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牧雨 姚思遠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忻定原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南接太原盆地、北鄰大同盆地,忻州盆地與大同盆地之間有“中華第一關”的雁門關,雁門關是我國古代的北大門,地處邊關要地,古代時戰爭頻發,致使本地區民風尚武;在和平時期,也有大批的少數民族遷徙來內地同漢人雜居,忻定原地區的人民便融合了胡人的一些生活習慣與方式;在戰爭與和平的不斷循環中,摔跤這項運動在忻州一帶逐漸盛行起來,流傳下來的民間摔跤活動逐漸具有自己獨特的規則和舉辦方式,因在連續摔倒六人后,主辦方會頒發一頭羊給獲勝者,獲勝者會將獎品——即一頭羊扛起來繞賽場一周,在忻州方言中“扛”的讀音為“撓”,因此,稱它為撓羊賽。1960年忻州正式獲得“摔跤之鄉”的稱號,2008年6月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撓羊賽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撓羊賽極具特色,它依托于體育形式,同時還是體育中一種內生性的文化資源,是體育文化的一種典型代表, 且由于它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建構起來的,[1]它的發展與傳承并不是由某個人的意志所能決定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撓羊賽也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部分來源于山西省圖書館館藏的地方志以及相關地方資料的二手資料,如《忻州文史資料》第一至十六輯、《忻州地區志》《原平志》《定襄志》《晉北民俗文化叢書》,而在記載的文字資料中大都記錄的是21世紀之前“撓羊賽”相關資料,主要原因為舊版的地方志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而新版的地方志還未完成。知網及其他文獻資料庫中對撓羊賽的最新研究較少,難以作為本文的研究基礎,因此本文還對“撓羊賽”相關的組織者、喝跤者、撓羊漢們進行采訪獲得一手的口述資料,還有部分則來源于筆者對忻定原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
從集體記憶的視角出發,傳統撓羊賽既在代際的“交往記憶”中被活態地傳承與不斷重構,又在“文化記憶”中通過有組織的、被客體化的經典文本與儀式等形式得以保存。撓羊賽的“活態傳承”是一個基于交往記憶的連續性實踐問題,因此,如何將撓羊賽文化的元素落實到一種“實體化”的實踐中,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讓它活起來、傳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深入探討傳統撓羊賽與當下現實生活的關聯性,在此基礎上切實運用多種形式的“承載物”建構起能夠附著文化記憶的“象征”。當社會的迅速轉型削弱甚至摧毀了那些與‘舊’撓羊賽相適宜的社會模式,并使得撓羊賽已不再能適應新社會模式時,當撓羊賽和它的機構載體與傳播方式不再具有充分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或是已被消除時,說明撓羊賽本身也應該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來適應新的時代。[2]從集體記憶的角度出發可知當下所追求的撓羊賽的創造性轉化問題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要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面向未來、融合古今中西的綜合“重構”。
撓羊賽的舉辦首先是由某村、某鎮或某一人家作為社家進行撓羊賽舉辦時間以及舉辦規模的設定,然后在撓羊賽舉辦之前的幾天,社家就會把舉辦撓羊賽的消息散布出去,在撓羊賽舉辦的當天會將撓羊賽的賽場早早地支棱起來,在賽場的兩邊掛兩個跤旗,拔跤旗的兩個人則分別組織兩個隊伍,比賽時則按這兩個隊伍進行對戰。一般在撓羊賽開始之前都會唱戲,在唱戲的這段時間,兩支隊伍也陸續集結完畢,等唱戲結束之后,撓羊賽便準備開始,在開始之前,先由唱跤人來介紹出戰的雙方,然后兩位拔旗人派出首先出戰的跤手,喝跤人喊一聲“交手”撓羊賽便正式開始了,如果一個跤手連續摔倒三個人,社家便會給予一定的獎勵,連續摔倒四個、五個后獎勵便越來越高,當連續摔倒六個人之后,喝跤人便高聲宣布“撓了”,這位跤手便是撓了頭羊,社家便獎給這位跤手一只大肥羊,跤手需扛羊繞賽場一周,之后還會出現連續摔倒六人的撓羊漢,依次被稱為二羊、三羊。一般最先出場的是年輕的跤手,厲害的撓羊漢一般要等到比賽的后半段才會出場,因此,大家一般認為“二羊”“三羊”的含金量比較高。