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孟美 楊 婷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延續中華民族的歷史載體。[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重大使命感和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促進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精神需求和不斷增強全國人民文化精神力量相協調統一,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文化事業強國體系建設。[3]
在古老而又神秘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因感恩錦雞便在祭祀活動和重要的節日中,模仿錦雞的動作而進行跳躍,故名“錦雞舞”錦雞舞蘊意而生。因感恩錦雞、崇拜錦雞(鳳凰圖騰)通過以錦雞舞為載體,不斷的與祖先進行對話互動,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賦予苗族錦雞舞深刻的文化內涵及理念,通過錦雞舞的不斷發展演變,更好的了解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不斷的發展錦雞舞的動作形態、祭奠儀式、服飾,慢慢的形成系統的錦雞舞文化。在原始部落的獻祭儀式上,人們模仿鳳凰圖騰的動作翩翩起舞。鳳凰圖騰作為一種原始崇拜的對象,原本是自然界的各種事物,但苗族人民卻當作自己的祖先或者守護神加以崇拜,彼此之間通過錦雞舞為載體相互傳遞共同的文化內涵,從而加深交往與交流。增進文化意義上的認同力量,充分激發了我國少數民族自然生存和社會發展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把“錦雞舞”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榮獲貴州省“多彩貴州.金黔獎”當地政府對苗族錦雞舞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推其文化傳承性的發展,但在新時期傳統的傳播形式猶如閉門造車,不利于苗族錦雞舞的持續蓬勃發展,因此很有必要重新改變苗族錦雞舞的傳播發展路徑,使其內涵緊跟時代步伐,與時共進。
苗族錦雞舞文化產生于偏遠的山區,受限于經濟發展條件,當地的苗族人們對傳承、傳播的意識不夠強烈,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還具有保守性,也正是這樣,苗族錦雞舞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傳承當中,參與群體的人口數量規模不斷縮小,知曉的受眾也不斷減少,進而阻礙以苗族錦雞舞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最后,因苗族人民大多處于山區,受到的文化教育相對于落后,如今在知網上有關苗族錦雞舞的文獻資料較少,關注的學者也少之又少,無法全面的展現錦雞舞文化獨特的魅力。即使有的文章涉及到一點點,綜合來看,很難吸引人們去宣傳和推廣,因此傳播對象稀缺,傳承人口數量規模較小。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每一個民族都是以其獨特的文化區別于另一個民族,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的靈魂,具體表現在生存區域、生存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文化積累和傳播等。但是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環境,
外來文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出現了一定的沖擊,苗族錦雞舞文化遺產資源,是讓其他民族了解苗族文化的名片,但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對這種獨特的遺產資源保護的思想還不到位、傳播內容價值滯后,缺失對錦雞舞文化資源的認同度。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浮躁,部分群眾對這種非遺文化資源熱情度也在減弱,了解其內涵及其理念不夠,未認識到錦雞非遺文化資源在打造苗族綜合形象所起的關鍵作用,使苗族錦雞舞文化的生命力普遍流失。
傳承體系的不健全是阻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繼承的一個重要元素,尤其是以苗族錦雞舞文化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一方面受到宗法制思想的影響特別注重血緣關系,而家族傳承一直延續至今的原因也正是基于此。師徒傳承、家族傳承也是古時的主要傳承方式之一,在苗族錦雞舞傳承人傳承的過程中,大部分是口口相傳、師徒相傳、族源相傳、口傳身授,上述幾種傳承方式都是比較傳統的形式,但在傳承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現在的法定繼承人余貴周、李金英,就是通過口傳身授、族源傳承,練習苗族錦雞舞,使苗族錦雞舞申報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以及其他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并非只是技藝的傳授,而是集技藝、舞藝、文化、價值理念、祭祀儀式、倫理思想等一體化的復合體。盡管傳承技藝的傳承可以通過口口相傳、口傳身授進行傳承,也可以采用大數據、視頻圖像等渠道傳播;但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倫理思想、價值理念、少數民族特有的生活儀式感等是無法通過口口相傳、口傳身授實現的,這不僅需要參與者的感悟,更需要系統性地學習接受與理解整個文化發展的歷程,并且認同。然而,錦雞舞文化當前未引起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學術界苗族錦雞舞文化的研究也停留在萌芽階段,從而導致苗族錦雞舞傳統文化資料的匱乏,進而阻礙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因此,可以通過圍繞傳承方式進行創新,構建完整的文化體系,促其發展。
錦雞舞文化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其繼承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土生土長的苗族居民薪火相傳,然而現實的情況中,錦雞舞被國務院列為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也從多角度進行大力宣傳,但是由于普通的苗族群眾日常生活中接觸面比較局限,所受的教育也相對落后,對于錦雞舞成為非遺物質文化遺產習以為常,大多數的錦雞苗族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知道與不知道的邊緣,內心很難認識到錦雞舞作為一種符號產生的文化特質和價值,對于身邊的錦雞舞文化認識不深,自然上升不到對錦雞舞文化進行保護的法律觀念層次上。錦雞舞文化保護協同立法,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導致立法進程緩慢。即使有關法律涉及到與錦雞舞文化的保護有關,但執法也令人擔憂。
