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元”設計研究與展望:元宇宙時代下的數字內容設計

2023-03-07 00:57:26柴春雷印楊馮哲裕石佳文葉子怡邱懿鋒張婷秦月
包裝工程 2023年4期
關鍵詞:內容設計

柴春雷,印楊,馮哲裕,石佳文,葉子怡,邱懿鋒,張婷,秦月

【特別策劃】

“元”設計研究與展望:元宇宙時代下的數字內容設計

柴春雷1,印楊1,馮哲裕1,石佳文1,葉子怡1,邱懿鋒1,張婷1,秦月2

(1.浙江大學 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杭州 310027;2.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對元宇宙時代下的數字內容設計(“元”設計)進行了研究與展望。以“元”設計的概念為基礎,從“元”設計的特點、價值、內容、關鍵技術及未來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對“元”設計的發展進行了探討。總結了“元”設計為設計工具迭代、商業模式發展、行業融合趨勢等帶來的影響。在梳理“元”設計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析了“元”設計的本質并探索了“元”設計的發展方向;“元”設計新思維利用多種新技術的融合發展,讓數字內容設計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元”設計的發展將加強虛實場景的融合,促進基礎設施的升級并推動商業模式的迭代。

元宇宙;“元”設計;數字化設計;數字內容設計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的數字世界變得愈發重要,元宇宙成為熱門話題[1]。在此背景下,設計活動需要考慮如何營造個性化的虛擬空間以及新維度的交互體驗,如何借助“元”設計的思維方式和生產方法去創造數字內容,即元宇宙的設計范式問題[2]。

1963年荷蘭設計師Andries Van Onck初次對“元設計”進行探索,提出了復雜性理論和信息系統的工業設計方法。在此之后,“元設計”的概念在設計、創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已被眾多學者定義和討論,但由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技術發展程度存在差異,不同學者對元設計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2006年美國學者費舍爾重提“元設計”的概念,他指出元設計將重新定義并創造社會,催生新的設計協作形式[3];2007年,費舍爾對元設計進行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元設計拓展了設計的邊界,改變了設計的分工,并將設計和技術環境定義為有生命的實體[4]。元設計改變了只由設計師承擔設計工作的模式[5-6],鼓勵用戶成為超越系統功能和內容的共同設計者[7-9]。英國學者布里斯托爾已將元設計應用到不同場景,并將其視為一種拓展設計范圍的新方法——“元參數設計”[10]。雖然“元”設計的概念被提出已有十余年,但是由于使用場景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元”設計的概念和內涵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在互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多重技術驅動發展的元宇宙時代,設計將發生重大變革,梳理并重構“元”設計的概念是適時之舉。本文基于當前元宇宙的技術發展,在前人提出元設計概念的基礎上,賦予元設計以數字化與智能化內容生產的內涵,提出了“元”設計的概念、特點、價值、內容及關鍵技術,從不同的層面和空間對“元”設計的“人”“物”“場”“商”進行研究,為數字化創新設計及智能協同設計提供參考。

1 “元”設計的發展契機

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見圖1。設計經歷了從工業化大生產時代下的“造物設計”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體驗設計”再到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數字化設計”的發展[11-14],并將進一步演變為元宇宙時代下的“元設計”。在元宇宙被廣泛關注和深入討論之際,重新審視并重定義“元”設計的內涵變得迫切且必要。

在元宇宙時代下,設計活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革新(見圖2):(1)設計對象的改變,隨著空間的不斷拓展,設計的對象將轉移到數字空間、物理空間和人類社會的交界處[15],并從“實體產品”逐漸轉變為“智能工具、虛擬環境、數字產品、商業系統、交互體驗”[16],設計范圍從產品設計逐步擴充到智能協同設計,智能交互設計、“元”設計等[17];(2)設計調研方式的變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元宇宙時代的到來,獨立的散點數據被整合為海量的系統數據,設計活動也趨向于用大量數據去客觀且科學地分析用戶的行為規律、發現用戶的真實需求并創造新的應用價值;(3)設計師角色的轉變,在設計對象改變的背景下,傳統設計轉變為數字化設計,設計師的獨立設計模式也將逐漸轉變為群體場景下智能融合的協同設計模式[18]。