舊社會時信息傳遞不方便,散布撓羊賽的消息一般是張貼大字報以及口口相傳的方式,之后則是形成了一種習慣,哪個村在什么時間舉辦撓羊賽已經是既定俗成的事情,大家到了時間便會自己前往觀看或參與。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除了那些既定俗成的撓羊賽外,一些大型的撓羊賽舉辦的消息則會通過互聯網傳播給大家。舊社會時的撓羊賽有拔跤旗分隊伍這一環節,拔跤旗的人必須是具有一定威望的撓羊漢,否則社家有權利拒絕此人拔跤旗,而且拔跤旗的兩人需是不同地區的撓羊漢,一般以河為界或以同蒲鐵路等道路為界。而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發展,隊伍的分類不再以拔跤旗的人為準,一般是由社家進行組織分隊,委托有威望的撓羊漢們帶隊。舊社會時的跤旗上寫的是“英雄敵對,跌死無罪”的字樣,很有些森嚴駭人。解放后曾一度寫有“和平敵對,勿傷害人”,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地改寫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3]撓羊賽的裁判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變化。最開始的撓羊賽規則是所有的跤手不分年齡和級別,赤背上場,且比賽中不得抓褲子,違者算輸,除腳之外的身體任何部位觸地則為輸,一跤見勝負。負者退場,勝者再戰,連續扳倒六個對手,即為勝者,奪得最高獎賞肥羊一只。從1958年以后,傳統的撓羊摔跤活動,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為適應全國和國際的摔跤比賽,在比賽規則上納入了全國統一的規定[3],加入了有時間限制的規則,每一輪的對決時間限制為十分鐘,如果十分鐘以后還沒有決出勝負,則以出圈次數少者為勝,如出圈次數相同,則加賽兩分鐘,兩位跤手需在這兩分鐘內主動出手決出勝負。撓羊賽的獎勵辦法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變化。1949年前,只設最高獎,即只獎給連續摔倒6人的“撓羊漢”肥羊一只。而其他連摔三、四人,甚至包括破了連摔5人的“保羊漢”,也只獎勵一些瓜果等物,與大家分享。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般連勝3人后就有一定的獎品,如毛巾、香煙、背心等物。連勝6人的獎品也由過去單一獎羊變為牛、毛毯、收音機、自行車等物品。[4]而到了現在很多時候除了撓羊漢的獎品——“羊”一般不會發生變化之外,其他跤手的獎品則一般都是由贊助比賽的贊助商出資,一般為本品牌的產品或者現金。撓羊賽的舉辦內容、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發生變化,如何使撓羊賽在變化的同時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使撓羊賽恢復之前甚至超越從前的盛況是本文思考的內容。
在舊社會時期,跤手們在成為撓羊漢之前,大部分是鄉村社會的普通成員,在鄉村社會并沒有多大的影響,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摔跤愛好者。而當他們成為撓羊漢后,其身價倍增且名字迅速傳遍本村和鄰村,一夜之間,社會地位發生質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職業的改變、經濟實力的提升,而且可以直接參與村莊的公共事務。撓羊漢在二州五縣享有盛名,成為人們崇拜的偶像,頗受人們尊重。跤鄉人對撓羊漢的崇拜,除了在賽場上對自己喜歡的跤手表現出如癡如醉的激情外,更為現實的是演繹出無數“跤場擇婿”的佳話。撓羊漢是家長為姑娘選擇的佳婿和姑娘心中的偶像。家長會千方百計地打聽跤手的來歷,姑娘們往往會“以心相許”。[5]民國、建國初期忻州人民尤以獲得“撓羊漢”的稱號為榮,民眾會在家庭代際中非常重視摔跤技能技巧的傳遞。“撓羊賽”多以家族傳承的方式進行代際傳遞,在那個時代,多為家族傳承的代際關系,忻州地區撓羊賽中“南崔北趙”是有極大名望的,家里出了一個撓羊漢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逐步成為摔跤世家。而在當今社會,在撓羊賽中雖然也會出現很多英勇的撓羊漢,但他們的名聲卻不會像以前一樣,雖然,觀看撓羊賽的鄉里鄉親也會對這些年輕的撓羊漢們贊不絕口,感嘆忻州摔跤后繼有人,但是這些年輕的撓羊漢們并不會在民眾間名聲大噪。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家庭代際關系中家長更加重視的是孩子的學業,“重文輕武”和 “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家長心中根深蒂固。[6]在恢復高考之后,從忻州走出去一大批大學生,是他們的成功讓忻州人民知道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這之后,在忻州人民的代際觀念中,“武”的重要性極大降低,而“文”的地位極大升高。