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第八中學 馬榮欣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對地球資源和環境保護、人類自身生存健康、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則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地理學中所包含的知識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連,在我國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能夠有效普及生態文明相關知識,提升生態文明教育和地理教學的效果,培養中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生態文明素養,在青少年群體中形成生態文明氛圍,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教育是青少年成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青少年成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學生人格養成的新舉措,是社會發展的最新要求。
生態文明教育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理念,體現了更為全面的價值取向和更為深刻的生態倫理觀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能夠使學生加深對地理課程的理解,樹立科學環保意識,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理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意識,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對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與改善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倡導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節約生態資源、減少和治理各種污染,有效實現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五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讓學生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新課改背景下,多種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社會發展的教育新思路被提出,這些思路如被相關教師合理運用,就能夠在現代地理學教學中有效發揮教學主導作用。然而,不少教師在開展初中地理學教學活動時,仍固守老舊教學理念,使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
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方面輸出式教學,將學生置于被動學習的位置,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生學習效率難以提高。
不僅如此,傳統教育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教師的教學思維。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死記硬背。誠然,地理學科的部分知識確實需要學生牢記,但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不利于學生地理科學思維的養成,且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科發展要求,必定要被淘汰。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事倍功半,占用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且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枯燥的背書慢慢消磨,最終可能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失去興趣。
課堂教學不是教師個人的獨角戲。學生是知識的獲取者,只有當教師將學生納入教學過程時,學生才能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識點,從而形成科學思維,將地理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理解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教師只有在授課的過程中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生態文明相關的科學理念。然而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許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進行的互動不足,甚至根本不與學生進行互動。
諸如此類的教師在初中地理學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不勝枚舉。轉變教學理念、緊跟新時代初中地理學科的新需求,是初中地理學教學活動開展的必備條件,是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前提。
除教學理念外,教師在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存在著些許問題。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效率。根據對若干學校的地理課教學活動的研究,部分教師的講課方式都是單一的、照本宣科式的機械講授模式,教師負責講,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堂氛圍壓抑。教師雖然將全部知識點都進行了講解,但卻沒有留給學生思考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只是將知識點一個接一個地進行宣講,學生在聽到一個新知識點時,還來不及思考吸收,就馬上迎來又一個新知識點,對知識的接受效果極難保證。大部分學生面對這樣的教學,很難保證整堂課都能集中注意力聽講,普遍處于昏昏欲睡的狀態,學習感受非常枯燥,既不能對地理知識較好地掌握,更難以形成地理學生態文明觀念。
以魯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內容為例,許多教師在講解書中“行政區劃”部分知識時,只知照本宣科,機械地對我國省級行政區域劃分和組成進行宣讀。學生在接受這樣的知識時,根本來不及消化我國眾多省、區、市級行政劃分,也沒有時間將書本中的文字與地圖信息相互聯系起來,更無法聯系自身生活產生生態文明相關感悟,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和素養。
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需體現人地關系的天人合一理念、基于全球化思考的資源有限理念和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人口意識理念。
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人類與其他萬物一樣,都依賴生態系統的穩定才得以生存,如不尊重生態系統運行的內在規律,破壞生態平衡,就會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
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中任何單獨的地區地理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他區域的環境,有些變化甚至能夠給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若因人為因素造成資源枯竭,改變地區地理要素狀況,則可能引發嚴重后果。因此人類應節約地球資源,維持自然系統的平衡,科學開采、利用資源。
人口意識應從人口質量和人口數量兩方面來理解。人口劇增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造成資源消耗加劇,資源過度開采,同時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不僅威脅人類自身生存,更擠占其他物種生產空間,給其帶來生存壓力。作為人類生態系統的有機整體組成部分,人口、資源、環境三者需要協調發展,才能使人類社會保持相對穩定,使資源利用實現可持續化,同時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為此,人類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維持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有效途徑。教師若想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應從國情教育、環保教育、節約教育三方面入手。
國情教育不僅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學的內在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將其視為最基本的職責。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基于課本知識,結合相關國策和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將教材中的地理知識和家鄉、祖國建立聯系,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地理學知識的重要性,建立起生態文明觀念。
課堂教學是開展國情教育的最主要途徑,教師應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實施國情教育。應基于教材內容,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運用多種思維方式,使“教”與“學”相結合,將國情教育系統地滲透到地理學教學活動中。以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教材相關內容為例,該教材的第四章內容分別從中國的國家地理位置、民族人口構成、國內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對我國國情進行了廣泛的介紹。教師在進行相關部分的教學活動時,可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利用多元化信息技術,結合圖表等直觀地進行生動的知識講解,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我國國情現狀,調動學生情感,讓學生產生代入感,從而形成生態文明觀念。
另外,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應著重介紹教學所在地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從本鄉本地理知識入手,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以致用,從而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相關生態文明觀念。教師可組織學生對家鄉人口、資源、地理環境和經濟狀況等進行社會調查,在實踐中體會鄉情和地理知識,將國情知識素養提升到更高層次。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國情圖片展覽、觀看國情新聞及相關紀錄片等方法,使學生了解更多國情方面的信息,增強學生自身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改善鄉情國情的理念和想法,活躍學生思維,促進交流進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學生國情素養。
可通過開展地理知識和國情知識專題講座的方式,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理解國情和生態文明,明確生態文明素養的重要性,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教師應向學生闡明人與土地環境的關系,樹立學生對環境、資源的正確觀念,引導學生思考地理環境各個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與人類活動的辯證關系,增強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環保教育是初中地理課程教育的又一重點內容。做好初中階段地理教學中的環保教育,能夠在擴充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環境危機意識,促成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形成,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師應緊密圍繞課本內容,在地理教學活動中融入環保思想,滲透環保意識,找準地理課本當中與環保教育相契合的知識點,豐富教學案例,統一環保意識和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學生環保素養。以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教材為例,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中有如圖1所示內容:

圖1 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部分內容
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闡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人為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政府為改善長江地區生態環境采取的相應措施,教師可就相關內容做詳細的展開式教學,向學生說明破壞自然環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以及通過積極手段保護自然環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以此來啟發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激起學生的環保熱情,從而達到環保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向學生生動展示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圖片、視頻、新聞或紀錄片等素材,使學生對環保的理解更加深刻具體,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支撐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
中學地理生態文明教育中,還應包含與節約教育有關的相應內容。教師應從教材相關內容出發,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體會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形成節約意識、養成節約習慣,使學生發自內心地重視資源節約,并為此付諸行動。
以魯編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相關內容為例,第三章第一節闡述了我國自然資源的相關情況,明確了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客觀事實。教師可據此展開教學講解,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身邊所接觸的資源使用方面的案例,幫助學生建立生活情境,切實感受節約資源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全新要求,是中學生成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能夠使相關教學活動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能讓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學習更加立體化、真實化,使學生將地理知識、生態文明素養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強學生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全面打造富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青年人才。通過將國情教育、環保教育和節約教育同初中地理教學有機結合,能夠使生態文明教育更好地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中,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