圖1 設計的發展變化圖

圖2 元宇宙時代下的設計革新

2 “元”設計的內涵

2.1 “元”設計概念

在元宇宙視域下,人類逐漸向虛擬空間延展,設計也隨之變換,從三維工業的造物設計到二維屏幕的體驗設計,再發展到三維虛擬的數字化設計[19]。未來,在虛實空間相融的復合環境中,設計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20],轉變為元宇宙時代下的數字內容設計,即“元”設計?,F在的“元”設計與1963年荷蘭設計師Andries Van Onck提出的元設計相比,在空間、技術、工具和設計對象等方面都發生了諸多變化。

2.2 “元”設計的特點與價值

“元”設計不同于動畫設計與游戲設計。動畫設計與游戲設計的虛擬屬性較多,然而“元”設計的現實屬性較多;動畫設計與游戲設計需要專業的設計師使用特定的技能工具才可構建出一個架空的世界,但“元”設計運用智能平臺輔助用戶進行設計,形式更豐富真實;動畫設計與游戲設計的內容需要承載一定的故事或游戲情節,但“元”設計的目的是創造無限的元宇宙數字內容[22];動畫設計與游戲設計強調消費和消遣并通過用戶消費來營收,但“元”設計強調用戶的創造價值,消費即投資(見表1)。

表1 動畫設計、游戲設計、“元”設計對比表

Tab.1 Comparison of animation design, game design, "meta" design

“元”設計有以下九大特點:(1)現實性,“元”設計是與現實中的人和物緊密聯系的,而不是虛擬的;(2)開放性,“元”設計不是針對特定領域的設計,而是一個開放的設計活動;(3)協同性,隨著設計環境變得虛實結合,“元”設計使各行業協同成為可能;(4)經濟性,“元”設計不僅賦予數字化內容經濟價值,還可進行交易獲利;(5)智能性,“元”設計輔助用戶運用智能設計平臺創作個性化的數字產品;(6)易用性,智能工具的升級讓元設計的門檻降低,使設計師和用戶能更好地進行協同創新;(7)兼容性,“元”設計不僅接受傳統設計的思維、內容、流程等,還將對不同設計門類進行融合;(8)持續性,“元”設計是在無限的元宇宙空間中不斷創造新的設計內容來豐富自身發展的;(9)創新性,“元”設計是對現有設計模式的革新,為數字內容生成提供了全新的設計范式。

“元”設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創造價值,“元”設計可造就元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創新跨空間的商業模式,創造數據驅動的設計工具和革新傳統的設計范式;(2)拓展價值,“元”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的,是虛實融生的,是協同創新的,“元”設計突破了現實空間的限制、打破了交互設備的約束、拓展了設計領域的范圍;(3)商業價值:“元”設計運用海量的數據創造豐富的數字化內容,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撐下,數字化內容具有了商品價值和版權標識,進而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投資行為。

2.3 “元”設計的研究內容

在虛實融生的元宇宙空間下,“元”設計主要關注以下研究內容:“元”設計運用數字創造的“造物邏輯”去拓展設計的邊界,運用計算思維去連接不同人群與設計師的協同創作,運用智能工具和設備進行協同設計?!霸痹O計模糊了虛實空間的界限,提供了新維度的交互體驗,實現了實體產品與數字產品的雙向轉換,形成了復合式商業模式?!霸霸O計由元設計師進行實踐創造(見圖3)?!霸痹O計突破了不同設計的壁壘,降低了設計的門檻,提高了設計審美與設計技術水平。元設計師巧妙運用不同的技術來提升用戶體驗并創造參數化、數字化、個性化、產業化的設計。

1)“元”設計輔助創造虛擬空間并連接現實空間。設計環境從單一的現實空間或虛擬空間發展為兩者的復合空間[23]?!霸痹O計結合多種創新技術將虛實空間緊密相連,同時還創造出新型的社會形態?!霸痹O計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產生影響,涉及衣、食、住、行、用、玩、商、賞等方面。

2)元數據驅動數字化轉換?!霸痹O計是指再造數字世界的萬事萬物。在數據驅動下,“元”設計用數據的形式將物質產品從現實空間傳輸到虛擬空間。元數據將釋放設計生產力,元設計師運用數字轉換方式對物理產品進行再表達,讓其擁有參數設計的工程性和數字設計的價值性[24]。在數字算力的推動下,使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軟硬件基礎設施進行迭代,并輔助各個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AIGC(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內容)的出現將實現AI從0到1的創造,也將改變設計生產的方式。元設計將從以設計師為主體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轉向數據驅動AI生成平臺的協同設計。