而且,隨著新中國的統一,社會穩定繁榮發展,社會治安水平逐漸提升,忻州人民甚至是整個中國的人民都不用擔心受到“武力”的威脅,這也使得“武”在社會生活中更被人們忽視,以“文”為主的觀念更加嚴峻,于是政府提出很多政策來提醒民眾強身健體的重要性。現在這種畸形的代際傳遞觀念惡化了子代們對體育的忽視情況,當然也給“撓羊賽”在忻州地區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那我們怎樣阻斷這樣“重文輕武”的代際觀念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創造性轉化的內容。在從古至今的撓羊賽發展中,撓羊賽的文化內涵也成為其代際傳遞的內容。撓羊賽凸顯了忻州地區的地域特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間的文化、娛樂交流;撓羊賽在歷史的演進中形成為忻定原地區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是民族風格的展現方式,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與健身文化。忻州東望圣阜山,西傍天柱山,南倚石嶺關,北據云內口,四隘拱衛,典型盆地,古時的忻州地區草肥水美,是多條河流的發源地,有著天然的茂密牧場,因忻州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它也具有良好的農耕環境,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錯地帶;忻州北部的雁門關被古人譽為“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雁門關失,則太原告急,所以雁門關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而號稱跤鄉的忻州市、原平市、定襄縣就位于雁門關內,處在雁門關與太原之間。經常是狼煙四起,戰爭不斷。[7]除了戰爭之外,忻州地區也發生過很多次自發的民族大融合現象,而撓羊賽的形成就與忻州的地域以及民族大融合有很大關系,首先,“撓羊賽”的最高獎品“羊”就體現了游牧民族的特點,而很大一部分的撓羊漢身材矮小而靈活的特征,則充分體現了農耕民族的特點。撓羊跤正是胡漢民族共有的文化積累現象,也是胡漢民族在長期的斗爭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有專家在概括忻州摔跤的特點時說:“熔多種技巧于一爐,取眾跤之長為一體”,體現了撓羊跤的游牧與農耕并存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忻定原地域環境的變化,國境線的改變,雁門古關逐漸失去它原有的作用,因此,在代際傳遞的過程中,守護邊疆的任務與使命已經漸漸淡出忻州地區人民的視野,尚武的民族精神逐漸轉弱。如今,撓羊賽舉辦時仍會吸引很多忻州民眾的圍觀與欣賞,說明“撓羊賽”在忻州地區仍然具有十足的文化魅力,舉辦更多的大型的撓羊賽,并在比賽中宣傳撓羊賽的文化內涵和摔跤的技術技巧,可以強化民眾之間的認同感,也是改變代際傳遞觀念的方法之一。
在舊社會時,忻州人民都很喜愛觀看并參與撓羊賽,不管是三四歲的娃娃還是年過六旬的老人都來看撓羊,賽場四周人山人海,看到精彩處,喝彩聲突起,震天動地。[7]當然,撓羊賽的傳播手段就是大家口口相傳,觀看過撓羊賽的人們在賽后還會給沒有到場的人們講述某某撓羊的精彩場景,或是講述誰已經摔倒五個,在第六個的時候被某某“破了”,這些都是人們茶余飯后喜歡講述和討論的事情。到了現代社會,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已經被互聯網短視頻平臺取代,但是撓羊賽作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體育賽事,在當今互聯網極其發達的背景下,雖然有利于撓羊賽走出忻州地區,讓更多地方的人們知道、了解撓羊賽事,但也恰恰是互聯網的發達使得它的傳播喪失了精確性,原本口口相傳的傳播形式,可以使每一個觀眾都成為賽場外的喝跤人對某場撓羊賽進行解說及描述。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也使得本地年輕人過度依賴于互聯網來獲取信息,而口口相傳的傳播形式極大減少,在互聯網中,人們可選擇的信息逐漸增多,并不僅局限于當地的活動賽事,因此,看似如此強大的互聯網傳播效率,卻不能更好的幫助撓羊賽的傳播。而且,在當地也不乏部分長輩們不會使用互聯網,隨著口口相傳傳播形式的減少,他們對于撓羊賽的關注度也下降。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如何創造性的轉化極具地方特色的撓羊賽的傳播方式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現在的撓羊賽,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現代化轉化的意味。