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宏艷 韋麗麗
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個別村干部利用同名同姓村民迷惑監管人員冒領集體資金問題時有發生。農村審計人員應重視起來,把“重名冒領”作為農村審計的重點范圍,加強防范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蠅貪”。下面筆者結合審計工作中的相關實例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2010年,筆者在常規審計工作中發現,河北省遷安市小關村有三個名叫“張玉君”的村民領取了零工款,合計1000元。仔細查看,發現三個人的發放標準不同、金額不同,時間卻相同,這一現象引起審計組成員的關注。審計組通過走訪經常參與村內清掃衛生、除草、防洪、清淤、修路的村民,了解到只有一個“張玉君”參與了當時的除草勞務,且參與的村民均領取了相同的報酬。據此,審計組成員側重審計了主管零工的村干部保管的派工記錄和“零用工完工證”存根,顯示結果與走訪情況相同,沒有其他同名同姓“張玉君”的出工記錄和“零用工完工證”存根。通過核實領款人簽字、手印確認,審計組發現,有兩張800元款項的零用工完工證無相關附件,為村會計冒領。通過審計組合議,最終認定是村會計利用本村同名同姓村民混淆視線套取現金。
2000年,筆者在群眾信訪專項審計中發現,遷安市楊各莊鎮大賢莊村發放鐵路占地征地款時有兩個“張志良”分別領款1.5萬元和1.3萬元,這引起了審計組的注意。審計組核實土地臺賬花名冊發現,該地塊只有一個“張志良”承包了土地,經過審計組與村干部現場共同踏查被征土地坐落、四至,本村另一同名戶主的承包地不在征地范圍之內。經過審計大賢莊村發放征地款花名冊發現,另一個領款人為時任村委會主任張某。經審計組進一步審查,查明為村支書、村主任、村會計合伙私分征地款1.5萬元。

2018年,受遷安市紀委監委委托,筆者配合市專案組調查一起村干部貪污扶貧工程款時發現,遷安市楊各莊鎮東新莊村兩個同姓名貧困戶陳某分別領取扶貧工程款5.5萬元。經過查閱建檔立卡戶名單,該村只有一個陳某貧困戶應領扶貧工程款5.5萬元,而另一個同姓名的村民不屬于扶貧工程款發放范圍。通過調閱領款貧困戶銀行卡、身份證和領款人簽名發現,其中之一系村會計張某新的親戚,而陳某本人毫不知情也沒有領款記錄。通過確認花名冊領款人簽字、手印發現,全部是本村會計張某新一人所為。審計組經過合議定性為村會計利用職務便利貪污扶貧工程款。
個別村干部利用本村存在同姓名村民的村情,鉆上級單位部門不熟悉情況的空子私吞公款,而監管單位和審計人員又較難發現其中的“貓膩”。為防范“重名冒領”現象發生,縣鄉兩級農村財務管理機構應督促各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規定及時逐筆公開收支票據接受全體成員的監督,堵塞監管漏洞,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財產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