由范冰冰、吳亦凡等主演的《爵跡2》原定7月6日公映,但上映前十天卻突然宣布改檔,新的上映日期至今未公布。電影《大轟炸》7月3日發布新海報,跟此前發布的定檔海報相比,不見了特別出演的范冰冰的名字。至于范冰冰主演的古裝大劇《巴清傳》,遲遲未能播出。就連與范冰冰利益攸關的品牌代言,風向都開始變了。

3)智能工具和輔助設備的迭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極大地推進了智能工具和設備的迭代升級[25]。智能工具與設備輔助用戶快速復刻或創造數字空間。如今,Readyplayer.me、uMake、Artbreeder、Nightcafe等智能生成平臺與軟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為元設計師定義、編譯全新的世界,提供了強有力的設計工具。Haptic Links、Meta Quest Pro等設備在材料、光學技術方面的創新為“元”設計的空間連接與沉浸體驗提供了基礎條件。

圖3 “元”設計和元設計師的研究內容及相互關系

4)新維度的交互體驗?!霸痹O計讓人們擺脫了空間的束縛,提供了空間轉換的通道。“元”設計的交互體驗從單一的視覺感受逐漸向多種感官維度進行探索。近年來,微軟MR眼鏡Hololens、TCL XR眼鏡雷鳥1S、Nreal AR眼鏡NrealX等產品把超短焦光學模組(pancake)、光學傳感器、納米光柵波導等材料運用到鏡片上,以影響用戶的感知交互?,F有不少學者從壓力感、觸感[26]等方面進行交互探索。元設計師結合交互技術與設備從感官(視覺、觸感、聽覺、嗅覺等)維度對交互模式進行創新,將用戶身臨其境地帶入虛擬場景。

5)復合式商業模式轉化。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產品的生產效率和流轉效率持續加快。在數字轉換的同時商業模式也隨之轉變,在復合空間中將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27]。隨著Web3.0的到來,它將把資產的權益賦給創作者,實現去中心化的經濟系統。元設計師可運用區塊鏈技術對自己創作的數字內容進行獨一無二地標記與驗證,使數字內容成為非同質化代幣(NFT)并進行交易。由于NFT的獨特性,Web3應用程序可對創作者的數字身份和數據進行識別和保護,也可對數字資產進行存儲等。從實體產品數字化到數字產品資產化的過程是復合式商業模式的轉化方式。該方法從產品數據、內容數據和用戶數據三個方面對資產進行數字設計與轉換。隨著轉換方式的變化,在投資、娛樂、消費等方面的傳統商業將向虛實空間結合、實體與數字產品轉換、去中心化交易等方面進行轉化。

6)智能融合協同設計。在“元”設計中,數字內容設計具有數字化、工程化和產業化的特征。設計過程需要人-設備-智能平臺共同完成[28]。隨著智能工具和設備的不斷迭代,許多數字智能平臺將賦能大眾去設計個性化的產品、創造新穎的藝術形式,并實現智能協同設計。“元”設計模糊了不同行業的邊界,讓不同人群得以跨領域合作?!霸痹O計在協同設計的過程中,應用數據與用戶的智能融合洞察方法,對數據進行智能挖掘與分析,并洞察用戶在言論、行動、想法和感受方面的移情,實現數據智能融合的產品定位。通過對量級與細分維度的數據和標簽化用戶數據進行智能分析,智能挖掘用戶的顯隱性需求,輔助精準預測市場意圖與定位空間,將數據融合廣域行業現狀,洞察佐證戰略機會點及價值評估,完成對某一特定產品的發力點研究。

2.4 “元”設計相關技術支撐

技術創新為“元”設計創造元宇宙提供了生產力,將在以下六個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其中包括搭建數字化環境、提供新維度交互體驗、驅動數字化轉換、創新復合商業模式、迭代智能工具和輔助設備、融合AI協同設計[29]。將從六大技術對“元”設計發展進行解析(數字化建模技術、交互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協同綜合技術),見圖4。

圖4 “元”設計相關技術圖

1)數字化建模渲染技術。通過海量數據訓練人工智能模型并結合實時渲染、游戲引擎、空間計算等具體技術細節[30–32],生成繁多的模型,構建虛擬的萬事萬物[33],最終實現元宇宙的綜合環境數字化搭建。如今,數字化建模渲染技術廣泛應用于游戲、動畫等各類設計行業[34],如Wolf3D的Ready Player Me已實現將照片生成可編輯的3D游戲角色。

2)交互技術。拓展現實技術(VR、AR、MR、XR)[35]結合多種感官維度(觸覺、味覺、聽覺等)[36-37]催生了新形式的人機交互,給予用戶新維度的交互體驗,如TokkingHeads實現了用戶控制面部表情、AI同步制作肖像動畫的新自拍交互。

