區、心區、腎區,西藥組予復方降壓片2 片口服,觀察3 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變化情況及心臟功能指標,結果顯示眼針組收縮壓下降占86.7%,舒張壓下降占78.3%,平均動脈壓下降占98.3%;且在心功能指標上,眼針組PEP/LVET 明顯減小,LVET明顯延長,顯著優于體針組和西藥組,說明眼針療法的即刻降壓效果顯著,同時也起到減緩心率的作用,能夠改善高血壓狀態下患者左心功能。
程巖巖[21]等應用眼針結合藥物治療難治性高血壓,93例患者在口服降壓藥的基礎上加以眼針治療,取穴雙側脾區、胃區,采用自身前后對照,觀察比較治療前后患者血壓數值。結果顯示,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2.8%,血壓達標率為80.7%,治療后各時間點血壓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說明在口服降壓藥的基礎上輔以眼針能夠有效地控制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情況,繼而降低并發癥的出現。
有研究[22-23]發現,針刺能調節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使大腦內的降壓調節功能得以激活,還可能與調節腸道菌群及影響基因表達有關。綜上所述,眼針治療高血壓選穴以肝區、腎區為主,治以平肝潛陽,補益肝腎,調和氣血,輔以辨證取穴,其降壓效果更加明顯。
3.1 缺血性腦卒中 王宇等[24]眼針治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62 例,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以眼針治療,取穴雙側肝區、腎區、上焦區、下焦區,采用自身前后對照,對患者在治療第1 d、第7 d、第14 d 進行徒手肌力評定。結果顯示,經治療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即刻四肢肌力明顯高于治療前(P<0.01),且肢體近端肌力提高程度優于遠端肌力提高程度。劉悅[25]應用眼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將48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體針針刺,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眼針治療,觀察治療后即刻、5min 后、10min 后肌力變化情況,結果顯示,眼針組治療后即刻患側肢體肌力抬高率明顯高于單純體針組,說明眼針可以輔助體針起到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肌力的作用,且在急性期干預的時間越早,即刻效應越明顯。研究[26-27]發現,眼針治療缺血性卒中的機制可能與加速腦血流速度,改善腦部病灶周圍的半暗帶組織供血,修復已損傷的神經功能,還可能與抑制缺血腦組織自噬有關。
3.2 支氣管哮喘 符文彬等[28]應用眼針治療哮喘急性發作,眼針組取穴雙側上焦區、肺區,體針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觀察時間為1h,結果顯示眼針組臨床控制率、顯效率均高于體針組。唐雙勝[29]取眼針雙側上焦區、肺區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其臨床效果良好,尤適用于對藥物過敏者,是臨床即刻平喘的理想療法之一。現代研究發現,眼針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機制可能是提高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性,抑制交感神經功能的亢進,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血漿中cAMP/cGMP 的比值,解除支氣管痙攣,從而達到控制哮喘急性發作的作用[30]。
3.3 心律失常 眼針可以起到雙向調節心律的作用,心率過速者在針刺后可以減緩心率,心率過緩者可加快心率。唐雙勝[31]眼針治療心律失常,取穴雙側心區,留針時間15min,治療1 次后,118 例患者中即刻顯效者76 例,有效26 例,總有效率為86.4%,明顯高于傳統針刺療法。楊明星[32]等選取120 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門診患者,眼針組取穴雙側心區和上焦區,針刺30 min 后測量心率并描記心電圖,結果顯示眼針組總有效率93.33%,證明眼針可以在短時間內較好的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有關研究[33]證明,針刺眼周穴位可以調節人體植物神經系統,另外可使血液中內啡肽、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解聚加速,從而調節心律。
從上述臨床研究可以得出結論,眼針療法對于各類疾病的即刻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同時可以結合體針、中藥、埋針等多種治療方式以提高臨床療效。現有研究仍有諸多不足:研究樣本量較少,缺乏眼針療法即刻效應的相關研究;療效觀察指標有待完善,疼痛屬于主觀性較強的指標,血壓、心率等數值雖為客觀觀察指標,但影響因素較多,波動較大,尤其在針刺干預后受試者心理暗示作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數值,結論的可信度不高。總之,眼針療法從創立應用已數十年,相關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對于眼針療法的即刻效應機理尚待研究,以更好地發揮眼針療法的療效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