積極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項目賽事能為不同的民族創造平臺,從而促進民族之間繁榮發展、加強文化交流。一方面,通過賽事的舉辦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收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從而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足感。從而搭建溝通的渠道。此外政府也要有意識的組織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傳承項目賽事的承辦工作,因為單純的依靠傳承人的傳承,很難產生預期的效果,而政府文化部門作為少數民族項目承辦的主體之一,對于賽事的舉辦、管理有強制干預能力。盡管賽事的舉辦可以為廣大群眾搭建平臺,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傳承人口數量規模較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遞通道受阻的問題,因此,通過學校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納入校本課程,受眾廣泛,通過學校課程的系統傳播,可以保障其傳承所需的人口基數。一方面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可以邀請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專家,系統挖掘整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文化體系。另一方面,學??梢越Y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研發具有特色的錦雞舞文化課程體系,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造有理想、有內涵、有高度、有思想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課程。
加強基礎的特色錦雞舞文化理論建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堅持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深度挖掘以錦雞舞為主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示范點,以旅游、博物館的形式做好錦雞舞文化建設,打造好錦雞人的樸素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打造具有新時代、新理念的傳統少數民族文化。挖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優勢,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與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結合起來,創建特色的民族節日,成為展示苗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的國際平臺,通過正確挖掘苗族錦雞舞文化,建立一定的價值體系,來反映社會存在。苗族錦雞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是關于苗族人們歷史變遷的人體文化叢書,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是苗族人民為了追求積極向上、艱苦奮斗、不折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塑造不同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體現了時代精神和苗族精神,有利于形成自己本民族的價值體系。從而使人民能夠形成正確的認識,增強內生力。
構建“互聯網+苗族錦雞舞文化”為符號的信息軟件平臺,充分利用貴州的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覆蓋全國各地,以保留當地原生態的文化內涵和特點為主要的導向,對苗族錦雞舞文化進行數字管理一體化整合。通過云平臺、APP軟件、當地宣傳部門為基點進行不同群體以及文化產業和設施的數據收集、分析、資源整合,點對點的進行精準輸送苗族錦雞舞文化。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線上錦雞舞文化知識庫,通過現有的苗族文字、視頻、VR虛擬體驗等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示。拓寬網絡信息空間交流的直接渠道,打破網絡時間和信息空間上的雙重限制,實現社會群體與少數民族錦雞舞傳承人“零距離”的交流互動。創新傳播方式,通過抖音直播形式連線錦雞舞傳承人使線上、線下資源一體化,一張藍圖干到底,建立具有最淳樸、最接地氣的原生態的文化生態系統。結合錦雞舞發展歷程的特點,傳遞正確而具有社會正能量價值觀的“網紅”繼承人。構建大數據信息文化平臺,促進錦雞舞在新時代新平臺中,更好、更快的傳播發展,進一步穩定錦雞舞文化圈的根基,打造非遺旅游品牌,打造區域名片進一步擴大宣傳的范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多重效益,使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地區的民族民俗文化,為錦雞舞文化能更好的“走出去和走進來”打下扎實的基礎。[4]為實現傳統文化復興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助力。
在錦雞舞發展過程中,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錦雞舞文化保障體系。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和“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契機,健全錦雞舞文化傳播的長效機制,完善錦雞舞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保障體系,構建有效的管理機制。完善《貴州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加強各個機構主體之間的互動,加強錦雞舞文化資源的協調整合開發,構建與完善錦雞舞文化的政策。
苗族錦雞舞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瑰寶,也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其獨特的文化歷史淵源雖然是作為連接現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錦雞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為了更好的促進苗族錦雞舞文化的發展,就必須針對現有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路徑解決,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向多元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加大苗族錦雞舞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使苗族錦雞舞文化順利的走向世界,助力國家全面復興傳統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