3)數字孿生技術。數字孿生技術通過數據驅動參數化轉換連接了虛實環境,將物理對象轉換為虛擬對象[38-39],看山擊水旗下的GoAct已實現將手機采集的物品圖像生成高精度3D模型。數字孿生技術也將結合物聯網,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廣泛連接以及物品的智能化管理。

4)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又叫做價值互聯網,是實現元宇宙內復合式商業轉化的重要基礎[40-41]。區塊鏈技術構建了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經濟體系[42],促進了社交和身份系統的融合。數字經濟下的商業模式是指將數字化產品資產化[43],即“消費即投資”。用戶可以在Playform Art Mine生成獨一無二的NFT藝術品并在OpenSea平臺進行自由交易。

5)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神經網絡等算法的優化下不斷迭代,Deep Dream和Midjourney等AI輔助設計工具和平臺脫穎而出,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學習,即可快速生成高質量圖片,極大降低了設計門檻和成本。在智能工具輔助設備的協助下將產生智能生成、參數化建模、創造數字化產品的新設計范式[44]。

6)協同綜合技術。協同綜合技術涵蓋了設計師之間、技術與設備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多方位協同。造物云、酷家樂等3D設計平臺就提供了智能融合的協同設計功能,為設計師提供設計靈感,提高設計效率,降低設計成本。

3 “元”設計發展模式

“元”設計是在數字化生產時代下的造物設計,它以一種數字化的形式連接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45]。“元”設計是虛實相生的,元設計師在兩個空間之間反復切換,靈活地進行實體和數字內容創造。設計范式也因“元”設計而發生了改變和重構,設計師從創意表達的主導者轉變為與AI工具共同設計的協作者。同時,智能設計工具的不斷更新,也將幫助元設計師更好地進行數字化生產,最終形成虛實相生的生產關系和發展模式[46],如圖5。

3.1 虛擬與現實的橫向連接通道

隨著數字化生產時代的來臨,商業模式將發生新的變革?!霸痹O計從“人、物、場、商”四個維度將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連接起來,這比現實空間中所探討的“人、物、場”更加深入。

首先從“人、物、場”的維度探討虛擬和現實的連接方式。第一,以虛擬形象進入的“人”[47]?,F實中的人以虛擬化身的形態進入元宇宙,并以虛擬化身參與到元宇宙的社交中。這將建立起新的社會關系,并形成雙軌制交際圈發展模式。第二,以數字形態記錄的“物”。實體產品通過“元”設計進行數字化仿真,在虛擬空間中以數字內容的形態出現,虛擬空間中的造物設計又反過來影響實體空間中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進一步促進設計師的創意表達和應用。第三,虛擬空間存在的“場”?,F實中的三維場景將通過數字仿真方式在虛擬空間中復現。在現實中不存在的場景,亦可以通過“元”設計,在虛擬空間中利用數字引擎進行搭建。這兩者都可為用戶營造強烈的沉浸感,進而優化甚至代替實體空間中的感官感受。

圖5 “元”設計發展模式及內容圖

與現實空間中有所不同的是對于“商”的定義。在“元”設計之中,“商”代表的是消費即投資的概念,如“購買實物產品+贈送數字藏品”已經成為了如今企業打通現實和元宇宙的新營銷方式。虛擬場景中的萬物都以數字形態永久存在,而這些虛擬物件是否具有其相應的價值,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在從傳統商業模式轉換到“元”設計時代商業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建立新的價值共識,最終實現虛實之間的動態平衡。

3.2 自下而上的縱向層級關系

“元”設計自下而上可分為五個層級,分別是技術層、工具層、規則層、創意層和應用層,不同層級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

技術層是“元”設計的基礎,為其他層級提供技術支撐。各類技術輔助用戶創作創意內容,幫助元設計師更好地創建虛擬空間。元設計師運用可視化、具象化的形式,可以將抽象的虛擬空間展現出來。工具層基于技術層而產生,關注如何設計新維度的交互體驗,幫助元設計師和用戶更好地進入虛擬空間,積極參與到數字化生產的設計活動之中。規則層在虛實空間的轉換中,對“人、物、場、商”四個維度之間的運行關系進行重新定義,并形成新的組織邏輯,如去中心化機制、新的市場競爭環境、新的變現機制等。