在舉辦內容、形式 、代際傳遞、傳播途徑等方面撓羊賽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這種轉化的嘗試還不能被視為創造性轉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8]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為撓羊賽的現代化轉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解決路徑方面的啟示。從創造性轉化的理論視角上看,一些核心的問題還有待分析和解決。其一,創造性轉化的出發點是傳統,實現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激活”。[9]現在的撓羊賽在諸多方面已經漸漸喪失傳統的內涵,首先在內容形式上要保留原有撓羊賽的最大的特色,即參與撓羊賽的跤手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穿正式的跤衣,這也是撓羊賽與其他摔跤比賽最大的區別。民風尚武的傳統代際傳遞觀念以及傳統的“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對于撓羊賽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增加忻州地區撓羊賽的熱度都有極大的作用。今天我們想要講好傳統摔跤故事,并不是說我們倡導打打殺殺,崇尚暴力,實際上是倡導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倡導利他的精神、家國的情懷、舍己為人的文化以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這是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倡導的精神。其二,創造性轉化需在傳統的基礎上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撓羊賽的創造性轉化首先應該注重的就是先進比賽器材的運用,以往簡陋的摔跤場所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更加智能化的場地設施是撓羊賽應該積極改進的一點,這就需要政府對撓羊賽的開展與舉辦增加重視的程度。撓羊賽場地器材的升級對它的代際傳遞與傳播也是有利的。忻定原地區的撓羊賽是極具地域性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應該更加具有精確性,撓羊賽傳播的對象首先應該是忻州本市的民眾,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應該對此類有地域特色的活動進行精準的定位投送,并給予這些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特殊的憂先傳播,如,推送本地區的熱門等。在現代教育中,國家已經越來越重視體育的重要性,并將中華傳統的武術設置成立體育的必修內容,在有特色體育項目的地區開展選修特色課程的政策。但是在實際的體育教育中,當地特色課程的開展相當有限,傳統撓羊賽的代際傳遞為“家族傳承”,而受社會環境變遷以及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影響,它的傳承從血緣關系逐漸轉向契約關系的傳承轉換這是歷史的必然。法學著名史家梅因認為:從身份依附關系到契約關系變更的完成,是社會運動的進步前提,建立權利和義務關系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內生動力。[10]其三,創造性轉化要面向人民,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傳統的撓羊賽作為民俗性的運動,其文化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族群的廣泛參與,是族群文娛互動的載體。在創造性轉化的過程中,必然要吸引大眾廣泛參與,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而不是少數專業運動員的需求。盡管二者并不存在對立,但存在輕重主次的順序。創造性轉化哲學思想的奠基者懷特海提出的兩個要素:“關系性”與 “新穎性”,也印證了創造性轉化依賴于主體與客體的互動,缺乏族群以及更為廣泛的群眾的參與和互動,就缺乏創造性轉化的內在動力以及潛在的更多機遇。撓羊賽中喝跤人的解說對于觀眾即客體的參與是很重要的,喝跤人在講解中不僅僅要利用當地人們創造的摔跤詞語、俗語,更應該向大眾普及撓羊賽的起源以及發展,這就對喝跤人有一定的要求,他不僅要了解摔跤的規則和內容,更要熟悉撓羊賽的起源、精神、發展以及老一輩的撓羊漢和之前發生的精彩的撓羊故事,這可以幫助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更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