在技術層和工具層的基礎之上,創意層應運而生?!霸痹O計將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除了設計師產出創意之外,每個用戶也可以參與到內容創作、個性化定制的活動中?;谝巹t層中設計師與技術的協作關系,設計師的效率將大幅提升,設計的創意度也將提高。同時設計創作的門檻將不斷降低,可以讓更多用戶參與到設計活動中。應用層是“元”設計的最終目的。在設計對象、設計方法等發生變化之后,必將出現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霸痹O計充分考慮元宇宙的存在意義,權衡向外探索與向內探索的困境,開拓新的發展空間,通過虛擬空間來促進現實空間的發展,形成正向反饋,避免形成內耗。

3.3 數字內容創造的縱橫交叉發展

從橫向上來看,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由“元”設計進行連接。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是“元”設計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元”設計在空間范疇上的發展脈絡。從縱向上來看,“元”設計又呈現為具有發展關系的多個層級。技術和工具為規則制定提供支撐,進而為創意激發和數字內容應用創造發展環境。這與元宇宙的發展進程呈對應關系,是“元”設計在時間范疇上的發展脈絡。

在設計的范圍上,“元”設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拓寬了設計的邊界,也讓設計師自由地發揮創造力。“元”設計將設計與科技進行融合并發展,用計算的思維去做設計,促進不同學科的融合。在設計的成果上,“元”設計能夠產出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字內容,并以更加公平公開的方式分配勞動成果。在設計的價值上,“元”設計在同等時間內,可以創造出更多具有價值的產物,不僅促進了個人發展,也促進了全社會的發展。

4 “元”設計展望

“元”設計的發展將促進軟硬件技術與設備的迭代升級,推動商業模式的迭代,加強虛實場景的融合?!霸痹O計的范圍將覆蓋到生活的各個場景,實現跨平臺、跨行業的生態互通和融合,最終達到虛實融生的社會形態,人類社會將進入超元宇宙空間,如圖6。

4.1 硬件設備的迭代

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擬真現實(VR、AR、MR、ER)等技術的發展,硬件設備將向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等方向進行迭代,將輔助“元”設計運用多元物理信號(人因研究)去實現多樣的數據傳輸交互形式,為用戶提供更加舒適的設計體驗。即將到來的“算力時代”,為硬件設備的數字化信息處理能力帶來新一輪的突破,打破虛擬和真實的邊界,徹底重構元設計師的生產方式。用戶將以更真實的交互感受和更自然的姿態進入“元”空間,并實現數字化協同設計和實時性場景搭建。新的硬件設備將向交互體驗更強、數字化協作更方便、實時性更強的方向發展。

4.2 軟件技術升級

在數字化生產時代下,“元”設計將創造新的設計范式——運用數字驅動和計算思維的“造物邏輯”去拓展設計的邊界。隨著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技術的發展,數據驅動人工智能算法對內容進行自主生產的方式將顛覆現有內容生產模式。AIGC將成為數字內容創新發展的新引擎,為智能數字的內容孿生、內容編輯和內容創作提供下一代智能設計軟件。智能設計軟件將輔助元設計師進行橫向領域的跨越,也將增大元設計師在垂直領域延展的可能性。同時,多模態數據的形變統合、擴展現實技術的發展也為設計師提供了智能設計平臺、數據傳輸等協同工具,讓元設計師可自由運行各類圖形密集型智能3D設計軟件。隨著內容生產方式的轉變(AIGC)、智能設計軟件的迭代,中國將迎來換道超車的機會。

圖6 “元”設計展望圖

4.3 商業模式的轉化與迭代

在數字經濟下,區塊鏈技術構建了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經濟體系,驅動了商業模式的轉化與迭代,賦予了數字資產的產權與價值?!霸痹O計發展模式使產品的產出與運轉效率得到快速提升,同時兩者也在共同進化,實現線上與線下虛實共生的消費。在數字轉換的趨勢下,將衍生出資產數字化、數據服務、沉浸式娛樂、消費即投資等商業模式[48]。在監控資產的動態數據、虛實空間的數據交換、沉浸式的交互體驗、個性化的數字內容創作等方面,創新的商業模式將提升資產的公正性、審核數據的有效性及真實性、增強交互的沉浸感與交互性、保護資產的版權與增值等,為跨平臺、跨行業的生態互通,提供經濟基礎。

4.4 虛實場景的深度融合

在元宇宙時代下,“元”設計逐步突破時空的限制,將設計范圍覆蓋至各個生活場景[49-50],如虛擬辦公、虛擬商店、虛擬教育等。“元”設計將促進人類本體的數字化遷徙,進一步實現本體與數字分身從指尖驅動到自然驅動,同時實現身份、社交、生活、娛樂等多維度的融合。技術、設備、工具的迭代升級將輔助元設計師以數字仿真的方式復現或創造虛擬場景。隨著現實空間的實體以數字內容的形態出現在虛擬空間中,“元”設計將從一元空間不斷拓展到多元空間,人們將依靠數據反饋與傳輸實現虛實空間的沉浸式深度交互。

4.5 跨平臺、跨行業的生態互通和融合

隨著虛實空間的深度融合、多元數據的無限共享和商業模式的轉化升級,“元”設計將針對每個獨立的“元”空間逐步建立通用標準,打通數據,并呈現多行業共享互通的融合趨勢。各種虛擬體驗將不再以割裂的獨立IP形式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完整的虛擬生活場景與內容,最終實現虛擬資產及信息在多平臺之間的流通與共享。隨著數字空間向智能化發展,現有社會的組織與運作將發生改變,所有物體在虛擬空間中都有自己的數字孿生體[51]。同時,數字孿生將向高等級發展,形成虛實空間完全共通的狀態,最終實現虛實融生的社會形態。

5 結語

“元”設計是隨著設計和前沿技術的深入發展而出現的新思維,是在元宇宙時代下的新設計形式,其研究內容、技術框架和實現方式等尚處于初級階段。本研究對“元”設計的概念、研究內容、特點、價值、關鍵技術及未來的研究需求進行了梳理,具有一定里程碑性意義。

本文首先對“元”設計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當下主要關注的六類“元”設計內容。其次,通過與其他領域的設計進行對比,得出了“元”設計的意義所在——創造價值、拓展價值、商業價值,并具體闡述了與“元”設計密切相關的六大類支撐技術。然后從橫向、縱向以及時空發展的視角,從多維度構建了“元”設計模型。最后,指出了“元”設計未來的潛在研究方向,在設計工具、交互設備的迭代升級,跨平臺跨行業的生態互通和融合等方面,都具有廣泛的研究空間。

“元”設計是未來的設計,也是設計的未來?!霸痹O計理論模型將指導未來的設計活動,其理論也會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完善進步。在“元”設計思維的引領下,世界將變得無限廣闊,人類也將迎來新的生活方式。

[1] BOURLAKIS M, PAPAGIANNIDIS S, LI F. Retail Spatial Evolution: Paving the Way from Traditional to Metaverse Retailing[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09, 9(1): 135-148.

[2] DIONISIO J D N, GILBERT R. 3D Virtual Worlds and the Metavers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J]. ACM Computing Surveys, 2013, 45(3): 1-38.

[3] FISCHER G, GIACCARDI E. Meta-Design: A Framework for the Future of End-User Development End User Development[M].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6: 427-457.

[4] Fischer G. Meta-design: Expanding Boundaries and Redistributing Control in Design[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7, 4662: 193-206.

[5] GIACCARDI E, FISCHER G. Creativity and Evolution: A Metadesign Perspective[J]. Digital Creativity, 2008, 19(1): 19-32.

[6] FISCHER G, GIACCARDI E, YE Y, et al. Meta- Desig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4, 47(9): 33-37.

[7] Fischer G, Scharff E. Meta-design: design for Designers[C]//Proceedings of the 3rd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Processes, Practic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2000: 396-405.

[8] FISCHER G. Symmetry of Ignorance, Social Creativity, and Meta-Design[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0, 13(7): 527-537.

[9] FISCHER G. End-User Development and Meta-design: Foundations for Cultures of Participation[C]//V. Pipek, M.B. Rosson, B de Ruyter, et al. End User Development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09: 3-14.

[10] HARDING J E, SHEPHERD P. Meta-Parametric Design[J]. Design Studies, 2017, 52: 73-95.

[11] 羅仕鑒, 張德寅. 設計產業數字化創新模式研究[J]. 裝飾, 2022(01): 17-21.

LUO Shi-jian, ZHANG De-yin. 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novation Mode for Design Industry Digitalization[J]. Art & Design, 2022(01): 17-21.

[12]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 2nd ed., with a new pref. Chichester, West Sussex, MA: Wiley-Blackwell, 2010

[13] 柳冠中. 急需重新理解“工業設計”的“源”與“元”——由“產業鏈”引發的思考[J]. 藝術百家, 2009, 25(01): 99-108.

LIU Guan-zhong. It is Urgent to re-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Primacy" of "Industry Design"—Thoughts Caused by "Industry Chain"[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09, 25(1): 99-108.

[14] 潘云鶴, 孫守遷, 包恩偉. 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技術發展狀況與趨勢[J].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1999(03): 57-61.

PAN Yun-he, SUN Shou-qian, BAO En-wei. The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 Technology[J]. Jouraal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 Computer Graphics, 1999(03): 57-61.

[15] 吳朝暉. 交叉會聚推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J]. 中國大學教學, 2019(02): 4-8.

WU Zhao-hui. Cross Convergence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lent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9(02): 4-8.

[16] MALAMAS E N, PETRAKIS E G M, ZERVAKIS M, et al. A Survey on Industrial Vision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Tools[J].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2003, 21(2): 171-188.

[17] 辛向陽. 交互設計: 從物理邏輯到行為邏輯[J]. 裝飾, 2015(01): 58-62.

XIN Xiang-yang. Interaction Design: From Logic of Things to Logic of Behaviors[J]. Art & Design, 2015(1): 58-62.

[18] YIN Y, QIN S. A Smar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pproach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 in Industry 4.0[J].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 11(1): 1687814018822570.

[19] 熊光楞, 王克明,郭斌. 數字化設計與虛擬樣機技術[J]. CAD/CAM與制造業信息化, 2004(Z1): 33-34.

XIONG Guang-leng, Wang Ke-ming, GUO Bin. Digital Design and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J]. Cad/cam, 2004(S1): 33-34.

[20] Wang P, Luo M. A Digital Twin-Based Big Data Virtual and Real Fusion Learning Reference Framework Supported by Industrial Internet towards Smart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21, 58: 16-32.

[21] Wang F-Y, Qin R, Wang X, et al. MetaSocieties in Metaverse: MetaEconomics and MetaManagement for MetaEnterprises and MetaCiti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2022, 9(1): 2-7.

[22] SHIN D. The Actualization of Meta Affordances: Conceptualizing Affordance Actualization in the Metaverse Gam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2, 133: 107292.

[23] Roo J S, Hachet M. Towards a Hybrid Space Combining Spatial Augmented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C]// 2017 IEEE Symposium on 3D User Interfaces (3DUI). IEEE, 2017: 195-198.

[24] ROLLER D. An Approach to Computer-Aided Parametric Design[J]. Computer-Aided Design, 1991, 23(5): 385-391.

[25] Feng S, Li L X, Cen L. An Object-Oriented Intelligent Design Tool to Aid the Design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1, 14(5): 225-232.

[26] JE S, LIM H, MOON K, et al. Elevate: A Walkable Pin-Array for Large Shape-Changing Terrains[C]//Pro-ceedings of the 2021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21: 1-11.

[27] KIM T, KIM 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usiness Model and Metaverse[J]. Journal of Digital Convergence, The Society of Digital Policy & Management, 2021, 19(11): 215-224.

[28] Xin H, Zhao D. Tre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ded Industrial Design[C]//Advances in Ergonomics in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AHFE 2021 Virtual Conference on Ergonomics in Design, July 25-29, 2021, USA.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1: 420-428.

[29] Cai Y, Llorca J, Tulino A M, et al. Compute-and data- intensive networks: The key to the metaverse[C]//2022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6G Networking (6GNet). IEEE, 2022: 1-8.

[30] WU Zhan-wei, WANG Heng, ZHANG Hua. Virtual Scene Modeling Technology Based on OpenGL and 3dsMAX[A]. 2011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c]. 2011, 2: 170-173.

[31] WU S, RUPPRECHT C, VEDALDI A.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Probably Symmetric Deformable 3D Objects from Images in the Wild[J]. 2019.

[32] PAN X, DAI B, LIU Z, et al. Do 2D GANs Know 3D Shape? Unsupervised 3D Shape Reconstruction from 2D Image GANs[J]. arXiv: 2011.00844[cs].

[33] MAGNENAT-THALMANN N, SEO H, CORDIER F. Automatic Modeling of Virtual Humans and Body Clothing[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19(5): 575-584.

[34] LIN J, YUAN Y, ZOU Z. Meingame: Create a Game Character Face from a Single Por-trait[C]//Proceedings of the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1.

[35] MANN S, FURNESS T, YUAN Y, et al. All Reality: Virtual, Augmented, Mixed (X), Mediated (X, Y), and Multimediated Realit[J]. arXiv preprint arXiv, 2018(4): 83-86.

[36] 宋愛國, 田磊, 倪得晶, 等. 多模態力觸覺交互技術及應用[J]. 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 2017, 47(09): 1183- 1197.

SONG Ai-guo, TIAN Lei, NI De-jing, et al. Multi-Mode Haptic Interaction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J]. Scientia Sinica (Informationis), 2017, 47(9): 1183-1197.

[37] Cheng L P, Roumen T, Rantzsch H, et al. Turkdeck: Physical Virtual Reality Based on people[C]//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 Technology. 2015: 417-426.

[38] 劉檢華, 孫連勝, 張旭, 等. 三維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內涵及關鍵問題[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2014, 20(030): 494-504.

LIU Jian-hua, SUN Lian-sheng, ZHANG Xu, et al. Connotation and Key Problem of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J].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4, 20(03): 494-504.

[39] LI S, ZHU Z, WANG H, et al. 3D Virtual Urban Scene Reconstruction from a Single Optical Remote Sensing Image[J]. IEEE Access, 2019, 7: 68305-68315.

[40] GADEKALLU T R, HUYNH-THE T, WANG W, et al. Blockchain for the Metaverse: A Review[J]. arXiv preprint arXiv, 2022(03): 09738

[41] Zheng Z, Xie S, Dai H, et al. An overview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consensus, and future trends[C]// 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big data (BigData congress). Ieee, 2017: 557-564.

[42] SABERI S, KOUHIZADEH M, SARKIS J, et al.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9, 57(7): 2117-2135.

[43] WILSON K B, KARG A. Ghaderi H. Prospecting Non-Fungible Token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Stakeholders and Ecosystem, Risk and Opportunity[J]. Business Horizons, 2021.

[44] ZHANG S, XU J, GOU H, et al. A Research Review on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lligent Design for Customized Products[J]. Engineering, 2017, 3(5): 631-640.

[45] SNOW C C, FJELDSTAD ? D, LANGER A M. Designing the Digital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Design, 2017, 6(1): 7.

[46] Berman A, Thakare K, Howell J, et al. HowDIY: towards Meta-design Tools to Support Anyone to 3D Print Anywhere[C]//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 2021: 491-503.

[47] Hilton A, Beresford D, Gentils T, et al. Virtual people: Capturing human models to populate virtual worlds[C]// Proceedings Computer Animation 1999. IEEE, 1999: 174-185.

[48] SENYO P K, Liu K, EFFAH J. Digital Business Ecosystem: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9, 47: 52-64.

[49] FISHER M, SAVVA M, LI Y, et al. Activity-Centric Scene Synthesis for Functional 3D Scene Modeling[J].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2015, 34(6): 1-13.

[50] Pan C, Chen Y, Wang G. Virtual-real fusion with dynamic scene from videos[C]//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worlds (CW). IEEE, 2016: 65-72.

[51] TAO F, SUI F, LIU A, et al. Digital Twin-driven Product Design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Taylor & Francis, 2019, 57(12): 3935-39.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Met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Design in the Metaverse Era

CHAI Chun-lei1, YIN Yang1, FENG Zhe-yu1, SHI Jia-wen1, YE Zi-yi1, QIU Yi-feng1, ZHANG Ting1, QIN Yue2

(1.Modern Industrial Design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2.Wensli Silk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310000, China)

The work aims to study and prospect the digital content design ("meta" design) in the metaverse er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eta" design, the development of "meta" design was discuss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value, content, key technology, and future research requirements. The impact of "meta" design on the iteration of design tools,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models,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were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meta" design, the essence of "meta" design is further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ta" design is explored. The new thinking of "meta" design makes use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new technologies, making the digital content design more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The development of "meta" design will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scenarios, facilitate the upgrading of infrastructures and drive the iter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metaverse; "meta" design; digital design; digital content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3)04-0059-10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04.008

2022–10–29

浙江省基礎公益研究計劃(LGF20F020019)

柴春雷(1978—),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商業和服務設計、文化與設計認知、交互和智能設計。

張婷(1980—),女,碩士,中級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業孵化、創新設計,產業研究。

責任編輯:馬夢遙

猜你喜歡
內容設計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科學大眾(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內容回顧 溫故知新
科學大眾(2021年21期)2022-01-18 05:53:48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科學大眾(2021年17期)2021-10-14 08:34:02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設計秀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種設計叫而專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主要內容
臺聲(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設計之味
舒適廣告(2008年9期)2008-09-22 10:02: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啪啪一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色伊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婷婷午夜天| 欧美一道本|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久久男人资源站|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污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欧美www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在线免费看片a|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欧美日本在线|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男人天堂|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色偷偷综合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欧美日韩午夜|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国产99精品久久|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